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胥雅月的头像

胥雅月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09
分享

《俗语丰盛的村庄》

俗语是一个村庄最具有标志性的方言精华,如孩子的乳名,听来让人亲切温暖;俗语是一个村庄最朴素的文化载体,似人的胎记,永不磨灭;俗语是一个村庄最原始的草根哲学,左右着一代又一代农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去向。

乡村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他们最先被启蒙的不是普通话汉字,而是乡村俗语。孩子蹒跚学步,一步留神,摔了一跤,额头渗出血印,孩子或许害怕跌倒的疼痛,踉跄着任随母亲鼓励不敢学步,瑟缩在大人的怀抱中,而此时农家妇女,一边打开孩子的手,一边絮叨着鼓励孩子——头磕掉,碗大个疤!没什么大不了的,继续走!也许,农家妇女不识字,但她懂得给孩子最初的关于坚强的启蒙。诚然,学步的孩子更不知“头磕掉,碗大个疤!”俗语的深刻含义,但他们耳闻目染,日积月累,这样草根哲学俗语根植于他们的内心,生根,发芽……

孩子长到和小伙伴结伴玩时,难免不和别人发生吵闹,吃亏者带着哭腔,向大人告状,诉说别人的不是,孩子的母亲自顾忙着自己的农活,不予理睬孩子,孩子尽情地撒娇,农家妇女才帮孩子擦去泪痕,对他说,只有人人说他人,没有人人说自己。狗蛋,你说了别人那么多的不是,难道你一点错误也没有吗?这种最初的人际关系的启蒙,在孩子日后的成长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农家孩子学会了遇人遇事宽容反省……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一个个被送去了书房,可念书是件苦差事,渐渐有人讨厌起上学,每到寒暑假发放家庭报告书时,成绩好的孩子,交给父母大红奖状,成绩不好的躲闪着不肯交出家庭报告书,甚至有人逃学起来,这时农家妇女骂逃学的孩子,往往是撩起大嗓门——养儿不念书,不如养头猪!孩子被这样的乡村俗语吓住了,远离了文盲,虽说艰难挨过小学初中生活,但多多少少识了一些字……

孩子长大成人,学会了经营财富,他们衣锦还乡时,总忘不了这样的儿时所受教育的启蒙俗语——一家挣钱百家用!他们挣到钱回到故乡,修桥铺路,救穷济贫,或出钱出力带领乡人共同致富……

徜徉在俗语丰盛的乡村,俗语如风,附耳可听;行走在村庄的巷道,妇孺之口,俗语郎朗,或言人生,或寓人际,或明志向,或含真情……“求人不如求自己”,说的是简朴的加强自身能力培养的草根文化;“学个牙牙疯,过河还不要钱!”讲的是一个人立于社会,艺多不压身;“不怕慢,就怕站!”和笨鸟先飞的成语简直异曲同工;“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方知报娘恩”、“吃人家东西嘴软,拿人家东西手短”这类俗语简明扼要,寓意深刻;“一顿省一口,养个大肥狗”、“三年烂饭买头牛,三年薄粥砌个楼”,这样的俗语把传统节俭意表极致;“一家养女百家求”、“宁死做官的老子,不死讨饭的娘”这类俗语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聆听乡村俗语,品味人生真谛,咀嚼草根文化,深嗅泥土芳香,这是村庄赠予给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家孩子无价财富。这种原始纯朴的乡土文化,像陈酿,年代越久越飘香;似曲,越空灵越近天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