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五通散人的头像

五通散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20
分享

贡茶情怀

一九九六年春,应H君之邀,我从奉节县农业局内的另一个部门,调入多经站,从此与“香山贡茶”结下几十年的不解之缘。

奉节老县城座落于美丽的长江边上,地处瞿塘峡口,因白帝城、天坑地缝、夔门等旅游景点而名扬天下!那会儿,三峡大坝还未蓄水,县城还未撤迁,两万多人挤住在个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历经几百年风雨的“依斗门”、“大南门”保存完好,部分古城墙还依稀可辨。因撤迁,除了必要的修善外,改扩建工程基本停止,城内还保留着许多低矮的木楼,坑坑洼洼的石板古道。行走在背街小巷时,时光会陡然变慢,顿觉红尘远去,岁月悠长。

农业局地处歇台坝的广场边上,多经站设在四楼。茶叶生产是多经站的工作重点。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还专门成立了“四川省奉节县茶叶开发公司”。五个职工,两间办公室。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调侃俗称:两块屁股一张脸。

奉节古称夔州,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茶区,茶文化历史悠久。夔州“香山”茶周朝时就曾以巴蜀土贡入朝。魏晋时已成为“煎饮令人不眠”的产品。到了唐朝,夔州香山茶更是享誉天下。据唐李肇《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多。……夔州有香山茶。”香山茶已被列为皇室贡茶。

H君既任站长,也任公司经理。当时,全县虽说有几万亩茶山,大多疏于管理,有的甚至彻底荒废,仅有三十多个茶园还在生产,但一两百亩的居多。在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生产茶园中,绝大多数是家庭手工作坊,真正规模化经营的只有“茅田”、“香山”、“七一”、“七三”等4个茶场。

调入多经站之前,我对茶叶并没有多少认识,虽有饮茶习惯,但多以花茶为主,偶尔也喝绿茶或砣茶,都是不入流的大宗茶。对于茶叶的品质是笼统而模糊的:这个茶香,这个茶口劲不错,这个茶是清明茶,这个茶是芽头茶等等。

我到多经站时,品牌创制工作已经展开多年,开发研制的“香山贡茶”已获两个奖项:一九九四年度四川省“甘露杯”名优茶称号;一九九五年度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香山贡茶”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万县地区经作站向老师的悉心指导,参赛、参展、送检样品都是他亲自上阵,手工制作。向老师是“四川省茶叶品种鉴定委员会”几个成员之一,也是现重庆这个区域唯一的代表!刚调入多经站的那一年,我有幸参加了重庆直辖前四川省农牧厅召开的最后一次多经工作年会,享受了“香山贡茶”带来的那分殊荣!当年,奉节的“香山贡茶”、雅安的“峨眉毛峰”、都江堰的“青城雪芽”并驾齐驱于川内茶叶界。

制作香山贡茶的原材料取自四川中小叶种,采用炒青绿茶加工工艺,条型。根据原料粗老成程度,加工成名优茶、大宗茶两个大类。名优茶按一芽、一芽一叶、一芽二茶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只采收春茶一季;大宗茶一般不分级,面向办公用茶及普通消费者,或者作为茶坯,批发给茶叶深加工企业。

每年阳春三月,开园期间,向老师都会来奉节呆上一两周,到茅田、香山、七一、七三等四个茶场,手把手指导茶叶加工。半个月左右,吃住都在山上。上午露水干后才开始采摘,然后室内摊放,待鲜叶部分水份散失后才能加工。一般要下三四点或傍晚才开始,当天采搞、当天必须加工完毕。所以,根据采摘量,大多数时候要后半夜才能收工,量大时,要熬整个通宵。春茶采收的一两个月时间,是茶叶人一年中最忙碌、最辛苦的日子。

对于茶叶加工,我始终是一个门外汉。我和H君都是学植物保护的,算半路出家,但H君比我悟性高,能从头到尾,手工制作出成品,虽说品质一般,但他毕竟会全套,勉强可以出师。H君尤善提香。那会儿,农村时常缺电,茶叶的烘干和提香只能依靠木炭,人工完成。向老师负责全程,H君专门负责烘干和提香环节,我只能跑跑腿,打打下手。烘干还可马虎点,提香时,必须打起十二万分之的精神,分秒必较。首先用扇子将地上的火堆扇旺、燃透,千万不能再冒烟。然后再将高约一米的圆型竹烘篮放到火堆上,再把摊放了干茶的竹筛置于烘篮之上,边烘边观察,精神必须高度集中。眼观、鼻嗅、手摸,若炭火不旺,还需通过烘篮下部的小门,将火扇旺,以维持烘篮内必要的高温,否则达不到提香的效果。提香的最高境界,就是恰到好处的栗香味。火候稍欠,香味淡,冲泡时,香气维持时间也短;火候一过,浓烈的香气中会透着一丝焦糊味,专业的说法叫“高火味”。高火味的产生,在于提香人多扬了那一扇子或半扇子的火,甚至是犹豫的那一两秒钟!这有点类似于我们油炸花生米。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各种茶叶加工设备应运而生。整体水平虽有提高,但毕竟都是人在操控 。面对几十甚至上百道繁复的制茶工序,制茶师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仍然十分重要。相同的原材料,不同的制茶师,加工出的产品,依然有伯仲之分。对嗜茶者而言,一个环节的细微差别,可能就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据我几十年来的观察和体会,茶叶加工这个环节,千万不要迷信什么权威,这个专家,那个教授。理论上他们能说得头头是道,真要上手,可能还不如经验丰富的老茶农,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制茶师。制茶师和厨师是一个道理,真正的大厨或名厨,有谁是营养学大师?是博导?是专家?

茶叶制作的江湖,华山论剑,高手在民间!

二000年以前,还在老县城的时候,香山贡茶的特级芽茶年产不足两吨,供不应求!在小城县,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能厚此薄彼。为了满足需求,通过考察和比较,最后确定从湖北建始县购进一部分。该县地处盆地边缘,与奉节的永安乡接壤,地理及气候两地十分相似,所产茶叶品质相差无几。建始县制茶的掌脉师傅竟是一位三十不到的小伙子,他原是学建筑的,在建始县建委上班,制茶技艺乃祖传!那几年,小伙子每年春天都会送茶到奉节,见上一两面。随着奉节茶产量的逐年增加,就再也没见过了。零几年的时候,据说当了建委副主任,再往后,没有打听。二十多年过去,至今还记得他当年的模样:中等个,黑瘦黑瘦的……

一九九七年,重庆市直辖。“永川秀芽”、“巴南银针”、“香山贡茶”,三足鼎立!单从产品来讲,香山贡茶在“回甘”上略胜一筹,这主要得益于奉节地处盆地边缘,沟壑纵横、地质破碎、溪河深切割等诸多因素形成的独特地理和气候环境。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原任县委书记曾编过一段顺口溜,来形容奉节的山大坡陡:“上山到云巅,下山到河边,若要走平路,地坝街沿边。”正是奉节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才有享誉神州的“奉节脐橙”、才有口味尚佳的“香山贡茶”!

一九九八年,时任农业部部长到重庆视察工作时,曾点名要品鉴奉节的“香山贡茶”,获得肯定。

一九九九年,“香山贡茶”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农产品”称号。

二00一年,获重庆市首届名牌农产品称号。

“香山贡茶”最辉煌的时候,市里开茶叶工作会时,与“永川秀芽”、“巴南银针”一道,逢会必讲,是会议的焦点。但是,在开企业家联谊会时,销售商却戏称“香山贡茶”为“官茶”、“处长茶”。其实他们道出了奉节的软肋!茶是好茶,就是规模太小,量上不去,人家是搞经销的,跟你谈什么?正是这个软肋,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奉节在重庆35个产茶区县中,排名一路下滑到了十四五位。当年的座上宾,成了陪客,响当当的品牌,输在了规模上!

“十八大”以前,奉节香山贡茶的特级,基本上被县内各单位购买,成了领导们联络感情的伴手礼,也成了四家茶叶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在这一点上,其他许多地方与奉节类似,有中国茶都之称的安溪,曾就这一现象,号召县内茶企在高端礼品茶生产上,及时调整方向,以应对市场变化。

作为礼仪之邦,国人素有请客送礼之传统。茶叶作为礼品,不但寄一方山水情怀而不落俗套,更是于“琴棋书画诗酒茶”中透着那么一份风雅!羊毛出在猪身上,花纳税人的钱,再雅也变了味。

世纪交替之际,正是香山贡茶声名鹊起的鼎盛时期,时任县委书记曾特别关注过茶叶产业,领导层也动过议,但最终未能形成共识,痛失最佳发展期。那时候,重茶产业中的“永川秀芽”、“巴南银针”、“香山贡茶”,三足鼎立之势尚存,只不过奉节在规模上稍逊于永川、巴南两地。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二0一六年,奉节迎来了千里之外的一位神秘客人,浙江安吉三美竹业公司董事长。他沿着与安吉相近的北纬30度线,一路考察到了奉节,发现了这片藏于重山峻岭之中的神奇土地,落户奉节草堂镇,引种安吉白茶,创办了奉节县九品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奉节先后又诞生了三家引种安吉白茶的企业。安吉白茶是中国茶叶界的一匹黑马,更是绿茶领域的一枝奇葩!二0一九年,引种安吉白茶的生产基地开始试产。由于奉节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所产“奉节白茶”在品质上更胜原产地一筹,深受各路客商欢迎。

二0二0年春,奉节的主要领导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大胆提出奉节白茶的“双十”发展战略构想(面积十万亩,产值十个亿)。同年九月,经反复论证,奉节府发[2020]27号《关于大力发展白茶产业的实施意见》终于落地;秋冬季,境内掀起一股种植发展白茶的热潮。

勤劳勇敢的奉节人民知道,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时代大背景下,茶叶产业也不例外,“人无我有”的短缺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敢立潮头,才是天之娇子!

“诗城奉节,有诗、有橙、有远方……”,这是奉节的广告用语。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加上:“还有采茶姑娘”。南宋诗人范成大所描写的景象会重现于古老的夔州大地:“白头老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

届时,四方宾朋,八方游客,于诗城奉节,在茶香果香里,历一次穿越:梦回南宋!(2021年元月于重庆奉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