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庆国的头像

曹庆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26
分享

大谷峪三记


2020年9月15日,我和沈景莹一行由谷城县城驱车前往60公里外的大谷峪村采访,沈景莹是襄阳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驻大谷峪村第一书记,这是我今年6月以来第二次进山。大谷峪村位于南河镇西南39公里,距县城64公里,山高沟深,地广人稀,因地处偏远,长时间走不出贫穷困顿。

车子沿着谷盛公路越过盛康镇、穿过南河镇镇政府所在地,开过南河电站大坝,开始在群山中穿行。这时沈景莹的手机响了,村支书张宗鑫在镇上开完会,要一道回去。车子遂掉头往回走,在镇政府附近接上张宗鑫,又掉头原路返回。

车子开始爬山,鄂西北的崇山峻岭莽莽苍苍,挂在山腰的水泥路,时而在山崖盘旋,时而跌落沟谷。花草的馨香在太阳光下蒸发,山凹里的风吹来了南河水的香甜。群山相拱,一峰高过一峰,一峰接一峰的蓝,车子如同在湍急的波涛中穿行,路两边时而出现一二户人家,一闪而过中显得孤寂而苍茫。

留客记

大谷峪村缺钱,更缺人。边远山村单身汉多,本村姑娘要外嫁,外村姑娘不愿来,可不就得落单?村文书张勇,长得嘎嘎细细,原先在外打工,手里有积蓄,父母开农家乐,家境殷实,眼看快三十了,连对象都没有。我连问好几个人,回答都是哪里有合适的姑娘呢?原任村妇联主任章红艳去年年底辞职后,至今找不到合适人接手,一直空缺,这摊事由张宗鑫代着,忙得他够呛。

张宗鑫这会儿处理罢网上的事,伸展着疲惫的手臂,我问他章红艳为什么要辞职呢?张书记说人家谈的男朋友是山下盛康镇人,要谈婚论嫁,加之妇联主任要负责电脑办公,待遇低、工作量大,这样就写了辞职报告。婚姻是终身大事,怎能拦着不让走?我说妇联主任可不能长期空缺,就找不到合适的人吗?张书记无奈地说年轻点的要么在外打工,要么在外照顾学生,做了几个人的工作,无人接手。

大谷峪村方圆2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9亩,全是零星的挂坡地。现有大谷峪、小谷峪2个村民小组、137户455人,散居在四条沟岔中。因流经的主要河流为大谷峪沟而得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51人。其中低保贫困户6户9人,五保贫困户18户、18人,一般贫困户41户124人。大谷峪像一道斜坡,盛不住人。年轻人纷纷从斜坡上下来,迁到丘陵平原,搬到集镇和县城,留在山沟的只剩下68户、85人,多为老弱病残。种地仅能糊口,养猪只为过年;砍毛竹扎扫把、捕鱼捞虾挣点零花钱。现在捕鱼不能搞了,外出打工是主要收入来源。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走路不看天,看天不走路(不看着地下走就会摔跤)。

张宗鑫说章红艳辞职后,村里为找个妇联主任没少操心。董步常的女儿董芙蓉能干点事,想让她接妇联主任,还跟我一起到镇上开过会,实习过,但她要到县城陪孩子上学。周宇明的大儿媳阳玉琴襄阳护士学校毕业,想让她担任村妇联主任兼代村医,可村民少,业务收入不够糊嘴,加上孩子要到城里上幼儿园,说走就走了。

引客记

“晨兴走村户,带月案前归”。沈景莹和扶贫队员王团国、何力跑遍了全村的沟沟岔岔,熟悉每户的情况。岳发义,住在东浪沟,距村虽说只有6公里,但全是羊肠小道,时而要捉着树枝、竹毛往上走。沈景莹早晨上去,到他家时已是晌午,办完事回到住地天即擦黑。我到岳浪沟走了走,得坐船,是村里董师傅带我去的,他住在离村3公里的辗子沟,来去走水路,代步的小船泊在河边,岳浪沟在辗子沟前面。行至5公里,看见一条沟壑,小船靠岸,沿着嶙峋、陡峭的石路往上攀爬,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走访的艰辛可想而知。

怎样让乡亲们富起来?靠山吃山,靠水吃鲜,沈景莹想到了养殖。

2016年3月,襄阳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帮扶大谷峪村6头小牛、30头猪。为保证品质,种牛深夜从邻县南漳深山拉出,猪从邻县保康深山运出。扶贫攻坚号角吹响山沟,想着这些牛羊在贫困户手里养得膘肥体壮,成为脱贫的希望,沈景莹和张宗鑫抑制不住的喜悦。张宗鑫一大早骑着摩托赶到茨河镇路口去接,来去200公里的长途奔驰,他腿脚都骑麻了,回到村里天已经黑了。一组贫困户石宜春,50多岁。哥哥石宜能是重度残废,双手变形,腰椎90度弯曲。他为照顾哥哥,娶不到媳妇。重点户重点照顾,弟兄俩分了2头牛、2头猪。由于养殖经验不够,加之心粗,刚过2个月,2头猪死了,过了半年,2头牛也死了。石宜春懊恼地说我不跑火,命不好,对不起你们,我给村里赔牛。这件事引起沈景莹深思,养殖不仅要勤快、心细、耐烦,还要懂得简单的防疫知识,能打防疫针,牲畜有病时能白天黑夜地侍候,这对上岁数的人来说不容易。愿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促使他冷静下来,此村种养殖不能求规模,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多点发力、多方创收。

保康高山原种土豆,虽然个小,但淀粉少,口感好,2019年沈景莹动员村民试种,村民怕没有销路,顾虑重重。他鼓励村民说:我们负责供应种子,负责销售。共种了10亩,2块钱一斤,涉及13户贫困户。他们利用周末返城之便,从南河到襄阳带货销售,有一次收了千把斤土豆,带到襄阳已经5点。沈景莹不敢耽误,将一千多斤土豆分成5斤、10斤、20斤地遂家遂户送上门。一位买主很受感动,把他深夜骑着电动车送土豆的背影,拍照发到朋友圈,称赞他是“土豆书记”。至今,他们已代销了5万多元的农副产品,“土蛋蛋成为金蛋蛋”。村里还发展油用牡丹80 亩,也是工作队提供种子,负责销售。

怎样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增收项目?身为户外运动达人的沈景莹,又把目光投向这一方山水。大谷峪海拔从100多米到1000多米,植物丰富多彩,河水清得发蓝,“溪水皆玉色”,久藏深闺,大谷峪守住了原生态的山水和传统村落,这是城里人特别是户外运动者稀罕的,他想到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的“含绿量”转化为发展的“含金量”。生态旅游是幸福产业,发展幸福产业不仅是为“来村”的休闲者着想,也为“在村”的老人幸福着想。但旅游不仅要有风景,还要有生活。有生活就离不开人,就得有人气,清清冷冷,谁愿意来?又如何留住人?沈景莹心思重重地站在码头上,注视着空荡荡的码头,心里犯怵。大谷峪处于道路的尽头、码头的终点,一天两趟班船离开后,村子里静得让人心慌。有时班船不等驶到,船老大搭起手棚看到码头上没有人,身子一扭就走了,甩下一串串长长的浪花。也难怪船老大不近情理,大谷峪有姑娘小伙出门吗,有客人造访吗,抑或有什么大宗货物要捎带?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没有让船老大在这里久等的理由。大谷峪的困境在缺人,希望在引客,客人多了,在家门口能挣到钱,就会有外出的人回来。

于是沈景莹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人脉做起引客文章,邀请客人前来徙步穿越、休闲观光,为此他勘测线路、了解地貌。

为了踩出一条40多公里的大环线穿越线路,他前面背着黄色户外包,里面装着照像机、摄像机,后面背着黑色行李包,里面装着帐蓬、户外用品,和村民周常友在山谷攀行。他原本操作雷达的手在一道道山岩留下划痕。行至海拔近800米的柳树坪时,突然乌云翻卷,狂风四起,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打下来。他们冒着风雨、柱着树棍艰难前进,草丛中有蛇时而蜷曲,时而快速穿行,寒冷和饥饿一阵阵袭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较为平坦的地方,赶紧支起帐篷,点起火笼……天麻麻亮,他们吃点干粮,喝点矿泉水,又开始探路。回村时太阳即将落山,村民见了都说:“看,‘背包书记’回来了!”2018年春,他们往返7公里上山拍摄风土人情,在拍摄云宵洞时,旁边很陡,公益扶贫志愿者付昌安一脚踩空,滚到王团国身上,沈景莹站在后头,骇着脸煞白,半天没说话。沈景莹拿出拚命三郎劲头,将沟沟岔岔,包括云宵洞、五龙山、大东沟,全部走完,相继推出18条徙步穿越线路图、大谷峪五龙山旅游攻略、五龙山导游图。

沈景莹把户外路线、旅游攻略发到朋友圈,先后邀请10多个襄阳户外活动群前来大谷峪开展徒步穿越,扎帐篷、举办篝火晚会,将活动画面制成精美图文网上推送。为了吸引客源,微信圈朋友一个请托,如代购一只3斤重的土鸡,买多少土鸡蛋,他总是想法设法满足,为此经常自掏腰包。

党员做给群众看,干部带着群众干。游客增多后,村干部、工作队员和腿脚利索的村民,自觉当起安全员、导游员、服务员。村民利用自家游船成立游船队,农家乐生意好了,还带动了农副土特产销售。兴办旅游,人不离家就能挣钱,还能发挥作用,留守村民突然发现自身的价值,参与热情逐渐高涨。

客人来了住在哪里?村委会的几间瓦房年久失修,是摇摇欲坠的危房,“村委会里不见人,只剩锁头(铁丝)把大门”,村民开会只好在村口搭一个草棚。喜欢操心的沈景莹又动开了脑筋,建设“大谷峪村游客接待中心”,为旅客提供吃住,为村里解决办公场地,让集体和村民都有收入。

建设接待中心,不是吹糖人,谈何容易?建筑工程得百十万,室内配套设施又得一砣子。村集体一穷二白,单位帮扶资金有限,钱从何来?人们心里都捏了一把汗。沈景莹开诚布公:要建,困难重重;不建呢,旅游产业难以持久,集体经济无法生根,村民办事场地也没有。事在人为,建设经费,多措筹集。他的热情和信心鼓舞了大伙,兴建接待中心成为共识。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沈景莹带领村干部和扶贫队员,前往河南信阳郝堂村等8个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学习考察。这8个地方各有千秋,但不约而同的经验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由此他们明确了大谷峪旅游发展的潜力和着力点。

经朋友介绍,沈景莹邀请中国乡村建设院专家前来实地考察,进行规划设计。具有深厚“三农”情结的设计团队,被他们满腔扶贫热忱所感动,拿出了精致实用的户外活动基地和传统村落设计,并慷慨地免去20万元的设计费。

图纸有了,等米下锅,沈景莹又风尘仆仆地筹措资金。

他拉下面子,到处“化缘”。从单位职工、老战友、朋友圈开始动员,一遍遍宣传“介绍游客就是扶贫、来村里玩就是扶贫、捐钱捐物更是扶贫”,广泛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精诚所至,赞助涌来。襄阳企业家、市慈善总会、户外达人、文化媒体,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付昌安不仅是公益扶贫志愿者,还是一位摄影家,他拿着照相机跋山涉水拍摄,将大谷峪的生态美呈现在一张张照片上,为宣传、推介该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解决室内配套的电器、铺盖、桌椅等,沈景莹四处求援,但凡宾馆更新淘汰的物资,爱心人士的捐赠,凑够一车,就往村里拉,前后足足20多趟。乡亲们说:“村子穷啊!沈书记操的不是心,到处作揖,是件东西都往村里扒——真是个‘扒家书记’”。 2018年5月,投资百万、面积 829平方米的村游客接待中心落成,村民办事场地同时解决,村集体也有了收入来源。

来客记

冷清的大谷峪多了欢声笑语。

河南南阳的夏令营来了。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游山观水,亲近自然,看种植养殖,了解村民的辛劳、一餐一饭来之不易,互相帮助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客人一进来,老人们来了精神,有的当向导,有的出售鸡蛋、蔬菜、羊肉,有的卖零食和打水仗的小物品,不仅精神焕然一新,而且挣到了活钱。

中法合拍电影《订亲》剧组来了。该剧讲述一位法国女记者斯诺改革开放之初机缘巧合来到中国,邂逅农村小伙刘长根,两人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浪漫爱情故事。2018年8月,剧组先后在老河口市仙人渡镇、谷城县茨河镇拍了一些镜头,需要到有山有水、传统村落保存较好的村子继续拍摄。剧组的一名外联找到扶贫队员何力,何力说你们算是找对了,我们大谷峪风景真不错。沈景莹觉得这是一次宣传推介大谷峪的难得机会,连夜出山,第二天上班时间赶到老河口市剧组住地,拨通导演电话,导演说这样,你先发点照片看看。沈景莹手机里有的是大谷峪的山水照片,分分秒秒就把照片发去了,不到20分钟,导演打来电话说基本符合要求。沈景莹赶回村里准备接待,很快,美工组前来布置道具,制片组、导演组来考察现场。演职人员共130人,包括刘佩奇、何政军、曹雨童、丁嘉丽、曹力等名角,还有金发碧眼的法国姑娘。准备村里住70个,把附近的龙滩山庄包下来住60个。大队人马开进前一天,突然通知全部住村里。沈景莹连夜跑到南漳原服役部队,借了40套行军床,加上接待中心、农家乐,基本满足了接待要求。剧组在村里住了半个月,部分村民的民房腾出来用于拍摄,沈景莹把寝室也腾出来,晚上就躺在村委会沙发上。随着《订亲》在影院上线及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记住了大谷峪,集体和村民有了进帐。

游客增多了。中午我在村委会门前徜徉,遇见两波客人从五龙山下来,说说笑笑、指指点点走过村委会,前一波是五个男将,与他们简单交谈,得知他们是襄阳人,战友聚会,相约游览大谷峪。第二波是几个姑娘,一路上叽叽喳喳,笑个不停,秀发飘逸,素雅的连衣裙被微风衬托出优美的曲线。下午我到岳浪沟路过码头时,看见她们还坐在路边的的农家乐门前就餐,船老大坐在船上不慌不忙的等着,姑娘们依旧是笑声甜甜,说个不断纤,这里的空气让她们兴奋,这里的环境令她们舒展,这里地道的农家饭让她们口舌留香。

负重奋进的背后是忘我的境界,是赤诚的情怀,是对亲人们的亏欠。山路坡陡弯急,稍不留神,危险即至。2017年10月29日,村支书张宗鑫骑着摩托从镇上回来,行至东坪村委会附近,坡下右边岔道突然驶来一辆车,因视线受阻,等看到迎面而来的车子时,喘着粗气、快速上坡的大车已冲到面前,把张宗鑫骑的摩托猛地抵到左边驳岸上,造成张宗鑫锁骨粉碎性骨折。住了一个多月医院,伤势稍好,他就硬撑着继续奔跑在山路上,一大堆事睁着眼睛望着他。“断头岩”位于东坪村东,东北至大谷峪村,西临南河,因山岩地势险要、不少人经此地丧命而得名。2019年8月的一天,沈景莹和同事从外面回来,车子走到断头岩,车子刚刚过去,石头就从山上滚落下来。如果晚过几分钟,后果不堪想像,想起来就后怕。路过东坪村时,张宗鑫指给我看他被货车碰撞的位置,是上下坡,右边连接着通组公路,从上面下来视线很差。走到“断送岩”附近,有好几处塌方,垮掉的石头和土方还没来得及清理,沈景莹说这一带约5公里是塌方带。村干部和工作队经常往返于此,其艰辛与危险可想而知。

沈景莹姊妹6个,他排行老五,老母亲去年80岁,春节想到儿女家走走以“辞行”,沈景莹决定陪母亲到广东三个姐姐家去,机票都买好了,就是脱不开身。母亲和广东的姐姐左等右等,眼看到了年关,外甥女对她妈说你干脆回去把外婆接来,舅舅怕是指望不上。他正准备走时,疫情发生,走不成了。他把女儿派到东北看望外婆,对双方父母都感到亏欠。2017年女儿高考时,他只陪了2天,就慌着赶到村里张罗接待中心运营。张宗鑫2个女儿在读大学,对于女儿的学业,无论是资助学费还是关心操心,他都顾不上,女儿们的学费主要靠爷爷的退休费支撑(地质队退休)。3年前车祸后,钢板至今仍留在体内,天一阴就隐隐作疼。但看村里一片旺相,村民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再苦再累再委屈,他们心都是甜的。

好风景变成村民好光景,昔日的边缘村成了“处处是景点、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的美丽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游客接待中心免费为村民提供来客住宿、洗澡及办理红白喜事场地,沈景莹经常走访,不时将爱心人士捐赠的粮油等物资分发给贫困户。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挣,有4名外出打工的就在家从事养殖,同时作护林员和向导,幸福洋溢在村民的欢声笑语里。行走大谷峪村,呼吸清新空气,观树影婆挲,听虫鸣阵阵,看着游客出入接待中心,让人感到放松而安然。沈景莹和张宗鑫从村子里的蝶变中生切理解了“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的真谛,尽管还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大谷峪振兴的步伐已经迈开,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原载襄阳市作协《汉水》2021年第1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