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胥雅月的头像

胥雅月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22
分享

舔碗

 

胥加山

上世纪70年代乃至以前出生的农村人,童年大多数都留有“舔碗”的记忆。

舔碗,对于一代人,那是一种吃饭的技能,更是一种被饥饿逼迫养成的习惯。吃完饭,大人在舔碗,孩子也被要逼着学舔碗。那只被自己用舌头舔过的碗,碗底碗沿,光洁得找不到一滴残羹和半粒饭米和粥花。

虽说父辈人对70后的孩子饭后舔碗没有过多的强求,但凡只要有祖辈人同桌吃饭,父辈人当着长辈的面带头饭后舔碗,必不可少,仿佛那是一种尽孝的表现。再倔强不愿学舔碗的孩子,也会在父辈严厉的监视下,双手捧起自己的小洋碗,伸出猩红的小舌头,如猫似狗先碗沿一圈一圈舔着,再慢慢向碗底一舌一舌舔着,虽说那种舔碗没有过多的言说什么对食物的敬重,但从一顿顿饭一次次舔碗中,孩子潜移默化自然内心升腾起对粮食的一种理解,以及学会触摸父辈人祖父辈人曾被饥饿侵略的灵魂。

我的父母辈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被饥饿折磨得背井离乡到安徽逃荒,自然他们对饥饿的狰狞和痛苦理解深刻虽说他们在我们的童年时期保持着舔碗的习惯,但对我们要求学舔碗没有过多的强求,不过对饭后碗中残留的米粒和汤汁,他们还是有严厉要求,父亲最狠的一句话,把你饿个三天,看你再看碗里残留米粒,两眼不发绿光,才怪!诚然我们看着父母吃完泡焦屑的碗,一舌一舌舔碗的模样,当着乐趣,也跟着学,但始终学不到父母那种舔碗的技艺,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舌头太小太短,才达不到父母那种舔碗的速度和娴熟。

随着祖辈人相继离世和改革开放的到来,舔碗渐渐在农村也淡出了视线,虽说一些残留的老人依然还保持着饭后舔碗的习惯,那干瘪的牙床,消减了他们对食物的欲望,但红润肥厚坤长的舌头却因一伸一舔完美结合,证明着生命存在对食物原始的依赖是何等的强烈

随着到外地读书,看多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寒假回家偶尔参加村里人家的红白喜事的家宴,席间看到乡人吃得油腻腻的双唇和打着满足的酒嗝,我莫名地对乡人这种吃相盘结起一种抵触的芥蒂。然而,对于看到某位尽孝典范的孙媳妇端着一碗饭菜送给自己瘫坐着晒太阳的祖婆婆时,我倒莫名喜欢观老人的吃相——一身只剩下骨架支撑的老人,饭后那种本能娴熟的舔碗技能再现,震撼着我的灵魂老人吃饭时慢得像在数饭粒,蠕动的牙床牵扯着毫无肌肉如一张揉皱发黄纸的面部,半小时一碗饭吃完,老人面对碗沿残留的油花、碗底残存的汤汁,她的舌头活跃了,一伸一舔,一舔一伸,一圈一滑上唇,一曲一滑下唇……眨眼功夫,光洁的碗赋予了老人比吃饭带给她更多的满足……那一刻,我发呆成癫,甚至有着一种膜拜的冲动,这才真正理解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那段对主家黄掌柜教黑娃“舔碗”的细节描写——真正有生命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如今吃完饭,再不用舔碗,再说,舔碗在没有挨过饿的代代人眼中是一种不雅的吃相,虽不提倡,但光盘净碟不浪费,对粮食和食材的敬重和虔诚,却是我们永远必须提倡传承和保留的美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