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一大重要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年俗活动。在我的家乡,拜年的次序一般是这样的:初一拜祖宗,初二拜家公(外公),初三拜姑娘(姑姑、姑奶奶),初四拜满堂。
农村一个湾落,一般都是一个家族,湾子的人都是一祖之孙。所谓初一拜祖宗,就是说初一只在湾子(家族)内部相互拜年。我的母亲和她的二姐(我们叫姨娘)姊妹二人都嫁在一个湾子。初一那天吃过早饭,我们兄弟几个就一起,先到村西头的姨娘家,给姨爹、姨娘拜年。接着再依次上门给我们这个房头的长辈拜年,最后再给湾子里其他长辈以及平日里跟自己关系好的发小、玩伴拜年。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相互串门拜年,你到我家,我到你家,像走马灯一样转个不停,路上拜年的人一群一群的,热闹非凡。每到一家,主人家必定起身相迎,拿出准备好的香烟、糖果热情招待。一些半大小子往往成群结队地在湾中流动拜年,一群群进,一群群出,每到一家都会接一支烟。他们接烟的目的,不是为了抽烟,而是便于放鞭。也有的接了烟拿回去给大人抽。反正只要出动去拜年,人人都会接一大把烟,各种牌子的都有,一般的如红金龙、白金龙、长城、红双喜、襄阳等,好的有红塔山、阿诗玛、红梅、金芙蓉、中华、云烟等等。家家都会发烟,也会接到别人家发的烟。
初二拜家公(外公)。初二这天拜年,我家要兵分两路,一路是去父亲的外公外婆,也就是我们的老外婆家(奶奶的娘家)拜年,一路是去我们自己的外婆家拜年。我们湾子和老外婆所在的湾子,分属两个不同的县级行政区,我的家乡属于武昌县,即现在的武汉市江夏区,老外婆家的湾子老新屋方家属于鄂城县(现在的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雷咀大队。二者相距较远,步行得一个多小时,哥哥们没成家时,一般是他们去。外婆家离我们湾子近,我年纪小,去外婆家多些。外婆早已去世,母亲也没有亲兄弟,我们去拜年的舅爷实际上是母亲的一个堂弟。到了舅爷家,舅娘就会先给我们下鸡汤面过早,然后跟在家的表兄弟一起出去玩。到中午时分,舅爷舅娘又张罗了一桌丰盛的午饭,让我们吃了午饭再回家。到了拜辞舅爷舅娘时,舅娘就会端出一升子米泡、麻花、翻饺等零食,把我们的口袋装得满满的。我们回家的路上,往往都是边走边吃,一路吃回家。
年纪稍大后,哥哥们相继成家,他们初二要去给自己的岳父母拜年,去老外婆家拜年的任务自然落到我身上了。跟外婆一样,老外婆也早已不在人世,父亲的舅舅一辈人,也就是我的舅爹们也都过世了,我们实际上是给父亲的两个表哥、表嫂,也就是我们的两个表伯、表娘拜年。
到方家去拜年,往往是跟同湾的作泽哥一起去。因为他的母亲是我奶奶的侄女,她们姑侄两个都嫁到了我们湾子。我们去拜年的人家相同,只不过我的身份是表侄,他的身份是外甥。按照规矩,我们首先是给大表伯大表娘拜年。大表娘身体不怎么好,一般都是大表伯给我们下鸡汤面过早。
在大表伯家过早后,我们再到三表伯家,给三表伯三表娘拜年。
三表伯三表娘身体都很健朗,个子很高,皮肤白皙,气质很好,不像是在农村种庄稼的人。特别是三表娘,非常和善、慈祥,看到我们来了,热情有加,给我们倒糖茶,拿零食,陪我们说话。然后又去灶上烧火,给我们做过中的。一般也是鸡汤下面,里面还一人打了三个荷包蛋。
过中之后,我们已经吃了两餐,时间到了半上午。我们提出要回家去,但三表伯、三表娘执意不允,非要留我们吃了午饭再走。我们只好留下来。三表娘让三表伯陪我们说话,自己又去灶上忙活,张罗了一桌子菜出来,然后招呼我们吃午饭。
吃过午饭休息一会后,三表娘又到房里拿出一瓢米泡、麻花、翻饺之类的吃食,往我衣服口袋里装。有时口袋太小了,她就干脆找个小布袋子装好交给我,让我满载而归。
九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后,因单位离家较远,假期又短,特别是成家后,又有了关系更近的新亲戚,像舅爹家这样的老亲戚根本没有时间走动,慢慢就边走边丢,最后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再往来了。
初三拜姑娘。初三这天,一般是去姑姑家拜年。等我到能去姑姑家拜年的年纪时,姑姑已经瘫痪在床,再后来姑姑就病逝了。每次到姑姑家,都是姑爹或大表哥接待我们。我们一般是在姑爹家过早,然后去母亲的大姐、我的大姨娘家拜年。大姨娘家正好和姑奶奶家在一个湾子,在去了大姨娘家后,再顺便去给姑奶奶拜年。
初四拜满堂,也就是说过了初三后,拜年再不用讲次序了,哪天去哪家拜年,可以随意而行。初四,我们一般是去给母亲的堂妹(我们叫阿姨)拜年。姨奶奶在世时,也会去跟姨奶奶拜年。不过那是我很小时候的事。等我稍微长大一些时,姨奶奶就去世了,我没有单独去过姨奶奶家,只记得分别跟着大姐、母亲两人去过两次姨奶奶家。姨奶奶过世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来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