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美荣的头像

陈美荣

网站用户

儿童文学
201812/03
分享

猫猫石传说

上古时代,女娘娘石补天为更好地粘住五彩石,她用了南盘江上游“猫猫石”这个地方的黏土。据说,猫猫石这个地方生产的泥土,粘度很高,用它去补天,就可以一劳永逸。

女娲娘娘的这一发现,让人们知道了“猫猫石”这个地方。几千几万年过去了,“猫猫石”这个地方的小孩,会经常用黏土做锅碗瓢盆、牛马牲畜及人物泥塑他们制作的这些泥塑,态不一,生动逼真起初,大人们只当小孩好玩,没有理会,只把心思放在吃穿生计和庄稼收成上。可时间长了,看到孩子们做的物件,不但可以拿来在生活中使用,还充满了童真童趣,他们的心里也从泥塑上得到了很多快乐。

南盘江畔有一姓徐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叫徐成的孩子。这一年,雨水特别多。徐成的爹上山薅包谷之前,特意嘱咐徐成:“成儿,你就不要去村东“猫猫石”附近玩了,这段时间雨水大,江里不安全。”他爹刚出门,徐成就约了几个小伙伴去后山玩泥巴。正玩得高兴,一个小孩跑来对徐成说:“成哥,成哥,‘猫猫石’又发出像老虎一样的吼声了,我们快去看看。”几个小伙伴前追后赶地来到村东下游百米处的一条小溪旁。

“嗷呜!嗷呜!”这声音听起来真让人害怕。原来,小溪口有一个象老虎状的巨石俯卧江中,人们称之为“老虎石”。“老虎石”里有个洞,这个洞连接着地下河。石洞有“分洪”“抗旱”的功能。夏,江水漫过石洞流入地下河,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冬季天旱,地下河水又从洞口涌出,润泽万物。上山砍柴、打猎的人忌讳直呼“老虎”,称其为“猫猫”。因此“老虎石”也叫“猫猫石”。

“成哥,成哥,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发出声音的洞口吧。”一个小孩对徐成说。“行,但你们必须听我的安排。若遇危险,及时撤离。”几个小伙伴点点头,一个猛子扎进了江里。几个泡泡在水波里荡漾开去,江面上冒出了几个小脑袋。徐成带着小伙伴们爬上了“老虎石”。“嗷呜!嗷呜!”老虎般的叫声在“老虎石”里形成此起彼伏的回声,让小伙伴们心惊胆战。“成哥,我害怕!”年龄最小的孩子对徐成说。“别怕!有我呢。抓紧凹槽处,脚踩稳。”徐成一面照顾着年龄小点的孩子,一面敏捷地爬进了“老虎石”的“肚子”里。只见江水被一股力量形成漩涡状,盘旋在江面,到了一处神秘的地方就急剧往下陷,形成一个深深的吸口。“嗷呜”的响声就从吸口处发出。徐成猜测:吸口下面应该就是“老虎石”的洞口了。

几个小伙伴陆续跟了上来。看见漩涡,听着震耳欲聋的吼声,小伙伴们害怕了。一个小孩脚一软,手一松,整个身子掉进了漩涡里。徐成立即伸手拽住了那孩子的衣襟。可是水流的冲力又把那孩子的衣角扯断,孩子被漩涡到了吸口处,他的手乱抓乱舞。其他孩子吓得大声叫唤。徐成来不及思考,往里一跳,抡起一只胳膊抱住那孩子。此时,徐成感觉想游回石壁已十分困难,身体被一股强大的吸力包裹着,撕扯着。那股吸力仿佛要把他们拽进“深渊”里去。徐成和那股吸力抗衡着,他不想被拽进“深渊”里。渐渐地,徐成觉得没力气了,呼吸开始困难,身体开始往下陷。但他的手仍然抓着那孩子的胳膊,脚乱蹬。忽然,他的脚似乎踩进了一个凹槽里,凹槽让他和那孩子的身体有了依附。他的精神振了振,又伸出一只胳膊来划水。划着划着,水的吸力不是那么强烈了。徐成心想:“再坚持一下,一定会有人来救……”

不知过了多久,徐成感觉自己的身体轻悠悠地飘在水面上。水面上泛着鱼鳞般的光,光刺着他的眼睛,他睁眼一看:爹的脸、娘的脸、乡亲们的脸……“好了好了,活过来了。”看着活过来的徐成和小伙伴,爹娘和乡亲们惊喜万分。后来听说,是村里的乡亲们寻声赶来救了他们的命。徐成很感激亲们。但他知道,救他的还有“一个人”——那个给了他们喘息机会的凹槽,那个长在“猫猫石”里的“意外”。

几年过去了,为疏浚河道,“猫猫石”被当地县衙炸毁了。可是,在南盘江遭遇干旱的时候,覆盖在碎片和乱石下的石洞口还会“汩汩”地冒水。这水调节着南盘江上的洪涝与干旱,关照着当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人们仍然怀念着“猫猫石”,“猫猫石”已经长在了徐成的身体里,血脉里,精神里。

徐成也长成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他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完的智慧。少年时在“猫猫石”里历险的事让他深受启发。他想:黏土在水的融合下苏醒,经砥砺和磨难,煅烧成一种结构坚固的东西。徐成把这种东西叫做“陶”,喻“造就良好的品格和情操。”“陶”的身上凝聚了“水、土、火”的精神和品格,犹如一个人所经历的千万重磨难。如果把“陶”用来制成生活用具,一定会坚固耐用;如果在“陶”的表面画上美丽的图案,“陶”就会惹人喜爱。他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结果烧出了一窑好陶。人们争相购买陶器,赞扬陶器,有道是:“老虎吞吐,关照苍生。凤凰涅槃,百炼成陶。

在徐成的带领和鼓舞下,“猫猫石”成了远近闻名的“陶都”。你若有时间,可以亲自去看,徐成就在“猫猫石”等着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