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谋勇的头像

陈谋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02
分享

家乡的路

在城里工作后已多年未回梅村老家。

今年大年初三,老家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沙摩桥村加强队长请我们全家参加他小女儿婚礼。儿子开着小汽车,载着全家五口开着开着竟迷了路,开开停停一直走下车来问路,以致多跑了近半小时。这是回老家的一个真实小插曲,记忆中老家的路已不复存在,就是连原先的小路也变了,所有的路都是近似于高速公路的那种宽阔的水泥路,望着车水马龙的繁华,我竟不认识回老家村庄的路了,可谓“乡音未改路不识,借问老家何处走?”

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高速行驶,我的思绪也随之翻腾:这几年老家村庄的路在变,人在变,一切都在变。我想,这就是改革开放,这就是“三个代表”。从羊肠小道,到明渠道路,到暗渠道路,到砖石路,到水泥路……老家村庄路的变化,折射出了祖国大地的变化。

老家村庄的路,叠印着青春的脚步,演绎着一曲追梦之歌。追梦岁月留下的是悠悠的记忆,在记忆中蔓延的,便是那老家村庄的路。老家村庄的路绵长而幽远,带着变幻的生活节奏,带着爱的絮语,拂过风的记忆,托起山的承诺,溅起水的浪花,缓缓淌过我的梦境之河,轻轻叩击着我的心扉。

老家村庄的路,曾深深地刻上“农业学大寨”的印记。父老乡亲曾赤脚踩过它,草鞋、布鞋踏过它,雨鞋、胶鞋蹭过它。老家村庄的路啊,印着各种脚印,镶在田间,流淌在清清的渠水里。早晨,随着饱经风霜的老队长举起那有力的大手,挂在他家门口大榆树上那只大钟传出了宏亮的声音,200多个男女壮劳力走在路上,个个步履匆匆,跑入田间拔秧、摊田、莳秧、收割、播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刻也不停;中午收工时,那些大伯大叔们从口袋里摸出烟斗从容地蹲在路旁田头抽烟歇息;挑灯夜战回家,归心似箭,三步并做两步的跨过那一条又一条田岸小路。

老家村庄的路,承载着村里人的喜怒哀乐。夏、秋金黄麦子、稻子收割季节,路上人声鼎沸,喜气洋洋,人力板车、手扶拖拉机车声吱嘎,一派农忙的热闹景象。年末赶集的日子,路上徜徉着结群赶集的队伍,似小溪流淌着欢歌笑语,向着泰伯古镇汇集,父老乡亲们买回各种各样的年货,买回一年的幸福和欢乐,在新春的爆竹声中纵情释放。

老家村庄的路,承载过迎亲的队伍,一辆又一辆的婚车里坐着邻乡邻村的一个又一个姑娘开始把人生的道路丈量,阿公阿婆们个个心里乐开了花。同样,那披红挂彩的婚车也带走了乡亲们一个又一个闺女,娶亲的欢乐唢呐声像一匹红绸鲜亮一路,但还是牵扯出了父母和闺女的眼泪。

老家村庄的路,承载着村里年轻学子的美好梦想和远大理想。每年暑期,高等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从北京、南京、上海、扬州、无锡等地一封又一封的飞来,滋润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的心田。那天邻居阿惠笑微微的告诉我,那年在这条路上送去南京读书的老实得傻傻的儿子四年后领回了同班漂亮的杭州城里姑娘……

老家村庄的路,承载过热血青年的坚定步伐。乡亲们在载歌载舞的锣鼓声中欢送走了一个又一个胸戴大红花的英俊青年,走向保卫祖国的军营。我父母亲也把我的两个弟弟送进了军营,那年县人武部的领导还叫我代表全县民兵在全县送新兵大会上发了言。村头的路口,时不时有父母和老人伫立在那里,一脸期盼地向远处眺望,盼望邮递员送来远在军营的儿子的信件。祖母生前在村头路口久久站立的姿势,更是深深地震憾了我。祖父是烈士,1927年锡东农民秋收暴动时参加革命,1933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后坚贞不屈,在无锡西门外英勇就义。解放后,党和政府送来了革命烈士证书,并把他安葬在锡东烈士陵园。祖母经常站立在村头路口,向远处瞻望,凝眸着丈夫英勇就义的无锡西门外那个地方,像要把眼睛望穿似的,把自己站成了一尊岁月的雕塑……

老家村庄的路,承载过送葬的队伍,骨灰盒里装着村里寿终正寝的老人最后一次走过村头的路,安眠在路旁的公墓。每年清明祭扫时节,晚辈们带着儿孙手捧鲜花和水果点心等在路上缓缓肃穆从容走过。

老家村庄的路通向街镇,通向城里,但那时乡亲们走得艰辛。曾经老家村庄的路都是泥土堆积而成,厚厚地积淀了不知几代人的脚印。夏天,太阳热得让人喘不过气,路被晒得裂缝,人、车一经过,便升起一团一团的灰尘。若遇到雨雪天气,便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稍有不慎,便会摔倒,可让你结结实实地裹上一层泥衣。在我的记忆里,村庄惟一像点样的路,是学大寨挖明渠道堆积出来的,即一边是渠道沟,一边是路,挖渠道沟的泥土拓宽了右边的羊肠小道。七十年代初,村里为了节约土地和不流失水源,普遍推广了明渠改“三七”土(三分石灰、七分生泥夯实拱形建成)暗渠,暗渠上面修的路又与原来的路复合,故筑成了有点像样的大路。但是,泥土路必竟还是泥土路,路上的行人仍是晴天一身灰尘,雨天一身泥泞。尤其是小学生雨天到村校上学泥泞路滑很艰难,去街镇社办厂上班的大人也不例外。当时自行车是上班的主要工具,遇到雨天人就不能骑自行车,却是自行车“骑人”至当时的“锡甘路”后,才能骑自行车到工厂。后来,村里干部下了决心,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村里出一点、村民捐一点”的筹集资金的办法,在全村主干道和连接村庄的支干道中心铺上了近米宽的砖石路,接着又全部铺筑了石子路,大大方便了百姓。乡亲们怀着一颗纯朴感恩的心,大搞整田平地战“双抢”,在老家村庄的路上挑泥抬粮,运粮交粮......

时序进入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祖国大地,乡里开展了村村通公路建设的热潮,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往各行政村的路都实现了道路拓宽和硬化,通往自然村的水泥路也做到了百姓的家门口。路通百业兴,公交汽车的喇叭声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村落,便捷的出行让父老乡亲欣喜不已。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轰鸣着经过老家村庄的路驶入田间,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地欢唱,联合收割机投入了金色的怀抱,从此,父老乡亲彻底告别了人扛肩挑的辛苦劳作,几乎一夜之间,村里的面貌、村里人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家户户盖上了整齐划一的红砖楼房,盘中不再羞涩,腰板更加硬朗;媳妇姑娘描眉涂唇翩翩起舞,老人小孩舒坦快活写在脸上,村风崇尚文明,家庭愈加和谐。不少在外跑运输做生意的村里人也开上了自己的私家货车,村里的青年们骑上了摩托车,姑娘们也穿上了城里人时兴的各式新款服装……

时序进入2000年,似于高速公路的那种宽阔的水泥路在家乡四通八达,村庄的田头工厂林立,马达机声隆隆,四方客商接踵而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2009年底,老家的村庄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消失了。父老乡亲们高兴地搬迁进了像商品房一样的泰伯一期、二期、三期等安置小区。我家虽然没有户口在家乡,但由于“拆一还一”拆迁政策的实施,也分到了3套安置房。如今,家乡已是旧貌换新颜,公交车站设到小区家门口,10多分钟一班次,快捷方便,更可喜的是许多家庭已有了私家车。而我,已经离开家乡在外面工作了数十年,离开家乡看家乡,一种暖暖的自豪之情从心底油然升起。是啊,家乡的路越来越宽了,家乡越来越美了,家乡越来越富足了,家乡驶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道。然而,我知道,家乡不过是无锡新城区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而已,不过是全国960万平方公里中的一个小小的点罢了。家乡路的变化,是全市乃至全国路的变化的缩影,家乡的发展变化,是全市、全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窗口。家乡的未来如何?我想,家乡的路为她的发展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家乡的路为她的繁荣展开了腾飞的双翼。让我们一起注目,让我们一起等待,让我们一起见证。我坚信:只要沿着党指引的路一直走下去,家乡改革开放的路将越走越宽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