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去年5月底成为中国作家网注册用户的,至今已满一周年。
其实,几年前,我就知道有中国作家网这个专业文学网站,开始以为她跟以前玩过的那些文学论坛,比如荆楚网、汉网、长江网的“东湖社区”、“荆楚文坛”等综合网站的文学论坛一样,可以自由发帖,随意交流、灌水,没有什么门槛(这些论坛、版块当初大都热闹、红火过一阵子)。但当我曾经两次浏览该网站时,却一直没有找到能让大家自由发帖的窗口,也就没有再关注过她,也没有在上面注册过。
去年春,受朋友的启发,从三月初到五月底,我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蹒跚学步写作路”系列的写作。这个系列属于回忆录性质,记录的是自己从事文字工作三十年生涯的点点滴滴。当时考虑,这些帖子除了在我们自己的“张家塘”公众号上发布之外,最好能在某个正规的官媒上也发布一下。正当我为在哪家媒体发布而踌躇不定时,我发现几个有些分量的文友偶尔会在朋友圈上分享他们在作家网上发表的作品。我想,既然他们能在上面发布作品,那我也应该是可以的。于是,我决定还是去中国作家网看看。因为我觉得发在荆楚网“东湖社区”、长江网“荆楚文坛”等这些不需要管理员(编辑)审核、作者可以随意发帖的文学论坛上,没有什么价值。
去年五月底,大概二十七八号吧,我的那个“蹒跚学步写作路”系列封笔后,我便再次搜索到中国作家网,摸索了好一阵后,才注册成功。
注册成功后,当时还没有发帖权限。过了四五天后,才发现可以上传帖子了。于是,我试着将该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上传了上去。6月2日,当我打开网站时,看到管理员发来的通知,说这篇文章已审核通过。我马上转头去当天的“作品汇”版块,果然在文章列表里面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点击标题,就打开了文章。这就是我在中国作家网上发布的第一篇文章。
作家网对作者上传稿件有个规定,即一次最好不要超过三篇。许多作者因为手头有些存量作品,总想着一次能多发几篇,往往一次会上传五六篇文章。人同此心,我也一样,有时贪心不足,一次上传五六篇文章。但是文章上传后,往往是好几天都悄无声息,迟迟得不到审核通过或者被退回的通知。有时,你上传好几篇,只有一篇能够得到审核通过,其它的全部被退回来了。更有甚者,有时管理员会一下子把你上传的几篇文章全部退回来,一篇审核通过的消息都没有。这让人非常焦急,不知道是咋回事。后来,我在网站上瞎翻,看到了“网站公告”里面关于作者上传稿件的数量限制后,才知道有这个规定。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硬逼着作者一次不要上传太多,免得管理员看不过来。
摸清其中缘由后,再上传稿件时,我每次尽量控制在三四篇左右。网站审稿周期一般都是两三天。当然,由于投稿的作者较多,审核工作量大,等上五六天的时候也是有的,这就有些考验作者的耐心。我看到很多作者,注册时间很早,但基本没发什么帖子,估计是一些没有耐心的人看到帖子上传后迟迟没有动静,就失去了再在这里玩的兴趣,转而离开了这里。
就这样,经过一年时间,我一共上传了283篇文章。惭愧的是,由于水平有限,得到审核通过的,只有141篇,基本上占到一半。其他的142篇文章都被退回。难怪我至今还是一无所成的,原来在文学创作上,我还是典型的“半瓢水”。
这141篇文章中,按体裁来分,散文、随笔各53篇,文学评论8篇,其它27篇;按创作时间来分,去年至今新创作的35篇,约占四分之一;去年以前的旧作106篇,占四分之三。
聊可自慰的是,在这141篇文章中,有20余篇分别被作家网首页的“重点推荐”、“新作快递”、“新作品”等栏目推荐;其中,被“新作快递”栏目推荐的最多,共22篇。尤其是那篇带有学术论文意味、将近9000字篇幅的文学评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一文,因为篇幅原因,这在其它官媒是绝无可能发表的,这次不仅被作家网发表了出来,还被首页“新作品”栏目张榜推荐了两天,也算是正式发表了。应该说,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有的人说,在作家网发表文章,又没有稿费,有什么意义呢?这就看个人理解了。
确实,作为新媒体,一来因为容量大,一般情况下,作家网每天都要发布几十篇上百篇甚至更多文章,这么庞大的数量,网站不可能向发稿作者支付稿费;二来,因为每天审稿任务过于繁重,管理员(编辑)人手、精力有限,在稿件的审核、选择、把关上,没有传统媒体那么严格,稿件质量整体上肯定赶不上纸媒发表的作品。但不管怎么说,作家网毕竟是全国专业文学网站中的“一哥”。其管理员(编辑)都是一些有着很高文学素养的专业人士,是中国作协或《文艺报》等的骨干。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能在上面发表作品,证明他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得到了专业人士认可,可以增强作者的信心。我早就没有向报刊投稿的兴趣了,这次之所以选择向作家网投稿,主要就是想把自己的作品传上去让他们检验、检视一下,看看到底哪些能够达到他们认可的水准。这样一来,了解自己的底细,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既可避免妄自菲薄,也能防止自己盲目自大。
作家网对稿件的审核是比较严格、认真、负责的。这一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网站专门设有“我的通知”信箱,不管稿件是否审核通过,一般都会在这里通知作者;其二,开通有“写给管理员”的信箱,作者可以直接与管理员交流、沟通;其三,对于退回的稿件,大多数都会向作者反馈文章没有通过的原因,除了常见的“文章没有达到网站发表要求”这一笼统性的表述外,许多时候还说明文章存在的具体问题,比如“原创性差”、“存在敏感词汇”、“写得太简单”、“资料堆砌”、“文体不当”等等,让你有针对性地修改。有些文章在经过一两次修改后,可以得到审核通过。比如我写港商的那篇文章《叔吾》,就曾被退回过两次。第一次退回时,管理员给出的理由是文中存在敏感词汇。我在原稿中说他家成分是地主,我估计所谓的敏感词汇就是指这个,于是就把它换成了“成分不太好”这样的模糊字眼。第二次退回时,管理员给出的理由是“未达到网站发表要求”。于是我又进行了再次修改,增加了一点细节性的东西,如关于他三哥浩吾说没人跟他大哥开亲的口头禅等。这样,修改了两次,第三次提交后才得以审核通过。如果作者对文章体裁把握不当,管理员有时还会友情提醒你,让你以什么体裁提交。有一次,我把一篇文章(具体名称忘了)作为随笔来提交,结果被退回,管理员提醒说,让我改为散文提交。当然,大多数被退回的文章,作者一般都懒得修改,最多换个体裁再提交一下,实在通不过就算了。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年的投稿经历,让我对文学作品阅读和鉴赏的主观性,有了更加切身、深刻的感受。有些文章,自己认为难以通过的,结果审核通过了。比如写我们湾子的《爱我张家塘》、《故里三日游》这两篇文章,前一篇是根据去年元旦湾子祠堂落成庆典时主持人的主持词修改而成的,没有多少文学性;后一篇是记录我十年前某次回老家游玩三天的行程、经历的,是一篇游戏笔墨,写得又臭又长。这两篇文章,前者应该算是一篇广告文字,后者相当于是一篇流水账,都没有什么艺术性,我估计很难通过的,结果都被放了出来。再比如《我与舒安街志》这篇文章,写的是我参与舒安街道志编撰工作的一些事情,平铺直叙,毫无文采,我以为很难通过审核的,结果它还是审核通过了。而有些自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或者是以前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的,在这里却通过不了。在退回的100多篇文章中,很多是以前曾经在《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江夏报》、《武昌报》等报刊上发表过的。比如曾在《湖北日报》或《湖北日报》客户端发表的《老母亲看病记》、《我与湖北日报记者交往二三事》;特别是以前在《湖北农民报》、《武昌报》发表的一些文学作品短评,如《超然地活着》、《全新的视角,丰厚的内涵》、《永不泯灭是真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等好几十篇文章,在这里都通过不了,这与我过去给人“擅长文学评论”的印象大相径庭。还有一些自认为质量一般的作品,结果不仅被通过,还得到网站首页相关栏目的推荐,而有些自认为不错的作品,却与此无缘。比如《康熙身上的优秀品质》一文,本来是一篇读书笔记,严格来说是没有什么文学性的,结果不仅被通过,还得到“重点推荐”栏目的推荐。由此可见,对同一篇作品,作者和编者(读者)的理解,有时是有很大差异的。对文学阅读、鉴赏主观性的认识有了切身体会,这也应该算是一个收获吧!
值此在中国作家网行走一周年之际,特将自己的收获、体会作个小结,以资纪念,也可供有意去作家网投稿的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