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礼贤的头像

陈礼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6
分享

苦瓜

 

 

陈礼贤

 

现在正是盛夏,每天早上,效区的菜农们很早就进城卖菜,他们的担子里,苦瓜是少不了的。买菜的人,袋中这样那样的蔬菜中,也有苦瓜。看来苦瓜是很畅销的。

小时候,是夏季吧,我家的餐桌上时不时上来一盘苦瓜。那时吃不惯这个,一见就噘嘴巴它太苦了。吃“苦”,简直是受罪。

现在呢,已经知天命之年,一到夏天,倒经常吃苦瓜了。不是人家要你吃,是自己去市买来吃。觉得它有多苦了。味道还不错

这种感觉上的变化,是因为年龄老大的原故么?好像是这样,可是仔细一想,又觉得这种“味觉”上的差异,更多的应该跟岁月有关。是啊,当你尝过了人生百味,苦瓜的苦,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说起苦瓜,就想起一个人——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他是历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自称“苦瓜和尚”,他的画论叫《苦瓜和尚画语录》。据说他餐餐不离苦瓜,甚至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爱苦瓜爱到这种程度,世间好像还没有第二人。

这样爱苦瓜,也许是因为他确实喜欢吃苦瓜,也可能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石涛原名朱若极,是明皇室的后裔。他生于明朝末年,十五岁时,父亲被绍宗捉杀,他被迫逃亡到广西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以后颠沛流离,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扬州。他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的画作。他擅画山水、兰竹、花草及人物,风格奇险而秀润,笔墨中透出一种淡淡的苦涩味,一种与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耐人寻味。他自号“苦瓜和尚”,好像是说,他与苦瓜同命相怜,故寄情于苦瓜。他在《苦瓜图》中自题:“这个苦瓜,老涛就吃了一生,风雨十日,香焚苦茗……”也许,对于他来说吃苦瓜是一种修行,除了禅意外,还寄托着一种故国之思、亡国之苦。有一种说法是,他自号“苦瓜和尚”是有寓意的,苦瓜者,皮青,瓤朱红,寓意身在满清,心记朱明。

我在《中国书画》上看过石涛画的苦瓜,笔墨自然是极精的,但毕竟是写意画,尽管画题上写的是“苦瓜”(见上文所引),可我总觉得那是一根胖胖的、有些福气的黄瓜。不知他何以要把苦瓜画成这个样子。

苦瓜的样子不好看,疙疙瘩瘩,可是,它不光入了画,也是入了诗的。在古人的诗中,我倒是读出苦瓜的奇崛来。明朝·释函可《苦瓜》:

苦瓜生五岭,赖以解炎毒。塞外亦繁生,不能悦群目。我来无故人,见之等骨肉。畏苦乃常情,甘兹信予独。

明朝·黄衷《园居杂兴·苦瓜》:闽圃红穰子,吴中锦荔枝。江乡多此味,下箸涕还垂。

清朝·陈恭尹:《有进川南使君新荔枝者是日初尝苦瓜使君纪之以诗与吴山带和之次吴韵二首·其二》:疥皮青紫各为篮,君自能餐我亦堪。只是平生酸不得,越人尝胆旧来谙。

在网上看到几首佚名的现代人所写的《苦瓜诗》,其一曰:岂效荔枝锦,形惭癞葡萄。口苦能为偈,心清志方操。到底争齐物,从来傲宠豪。不是寻常品,含章气自高。

又有一首:

鳞身味苦性寒凉;不懈攀缘寻主张。

厌仿葡萄同笑脸;欣随葵藿共朝阳。

平生愿作清心事;死后甘遗治疹汤。

冷雨秋风无所畏;来春又见一园秧。

这些诗没什么特别之处,不必多说。不过,有两点引起我的注意,一是,最早写苦瓜的诗出现在明代,这说明,苦瓜不是中国本土所产,大约是明代传入中国的。一查资料,果然。二是,苦瓜的模样如此陋劣,味道如此苦涩,人们为什么要乐此不疲地栽种食用?在中医院坐诊的友人说:苦瓜是个好东西,除了食用,还有多方面的药用价值,比如,能去心中烦热,除体内毒素,可养血滋肝,润脾补肾,降低血糖,可治牙痛、泄泻、痢疾、便血,等等。原来,人们之所以要“自找苦吃”,还是有些原因的。

我们常说,尝得人生百味,方知人间冷暖。百味之中,酸甜麻辣的食物都很多,唯苦味食物最少,现在想得起来的,好像就只苦荞、陈皮、杏仁、莲子心这么几种,不过,这些东西我们平常是不吃的,难知其真味。吃得最多的只有一个苦瓜了,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让它来晓喻我们:人生除了甜蜜和欢乐,还有苦涩和辛酸。

可以说,“良药苦口”的道理,在苦瓜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苦瓜虽苦,却从来不会把自身的苦传染给别的菜。这事实,清代屈大均早在《广东新语》中说过了:“其味甚苦,然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可见,苦瓜是洁身自好的,苦也苦得纯粹。由此,它还得了个“君子菜”的雅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