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丽娟的头像

陈丽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15
分享

吴忠印象 序连载

为什么要写吴忠印象这一个系列,最初的想法源于在西西佛里书店看那本《东京百景》,作者虽然没有太多的文辞,但是他笔下却生灵活现了东京这十几年的岁月变迁。“文字可以妙笔生花,人应该多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要写一时,很简单。要写一世,就要笔耕不辍。”,我依旧记得我高一语文老师写在我随笔本里的话。

我是那种上高中之前非常不擅长写作的学生。我平时完成一篇周记都对我来说都略有难度,更别说写日记。虽然我从小书读的很多,但是我从未去花时间去消化它们。很多诗词歌赋我只理解它们表面的含义,却从未深入思考其真实含义。我从小到大深深喜爱地大概是化学这门课。因为化学这门课,让我知道了世界的起源,物质的诞生,消亡和新生是同时存在的,也回答了我从小看的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而对于语文,我不是特别充满兴趣。因为小学语文老师不仅强迫我从小背唐诗,还经常打我手心,初中语文老师严格要求我们一学期看一本书,并撰写读书笔记。所以我很本能的抗拒语文。但是王静老师的循循善诱却让我开始对写作充满了兴趣。学习之余,我花了一部分时间写了六盘山高中晨读见闻,写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大义情怀,写了屈原不肯屈从大好河山落于秦人之手宁可坠入泪罗江的不甘。居然有幸获得了老师的夸赞和鼓励。慢慢地,我也开始喜欢在闲暇的时候出去找找灵感,写写我身边的故事。大概人有了相遇,就会有别离吧。高二一开学,就重新分了班。而王老师,则是继续带高一语文。高二的学习不比高一的闲适,没有很多时间用来做其他事情,一周七天,六天时间都是用在上课下课之间,稍有空余时间就是休息。整整高二那一年,我没再见过她。我以为她是忘记了,可是直到我看到我写的那篇关于杜甫的文章上了校报,高一的同学才告诉我是王老师把我的文章投给了校报,她不是想不起我们这些学生,她只是病了。我踩着高二的尾巴等着她康复,却等来了更加忙碌的高三。高三的时候,我把找时间去看王老师的事情大概忘了。人群中见过她几次瘦弱的身影,但是却没有什么兴致跟她去聊聊。可能遗忘就是告别吧,从那次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我写吴忠印象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怀念和思考。怀念已失去,思考未来归途在哪里。我跟吴忠的缘分是从2013年一个十一开始的。一场意外的旅行让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从此开始了我们的不解之缘。我2016年的三月来到吴忠这里工作,中间有转转折折。这些年,我在吴忠经历了迷茫,历经了成长,告别了青涩,索性开始慢慢找到更好的自己。我曾经抱怨我跟吴忠之间的缘分,觉得自己不应该来到这么安逸的一座小城,而放弃外面的大千世界。也曾经担心前途波折,路在何方。这些年,我看到了吴忠的烟火,也体会到了时间的温暖和职场的残忍。我从来不是一个白发渔樵,却看惯了秋风和月。历经了苏检消然无息的生离死别,看到曾经风光一时的高官一时的风光和失势之后的落寞,我开始坦然地接受这个世界的的因果。回过头来想,其实也很庆幸有这么一段用来调整自己成长心态的旅程。尽管在这一段旅程中布满了荆棘,差点迷了路,又过分怀疑自己。但是最终在旅程的末端,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我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个原点文学社的社长,我曾经问过他原点两个字你怎么理解。他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要慢慢体悟。我百思不解其中的秘密。过了这么久,我也明白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原点,只有最初那个开始。一旦开始,就无法寻觅。但是当你走过太多路,看过太多风景的时候,当你想真正意义上去回到原来时,原点就在你的心里。

  我上大学时候我非常崇拜一个学长,既能写诗词学习又好,又平易近人。我曾经很好奇世界上怎么会修的如此之人。有一次,我开口问他,学长你为什么诗写这么好,他说他的诗词里面藏着他看过的书,走过的路,这些都是他的故事。我当时不太理解,现在开始懂了。

  在吴忠这么些年,吴忠的街道上留下了我的足迹,饭店留下了我来时的身影,告诉路口留下了我来去匆匆的脚步,而我的故事里也融入了吴忠这座城市的灵魂。

潮来潮往,我不是归人,我只是过客。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