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7/11
分享

诗经中的“冷知识”探秘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这是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开头的诗句,讲的是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一次日食。据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尽管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却折射出当时人们对天地宇宙的认识和敬畏,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重要见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提起诗经,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关雎》《蒹葭》《氓》《七月》《硕鼠》《伐檀》等名篇,想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等名句,也会想到“风雅颂,赋比兴”等所谓的诗经“六艺”,还可能会想到孔子关于诗经“兴观群怨”功用的论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以及“不学诗。无以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等。这些为大家所熟知的知识,应该算是关于诗经的“热知识”吧。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诗经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隐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文化背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文献。除了上述关于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之外,诗经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熟知的“冷知识”,如有关最早的女性诗人许穆夫人,有关夏朝、大禹的记载,以及丰富的典故来源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诗经》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这是诗经《鄘风·载驰》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春秋时期许穆夫人的作品,作于卫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是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赶到曹邑为吊唁祖国的危亡而作的。诗作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显示了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者许穆夫人是卫宣公的女儿,嫁给了许国的诸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女诗人。诗经中收录有她的三首作品。除了这首最具代表性的《载驰》外,另外两首《邶风·泉水》《卫风·竹竿》,也都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邶风·泉水》所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表达了她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卫风·竹竿》写出了远嫁外地的女子思乡怀亲的强烈感情。全诗情感缠绵往复,深沉蕴藉;语言凝练含蓄,清新动人。

许穆夫人的诗歌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展现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深度。她的出现,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为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发声开辟了新的道路。

除贡献了大量成语等各种形式的熟语外,诗经中还包含有许多流传至今的典故。这是诗经为后世汉语言的发展作出的又一大贡献。例如,“伐柯”,出自《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以伐柯(砍削斧柄)作比喻,说明娶妻必须通过媒人。后世称做媒为“伐柯”“作伐”,就来源于此。又如,后世常说的“哀鸿遍野”中的“哀鸿”,出自《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这是一篇劳动人民诅咒徭役的乐歌。通篇以鸿雁于飞起兴或自比,渲染了一种悲鸣低徊的气氛。诗作最后以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后世就以“哀鸿”来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再如“青蝇”,源自《小雅·青蝇》。这首诗痛斥谗言害人祸国,后世遂以“青蝇”比喻谗佞之人。“桑梓”指代家乡,出自《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和思念之情。因为桑梓为父母所植,所以后世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曹操《短歌行》中表现自己求贤若渴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典故,即出自《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是描述恋人之间相互爱恋的诗。子衿,原本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即你,衿即襟,衣领),用来指代读书人(士子),也就是人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小雅*伐木》是一首贵族宴请亲朋好友的乐歌,诗中用“鸟鸣嘤嘤”比喻求友,后来成为常用的典故。《小雅*菁菁者莪》这首诗赞颂培育人才的君子,后代以“菁莪”为育材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是语言的凝练,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展示了古人对于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充满了智慧和启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约公元前2070年,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其存在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尽管考古学家对夏朝的具体情况尚存争议,但《诗经》中却有不少篇章提及这一古老的时代,特别是多次提及大禹和他的功绩。

诗经中提及夏朝及大禹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赞颂大禹功绩的。这种情况最多。如《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意思是那绵绵不绝的终南山啊,是大禹所开辟、治理的地方。《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意思是丰水能够驯服地奔流向东方,这是大禹治理水患的功绩。《大雅*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意思是巍巍梁山多高峻啊,这些都得益于大禹的治理,在这里建成了交通大道。还有《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意思是,上古时候洪水茫茫,大禹平治天下四方。远方之国均为疆土,幅员广阔而又绵长。这些,都赞颂了大禹开山治水、划定九州的丰功伟绩。

二是谴责夏桀荒淫失政的。如《大雅*皇》“维此二国,其政不获”,意思是说,夏、商这这两代政权,他们的政令都不得民心、不孚民望。《大雅*荡》中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指殷人灭夏,建立殷商,这事过去没多久,殷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引为鉴戒,免得重蹈夏人的覆辙。这些,指出了夏朝灭亡的原因,警醒周代统治者引以为戒。

三是表明周朝是夏、商两朝事业的承继者。如《鲁颂*閟宫》“奄有下土,缵禹之绪”,意思是(周朝始祖后稷)拥有天下这片沃土,承继了大禹的事业。《商颂*长发》中说,“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意思是天下九州必须归于一统。成汤首先讨伐韦国、顾国,再去灭掉了昆吾、夏桀。武王也跟成汤一样,征伐四方,统一天下。《商颂*殷武》中说,“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意思是,上天命令众位诸侯,在大禹足迹所到之处建都治理。这些记载,既说明了周王朝的正统性、合法性,也表现了周朝继承和发展夏朝文明的决心和信心,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绝好例证。

《诗经》中的这些描写,不仅证实了大禹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为后人了解夏朝的社会面貌提供了珍贵线索。

有人说,诗经只是一部文学著作,其所记叙的历史事实不足为信。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逻辑常识的。因为诗经中关于商、周两代有关人物、事件的记载,均已被历史和考古所确证,是实实在在的信史。既然里面记载的商周两代的历史为信史,依此类推,其中关于夏朝的历史也应该为信史。西周、春秋时期的人,不可能去虚构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夏朝,只能说明夏朝跟商朝、周朝一样,都是历史存在。

反过来看,后代关于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三皇五帝等,诗经中并没有涉及,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诗经中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

通过对《诗经》中这些冷知识的探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古老的经典。无论是天文学的日食记录,还是历史文化的大禹事迹,亦或是许穆夫人的爱国之情,《诗经》都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那段久远的历史。让我们共同珍惜、继续挖掘和解读这些宝贵的遗产,以期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灵感,重新认识她独有的价值,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它继续发扬光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