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9/06
分享

闲话《易经》

“这一招叫作‘亢龙有悔’,掌法的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倘若只求刚猛狠辣,亢奋凌厉,只要有几百斤蛮力,谁都会使了。这招又怎能教黄药师佩服?‘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发必须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却还有二十分。哪一天你领会到了这‘悔’的味道,这一招就算是学会了三成。好比陈年美酒,上口不辣,后劲却是醇厚无比,那便在于这个‘悔’字。”

这是《射雕英雄传》中关于丐帮帮主洪七公传授郭靖“降龙十八掌”的一段描写。

降龙十八掌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最绝顶的武功之一,是天下至阳至刚的武功,被誉为“武学中的巅峰绝诣”。降龙十八掌中的招式如“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潜龙勿用”“龙战于野”“或跃在渊”等等,名字均取自《易经》。如《易经*乾卦》中说,“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等。《坤卦》中说,“初六:履霜坚冰”;“上六:龙战于野”等等。

过去的读书人,最主要的就是读“四书五经”,其中,“易经”是群经之首,是必读的典籍。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记录有他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形: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语出《论语》),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语出《幼学琼林·身体》),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语出《易经》,实际应该是“初九,潜龙勿用”),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语出《尚书》中的《禹贡》)……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鲁迅和他的那些同学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但读的却是《论语》《易经》《尚书》等这些枯燥乏味、古奥难懂的儒家经典。《易经》这些典籍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一、《易经》的性质

《易经》传承到今天,不同的人群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易经》神神秘秘,完全是一本占卜用的书,现在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的用《易经》算命、取名、占卜等都是这种情况。也有人认为,《易经》是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是指导人们行为规范的伟大作品。

关于《诗经》的性质,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见《论语·为政篇》)”即《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健康,思想纯正,合乎礼义,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没有任何不恰当的地方。这是对《诗经》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理解《诗经》的关键。

“利贞”“贞吉”“永贞”和“中”“中正”等,是《易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如果要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易经》的性质,我认为就应该是“利贞”或者“中正”。所谓“贞”,就是“正直、正道、不偏不倚”,《易经》中常说的“元亨,利贞”,意思是事物初生,大为亨通,坚守正道就顺利;“贞吉”,意思是符合正道,肯定吉祥。“中”即持中守正,指行为适当,居中不偏,不偏不倚。如《师卦》九二爻辞说的“中吉无咎”,就是行为适当,居中不偏,必然吉祥,没有过失;《离卦》彖传说的“柔丽乎中正,故亨”,意思是柔和与中正结合,就能亨通。可见,《易经》的主旨就是要人们坚持正道,坚守正确的道德、原则,行为适当,持中守正,居中不偏。这并不是什么占卜、算卦的用语,而是与后世儒家倡导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中庸之道高度一致的,是中庸之道的起源与渊薮。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虽然其中包含了一些占卜、预测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它的主要作用。《易经》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智慧。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唯心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是儒家修齐治平的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才是《易经》的性质所在。

二、读了《易经》,是不是就会占卜?

提到《易经》,一般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占卜”,认为《易经》是一部讲算命、占卜的古籍。不错,《易经》最初确实就是一部“卜筮”之书。

既然《易经》最初是一部占卜的书籍,那么是不是大家读了《易经》之后,就都会占卜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过去的读书人岂不是人人都会占卜?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绝大部分读书人读了《易经》之后,并不能占卜。这是因为,《易经》的64卦,只是对占卜结果的记录与解释,里面并没有介绍具体的占卜方法、过程。一般人如果没有另外专门研习占卜之术,即使学了《易经》,也是不懂占卜的。如果要占卜,不管是用铜钱、还是用蓍草或其它用具占卜,都有专门的打卦、记录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打卦、记录方法,再对照《易经》64卦的卦辞、爻辞,才能根据卦象作出相应的预测。

但是,占卜毕竟是唯心主义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随着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占卜。后世真正的学者,即使是懂得占卜,也不屑为之,即“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例如孔子,算得上是古往今来最大的易学家,相传他就深谙卜筮之道。但是他对《易经》的占卜不是很感冒,《论语》就记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占而已矣”。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随着后世学者对《易经》的研究、解读越来越多,《易经》的性质和作用逐渐发生了变化,卜筮、占测的作用日渐边缘化,《易经》也从最初的占卜之书逐渐演变成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经典。

三、名人和《易经》

(一)韦编三绝--孔子和《易经》

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成语“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读《易经》的故事。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说孔子读《易经》,因为爱不释手,经常阅读,以至于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来,“韦编三绝”就成为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的成语。

孔子曾说过:“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孔子见到了《易经》,喜不自禁,如饥似渴地加以研读。然而,岁月无情,时光催人老,这个时候的孔子非常希望自己能多活一些年岁,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研读《易经》。因此,发出了“假我数年”的感慨。

孔子是为《易经》的发展与普及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易经》最初只是卜筮之书,后来经过孔子和门生整理、注疏而成《易传》“十翼”,成为六经之首,使《易经》实现了从占卜之书到哲学的嬗变,进而演进为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法宝。把《易经》从单纯的占卜功能升华到哲学上的最高智慧,这就是孔子的真正贡献。

孔子对于《易经》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易经》进行整理和注释,使一般人都能读懂。由于《易经》经文深奥简古,春秋时期的学者阅读起来已感到十分困难,一般人更是难以明白其中含义。于是,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历史上称为《易传》。《易传》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等共10篇,称为“十翼”,是解释说明经文的最原始、最权威的文字。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个“述而不作”的人。尽管其精通诗、书、礼、乐等诸经,但是他只是转述、传承,并没有自己思想理论上的专门著作。但是,在《易经》方面,孔子则作了《易传》,将自己的思想作了尽情发挥,由此可见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和偏爱。二是通过自己的讲学,极力宣传、推广《易经》,使《易经》得以普及。易经的原始作用是用来卜筮,一直以来是被统治者垄断,神秘而不可知的。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将《易经》传授给门人弟子后,才使得使《易经》大行于天下,成为群经之首。

孔子周游列国,受尽了磨难和挫折,处处不受人待见。读了《易经》之后,才恍然大悟。他悟透的不是《易经》的占卜之事,而是从中洞彻了自己大半生都在苦苦寻觅的天地、人生的规律和奥秘,并很快将其融入到自己哲学思想的体系中,在《易经》中寻找自己梦想的天堂。于是,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易经》遇到孔子,成为哲学,孔子遇到《易经》,成为圣人,二者都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历史使命。从那时起,《易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宝典。

《易经》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廊和浩瀚星空中最璀璨的两颗珍珠,数千年了,一直在熠熠生辉。《易经》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轫和源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祖先和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遵循,二者形成了体和用的关系。

(二)大哉乾元--忽必烈与《易经》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元朝的国号“大元”来源于《易经》中的一句话:“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易经》“乾卦”《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意思是,伟大啊,生命本源的乾阳元气!万物依靠它而开始了生命的起点,它统管了大自然的一切变化。所以,天上有云飘动,有雨降落;地上万类万物的生存运动,欣欣向荣。

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对汉文化十分着迷,一生尊崇汉制并致力于将蒙古和汉文化融合起来。《易经》中的这句话强调了乾元的伟大和包容,表达了宇宙形成和万物生成的原初状态。其所取的国号“大元”,正是他对元朝统治的理念和抱负的体现。通过选择“大元”作为国号,寓意着他希望元朝能够包容万物、统一众多民族,实现大一统的理想。

忽必烈从《易经》中取名,表明他尊崇中华文明的正源,也寓意元朝同秦汉唐宋一样,都是中原王朝的正溯,是中华正统王朝,彰显了元朝的合法性与正统性。

忽必烈说,蒙古人也是黄帝的后裔,也是炎黄子孙,蒙汉本来就是一家。在统一中国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实现蒙古和汉文化的融合。他重视推崇汉制,尊重汉人的文化和传统,并将汉人纳入到政治和官僚体系中。他还广泛招募汉族人才,重建汉族的文化机构,并且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促进蒙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介于石,不终日--蒋介石与《易经》

说起蒋介石,大家都很熟悉。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其实,蒋介石一开始并不是叫蒋中正、蒋介石,而是后来他根据《易经》来改名的。

据相关资料介绍:“(蒋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就是说,蒋介石出生时的名字是蒋瑞元,上家谱时,改成蒋周泰,上学时使用的名字是蒋志清。后来,他给自己改名为蒋中正,字介石,因为以前的人叫人名字时,尊称都是叫字不叫名,所以蒋介石的叫法便更加通行。

由此可见,蒋介石是因为对自己之前的名字不满意,后来,他通过对《易经》的理解和诵读,改成了大家熟知的这个名字。

蒋介石的“介石”,取自《易经》中“豫卦”六二爻的爻辞:“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豫卦是论述预谋、谋划的。卦辞说,豫卦利于国家政权的建设,也利于行军打仗,即“豫,利健侯行师”。蒋介石用这个卦来取名,可见其胸中志向。

六二爻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意思是,坚硬、刚强如磐石,认理迅速,走正道大吉。他的名字“中正”,则是出自《易传·象》中对这一爻的解释:“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意思是说,认理迅速,走正道大吉,是由于六二素质中正。

所谓“中正”,就是持中守正,坚守正道,不偏不倚。一个坚硬如石头,一个持中守正,这就是蒋介石从《易经》里取这个名字的寓意。虽然蒋介石的名和字都取得很好,但是他一生的行迹证明,他并没有做到自己名字寓意的那样,既不是坚硬如石头,也没有持中守正。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他一再实行妥协、投降政策,先是在九一八事变中要求东北军“绝对不抵抗”,后来在全民族抗战中又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甚至和日伪军眉来眼去,没有一点“介于石”的样子。他背叛了孙中山先生,背叛了中国革命,大搞法西斯统治,更没有一点“中正”的样子,成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总代理,走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因此,他最后的结果也只能像暴虐的周厉王一样,被国人赶跑,“三年,乃流王于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彻底推翻了蒋家王朝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将他们赶到了小小的台湾岛上,成为偏居一隅的割据政权。如今,他们连在台湾的执政地位都已经丧失,成为历史上的一大笑话。

四、《易经》中的名言警句和成语

如同《诗经》《论语》一样,《易经》也是后世很多名言警句和成语的重要源头之一。

出自《易经》中的名言警句很多,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敬义立而德不孤”“修辞立其诚”“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等等。其中,很多名言警句中,又包含着成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成语就包含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名句中。有些名言警句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语所组成的,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等等。以前,我们只知道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概意思,但不知其出处,读了《易经》,我们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它们出自《易经》。知道了出处,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本源,加深对其本义和引申义的理解。

出自《易经》的成语也不少,常见的如“不速之客”“匪夷所思”“谦谦君子”“无妄之灾”“虎视眈眈”“突如其来”“从一而终”等等;不常见的如“云行雨施”“履霜坚冰”“龙战于野”“无往不复”“鸿渐于陆”“潜龙勿用”“飞龙在天”“庸言庸行”等等。对于这些不常见的成语,我们只有在读过《易经》后,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

《易经》中的名句、成语富含哲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汉语熟语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值得我们继续发掘与传承。

总的来说,因其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适用于指导各行各业,《易经》被巫医道等三教九流拿来为己所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应用体系和学派,在中医、武术、文学、道教以及民间所谓的奇门遁甲等各家各派都得到广泛应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完善,《易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习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和历史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重视《易经》的学习、传承和研究,秉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注入强大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