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胥雅月的头像

胥雅月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12
分享

大哉古兮古殿堡

古殿堡何大之有?何古之谈?

一座村庄的诞生,可以有多种缘由,而古殿堡无法绕过寺庙、燕子街、轮船码头的前世今生,或者说,翻看尚庄志古殿堡章节,村上三大姓“徐、殷、陈”任一本家谱,志上谱中所记录的庙、桥、屋、树、燕在当下村中都能寻到隐隐约约或多或少的踪迹,那古屋青砖黛瓦,沉淀着岁月,虽没有秦砖汉瓦朝代久远,但镶嵌在块块青砖之间的糯米浆如玉线,依然保持原有的韧性和粘度,让屋体保持一二百年原有矗立的脊梁……一座村庄有了与“古”沾边,自然有其文化底蕴,而支撑文化繁荣及延续的必定是人,人丁兴旺是古殿堡“大”的根基和灵魂……

古殿堡和盐都西乡其他年代悠远的古村落一样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村处尚庄镇最西南,与兴化隔河相邻,西与大纵湖隔着朱沥沟相望,村庄四面环水,远观整座村庄,如鼓似岛被四面河道众星捧月,“鼓”与“古”谐音,“古”更显现起村名先人的智慧。五月小满芒种麦待收的季节,我徒步一边丈量古殿堡的巷道,一边怀想起先人起“古殿堡”的村名,若是那位先人再多加思索和沉淀,一并把“殿”与“典”再做谐音,叫“古典堡”,那留给后人或许会多了唐诗宋词的风韵遐想,或许那个朝代,村民对“殿”的富丽堂皇的物质向往比“典”的远古文化精神需求来得更贴近民意吧……

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代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流传千年,让后人流连西湖早春美景,早莺、暖树、新燕、春泥,这些接地气人间烟火的字眼,让人过目不忘。西湖燕子离盐城有点远,若真想寻找千年唐诗中的新燕啄春泥的美景,古殿堡的“燕子巷”可让人一饱眼福,释怀乡愁。

五月行走在古殿堡的燕子巷,若不是当地居民的提醒,我真把这帧只能定格在童年与燕子有关的图片错过了。每年春天来古殿堡安家繁衍的燕子,自村建起就与代代人融为一体了,毫不夸张地说古殿堡的村庄史也是一部燕子史。虽说千禧年后家家生活条件一日好于一日,安装起的纱门纱窗阻挡了燕子到家里落户,可燕子痴情念主,便在临街家家户户的廊檐下继续筑巢,时间一长,倒成就了“燕子街”一幕动人的胜景——燕子巷是燕子的天堂,抬望眼,几乎三步有燕巢如花雕刻于廊檐之下,五步便见几只雏燕张着嫩黄的喙在等喂食,巷上空盘旋滑翔的是燕、连接巷道穿插于家家户户的电线上停歇着的是燕、不惧行人忙着捕食喂雏的是燕……燕子享受着古殿堡天空飞翔的自由,村人安详着巷道里的慢时光,人燕和谐共处历朝历代,这其实就是古殿堡人骨子里传承的对自然对生灵的朴素的人文情怀。

一村三庙何处有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尽了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古南京大建寺庙,尽管“四百八十寺”是虚数,但可以想象南朝古南京寺庙文化是何等的繁荣,诚如诗中所描述的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诚然皇都的寺庙是一种制度权利的象征,相反那些散落在民间由百姓筹建起来的土地庙等普通小庵小庙等更能代表百姓对佛教文化的虔诚,乃至上升为精神图腾。古殿堡一村三庙“幸福”庙、“三官”庙、“北大”庙坐落于村正南、东南、东北三方位,祈佑着古殿堡平安昌盛。

据当地人介绍,一村三庙在盐都西乡很少见,古殿堡之所以有今天的三庙并存缘于村中曾经的一座善观禅莲寺。善观禅莲寺建于清顺治年间,坐落在村正东,寺庙共建大小厅宇、厢房99间,殿堂、门窗、亭榭、游廊一应俱全;善观禅莲寺三面环水,绕寺河道均由木桩沉砖组成,寺后有荷塘,可以猜想那是何等的心灵圣地,每到农历七八月,走进寺庙一边聆听梵音经声,一边薰染着沉香袅袅,徒步来到寺后的荷塘,莲叶田田,荷花清香,如此教人行善积德的佛地,岂不引得方圆百里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只可惜,此寺庙1941年7月被敌伪军霸占,并进驻一个营,于1942年农历五月初四古殿堡战役时被伪军烧毁,部分遗留房屋又遭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而损毁。文革后,村人对善观禅莲寺愈加怀念,便拾起寺中没被烧毁和破坏的残留物,择三址重建幸福庙、三官庙、土地庙,加以释怀。其中一对原善观禅莲寺中形似汉白玉的门档被安置在村东南三官庙的门两边,其门档上雕刻的一只小鹿,栩栩如生,作跳跃状;雕刻的亭榭飞檐,清晰立体,四平八稳;底座花纹,丝丝瓣瓣,柔美灵动,活灵活现……

古屋古桥人长寿

唐代诗人杜甫《禹庙》“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诗句中的一“荒”二“古”写尽了禹庙无人照看导致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不免使人心生凄凉冷落之感,但“荒”“古”其后的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却给荒庭古屋带来了一派生机和动感……古殿堡村里的古屋多建于清朝末期,早些年东西大街、南北街上的茶馆、熟食、浴室、肉案、铁匠店、金店、油坊等店铺,都保持清代建筑风貌,后历经风雨,农户改造,一些古屋失去了原貌,时至今日,我们走进遗留二十多户的古屋,触摸青砖、坛坛罐罐,古色古香依然扑面而来。

我们一行人走进一家徐姓人家的古屋,古屋紧邻新居,新居内现代化家居一应俱全,古屋物件凌乱,听男主人讲,此间古屋也是他从已在城里安家落户的别人家手里买来的,因有新居居住也懒得对古屋收拾和修缮,原本也打算对古屋修修补补,只因妻子前年患上了中风,为了照顾妻子也没有精力修缮古屋了,当我们问及为何要买下老屋,男人憨厚地笑说,这是庄上祖先留下的老宅,再任其无人照看通风,就会倒塌匿迹,我于心不忍这些古屋在我们这代人眼前消失……男人正说着,他的女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出庭院,他急忙上去帮扶,这景象如“桔柚硕果垂枝”充满烟火气……来到另一户古屋,接待我们的是一名苏姓中年男子,听他说,这古屋是他租来的,早几年他在外打工,发现大纵湖、蟒蛇河风光带日趋规模,他捕捉乡村一日游商机,加之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古殿堡人,对故土古屋有着扯不断的情感,于是放弃在外的漂泊,全身心投入到挖掘古殿堡的名胜村落的文化……当我们问及他乡村一日游事业进展如何?他一边擦拭着他收来的古物件,一边心有不甘又有些无奈地说,你们也看到了现状,不过我会持续坚持下去的……我对眼前的男人投去敬佩的眼神,我为古殿堡有着这样执着的后生而高兴……

因古殿堡四面环水,村人连接外面的通行,自然少不了桥,桥在古殿堡几乎半里便逢。庄上最具历史的桥算是村东头的金刚桥了。金刚桥建于清顺治年间,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因紧邻善观禅莲寺,取佛经金刚经之意故取名为金刚桥,桥体为小青砖直立拱形圆门桥。走在此桥上,踏着直立小青砖形圆桥身,眼前恍惚起桥前善观禅莲寺一派香火缭绕、人头攒动敬佛跪拜的繁荣景象……连接村北东西走向河道上的是一座永兴桥,建于清同治年间,因与金刚桥呼应,寓意村庄兴旺,故取名永兴桥,由于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于1984年重建。一村两古桥,实属罕见。

是水的灵动?还是古殿堡人有着如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武陵人的心态?我们每走一条巷道都遇到面容和善端坐在廊檐下拉家常的老者,当我们好奇地问及他(她)的高龄时,他(她)总是微笑着答我们,还小,今年87岁;还小,还差8岁就百岁;当我们前去古轮船码头游览时,路遇两位身影矫健正忙着收菜籽的老妇人,问及年岁,她们好客地停下手中的活儿,上前握着我们的手,像接待家中来客,热情地答我们,我和孙奶奶一样大,今年84岁,一辈子劳动惯了,一边帮在外打工孩子看家,一边劳动劳动,活动活动筋骨……看着眼前一张张慈祥温和老人的脸,我深刻感受到古殿堡洋溢着浓厚的原始生存养生之道……

要想游览完古殿堡整个村落,没有一天时间只能走马观花,可见村庄何其大——那一座座新建成的别墅楼房是新农村建设的杰作,包括满楼玻璃飘窗的村居委会、卫生室大楼,连同楼前广场上体育健身器材……小香港农庄是一位思乡心切古殿堡新生代开办的,饭店的食材讲究土生土长、原汁原味,鱼、螺、蚌等水中鲜是朱力沟河里现捕现做菜,蔬菜是自家菜园长的,鸡鸭鹅是散养在田间地头的……做菜的方式遵从风箱大锅大灶……虽说小香港农庄接到外地游客还没有达到预想的繁荣,但一个村庄迎来送往聚集于此,生意兴隆更不必说……

如果说苏南的村庄,是杏花乱坠、丁香雨巷中徐步而出的大家闺秀,委婉,妩媚;那么盐都的古殿堡,则是燕子呢喃、梅雨时节栀子花丛中笑脸而出的小家碧玉,健康,淡雅……

古殿堡,一年四季,以她独有的神韵,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古殿堡人,她始终操守着村庄自建成传承至今的古典文化——勤劳,朴素、善良、宽容……繁衍,生生不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