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以上这些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都是《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在《论语》中,直接论述君子的话语很多,“君子”也是孔子崇拜和追求的理想人格。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呢?通过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论语》中的君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品格。
以德为先——君子思想的灵魂
《论语》中,君子最大的特点是以德为先。孔子认为,品德高尚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他强调君子应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素质。《论语·里仁篇》里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意思是说,君子考虑的是德行,小人只顾眼前的安逸生活。这句话展现了君子和小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强调了君子注重道德和公正,而小人则关注私利和自身利益。
关于坚持操守,《论语·卫灵公篇》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即品德高尚的人即便穷困,也能固守清高的节操;品德卑劣的人,一旦穷困,就会胡作非为。这句话阐明了君子与小人穷困时的不同态度,君子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而小人却常胡作非为、苟且偷生。
君子讲求道义,有正确的义利观,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坚持以义为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君子重义而轻利,道德败坏的小人重利而轻义。孔子就是以此作为衡量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的。《论语·宪问》中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意思是,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论语·卫灵公》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是说,君子所谋求的是大道的确立与践行,不会去谋求个人生计;君子只愁自己的为人,不愁是否贫穷。孔子认为,君子念念不忘的不是物质生活,而是礼仪道德、典章制度等精神形态的社会正义。
在道德修养的具体途径上,《论语·颜渊篇》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用文章、学问结识朋友,凭借朋友辅助仁爱道德的修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在日常生活中,“君子”在言语上可以表现得木讷、迟钝,但是在行动上一定要敏捷、勤快。这就要求君子应该注重实际行动而并非口头表达,启示人们在做事时要脚踏实地、实践出真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都会犯错。错了怎么办?改!改错是人的高贵品性,令人景仰。君子的一大品德就是知错就改。《论语*子张篇》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他犯了过错,所有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错误,所有人都钦佩他、仰望他。所以,身居高位的人,尤其需要谨言慎行,严格要求自己,犯了错就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这样人们才会信任你、尊敬你。
超然物外——君子的品格风范
《论语·述而》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孔子认为,君子不仅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还具备深邃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他们能够洞察世事、明辨是非;能够包容万物、接纳不同。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理智;他们的胸怀让他们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于君子胸怀坦荡的论述,《论语》中还有很多,如“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篇》)”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庄重又谨慎,从不与别人争执,虽然合群而不结党营私。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庄重自持,对自己很有信心,并不骄傲自满,所以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君子善待别人、团结别人,并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而是为了正当的事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说的是君子在得到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之后,能够沉着冷静,不会因为得意或骄傲而忘本;而小人则会因为自大而得不到真正的泰然自若。还有如“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篇》)”,意思是君子不忧愁、不畏惧。为什么呢?因为君子经常自我反省,内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的呢(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认为,人的品格和言行不一定相一致,所以不能以人废言,表现出对人、人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论语·卫灵公篇》中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建议。《论语·尧曰》中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意思是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也可以理解为不通达世理就不能成为君子。其它还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这句话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孔子认为,君子应具有天下一家的胸襟,有仁爱众生的心肠,所以在行为和思想方面,必须助善惩恶,扬美抑丑。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德思想。
顺势而为——君子的处事之道
急人所难。《论语·雍也》中说,“君子周急不继富”,指道德高尚的人周济急需的人,不接济富有的人。也就是说,君子应该更注重对有困难的人雪中送炭,而不是为富有的人锦上添花。
办事有方、顺势而为。孔子提出了“君子五美(五种美德)”的主张,即“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意思是,君子使百姓或者下属得到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安排工作得体得力,百姓和下属没有抱怨;有上进心,却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五美”是孔子主张的五种基本美德,其实就是把做好事当作应该的,并提出了具体的办法或思路。《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指君子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孔子这句话强调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事原则,认为君子必须增强自身内在的源动力,自我奋斗,自我完善,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充分表明了孔子不断自我创新的精神追求。
《论语》中,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多角度阐述了“君子”之风。这些观点,传递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普遍崇尚君子的品德和行为方式,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
在当今社会,君子之风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典范和引领者,更是社会道德风尚的标杆和推动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努力追求君子品格的完善和提升,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一定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繁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