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庆国的头像

曹庆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20
分享

共洲书院行思

当我走近花洲书院时,午后的阳光正明媚的铺开,近处远处一片亮丽,欢快的鸟鸣伴随着我轻盈的脚步。

花洲书院位于豫西南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市东南隅,为北宋名臣范仲淹担任邓州知州时所建,因地处风光秀丽的百花洲而得名,现为国家四A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庆历五年(1045),力推改革的范仲淹因新政受挫愤而请求外任。他一到邓州便重教化、轻刑罚、废苛税、倡农桑,州治日佳。忧虑学风不振,范公决定创建书院以兴学重教。看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雅,就在这里建校舍、聘良师、招学子、严治学,他公务之余亲自到书院执经讲学、以文会友。由此书香浸润远近,英才俊杰辈出,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等,均“从师范仲淹花洲书院”。

首先经过范景坊,即景仰范公之牌坊,三门并列,四柱冲天,坊上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跨过横卧护城河上的范公桥,越过大牌坊进入景区,拾级而上古城墙,沿途垒石成景,翠柏浓荫夹道。登上“书山一览台”,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石壁映入眼帘,是康熙帝手迹,可见范公先忧后乐思想的深远影响。一波游客说说笑笑走近来,扎着羊角辫的姑娘举着手中的导游小旗往下一指,声情并茂地说:花洲书院由三部分组成,中为书院,五进五院,东为百花洲,西为范公祠。景区融汇了南北建筑特色,书院和范公祠为北方风格建筑,青砖灰瓦,翘角飞檐,百花洲为江南园林风格,集水筑山、建亭筑廊、奇石点缀,美不胜收。

随着人流往里走,来到书院的照壁前,瞻仰范公铜质雕像,只见范公目视远方,拈须凝思,衣带翩然,目光中透露出忧思。雕像身后是书法大家张志和手书的瘦金体《岳阳楼记》。由此进入书院正门,第一道门是棂星门,相传古时子弟上学过得此门,可去掉顽劣,聪慧可爱。接着经过一座拱形桥,名为状元桥,两旁的半月形水池称作泮池,清泉涌流环绕,古代称学院为泮宫,泮池即伴宫之池,是书院的标志。导游清脆地说花洲书院的状元桥和泮池小巧玲珑,全国少见,它是尊师重教的历史见证,也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

沿着逶迤的小路来到春风堂,目光被门前两棵灵盖巨大的桂花树所吸引,据说是范公当年亲手所栽,老干新枝,树皮斑驳,见树思人,肃然起敬。步入书堂,宽大的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导游自豪地说范仲淹当年就是在这里写下流芳千古的《岳阳楼记》。我围着书桌徘徊,想像着范公当年沉思默想、龙飞凤舞的情景。移步有思、深沐古意,以堂堂副相之才治理一州,范公体恤百姓、赏罚分明、治理有方,百姓交口称赞。一年后朝庭命他移守荆州,邓州百姓闻讯绵延数里跪拜挽留,范公终不忍离去,上书恳请留邓。

庆历六年(1046)六月十五日,腾子京给范仲淹写信详述重修岳阳楼的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派人送至邓州,请求范公为重修作记。盛情难却,范公闲暇之时便反复浏览书信及图,且看且思。三个月后,同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端坐在花洲书院春风堂书案前展纸走笔。这时他已到暮年,虽历经坎坷,但壮心犹在,手握毛笔,心潮澎湃,万千往事涌上心头。他借景抒怀、托物言志,倾诉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真挚情怀,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壮志。这既是他与朋友的互勉,也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文中所表达的先忧后乐思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它贯穿于范公终身实践,结晶于邓州书院,令人惊叹;未到过岳阳楼而写出如此生动传神的楼记,令人再叹;一篇文章使岳阳楼和花洲书院双双名声大振,令人三叹。

信步走到百花洲,只见绿水环绕,修竹依依,湖光波影,相映成趣,玫瑰、月季、百合、茶花竞相绽放,蝴蝶和蜜蜂上下翻飞。徜徉其中,微风拂面,馨香四溢,鸟声如雨。

浮想联翩中来到范公祠,游人如织,崇尚有加。中学时初读《岳阳楼记》,似懂非懂,但过目难忘,从此心里便有它的回声。后来学习和讲授大学语文,理解和喜欢一次次加深。对历史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激荡,对前贤的每一次回望,都牵动对初心的叩问。身处两个百年交汇,面对过河翻山的艰险,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包括“先忧后乐”在内的雄健精神的支撑,需要在花洲书院这样的文化高地上品怀忧乐、登高揽秀。

我了解范仲淹始于《岳阳楼记》,由这篇文章而读《宋史·范仲淹传》,读今人研究他的文章。游览百花洲,我更真切地触摸到他深广的忧思以及他勇于为国分忧的担当。范仲淹先后当过州县地方官,也当过副国级的“参知政事”, 他内心刚毅外表谦和,铁面柔情兼备,因忠勇耿直、力推改革而两次被贬。他自幼丧父,随母改嫁到继父家生活,虽备受生活艰辛,却少小立志,饱读诗书,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范仲淹从自身的经历中真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在哪里为官就把重教兴学之风推行到哪里。他调任祖籍地苏州知州时,在城内看中一块地,准备自建房屋安家。那时建房前要先看风水,风水先生看过后啧啧称赞,双手作揖说恭喜知州,此处系吉宅,住在这里一定会子孙满堂、飞黄腾达。范仲淹脑海忽然浮现出小时候打柴时羡慕邻家孩子上学念书的情形,心想既然是一块风水宝地,如果在这里建起学堂,让更多人家的子弟特别是贫家子弟来念书,那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他捐出这块地,建起苏州州学,成为北宋规模最大的官办学校。历经明清两代,苏州州学发展成为影响广泛的苏州府学,今天的苏州中学就坐落其原址,范公的高风亮节激励一代代莘莘学子发奋苦读、立志成才。范公是勤政的典范,也是廉政的楷模。他母亲在世时生活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但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他却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史载他每天睡前“自计一日食饮奉养所为之事”,并“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范公带兵打仗也有一套,固边安民贡献突出。他是在边境告急时自告奋勇去“兼知延州”的,他的前任叫范雍,西夏人不把他放在眼里,导致“迁州诸砦多失守”。范仲淹接过帅旗后,“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六将领之,日夜训练,量敌众寡,使更出御”,给予侵扰之敌以有力打击,西夏人于是便不再打延州的主意。

《岳阳楼记》之所以影响深远,读一次感动一次,不仅在于作者写得慷慨激昂,更在于文如其人、言行一致。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官至宰相的王安石称赞范仲淹为“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总结他的一生说:“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明代思想家李贽感叹:“宋亡,范公不亡也。”可见范公的品德在当时和后世都是一再被认可和称赞的。范仲淹把自己活成了一种高瞻远瞩的境界、宠辱不惊的淡定,活成了守望大地的一棵树、滋润生灵的一汪泉。如果他言行不一,是很难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的佳作,即使能写出来其感染力和影响力也会打折扣。人品文品内在统一,书香焉能不致远?做事先修身,作文先做人,诚哉是言。

太阳西隐,鸟雀归巢,脚步多了一份急切,我恋恋不舍地朝院外走去,蓦然回首,书院在落日的余晖中分外儒雅。花洲书院承载着文化传承的足迹,也折射出文化自信的底蕴,从一个个表情丰富的眼神中,我读出了文化自信的坚定,也感受到继往开来的豪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