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庆国的头像

曹庆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2
分享

除尘记

一路走来,山花烂漫,修竹依依,溪水潺潺。古色古香的农舍掩映在苍松茂竹之中,与山水融为一体。说话间我们走到楠竹园,看见一个池子围墙上悬挂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心”牌匾,这是堰河早期垃圾分类中心。我们在楠竹下的石头上坐下,我请闵洪艳祥细讲讲当初开展垃圾分类的故事。

闵洪艳是堰河村党委书记、村主任,身材魁梧,面色黝黑,说话果断、幽默,乡亲们亲呢地称他闵黑子。此刻,他凝视着池子上的牌匾,思绪回到20多年前—

他说堰河村依靠茶叶解决温饱后,不少村民盖起楼房,但生活观念还在原地踏步。这时发生的“女儿回娘家”一事,触发了我们开展垃圾分类的决心。

村民李华同的女儿中南财大毕业后,在深圳工作。2003年秋娘家新房落成,她高高兴兴回家探亲。原打算住个把星期,可住了3天她就要走。父母一头雾水,不解地说好不容易搬进了新楼房,为啥不多住些日子?她说,房子是盖得不错,但周围环境又脏又乱,住不习惯。

的确,从远处看,山青水秀风景美,可进村一瞧,房前鸡笼,屋后猪圈,垃圾乱倒,杂物乱放。蚊蝇乱飞,异味刺鼻。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我认识到小康生活不能只是吃饱穿暖住上好房子,还要生活在干净优美的环境中,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其实我已经看到这个问题,只是一提起人们总觉得这不算个事而一直拖延,这件事促使我当机立断。

我抓住组织部门三级联建小康村和宣传部门开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机遇,请来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孙君先生,进村入户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指导开展垃圾分类。

这下炸了锅,有的说大城市都没有搞成,你一个山旮旯的小山村还搞这新鲜玩艺儿,真不怕人笑话。有的说只听说天天忙活落,没听说天天整垃圾。有的认为这是作秀、搞形式主义,有人干脆说吃饱了撑的……

他说我这个人有个特点,认准了的事就要一竿子插到底。在村民大会上我虎着脸严肃地说,难道我们就心甘情愿生活在这又脏又乱的环境里?想想小时候这山上的树林有多密?河水是多么清亮?再不改变不仅对不起先人,更对不起子孙。他提醒大家堰河的好茶能不能卖上好价钱,堰河人能不能过上好日子,关键看能否闯过垃圾分类这一关!

村民反应冷淡,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本能地抵触,性子皮的嘴上不说但踮着脚等着看热闹,性子急的张口就是不屑。多数人认为雨过地皮湿,兴哄不了几天。宣传动员一周后啥动静没有,我跟媳妇交代家里卫生不用搞,房前屋后的垃圾也莫管,还把屋里的一些杂物扔在门口。媳妇用疑惑的眼神瞪着我,这是唱的哪出?我也不解释,只叮嘱她照做就是。第二天,我让村干部召集几个户主到自己家里转转,脏乱的场景让来人感到意外,人们嘴上不说心里却议论开了。“天天要我们搞卫生,自己屋头却脏兮兮的,真是笑人。”我感到时机成熟了,当天晚上召开村民大会,我当着五百大众检讨:“天天让大家搞垃圾分类,我这个书记却没有以身作则,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当面向大家作个检讨。”人们嗅到意味深长的味道,预感到要动真格的了。

我们村干部是有威信的,我这么一说,人们开始认真琢磨。组织村民观看生态教育视频,上面的内容是孙君在村里随手抓拍的:村人蹲在粪堆旁吃饭、孩子们在污水坑旁玩耍、漂在河里沤烂了的衣物、树枝上挂的塑料袋……看着一张张特写,人们头上冒汗,脸上发热。大家会过意来,原来闵书记甘当“反面典型”,使的是一出“怪招”。了解我脾气的人知道,一场环境变革就要铺开。

纯朴的堰河人内心是向往文明的,一旦想明白了,就会卯足干劲往前奔。我们拿出兴建茶园时的拼劲,男女老少齐动员向垃圾宣战。

往事一幕幕清晰地烙印在闵洪艳脑海中,他说村里请来3辆拖拉机,来回100多趟清运垃圾。一个星期后,50多吨陈年垃圾全部清走;三个月后,村貌大变。每家每户垃圾分类装桶,专职保洁员统一收集,运到垃圾分类中心处理。湿垃圾采用堆肥和引进蚯蚓生物分解,归田增肥;可再生垃圾卖给废品回收中心,有害垃圾集中存储填埋。还建起污水处理站净化污水。后来,村里为农户配备标准的垃圾桶,在游客接待中心和主景区配备多功能音乐垃圾箱。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保洁员,按时进行垃圾回收和精细分类。接着又开展“一建三改”:建沼气、改厨、改圈、改院。对于极少数我行我素的农户,村干部拿着扫帚、撮子,上门帮忙清扫、分捡归类。一趟两趟三趟,户主不好意思了,坐不住了,不得不动起来。

为了将垃圾分类长期坚持下去,村里制定了生态环保监督检查制度,“垃圾不出户,污水不入河”写进村规民约,交由村民讨论通过,每个人都明白该怎么作。组建“生态保护夜巡志愿服务队”,在党员干部率先示范下,村民纷纷加入,由最初的6人扩大到现在的100多人,负责治安巡逻,规劝制止不文明行为。夜里听到狗子叫,都有人跑出来看个究竟。

村民在茶山上吸烟,将烟头捏在手里带回家扔进垃圾桶。有时废物烂渣刚想随手扔掉,突然想起什么,又攥在手里走到垃圾桶前投放。村小学生成为环保小卫士,放学路上发现塑料袋、废纸,随手捡起来放进垃圾桶。看见大人乱丢乱扔当即批评,弄得大人面红耳赤,不得不加注意。生态环保理念在一家三代传递,小手拉大手叩响健康文明的接力赛。

从2003年到现在,堰河以垃圾分类为切入持之以恒地破陋习、树新风。小切口带来大变化,村民改掉随地吐痰、乱扔乱泼陋习,养成及时剪指甲、勤洗头、勤洗澡、学说普通话的新习惯。时兴讲文明话,过去解手叫上厕所,现在叫上卫生间、洗手间。过去一见面就问去上工?现在问去上班?时不时冒出普通话,一问一答十分自然。生态环保演绎成新民谣镌刻在大人小孩心间:“靠山吃山,缺吃少穿;护山养山,富路通天。”拂去蒙在身上的灰尘,堰河如出水芙蓉惊艳世人。 2015年,堰河村荣获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并相继摘取“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最美宜居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桂冠。

闵洪艳这时举目眺望奔涌向前的堰河,语气里充满悲喜交加的情感。他说为净化村庄,创出堰河茶品牌,堰河人奋不顾身,一家三代薪火相传。党员方勇起早贪黑经营茶园,2017年7月为给茶园抗旱,不幸溺水身亡。第二年他的儿子方金满大学毕业后毅然回村挑起父亲未竟的重担。面对一张小时候用火钳夹垃圾的照片,小方时常想起父母当时教育自己开展垃圾分类的场面。20多年过去了,今天,方金满又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向两岁多的女儿浇灌。垃圾分类这个当下仍然困扰中国城市的老大难问题,能在堰河扎下根来,从堰河老老少少持之以恒的坚守中可找到答案。

经过媒体报道和旅行社组团跟进,原先出了五山镇就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堰河村响声在外,襄阳、十堰等地的旅行社开通五山堰河茶乡旅游专线,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游览茶园美景,品尝茶乡美食,体验茶乡风情,购买茶乡土特产。“堰河香”系列产品纳入灵秀湖北旅游商品品牌,备受消费者青睐。

闵洪艳告诉我过去堰河茶叶没有名气,卖不起价钱。我带着6个年轻人挑着七麻布袋茶叶出山推销,到襄阳,下武汉,上陕西,边走边吆喝。在陕西白河县冷水乡吆喝时,被当作茶叶贩子扣留,怎么解释都不放行,直到回谷城开来证明。7麻布袋茶叶总共卖了7千多元,这是我生平见到的最多的一笔钱。现在堰河茶叶名声在外,茶商提前预订,游客争相购买。周末和节假日,农家乐和民宿爆满。当年住了三天就焦急忙慌要走的李华同的女儿,现在一有时间就回来,她老公也喜欢来,一来就感叹堰河像世外桃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