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隆后坪出差归来,见到了四天没有见到的女儿。女儿见我的第一句话却是,“奶奶好久回来?”
她想奶奶了。对于陪伴自己三年的奶奶,她心里自然亲近了很多。虽然她还不会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能通过她的第一句问话,看出她对奶奶的思念。通过这不经意的只言片语,看得出她对奶奶的喜欢。
我说,“你想奶奶了,可以给奶奶打电话。”她却说,“想见到奶奶。”之前,她通过妈妈给奶奶打了电话。视频中的奶奶,口音已完全切换到老家频道,既不是自己说的普通话,也不是经常听到的重庆话,让她生出几分陌生感。这一点,女儿自然听出来了。
在奶奶缺席的日子里,思念疯长,孤单将如影随形。这就是成长的代价,生活残酷的一面。长大后,生活并不总是温柔的,一成不变的。分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能陪伴你短暂的一程。
所谓成长,就是面对失去而无能为力。
女儿上学了。一开始,我不担心她不适应。因为,从小她便十分独立,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让大人插手。入学之后,不哭不闹,一度当起了老师的小帮手,成为比较省心的一个。
从不午休的她,在老师的照顾下,开始了午休,渐渐适应了校园时光,找到了相处之道,能够享受到集体生活的奥秘。刚开始的几天,问她想不想上学,回答都是肯定的。
但是一周后,态度急转,有那么几天,不想去幼儿园。上学时,是被老师抱进去的。还好,这样的时间,持续得不是太久。孩子终究会适应分离,所有的孤单都要自己去扛。
然而,二胎家庭,总有操不完的心。生活,常常按起葫芦飘起瓢,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我发现爸妈很焦虑。”奶奶回乡后,儿子突然发现,父母少了和颜悦色,时常眉头紧锁,甚至河东狮吼。经常给孩子脸色看,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孩子说,“家里慢慢变得不那么温馨了,像冰窟一样,还是待在学校比较好。”有时,他会故意变得磨蹭,晚点做完作业。因为做完作业,通常意味着麻烦的开始。成长中难免的粗心大意,低级错误,一再出现。因此挨批,被责骂,是家常便饭。
于是,他只能一头扎进书中,去寻找乐子,让自己有一个喘息的机会,找到内心的平衡。
在我心中,儿子是一个聪明的人,是一个爱看书的人,是一个无比善良的人,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成长中的烦恼,总是难免。孩子与家长的磨合,针尖对麦芒。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人说,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家对他而言已经成为早晚。而这有限的陪伴时间,家长却是如此的表现,实在是糟糕至极。对此,应该经常反思,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更为宽容、宽松的环境?
孩子肯吐槽、肯交流,至少说明关系还没有那么糟,一切都会变好的。其实,作为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们,生活不会按照我们想的方向发展,而是你为之做了什么。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应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所有的愿望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母亲回乡,让我不得不对以往的作息规律作出调整。小到一顿饭、一次运动,大到每日的接送,放学后的陪伴。在以往看来不是事儿的事,如今都需要亲力亲为,做出专门安排,并投入整段的时间。
当家方知油米贵,出外才知万事难。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们,对于父母应该心怀感恩,特别是在带孩子上,不要以为理所应当,什么都视而不见,甚至因为观念不合,而心生怨愤。你觉得的司空见惯,常是别人的自我牺牲。没有人有义务对你好。
母亲归乡的日子,因此有机会和孩子们一起吃早餐,细细咀嚼平淡日子的美。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每日清晨/总要和心爱的人一起吃早餐/哪怕是粗茶淡饭/只需要咀嚼慢一点/甜蜜便多一分/诗又会从时钟里跑出来/溜进你的心头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和家人一起,慢慢地享用早餐了?自从离家打拼后,家成了远方的一个符号。如果能和家人一起享用早餐,该是幸福感爆棚吧?
幸福,就是在一起。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人在职场,工作本身并不轻松,加班加点,人际应酬,健康预警,学习焦虑,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十指弹钢琴,才能不掉队。因此,能够腾出来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时间,十分有限。
在母亲走后,自己常常就成了鲁滨逊,呼唤着星期五。而等到星期六了,就开始扮演星期五了——带孩子辗转于各个补习班。多数家长,莫不如此。周末,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
每一个父母都不轻松,似乎比上班还累。对于职场中的他们,真心希望被理解、被善待。
通常,还未下班,先后接到儿子、女儿的电话。他们都已经放学了,在等我回去。带着回去要看的书,带着一天的疲惫,我愉快地走上了回家之路。寻常的日子,就是这样苦乐相伴,惨淡经营。
阳光已经扎下根来。每天,城市都是敞亮的,心情也跟着明亮不少。熬过了漫长的寒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被善待,都该拥有阳光明媚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