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胥雅月的头像

胥雅月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12
分享

北堡的光影与流年

题记:一座村庄有着一座村庄的文化传承,一座村庄有着一座村庄的历史沉淀,成千上万的村庄谱写了中国农村“天人合一”“以农立国”的村庄哲学文化和“安居乐业”“勤劳自力”的村庄朴素的价值观……

时光在幽静的巷道里流淌

北堡村,离盐城市区35公里,距江苏盐城盐都区尚庄镇(古五瑞)东南2公里处。

小满时节的阳光已有初炙的势头,空气中少了温润之感,若不是走进北堡村某条幽静的巷道,还真感觉不到温差如此之大,在明晃晃阳光直射下,真的把一座古村落错过了。徜徉在逼仄狭长的巷道,很难让人相信,在远离城市偏远的乡村,会有如此一座600多年历史的村庄,现存明清朝代的古屋上的一砖一瓦,依然诉说着曾经的流年与光影……

北堡村三面环水,村庄临河而建,远看如一只硕大的千年老龟覆于河道庄稼地之上,南首北尾。北堡村有自己的繁荣史和革命史,上世纪这里曾是南来北往S233省道必经地,这里曾是中共盐城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这里曾有茶馆、学堂、家祠、庙宇、商铺、铁铺、糟坊、粉坊、烧饼炉等一应俱全的集市……

走进北堡村,你时常会有一种穿越之感,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时光,在古色古香的气息笼罩下,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不能自拔之态,面对陈旧的曾代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繁荣的供销社一排青砖黛瓦的房子,墙上依稀可见曾经的鲜红标语、对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无不把人拽回那一段岁月,此情此景,唯有“沧桑”两字最有发言权。或许是屈指已近半百年的缘故吧,当我第一眼见到北堡村,看到居民家依然保存或使用的那些远古的、陈旧的老物件,顿时让我陷入进一种怀旧的氛围并勾起对流年况味的追忆,此时此心,唯有“温存”两字能代表心境。人说,喜欢旧物的人多般对岁月流逝的一种怀念,也是心态渐老的一种体现。可我始终觉得这些代表岁月悠长的深厚累积,这些可供鉴赏的古意,会让人心产生一种稳定持久,安静平和。这些古屋、古巷、老物件虽失去原有的光鲜和泽度,却持有其朴实和持重的内涵,这些古旧的气息并非与时代格格不入,相反,忽略其外在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可触摸的乡村民俗和世间温情。

北堡村几条巷道曲曲折折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像流淌在村庄上的血管,供居住在新颖别墅楼房或青砖黑瓦古屋里的人们穿行、串门、走向田地劳作,虽说巷道曾经的小青砖竖立铺就的路面被水泥路面覆盖,但行走在上面,你能感到小青砖传递的温软,如同穿行于浮生流年,恰如光阴数百年如一日在这幽静的巷道中踱出的方步,慢悠悠,悄无声。

我慵懒地行走在或明或暗光影的小巷里,用旁观者的眼光打量着北堡村的一切,在思绪中臆想着关于北堡村的故事,让记忆抚摸时光深处的沉疴,巷口处细微的动静,或走来一位怀抱菜籽杆的老人,或一只猫和狗,都能把一种前世今生的流年拽到当下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

小巷周遭的人家庭院里月季、蔷薇娇艳地盛开,蝴蝶翩跹,几株近百年的银杏树、苦楝树,杆粗枝茂叶盛,给庭院投下一处清凉,来到这里,再急躁的心情,也会随着庭院、光影变得步履不疾不徐,让自己的思绪在巷道中、和村人的交流中拉得又细又长,让自己对岁月的品味回响在古屋的墙壁上、天窗上、四梁八柱上……这种悠长的宁静,可以熨平每一个外来者的燥气和不安……

洗净历史沉淀在废墟上的尘埃,从巷头到巷尾,从此家到彼家,从时光的隐秘处,把或喜或悲的情绪放生,将世俗的心,沐浴在三面环村的清莹里,这过程本身就是越来越多城市人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心灵历程。不信,择个时间,将其身置于北堡的任何一角落,与一块砖对视、与一片瓦交流、仰望一棵树、凝视一河水……必然会让你曾经的迷离、沉重,从心灵上拂去,或许你还能还原本性,用双脚丈量起一寸一寸光阴,将那份滞留于隔世古典气息里的不舍,盈满全身……

供销社曾经的繁华与失落

在北堡,供销社曾是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风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供销社是一个村庄地标建筑,不亚于现在城市流行的高楼大厦,并非每一座村庄都设置供销社,供销社的设置往往也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联,因而供销社既是一个村庄宣传上级政策的聚集地,也是村庄区别于其他没有供销社的村庄一种富有繁荣的象征。如果说一个村庄的政治中心是大队部,那供销社必然是商业中心。对于一辈子靠双手耕种土地务实的农民,他们内心对供销社向往大多高于大队部,这并非说明农民政治意识淡薄,相反这更能代表中国农民自古以来骨子里对“民以食为天”思想的虔诚,因为供销社提供着他们的生活、劳作所需……

北堡的供销社是盐都西乡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据退休后挖掘并传承北堡村庄文化原校长王寿宏老先生介绍,北堡供销社前身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主王正威的祖传瓦房,王正威是一位思想开明、爱国进步的绅士,他主动将部分瓦房让给民主政府做乡公所,后因战备需要,又将瓦房改建成碾米厂,支援前方抗日;1947年,瓦房又改用北堡供销合作社。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瓦房年代久远,日渐残垣断壁,上级部门将其拆除翻建,即现存至今近70年的北堡供销社,社建九间大门市,内设布匹、百货、生产资料三大柜台,北配有仓库、宿舍、食堂、办公室,门市东南角迎水口建有十一层阶梯大码头,以便南来北往船只停靠上货卸物……

北堡供销社40年的繁华似锦,甚至更长,像一幕幕电影画面呈现在眼前,曾经的车水马龙,商贾云集,迎来送往,是供销社每天必不可少的上演剧目。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逐渐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北堡供销社像全国所有的时代产物一样,外表依然固守着曾经繁华赢得的尊严,殊不知市场经济新产物商店像雨后春笋在村庄的大街小巷诞生,冲击着供销社薄如面纱的尊严,直至供销社失落得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再也寻找不到最后一根救命稻草……2003年,北堡供销合作社经盐都区人民法院宣告破产,其房屋经租赁直至拍卖,不过,北堡村有着像王寿宏这样的抢救村庄文化的乡贤存在,是北堡的福根,供销社至今保存完好,让人有了怀旧的去向,这无疑是一座村庄的幸事……

少年的我没光临过北堡供销社,但多次光顾过自己村庄上的供销社,希望沾点进出供销社人们脸上的喜气,甚至怀想某一天自己长大成人也能够成为供销社站柜台的一员,体面,让一村人尊重,或许我这堂吉诃德少年之梦想并非个体,而是代表着一群乡村少年的梦。然而我的村庄上的供销社早在千禧年之后,难寻其踪迹,如同少年的梦刹那间被破灭,遗憾,怅然若失……

此刻,我静静地走在北堡供销社门前,重读着墙上的标语和对联,那份曾经的繁华美丽喧嚣和失落孤寂静谧,反而在我的心头凭添几许温柔和诗意……

王氏家祠的旧貌与新颜

如果说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沧桑与历史的记忆,那么在保持古建筑的基础上再推陈出新,把富含村庄文化的神秘气息加以外延,这必然会给生活在村庄上的人乃至外来人给予情感上的回归和心灵慰藉。

据北堡村“王、金”两大姓之一的《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家祠建筑于清朝光绪年间,初始仅为三间砖墙瓦盖,后因洪水漫灌、墙体裂缝歪斜,清朝末期,王氏十一世祖召全族各户共同出资,续修家祠,在原址上新修两间祠堂。祠堂选用上等防腐木料,五柱落地,脚柱垫有圆石,屋架前后二桁,配有梁坊,东西两根,中柱落有“祖宗功德留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的楹联。墙体小砖,整齐紧密,皆用糯米浆镶嵌,屋脊网砖菱形摆放,正中设置万年青图案,前进祠堂南墙两侧配有尺五雕刻方砖,图案以忠孝为内涵,让人见之,中华民族孝悌要一代一代传承。听王寿宏校长介绍,抗战时期,王氏家族主动让出祠堂给县抗日民主政府、新四军部队公用,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在祠堂内集会,组织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成立农救会、妇救会,斗地主、搞土改,动员青年参军保国。抗战结束后,王氏家祠改为学校;人民公社化期间,祠堂成为大队部办公室场所,后又改用大队卫生室。直至2018年9月,为传承红色文化,铭记抗战史迹,经与王氏有关族辈会商,征得地方政府支持,将王氏家祠改建为“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旧址保持原有风格,砖瓦结构,方格门窗,院墙小脊,灰砖地面,院内松柏常青,旧址显现一派庄严肃穆……

踏进翻建一新“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面对那些抗战时期的刀、枪、书籍、马灯、坛坛罐罐等物件跳跃着各种表情,仿佛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此刻想要整合出一种当下的心境,真的太难,唯有心底涌动感叹——真的来之不易!循着旧址再往前推想起王氏家祠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在如水的流年里呈现斑驳的光影,虚幻与现实交织着警醒现时的人生……

今天,面对北堡村无论是历史的沉淀,还是新农村建设的新貌,唯有用“唯美”“安详”“和谐”这样的字眼去熨平一座历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新时代村庄心底涌动的波纹……站在北堡的庄头巷尾,田间地头,思绪在时光的悠远中,触摸一段历史,感受一帧光影,品味一次流年……于不自觉中,让人保持一种思维的清晰和向上的动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