感谢《江夏报》
早在10多年前,我还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时,便深深迷恋上了《江夏报》(原武昌报)。记得当时很要好的一位同学的父亲是名生产队长,他家订有武昌报,于是,每个星期天,我便托他带来翻阅、摘抄、收藏,如痴如醉,乐此不疲。1990年,在为庆祝武昌报复刊10周年而举办的征文活动中,我的随感《人生旅途中最忠实的伴侣》一文,还获了二等奖呢!
此后,不同的交往经历,又带来了不同的感受。特别是1994年以来,随着投稿时间、数量的增长,与报社编辑老师们的交往日深,心中的感激之情也愈加深刻、愈加强烈。
记得1994年年初,我刚到乡政府从事兼职新闻通讯员时,向报社投的第一篇稿子因失去时效性而未能采用,但报社老编辑何振光老师很快就写来亲笔信,既指出了原委,又热情鼓励,使我感到心里暖乎乎的,增强了写稿的信心。
后来,我又陆续写了一些新闻稿件,除经编辑老师们修改、润色采用了一部分外,仍有不少未被采用。照一般报社常规,未能采用的稿件是“一律不退稿”,更别说想得到编辑的只言片语了。然而,这次又出乎我意料之外,何振光编辑又用了一个大信袋,将我未被采用的十几篇稿件悉数退回;更令人感动的是,每篇稿件旁,他都用红笔注明了不能采用的原因,或过于简单,或时效不强,或有悖政策,或要素不全等等,一篇篇,一条条,批注得清楚明白。我想,还有什么秘诀、窍门比这些批语更珍贵呢?
何止何振光编辑一人呢?记得副刊编辑曹俊华在我乡采访时,白天我们外出采访,晚上同睡一室,谈新闻,谈文学,从区里讲到区外,从创作聊到评论,直至夜深人静,犹谈兴未已。还有朱社长、杨总编及刘生静、胡春枝、李红安等人,或与我促膝谈心,或来电、来函,耳传面授,不一而足。他们都是我今生难以忘怀的良师益友。
我感谢《江夏报》,我钦佩他们的客观公正。只要稿子有质量,不论你是否与编辑相识,他们都会尽可能采用;反之,稿件质量差,即使是老熟人、老朋友,也可能遭“枪毙”。我这人生性木讷,平日从不跑编辑部,一年难得去上一两回,有时连领取一年一度的优秀通讯员证书都让别人代劳,至今,还与报社的部分编辑素不相识。尽管如此,我仍然年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为了不负众师友的关爱,我想,今后不管工作事务多繁,生活多累,还是要抽点时间,静下心来,为《江夏报》的版面做点拾遗补缺的事。(原载1997年《江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