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9/01
分享

知音故里文友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武汉市蔡甸区原名汉阳县,是武汉市四个郊县之一,1992年撤县设区,为避免与已有的武汉市汉阳区重名,改为蔡甸区。

蔡甸区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两千多年前,晋大夫俞伯牙与楚樵隐钟子期(今蔡甸集贤街道人),恰逢于蔡甸后官湖区域的马鞍山,演绎了流传千古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此,蔡甸也就有了“知音故里”的美誉。从楚文化的孕育而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沉淀发酵,生生不息。现在,这里与“知音”相关的后官湖湿地公园、钟子期墓、知音湖旅游度假区等,都是蔡甸知名的景区、景点。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郊,与我所在的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汉市四个郊县之一的武昌县)隔江(长江)相望。虽然二者相距不远,但我至今仅只去过寥寥几次。

前面写过我与黄陂、新洲两个新城区文友的友谊,现在来说一说我与蔡甸文友的交往。

与新洲、黄陂等几个新城区相比,我与蔡甸的文友交往最少,聊可一说的,只有区区几人。

首先要说的是谷未黄。

谷未黄原名胡盛瑞,“谷未黄”是他的笔名。他是汉阳县侏儒山人,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二级作家,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秘书长、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谷未黄从汉阳县侏儒镇文化站起步,历任武汉市汉阳县文化局干部、武汉市汉南区文化馆文艺部主任,长江日报社记者、编辑等,几年前已从长江日报社退休回家颐养天年。

谷未黄是湖北文坛比较知名的诗人、文学活动家,是许多文学爱好者眼中的大咖,也是荆楚网、汉网、长江网等湖北省内的网络文学论坛的主帅,拥有许多粉丝和拥趸,被戏称为“中年女性文学爱好者的偶像”。他曾经发起过组建中国网络作家协会的倡议,得到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响应。由于没有通过民政部门审批这一关,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因为交游广泛,组织能力强,谷未黄组织过许多次文学采风、笔会活动,什么黄陂红岗山、南津关大峡谷、柴埠溪、蔡甸国防野战园、清江方山等景区,他们都去过。

我与谷未黄的交往,也是源自网络。

作为一名“伪文学爱好者”,2009年到2013年这几年间,我曾经混迹于荆楚网、汉网、长江网等省内的网络文学论坛,还被谷未黄强行安上某个版块版主的头衔。不过,我是一个有着社恐症和自闭症的人,对他组织的那些笔会、采风活动,我一概不参加,只是在网上看看热闹。

谷未黄以写诗为主,但也创作过不少散文。2009年,他在这些网络论坛推出了他的一系列所谓的“新城市散文”,让大家品评、鉴赏,很多作者都曾经为他这个系列写过评论文章。

在看了他这个系列的一些文章后,我也尝试着写了一篇《“ 性感 ”无限--戏说谷未黄的新城市散文》的短评,从内涵的丰富性、题材的多样性、思维的开放性、知识面的广阔性、语言表达的风趣性等几个方面,对他的“新城市散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了探讨。由于水平有限,我的这篇评论很肤浅,只是浮光掠影地谈了一下自己粗浅的体会。好在他没有嫌弃我这篇文章,还是把它收入了一众评论文章里面,跟大家的评论文章一起,发在相关论坛上。

2013年以后,微信公众号兴起,大部分文学爱好者都把阵地转移到这一块,网站论坛逐渐式微。后来,谷未黄也开通了他的个人公众号“谷未黄书院”,并专门制作了一期帖子,推送了我的那篇短评。

2019年,谷未黄退休后,回到老家侏儒山盖了一栋小别墅,取名就叫“谷未黄书院”,牌头由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书院藏书近万册,每天免费为村里孩子们开放,成为侏儒山一座公益图书馆,为家乡的文化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现在,这里成了他的养老基地。他每天在这里含饴弄孙、读书、写作、接待各地来访的文友,兴之所至,还不时到附近的池塘、湖泊里捞鱼摸虾,真正过起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隐士生活,让大家艳羡不已。

另外两个来自汉阳县的文友,则是缘自30年前我在原《湖北农民报》上发表的一条“凡人格言”。

我是一个性格单纯、心境澄澈的人,与人相处讲究以诚相待,不搞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来不了半点虚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家乡的村小学教书。1992年,《湖北农民报》开展过一次征集“凡人格言”的活动,我将自己的交友信条写成一句“格言”,有幸被报纸采用。

这条格言在报纸上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有些读者给我来信,对我的人生态度表示认可。说来奇怪,跟大多数来信者都是格言刊出后不久即来信不同,汉阳县的这两个朋友的来信,则是延后了好几个月时间。我那条格言是1992年8月刊出的,而这两个朋友的来信,一个是在1993年6月份,隔了将近一年时间;另一个则是在1993年2月份,也隔了半年左右。

1993年6月份来信的朋友,是汉阳县横龙乡土金村人,姓章,22岁,说是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我的那条格言后,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希望能与我成为笔友,“在笔下共同探讨精彩而无奈的世界,在人生旅途上留下一段无悔青春”,自称“喜爱登山、泛舟、爱听流行歌曲,爱独自在黄昏的田间小道上散步,爱极了九月间在山野中开放的金色野菊花”。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性格平淡、冲和的人,正好与我的性格十分相近。我回信介绍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表示十分高兴我们能成为朋友。通过一次信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

1993年2月份来信的,则是汉阳县新农镇中学初三的一名学生,姓李,是我众多“笔友”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她在来信中说,看到我的那段话(格言)后,自己也有同样的感觉,希望和我“交个好朋友”。

因为她还是一名初三学生,我在回信中告诫她,她现在正是学习的紧张阶段,也是人生的关键时刻,要集中精力、一门心思搞学习,不要像成年人那样去“交笔友”,以免分散精力、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也许她听从了我的劝告,从此再没有来过信。但愿她后来考取了理想的学校,拥有了一份美好的人生。

短短的一句话,隔了那么长时间之后,还能在社会上产生一点影响,这也是我聊可自慰的地方。这里,我要对所有曾经给予我信任和鼓励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衷心祝愿大家生活安康、幸福和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