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5/18
分享

在庸常的生活中发掘哲理与诗情--读艾庆平散文集《蔷薇花开》

看了青年作家艾庆平新出的散文集《蔷薇花开》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善于在庸常的生活中发掘哲理与诗情的人。

(一)才华横溢的艾庆平

我跟艾庆平交往不多,算这次他送书给我在内,我们一共只见过两次面。平时也就是在他的朋友圈看看他分享的诗歌作品,很少交流。

就我所知,当今江夏文坛上,各类文体创作者在数量、力量上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呈现出一种畸形发展的样态。其中,人数最多、最为活跃的,当属诗歌作者,即使不算诗词楹联学会的会员,仅作协会员中的诗词作者,其数量估计都要占江夏作协会员总数的六七成,是其它各类文体作者总数的两倍。尽管我与江夏文坛得人员交往很少,但随手一扒拉,都能说出一二十个诗歌作者的名字。相比之下,从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文体创作的作者却寥寥可数,有的甚至是空白,比如评论一块。近些年,评论江夏作家作品的,基本上都是武汉作协副主席王新民一人,很少看到江夏作者的评论作品。而王新民只是因为是江夏籍人,与江夏的作家、诗人联系多一些,受大家的请托多一些,所以其评论江夏作家作品的文章自然也就多一些,但他是不能归入江夏文坛圈子的。另有一些诗人,虽然也间或从事散文等其它文体写作,但除了少数能够在两种或以上文体中游刃有余外,总体上来讲,成绩不大。艾庆平就是兼擅诗歌、散文两种文体创作的两栖作者中的佼佼者。虽然他这次出的是散文集,但他本质上是一位诗人,并且是一位才思敏捷、勤奋高产的诗人。他每天都在写诗,有时一天三四首,有时一天七八首,令人目不暇给。每每这时,我就不得不惊叹于他有如泉涌一般的文思。

艾庆平作诗出口成章,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本领,他的诗作,大多是一些即兴之作,看到、想到一个什么物事、话题,很快就能口占一首。这一点,我是有着切身体会的。

2020年11月份的一个黄昏,我骑行到一处刚刚拆迁、正在平整的工地上。整个工地上到处是裸露的黄土,好像一片荒芜的原野,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反射着一片暗红色的光;场地中间有一棵老树被保留了下来,显得孤零零的,整个场景透着一股苍凉、古朴的感觉。我觉得这个画面很有意义,便用手机拍了照。晚上回家后,我把这张照片发了一条朋友圈,并配了这么一段话:荒原上的树。是不是很有点苍凉感?哪位诗人给配一首诗啊?

很快,诗人王斌就在朋友圈留言说,艾老师可以。果不其然,没过一会儿,艾老师就发上去了一首小诗:“荒原生老树,枯叶面风霜。岁月无痕去,斜阳落影长。”

可能是意犹未尽,过了十几分钟,他又发了一首比较长的自由诗《荒原树》:

我不知道这棵树在此生长了多久

唯一能确定的是

它已经很苍老

一定经历了太多的风霜雨雪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放眼望去

原野之上,除了荒草还是荒草

连阳光也带着寒意

它就这么一直站着

从童年站至老年

始终孤独却始终坚守着脚下的土地

成为这荒原最悲情的灵魂

让荒原里的路人心生暖意

王斌忙完工作,从外面回家后,也写了一首格律诗《骑行》:“原野游单骑,停车老树旁。转头描夕照,信手握斜阳。”

另一位朋友孤飞雁看了这两位诗友的诗作后,也欣然赋诗一首《七绝*幻影》:“秋霜染叶地荒凉,孤树风歌叶落黄。谁弃单骑倚树下,影痕日照却无装。”

这样一来,这张随意而拍的照片,竟引来了好几位诗人题诗相配,成为一段有趣的往事。从这个令人解颐的小插曲里,不难看出,艾庆平确实不愧为一个才华横溢、诗如泉涌的人。

(二)《蔷薇花开》里的哲理与诗情

《蔷薇花开》共分四辑。第一辑“从尘埃里奔向美好”,主要写人,记录作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态人生、各色人等;第二辑“栀子花开、光阴香暖”,主要写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第三辑“蔷薇花开”主要写情,记录作者中学时代的少年情怀、青春萌动;第四辑“会飞的花朵”主要写景,写花草树木、江南烟雨、原野景象等等。

网红教授戴建业在《在诗词中品味生活中的诗情》一文里说:只有心灵充盈着诗情,才能处处感受生活中的诗意;只有具备细腻的感受能力,才能在别人觉得乏味的地方发现诗趣。同样的,只有处处感受生活中的诗意,心灵才会时时洋溢着诗情;只有不断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诗趣,感受能力才会日益敏锐细腻。艾庆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有着一双善于观察的敏锐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受的敏感的心灵。在他的眼里,庸常的生活、寻常的物事中,都充盈着哲理和诗情。

一是深刻的哲理。

《蔷薇花开》中的作品,大多以平凡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展现作者不平凡的生命感悟。“像是有一双慧眼,能穿透表面的波澜不惊,看到生活的本质。” 比如《奔跑的生活》一文,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不停奔跑的匆匆脚步中,作者感悟到寻常人奔跑的意义:他还要站在生活的最前沿努力着,承受着不得不承受的重量,带着生活一起飞奔。这种奔跑是人间最有意义、最有温度、最为可敬的奔跑。从上班族每天早上为了能早点到单位而赶公交、挤电梯的场景,感受到现代人的脚步的确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匆忙。大家奔跑着去生活,奔跑着去工作,奔跑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我们奔跑时,身上背负着成年人对生活无法卸下的重担。“苦并坚持着,苦并憧憬着。生活本是如此”。这就是奔跑的真谛、生活的真谛。

再比如《毕业季》这篇文章,从自己经历的三个毕业季,领悟到新与旧、聚与散、来和去、开始与结束等之间的辩证关系:每一次毕业,就意味着对过去的时光、人和事作一次告别,然后迎接新的时光、新的人和事。在人的一生中,有些人来到你的生命里,又会自然地离开;在人与人的交集中、人与事的相逢里,有聚,有散;有开始,有结束,生活原本如此……揭示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哲理。《生命会在一刹那凋零》揭示的是生命中的那“一刹那”长与短的关系:“那一刹那极短,短得可以忽略不计。但一刹那又很长,在亲人的心中会留下永远的疼痛”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关于生命的深刻洞见。

还有《从尘埃里奔向美好》一文,作者评价来自低处尘埃里的主人公“老车”:作为生意人,他的身上有平民百姓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作为父亲,心系子女的教育、未来,是天下有责任感父母的榜样。文章最后,卒章显志,揭示出“从尘埃里,努力着,向美而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如此。”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从这一系列关于平凡人生、庸常生活的记录,都能看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生命真谛,显示了一定的哲理深度。

二是隽永的诗情。

除了深邃的思想,作者在写景抒情时,还善于营造诗的意境,使得《蔷薇花开》中的许多篇章都充满了浓郁的诗意、隽永的诗情。这一特点,在第四辑“会飞的花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如在《江南色》一篇中,作者写江南的烟柳色:江南的柳很婀娜,很清婉,像极了娟秀的女子。更妙的是,下点江南的细雨,一切就笼罩在烟雨迷蒙的缥缈之中。柳树的影子铺在波光里,尽显优雅。这江南便有了千里尽婀娜、万里尽烟柳的阴柔、秀美之气。将江南的烟柳色写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写江南的乌镇:漫步在青石巷里,你会觉得穿越了时光,来到古典的诗意里。如果下点雨,烟雨迷蒙,撑一把油纸伞,在微冷的空气里缓步徐行,你会觉得整个人都是轻松、沉静的。如果还能遇到一位江南的秀女,撑着油纸伞迎面而来,那一刻江南的时光里,便多了一份温存和典雅、梦幻和多情。此情此景,是不是让你想起戴望舒《雨巷》的意境?看《春柳池塘》《春行》等篇章,令人油然想起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类似的篇章,还有《江南杏花雨》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花落,燕归》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桂花香》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古典诗词的意境。

即便是在写荒野残垣时,作者也能从眼前的荒凉、颓败的景象,生发出历史的诗意:荒野,是宏大悠久历史的最原生态的背景。残垣断壁是历史遗留的最好见证。荒野,能让历史获得真实的深度感,残垣断壁能让历史还原沧桑斑驳感。荒野残垣,便是历史的诗意、绝美的所在。

即便是记录自己学生时代青涩恋情的一些篇章,也都弥漫着淡淡的忧愁和悠远的遐思,有着《沙扬挪拉》般“蜜甜的忧愁”,读来诗情悠悠、诗意盎然。如《闲看花开花落》《栀子花开》《有缘终会再相遇》等等。

由此可见,《蔷薇花开》确实是一本富含哲理和诗意的优秀散文集。它不仅记录了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与生命感悟,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引导读者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非凡之美。这不仅是对作者个人才华的一次展示,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亟需的心灵抚慰之作,值得我们用心品读、细细把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