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8/09
分享

为什么要读《论语》

过去的读书人,天天读的是“四书五经”,嘴里念的是“子曰诗云”,立身处世、齐家治国讲究的是孔孟之道。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只要读过几年书、认得几个字的,没有不知道《论语》的。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书,内容丰富,思想精要而言简意赅,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立身行事、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习与成就君子人格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两千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有深远影响。

说到《论语》的影响,最有名的是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了。据说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是为宋太祖,赵普被任命为宰相。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当皇帝,是为宋太宗。宋太宗听别人说,赵普一生只读一本《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就问赵普是不是这样。赵普说,我以前以半部《论语》帮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还只需用另外半部《论语》辅佐陛下治理天下,一样能让天下太平、昌盛。这个传说虽然夸张,但却很好地表现了《论语》在社会上非凡的影响力和在人们心中崇高的地位。

就我本人来说,最早接触论语,是在四十多年前刚上初一时,语文课本文言文部分第一篇,就是节选的《论语》中孔子论学习的几章,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至今记忆犹新。但那时所学,只不过是《论语》中的一鳞半爪,从来没有看过全书,也不觉得《论语》有什么特别的,估计就是一些乏味、难懂的文言文罢了。

真正对《论语》感到好奇的,是后来从一些杂书上看到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后,感觉很好奇,心想《论语》到底讲了些什么,有那么大的作用吗?于是有了通读论语的想法。但因为其晦涩难懂,每每总是翻过几页就没有耐心继续读下去半途而废了。

前段时间,我强迫自己通读了《诗经》后,感觉只要有毅力,有恒心,一点一点地啃,什么《诗经》《论语》还是可以读下去的。于是,我便耐住性子,把《论语》也看了两遍。

我们现在读《论语》,不是说就能学到里面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也不奢求能修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仁人君子,主要是全面了解一下里面讲了些什么,对孔子的仁义道德思想体系有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了解很多格言警句、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等,增加对一些文化常识的了解。

前期,本人先后就孔子谈诗经、孔子谈孝道、孔子谈学习等几个方面,写过几篇专题体会文章。这里,再来谈谈学习《论语》另外几个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一、对全书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孔子仁义道德的思想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过去,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黄帝每年要到孔庙祭拜他。在学堂里挂着孔子的画像或设立孔子牌位,孩子们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子磕头行礼。

“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孔子说的“仁”,其意义非常宽泛,它包括了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观念,但最基本的内涵有两个:

一是“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出自《颜渊篇》,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周礼,这就是“仁”了。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维护社会秩序的典章制度,这就是周礼。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王权旁落,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孔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十分不满,谴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违礼行为。为了维护周礼,他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要求一个人的言行必须与其身份、地位相符。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见《子路篇》);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见《颜渊篇》)。如果一个人的视听言行都能符合“礼”的规定,也就实现了“克己复礼”,体现了“仁”,即所谓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篇》)”。

二是“仁者爱人”。《颜渊篇》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是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彼此有爱心,爱心就是推己及人,即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将心比心。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推给别人,即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信任和同情,谁能做到这点,就是做到了“仁”。

“克己复礼”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基础和前提;“爱人”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认为,要做到“仁”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做艰苦的努力,时刻不断寻求才能获得,甚至需要自我牺牲的精神,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那些只会说漂亮话、装模作样的人,是很少能做到“仁”的。“仁”的思想是孔子的创新,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贡献。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大支柱,二者相辅相成。“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一方面,有了公认的行为规范,社会生活才能具有秩序。如果否认“礼”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人人各行其是,必然会造成混乱。另一方面,有了内心的道德自觉,才能使“礼”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具有内在的道德力量,与人的人格、生命联系在一起,才能使人们自绝地遵守“礼”。

二、琳琅满目的格言警句和成语

同《诗经》一样,《论语》中有许多语句,因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广博深邃的思想内容,而成为后世广为传诵的格言警句,有些则成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成语,为现代白话文所吸收。

《论语》全书共20篇,每篇由数量不等的语段组成,一段话(很多情况下就是一句话)为一章,全书共492章,约13000多字。在不到500段话的总篇幅中,成为格言警句、成语的,达到两三百条之多,基本上每两段话中就有一句成为格言警句或成语,可见其语句的精炼程度。

在对后世汉语言发展的影响上,跟《诗经》主要蕴含的是成语不同,《论语》中虽然也蕴含了许多成语,但其更多的是格言警句。据粗略统计,《论语》中流传下来的格言警句在200条左右。这些格言警句,涉及到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方方面面,如关于饮食起居方面的,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席不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等;关于学习方面的,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等;关于交友方面的,如“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等;关于孝道方面的,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等等;论品德修养的,如“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谈为政之道的,如“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宽则得众,信则民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等。其它还有如关于文艺评论标准的,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等等。

在成语方面,《论语》也为后世留下了近百条之多。我们熟知的成语,如巧言令色、既往不咎、一以贯之、诲人不倦、举一反三、任重道远、后生可畏、欲速不达等等,都出自其中。除了常见的四字成语外,还有一些四个字以上的短语、短句,它们既是格言警句,也是成语,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既来之则安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杀鸡焉用牛刀等等。这些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汉语言的表现力,成为汉语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

三、了解一些典故的出处,加深对后世诗文的理解

由于《论语》的深远影响,后世作家、诗人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论语》中的语句,用来提升作品的品位。学习《论语》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了解后世诗文中引用的《论语》中的典故的原始出处,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作品,加深对作品的记忆。这里试举几个例子。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就有两处引用了《论语》中的语句。一处是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别人嘲笑他穷困潦倒时,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即使穷困,也能坚持自己的操守。这里的“君子固穷”,就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原文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个典故讲的是孔子与弟子们在陈国某地断了粮,随从的人饿坏了,不能起身行走。他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就对他们说,君子即使在困厄时也能坚持操守,小人困厄了就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胡作非为了。引用这个典故,很好地说明了孔乙己虽然很穷困,但仍保持了读书人的气节。第二处是孩子们向他讨要茴香豆时,他摇头晃脑地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出自《子罕篇》,原文是“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个典故讲的是,世人都以为是上天使孔子成为圣人,让他多才多艺的。孔子听到这个说法后,向他的弟子子贡说,因为自己小时候贫贱,为了生活,所以学会了很多谋生的技艺。最后他反问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意思是如果是真正地位高的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肯定不会啊!因为真正地位高的君子生活不愁,根本不用学习这些谋生技艺,所以说他们不会有这么多技艺。这里引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孔乙己在孩子们面前卖弄学问的酸腐之气。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同样出自《论语*子罕篇》,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段话是说,孔子想迁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很落后,如何能居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住到那里去实行教化,还有什么落后的呢?刘禹锡最后引用孔子这句“何陋之有”,既是用典,也是抒情、议论,画龙点睛,很好地表明了自己像孔子一样,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过去的《三字经》、《弟子规》等童蒙读物中,也有不少内容来自《论语》。《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面的“性相近,习相远”,就出自《论语*阳货篇》,原文是“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环境影响的不同才相距甚远了。孔子说这话,是要勉励大家努力为学,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弟子规》一开头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里面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出自《论语*学而篇》,原文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孩子们啊,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言行谨慎信实,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做到了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的源泉,《论语》被誉为“千古文章,万世师表”。它内涵丰富,文风简练、言语精练、思想深邃、道理通达,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我修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等,对于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果有时间,建议大家不妨也去看看《论语》,学习一下先贤的人生智慧,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