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家乡,一般把人们结婚当晚的闹洞房(贺房)等活动称为“贺号”。
为什么要把闹洞房称为“贺号”呢?
要搞清楚这个,首先必须弄清楚“贺号”的意思。
这个“贺”字,很好理解,就是庆贺、祝贺、恭贺的意思。至于这个“号”字,就涉及到过去人们的“名”、“字”、“号”了。
所谓“名”,就是大家常说的名字,是小时候长辈给取的,俗称小名,用于长辈、上级称呼晚辈、下级和自称。所谓“字”,是人们成年后所取的另一个代号,也叫大名、大号,可以供平辈、朋友之间称呼的。称呼别人的“字”,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过去,男子到20岁时要行弱冠礼(戴帽子)、女子到15岁时要行及笄礼(戴发簪),也就是成人礼,成人礼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给成人的人取一个“字”。取了“字”之后,才算是成人了。“号”一般是自己取的或别人赠送的别号、外号等。
关于名和字的区别,我们看《三国演义》时,感受最明显、深刻,里面一些人的名和字都广为人知,如曹操,字孟德;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诸葛亮,字孔明;孙权,字仲谋;周瑜,字公瑾;鲁肃,字子敬。现当代人中,大家熟知的也很多,如毛泽东,字润之;蒋中正,字介石;鲁迅,字豫才;陈独秀,字仲甫;李大钊,字守常;胡适,字适之等等。至于“号”,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一般来说,文人使用得多些,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等等。
字号制度在乡野农村没有那么严格,人们不会特意在男女青年长到20岁、15岁时专门给他们举行成人礼,而是予以简化,待他们结婚成家时一次完成。在我们乡下,一般把青年人成家与否作为其是否成人的标志。一个人即使到了成人的年纪,只要他还没有结婚,大家都说他还没有成人;相反,即使他只有十七八岁,还没有达到成人的年纪,但是如果结婚、成家了,那他就算是成人了。男子在结婚时,家族赠送的匾牌上,一般都注明了新郎取字某某。也就是说,结婚这天,也就是男子取字的日期,相当于他的成人之日。这样,结婚、取字和成人三合一,取字(大号)就成为一个人结婚的标志,恭贺别人取了大号(字)的“贺号”也就演变成了恭贺别人结婚的代称。这就是“贺号”的由来。
现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像只有小名(昵称)和学名,没有取字。其实不然。大部分人(主要指男性)在族谱里,都是有单独的字号的,只不过平时很少使用,一般人有时甚至连其本人都不知道有这个字。我们在族谱上的字号,大多是按辈分来取的。这里举两个发小的例子来证明。第一个,陈文兵,乳名(昵称)叫文啊,严格来说,“文兵”是他的小名,后来也是他的学名。他是志字辈的,他在族谱上的取字是“志序”,他还有一个绰号(外号)叫“大脚子”;这样,他的名、字、号都有了,但一般人都只喊他“文兵”,对“志序”这个大号并不熟悉。再比如雄军,他是“述”字辈的,在族谱上取的字是“述前”,他也有一个绰号叫“有货”,也是名、字、号三者俱全。我本人是“作”字辈的,在族谱上的取字是“作中”。在接触族谱前,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个“字”。如果你也想知道自己的取字是什么,你可以去看看你们家族的族谱。
好了,闲话少说,咱们书归正传,来谈谈贺号的习俗。
“贺号”一般有三个环节。
首先是喝贺号酒。婚礼这天,主人家要办两餐酒。中午是婚礼酒宴,用来招待前来送情、随礼的亲朋好友的。这里面,也有一部分是家族中的人。吃了这顿酒宴后,除了至亲外,一般亲戚朋友都会告辞回家。晚上这顿酒宴就是贺号酒,纯粹是招待本湾村、本家族宗亲的。是否参加贺号凭本人自愿。中午结婚的酒宴上,主人家就会落实两个跟自己关系好的年轻人,委托他们询问、登记一下湾中人家,凡是自愿参加晚上贺号的,象征性地交纳一定的贺仪就可以了。贺仪多少,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从六七十年代的几毛钱,到八九十年代的几块钱,再到后来的几十块钱。现在,为了省去找零的麻烦,我们湾子统一定为每人100元。受委托负责登记的人,要家家上门询问,征求意见。如果漏掉了想参加的人,别人就会有意见。现在,湾子里的人都搬到了城里,居住分散,一般只在中午前来参加婚宴的宗亲中询问、登记一下,不再像过去那样家家征求意见了,晚上参加贺号的人数自然也没有过去多了。
负责登记的人登记齐全后,要告诉主家晚上贺号有多少人,便于主家安排桌席。然后,用收取的贺号费用购买一挂大鞭、一块牌匾、一对红蜡烛、一块红绸子和几张红纸等用品。东西买好后,要请湾子里毛笔字写得好的人写一幅大对联,挂在主家堂屋两边墙上;还要将贺号人员名单用毛笔抄写在一张跟匾牌一般大小的红纸上。牌匾右上角要写上恭贺新婚夫妇的用语,左下角落款为“族贺”(意为家族同贺)。这些事情准备好后,为头的人才可以放心去玩耍,等天黑时再跟大家一起去主家喝酒。
天擦黑时,为头的人负责把贺号时敲锣打鼓的一般人召集起来,开始敲锣打鼓,用来召集大家都聚拢来,好一起去主家贺号。锣鼓一般要打上半个小时左右。等大家都到齐了,把绑在长篙子上的鞭炮点燃。这时,鼓乐齐鸣,鞭炮声震耳欲聋,参加贺号的大人和看热闹的小孩子等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地向主家进发,热闹非凡。
到了主家后,锣鼓不停,负责贴对联的、挂牌匾的人开始紧张工作,为头的则将贺号人员名单、费用等一并交给主人。贴对联要站在梯子上,从上往下糊好浆糊,贴好对联。挂牌匾的人先在墙上钉好钉子,把牌匾挂在上面,将红绸子扎成绣球覆盖在牌匾上。写有贺号人员名单的红纸贴在牌匾下面。所有这些工作完成后,才停止鼓乐,准备开席。
贺号的酒席同样很丰盛,主家还要给贺号的人每人派发一包烟。新婚夫妇以及新郎的父母、叔伯、兄弟等会轮番来给大家敬酒。这是,大家就会打趣起哄,要求公公与媳妇一起给大家敬酒。敬酒的时候,公爹的手要搭在新娘肩上,或者搂着新娘的腰,称为抬酒。新娘、公爹都会不好意思,往往要扭捏、推搡好一阵才完成。这是贺号的第一个高潮。
贺号的第二个环节,是撒帐。撒帐,是一种传统的婚姻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主要以帐中婚床或帐中新婚夫妇为对象,中心活动是将抛撒物撒向婚床,以使得新婚夫妇感应抛撒物的生殖力量而生子。吃饱喝足后,大家簇拥着来到新房里撒帐、闹洞房。撒帐时,被推举为司仪的人,拿着一盘子米泡、花生、红枣、莲子等,一把一把往婚床和新婚夫妇身上撒,一边撒一边呼文,祝福新婚夫妇夫妻和睦、家庭幸福、早生贵子,最主要的是希翼多子多福。司仪唱一句,众人和一句“撒”。撒帐呼文有的是常用的、比较固定的,也有的是临场发挥的,但都是韵文,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比如这段:一进新人房啊,(撒);看下新姑娘啊,(撒);宾朋两边坐啊,(撒);大家吃喜糖啊,(撒);今夜闹洞房,大家来撒帐,夫妻多努力,早生状元郎……
再比如下面这段:一进新人房啊,恭喜新姐、賀喜新郎(撒);各位宗亲、漂亮的新娘,一齐请坐,坐在两旁,家族同賀来撒帐:一撒荣华福贵,二撒金玉满堂,三撒三元奠基础,四撒龙凤配成双,五撒五子登金榜,六撒六合同顺堂,七撒夫妻同船老,八撒八马转回乡,九撒久久多长寿,十撒十年大吉仓.
还有比较长的,如:一撒一元入洞房,一世如意百世昌! 二撒二人上牙床,二人同心福寿长! 三撒三朝下厨房,三阳开泰大吉祥! 四撒四季配才郎,四季花开满树香! 五撒五子登金榜! 五凤楼前写文章! 六撒六继情意长,六龙捧日放光芒! 七撒七子团圆庆,七夕织女会牛郎! 八撒八仙来庆寿,八十儿女伴君王!九撒九子同居住,九世儿孙列朝堂。
以上列举的,都是比较文雅的呼文。有时也有个别喜欢恶作剧的人,往往会呼出一些比较粗俗的呼文,虽然寓意是好的,但文辞太过低俗,按现在的观念,简直就是不堪入耳。记不清是哪个结婚时,我们湾子的汉新就说过一段这样的呼文,因为太过露骨,纯粹的少儿不宜,这里就不列举了。
撒帐环节中,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小插曲、小意外。比如,一些不懂事的孩子趁撒帐的人不注意,一把抢过撒帐的米泡、花生、红枣等,把这些当作吃食吃了下去。发小海军就提到过,湾子里俊文哥结婚撒帐时,他和几个小伙伴就把撒帐的米泡抢过去吃了,司仪只好又让主家再拿一盘米泡出来。还有的小孩子事先采摘了一些沾在衣服、头发上不好清理的苍耳子藏在口袋里,等撒帐时把这些撒在新娘头发、衣服、床帐、被褥上,让新郎新娘很伤脑筋又哭笑不得。
贺号的第三个环节是盘新娘子。这个是高潮所在,也是最热闹、最好玩、最吸引人的地方。
过去,民间有句俗语叫“三天无大小”,就是针对盘新娘子说的。闹洞房盘新娘子时没有什么拘束,大家可以放开了逗乐、打趣甚至调笑。时间再往前推一点,八十年代之前,人们盘新娘子时,一些未婚青年、半大小子在盘新娘子时,推推搡搡,动手动脚,很多行为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粗野的,有的甚至有点越格或有趁机揩油之嫌。尽管如此,但新郎新娘也不能发恼,只能陪着大家一起嬉闹。不过在民俗学家看来,这些现在看来似乎有些越格的行为,也有它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过去男女之间“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极为严格,年轻人的性教育完全是空白,谈性色变是普遍的现象,新婚女性还不适应已经到来的夫妻生活。闹洞房这些看似粗俗野蛮的活动,不啻为对新娘子进行的一次性启蒙或性教育,可以打消新娘子初为人妻的羞涩、腼腆,逐渐适应全新的夫妻生活,这个就是它的合理性。不过现在年轻人的观念早已十分开放,不再需要通过这种形式来调整新娘子的心态。如果现在还有人这样,大家就会觉得很不文明。其实,这也不一定就是不文明,不一定就是陋习,只是这种方式已经过时,再无存在的必要了。
除开一窝蜂的推推搡搡外,还有两个常见的节目,一个是新娘子给大家敬烟、敬茶,一个是表演吃苹果、衔硬币等游戏。
新娘子给大家敬烟、敬茶应该是很文明的节目。新郎把香烟发给贺房的人后,要由新娘子给大家点烟。点烟的关键是在给大家点烟时,要根据新娘子未来出生的孩子的辈分来喊人。小孩子出生后尚未取名时,一般都称为“小毛”,也叫“毛啊”。如果说这个人比新郎高一辈,那就是新娘子将来的孩子的爷爷(爹),就应该说“请毛啊的爹(爷爷)吃烟”;如果抽烟的人跟新郎是平辈,那就是“请毛啊的伯伯(或叔叔)吃烟”等等,以此类推。新娘子一般都有些腼腆,喊人的声音不大,为了活跃气氛,一些人往往会故意刁难一下新娘子,在新娘子点火时,要么说声音太小了没听见,要新娘子重新喊;要么故意把新娘子已经划燃的火柴吹灭,让新娘子重新点火,直到大家都满意了为止。
同样,在给大家敬茶时,也要说“请毛啊的爹(或叔叔、伯伯等)喝茶”,也要声音清脆响亮,让大家都说听到了,喝茶的人才会接过茶杯喝茶。跟新郎年纪差不多的、平时关系好的,喝了茶后往往会象征性地给点差钱,祝福新婚夫妇早生贵子。这个习俗的本意,我猜想不外乎是三个方面:一个是热闹,活跃气氛;二来是消除新娘子的腼腆感;三是借此让新娘子熟悉一下湾里的人。
至于表演吃苹果、衔硬币之类的,大家就看得比较多了。现在的恋人之间,拥抱、接吻是家常便饭,完全不避人。过去青年男女恋爱时,很少敢当众拥抱、亲吻的。吃苹果时,苹果用绳子吊着,是活动的,晃来晃去,新郎新娘一人一边同时张嘴去咬苹果,稍微不注意,苹果就跑了,两人的嘴唇就挨在了一起,新娘子立时羞红了脸,大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硬币本来就只有这么点大,新郎新娘要一人衔一半,非要嘴唇贴着嘴唇不可。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要看他们当众亲吻,这样热闹、取乐一番才有味道。
过去闹洞房,人们还喜欢拿新娘子的公爹戏耍、取乐。有时,贺号的人会专门指派人手盯着新娘子公爹的动向,防止他逃脱。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在喝贺号酒时,新娘子的公爹会早早地给大家敬酒,敬完酒后,趁大家都还没有下席,没来得及盯着他时,他就跑到湾子里关系好的哪一户人家躲藏起来,不让大家找到。一旦新娘子的公爹粗心大意没有跑脱,不慎被人抓到推进了新房,就会要他跟新媳妇一起抬茶,或者表演其它节目,被大家取笑为“爬灰”。
结婚不仅是新郎一家的事情,也是全家族的喜事。贺号结束后,很多人还会自动组合,开展其它娱乐活动,如打牌、押宝等。平时大家各忙各的,难得聚在一起。现在趁家族中办喜事的机会,大家聚在一起,放松、娱乐一下,交流一下感情,也不能说就是赌博。
现在,湾子里的人都进了城,贺号的习俗只剩下喝贺号酒了,喝酒的酒店和新房不在一起,人们喝完酒后基本上各自散去,不会再去新房里闹洞房了,其它仪式也都慢慢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