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渝
我最先看到的马,是在《星星·诗歌原创》中《马说》(组诗)里栖息的马,那是《村庄纪》这部诗集的作者吴定飞喂养的一组马里面其中的几匹。这几匹马在视觉上是静止的,而实际上呢,它们似静非静,因诗人的思考、意识,加之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它们在思绪的原野上奔腾。这真是一场魔术表演!无疑,诗人手中的笔就是那挥舞的魔术棒,他挥得有节制,挥得恰到好处。这是一个成熟的诗人才能掌握的技艺。他难道只有《马》这一组抵达了这样的境地吗?其实不然。《村庄纪》这部诗集里很多诗都契合了我刚才所提到的观点,比如《我喊蚂蚁》《数蚂蚁》《一只蚂蚁的远行》等等。不过,就他整部集子而言,我依旧倾向于把他创作的、关于马的这组诗定义为他的代表作。
就他关于马的这组,他曾和我有过探讨,他说这是一组政治题材的诗歌。我见过不少政治题材的诗歌,要么喊口号,要么夸夸其谈,简直不忍直视,读来味同嚼蜡,而作为官员兼诗人的吴定飞,他恰如其分地运用意象,实事求是地调动情感,把这种不好表达,甚至不少诗人不想涉足的题材表达得笔酣墨饱,所以,他是高明的,他的写法是巧妙的。不过,从我个人的阅读和创作习惯出发,他关于马的这组,我并非全部喜欢,我也向他表明过——《我是你的马》的通篇排比式写法,虽然读来节奏鲜明,但这样的写法已被许多人用过,换而言之,它已经被用得陈旧,快要达到腐烂的地步了。如果,从“诗歌的陌生化”这一特征出发,这样的写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当然,这个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突然想到另外一个观点:我们应该避免一个误区——对一首现代诗而言,作为读者的你不喜欢,不代表它一定不好——阅读诗歌也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除开关于马的组诗,吴定飞的这部《村庄纪》中,我在前文提到的他创作的几首关于蚂蚁的诗,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一只蚂蚁的远行》。他在此诗中,看似在写蚂蚁,其实,是在写他自己,我估计他在写关于蚂蚁这一组诗时,也有如此的想法,不然他就不会在《数蚂蚁》中指出“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蚂蚁”。这样的创作方式属于物我观照——“‘我的生命’是诗歌观照的‘准客体’,我与我的理智既联系又区别,它通过嘈杂、混茫的直觉体验,又凝定为澄明的自我反思,最终达到生存与语言交锋的极点。诗歌就是这样对人进行自我建构和还原,对生存进行不断地重组和超越。不是表现自我,而是观照自我;不是还原生活,而是还原生命。”(陈超《现代诗:个体生命朝向生存的瞬间展开》)如果,我们创作及物诗歌时,及物,但物中无我,那样的诗歌,就不能算特别好的作品,这里我必须明确一点:无我,不代表真的没有我,只是我不显山、不露水,藏匿其中罢了。诗人吴定飞在“物中有我”这个观点上就做得非常不错,对此,我选取了以下两个片段来论证:
不是要背井离乡,我还没换上新衣
没带上包裹,食物和水
只是洗了澡,我喜欢干净
让自己精神
一阵风把我突然卷上了车
没有车厢,没有软卧
我不敢走动,只能趴在缝隙
——《一只蚂蚁的远行》
我看见的幸福
是蚂蚁的呢喃细雨
所以我愿意这样数蚂蚁
把隐私心事说给它们听,让自己
就是自己的蚂蚁
——《数蚂蚁》
再细读这两个片段,我还读到了诗人个人的精神和生存意识甚至是他的生命意识——“我不敢走动/只能趴在缝隙”“所以我愿意这样数蚂蚁/把隐私心事说给它们听/让自己/就是自己的蚂蚁”——这源于诗人内心的“呐喊”,它们指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焦虑以及无奈,同时,展示了诗人生命深处的实在。对诗人而言,语言只是诗歌的形式,生命体验才是他诗的内核。“个体生命体验,就是回到每个具体的诗人灵魂和肉体深处。”诗人及评论家陈超如是说。确实如此。而且,诗人吴定飞也践行着这样的理念——《村庄纪》中的后两辑——“中年说”和“村庄纪”(和第二辑“蚂蚁歌”相比)便是较好的佐证。这里,就不加赘述。不过,可以用诗人刘清泉的评论文章《可信、可能与可靠——评吴定飞诗集〈村庄纪〉》里的“只不过吴定飞并不止于通过《村庄纪》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呈现诗人的心灵世界’,而是想为他的村庄立‘命’”这句话来加深我刚刚提到的那个观点。为什么说这句话可以加深?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为村庄立命的诗人,他也在村庄里安身,当他的“身体已经安静不下来了”的时候,他就会回到灵魂和肉体深处,诗也就自然而然地从他的体内进入到《村庄纪》里面了。
在此,我想插叙一个自问——为什么在前文说政治题材诗歌的时候,我不提诗人个人的精神和生存意识甚至是他的生命意识?因为在我看来,写政治题材的诗歌,是诗人在充当他者的口舌——不是自己的,既然不是自己的,那探讨这样的命题,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没有任何探讨的价值,当然,我不否认我这样的观点有些偏激。
最后,我祝愿诗人吴定飞做到如他在《村庄纪》后记中所说的那样:“我每写一首,都下意识地拒绝诗歌写作中的晦涩,尽量防止漂亮的词汇堆砌。我想用发自内心的抒写,以朴实自然的词语,叠加出有意义、有启迪、有价值的诗意,让欲言之语尽量戛然而止,给人特别是给自己带来一些思考的容量与维度。”
2024.03.13于重庆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