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3/23
分享

当代乡村的“百科全书”与生活画卷

文学史上,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自明清以降,长篇小说因其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适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成长历程,并能反映某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历史面貌而成为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也是文学创作成熟的最重要标志。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因为涉猎广泛,往往被誉为某个时代、某个方面的百科全书,如《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即便是被视为通俗文学的金庸武侠小说,也被论者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当今时代,文学样式、种类或体裁繁多,如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戏剧、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等等,都各展风流,但最能代表当代文学成就的,仍然是长篇小说。正如《红楼梦》和金庸武侠小说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一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也被誉为“当代乡村的百科全书与生活画卷”。

根据本人肤浅的理解,《宝水》之所以能被誉为“当代乡村的百科全书与生活画卷”,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富丽丰赡,繁花似锦--内容上的丰富性

《宝水》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宝水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传统模式向农文旅融合发展转型的产业发展之路和有着新时代特征的基层治理。但这些“美丽乡村”轰轰烈烈的建设改革内容只是小说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而不是唯一内容。小说不是单纯地写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而是融合了大量农村风俗风情、传统的人情世故,各种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等,涉猎广泛,内容丰富,称得上是富丽丰赡、繁花似锦。这里择其主要方面简述如下:

一是多样的民间风俗。民间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民间风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表现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长篇小说,尤其是在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中,民间风俗基本上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宝水》中介绍的民间风俗涉及到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年俗中的祭灶、过小年、耍狮子、吃彩、打火烧、吃长桌宴、点灯(请祖宗回家过年)、敬仓神、喝油茶、收祖宗轴子、吃落灯面、落花灯等。时令节气习俗中的挖茵陈、吃懒龙、吃碾馔等。祭祀风俗中的上坟、烧路纸(烧包袱)、送寒衣等。丧葬风俗中的吃杂菜、小殓、大殓、守灵、抬棺、巡山、暖房等。婚嫁习俗中的壮被、铺床等。还有随礼(送人情)的规矩、坐席的规矩、晾衣服的规矩等。这些民风民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社会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传统文化。

二是丰富的百科知识。《宝水》中涉及到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甚多,如地理知识中关于太行八陉的介绍。历史人文知识中,古时候三公与三槐的关联。民间文化中,关于看手相、算命、看风水的介绍,舞狮子时大架狮、小架狮的区别,关于绘画鉴赏的知识等。食品知识中,各种食品的制作方法,如懒龙的做法、闷坛肉的做法、酸黄菜的做法、柿饼的做法、各种土菜的特色等等。尤其是植物学知识,更为丰富,比如关于茵陈、榆钱、泽蒜的介绍,漆桃花与灶台草、白蒿与茵陈的区别,不同山楂的区别,艾蒿与艾草的区别,蒲公英、车前草、菊花苗、藜芦、构穗等各种野菜的习性,铜锤草、婆婆纳、牙刷草等各种花草的知识,不同柿子的区别等等。这些知识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人物、情节等融为一体,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性与知识性完美融合,相得益彰,是该小说能被称作“当今乡村社会的百科全书与生活画卷”的重要原因。

三是深刻的哲理思考。《宝水》中,很多段落、很多语句,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比如,关于水的思考:“水能让人活,也能让人死。水能叫东西干净,也能叫东西脏。水能最软,也能最硬。能最热,也能最冷。水能成云成雨,也能成雪成霜,还能含到土里成墒。”“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以为水往低处流就贱了?它可厉害着呢,到哪儿降服哪儿。”这些都是对水的性质、功用的辩证思考。其它的,还有多与少的关系:“看一回多一回,看一回也少一回”;绝望与希望的关系:“时间漫长,我祈求更漫长。漫长虽然让人绝望,但至少也包含着希望”;现在和将来的关系:“将来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将来”;孤独和自由的关系:“在城市里会觉得孤独,但孤独其实也意味着自由”;真和假的关系:“假着假着就真了,世上多少事都是这”等等。还有关于什么是老家、老家范围大小的思考等。这些哲理思考,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智慧,能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四是真诚袒露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宝水》中的心理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复杂、隐秘的内心和真实的思想感情。比如对回老家盖房子一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算盘,有的是想等着以后的拆迁补偿,有的想着开办民宿、经营餐饮做生意赚钱,但更普遍的还是农村人攀比、要面子、怕输给别人的心理。如果别人家在老家盖了房子,而自己家没盖,那就是输了一截,显得很没面子。九奶的想法是不能让村里人说原家人没老家了;老原父亲的想法是“咱家的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比谁家的低一砖。咱不能叫门势塌掉。不求比人强,也不能落人后。”正如“叔叔”说的那样:“其实也不止是钱的问题,还有面子问题。人家都翻盖了咱们不翻盖,就没面子。人家都去争拆迁款咱们不去争,就没面子”。还有大老板赵顺之所以回老家翻盖房子,也完全是为了他父亲的面子等等。这些都是寻常人们真实的内心。

比较典型的,还有母亲对“我”与丈夫豫新婚事的看法,“豫新的工作、相貌、脾气,哪儿哪儿都让她觉得满意。不过这些都是能摆到台面上的满意。有一条满意她只悄悄跟我嘀咕过:没有农村那些根根梢梢的拖拽着,多利索,哪像你爸这边!”“要紧的还有那一桩:没有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干净利落一根棍儿,更没有那些拉拉扯扯的乡村关系”等,将母亲内心深处的那点私心表露无遗。姥姥和姥爷当初对母亲与父亲的婚事感到满意,除了觉得父亲为人稳重之外,最主要是因为“她老人家还想着你爸在象城是无依无靠的光杆,能算个上门女婿。”

此外,在我回老家吃完饭起身告辞时,叔叔要送下楼,我执意不肯。去卫生间时,婶婶跟过来悄声说:“你就叫你叔叔送下楼,你不知道他多想碰见个人,叫人知道他侄女又来看他了。”活灵活现地将叔叔爱面子、想在人前显摆的心理展示了出来。这些真实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深刻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五是乡村社会的人情世故。乡村社会不同于城市,许多在城市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规矩,放在乡村社会就要另说。比如盖房子签合同这一项,放在城里,那是必不可少,但是在乡村,因为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君子协定,而不是一纸协议。用孟胡子的话说,就是“要是有事呢,签了也是白签。要是没事呢,签了更是白签。”这就是乡村社会的实情。又比如乡村的称呼,“拐来拐去的,一村人都是亲戚,都是要按辈分叫的”;再比如农村的宗族势力,“张家人丁最盛。在乡村,人丁旺,门势就强,全中国的村子你查一查,自古如此”。放诸现实,村级主要领导,基本上都是村子里宗族势力最强的那个湾子的人,其它小门小姓的湾子的人,很难做到村里的一二把手,就是明证。再比如,关于契约精神和熟人社会的关系的剖析:“农村就是熟人社会,他们多少代都是在这里过日子,看重的是长远的契约精神。亲戚之间可不就是一辈子两辈子几辈子的大契约?比跟外人一两件事的小契约,他们当然会选择亲戚。”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人情世故,都是在农村生活的人必须要知道、要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六是合理穿插的掌故。《宝水》中穿插了很多趣闻轶事、掌故典故,如关于宝水村东掌、中掌、西掌名称的由来,村会计与小媳妇偷情被广播了出来的“蒜面条”的掌故、桃木辟邪的典故、马齿苋不怕日晒的典故、摘柿子时“留余”的典故等等。这些典故、掌故,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丰富了作品内容,也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可读性。

二、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结构上的完满性

长篇小说因其容量大,篇幅长,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对结构的技巧要求更高,否则作者在创作时,很容易写了后面忘了前面,使情节的发展偏离了主线,或者人物的出场、事件的发生显得突兀、生硬,影响作品的艺术水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十分注重前后照应。这样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形成结构上的完满性。

在《宝水》中,作者多处使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这里试举几例。

一是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也叫首尾呼应。《宝水》的特色之一,就是“并没有设置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深入农村的内在肌理,在四季流转、岁时节令的变化中,动情诉说乡村的日常生活,细腻真实地再现时代风貌。”(茅奖评委张丽军语)。小说记述了“我”在宝水村一年的生活,从年头(正月初)开始,到除夕这天结束,也就是从头一年的年过完了开始,到再次过年结束。这样首尾呼应,使文章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二是主要人物出场之前,都会有所交代或铺垫。《宝水》中的主要人物,除了“我”和老原之外,还有村支书大英、乡建专家孟胡子以及九奶等人。这些人在正式出场之前,作者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事先对他们有所介绍。比如村支书大英的出场,就是“我”跟老原聊天时不经意间引出来的:“(老原)听我哎了一声,方才捡起来笑道,也不知道咋回事,回村就容易忘城里规矩。说大英在村委会呢,咱们去见见她吧。之前听他提过一回,说是村书记兼村主任,按辈分该叫嫂子的。”孟胡子的出场,则是大英与张大包为敲瓷砖一事拌嘴时引出来的:“大英道,你打个颠倒想想,粗整就能评上,要是压根儿就按着孟胡子指的道儿去画,笔笔不错地去画,那可不是美得更卓。”,这就把他们的身份事先作了交代,为他们后面的活动作了铺垫。九奶则是“我”与老原刚回宝水村时,在村边路上碰到的:“循着声,便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在前方的一个石墩上坐着,手里捏着一根拐杖”“(老原)把车速放得很慢,快到老太太跟前时停下,半开车门喊道:九奶,咱回吧?我捎你啊。”就是一些次要人物如娇娇、光辉、秀梅、香梅、雪梅等人的出场,也都是如此。比如娇娇的出场,是在“我”第一次去大英家吃饭时:“大英却叫我们三个先吃,她钻进了一个里间,似乎在和谁说着什么。我们自是等着。等她出来后问:还有谁在家,一起吃吧。大英道,是我闺女,叫娇娇,怕生人。不管她。”

三是对文中相关情节预先埋下伏笔。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手法。小说第三章《那层膜》一节中,写香梅遭到七成的家暴后,“我”去看望、安抚她时,香梅说:“先忍着。我不会一直吃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看到这里,我们往往以为香梅只是随便拿这句俗语自我安慰一下而已,没有想过这句话其实是对后面香梅报复七成一事所作的暗示。后面香梅对七成的报复有两次,一次是在太平旅社与情人幽会,一次是在摘柿子时,香梅趁七成从树上摔下来起不了身的机会,暴打了七成一回。看了后面这些情节,我们才体会到前面香梅说的那句话,其实是事先埋下的伏笔。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情合理,让读者看到后面这些情节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三、旁枝斜逸,摇曳多姿--插叙手法的多样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是作文的大忌。适时、合理、巧妙地运用插叙手法叙事,暂时离开叙事主线,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使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既能避免平铺直叙、平直呆板的弊端,又能丰富作品内容,增加作品的容量,开掘和拓宽作品的深度与广度,使作品更加立体化、多维化。

《宝水》写作手法上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娴熟自如地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手法。小说中,插叙的地方应该在四十处左右。引入插叙内容的方式方法也较为多样化。

一是从眼前所见的物事、场景引入。如“我”第一次同老原一起回宝水村时,坐在车上望着老原的背影引出与老原交往的往事;从光辉“一瘸一拐”地走路联想到叔叔,“光辉走路的情形真像叔叔”,引出小时候在福田庄时叔叔把“我”放在肩膀上的往事;从游客捋槐花的的场景,联想到老祖槐下龙王戏耍小孩子的传说;从回福田庄看见“磨盘哥”(大耳朵全)就想到起父亲之死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二是从与人的聊天、对话中引入。这种情形最多,数量达20多处。比如从老原笑话我的厨艺中提到豫新,引出“我”和豫新交往、结合的往事;从杨镇长跟大家一起喝酒闲聊中引出“烩面碗”典故的来历;从九奶问迎春(奶奶的小名)的话,引出对爷爷、奶奶夫妻情深的往事的回忆。还有赵顺闲聊时回忆小时候调皮蛋蛋的各种糗事;从与徐先儿的闲聊中,引出关于九奶身世的回忆以及“我”跟豫新婚后生活的回忆等。此外,像九奶与老原爷爷之间的情事、老原的身世、奶奶在福田庄的为人、兵冢的来历等,都是在同不同人的聊天、对话中联想、回忆起来的。

三是由此及彼的联想式引入。这种情形也较为多见。比如由自己被失眠所困联想到第一次发现在乡下能睡好的经历;由回老家上坟联想到爷爷的历史以及与豫新一起生活的往事;从老原的土气联想到老原前妻的洋气,又从老原前妻的洋气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土气(在学校说方言被同学取笑的往事),从吃碾馔联想到父亲借车、出车祸的往事等等。

四是以梦境的方式引入。这种手法运用得不多,内容主要是通过梦境来插入自己小时候跟奶奶一起在福田庄生活的情形。其中,小说一开始就是以梦见奶奶临死前的样子开篇的;第三章“她永远都在乡下”一节,也是写梦中与奶奶一起时朦胧、模糊的事情。

乔叶说,“书写乡村不能仅限于乡村的此时此地,还需要在个体与整体、历史和现实、地缘和血缘、中国与世界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观照和把握。”“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不能就当下写当下,要有历史感与未来感。”插叙手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在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书写之外,插入各种往事、历史、典故、掌故,特别是将宝水村与福田庄两条线对应起来,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过往与当下自然穿插,显得纵横捭阖,舒卷自如,避免了就当下写当下、就新变写新变的平面化、单向化趋向,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取得了旁枝斜逸的审美效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