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庆军的头像

陈庆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11
分享

吴越古道

吴越古道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处处生机盎然。就在这如痴如醉的春天里,我有幸参加了在宁国举行的的一个教育会议。会期并不长,只有短短的三天。因此,我并没有打算会议结束后,在当地作一次短暂的旅游,而是想尽快的赶回来。因我早已约了几位好友,去家乡的名山,观看那里已盛名的桃花节。

虽然皖南的风景不错,历史底蕴深厚,值得走走看看。

然事情并没有按我的预期想法进行下去,甚至和我的初期想法大相径庭。听了一个下午的报告,有老同学打电话过来,说她也来参加了这个会议,而且住在同一个宾馆。同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来轻松几天的,并想深度拥抱这里的名川大山。

宁国当地也有同学,热情地当起了东道主。邀了好几位外地的同学,在会议期间赶了过来。我不得不改变了主意,决定会期结束后,和老同学们一道去走走,毕竟机会难得。邀来的同学是有备而来,去吴越古道走走看看。

我真是个孤陋寡闻的人,一听说是吴越古道,就自以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和越国,因我的家乡在那个时代称之为吴头楚尾。

后来才知道,这个吴越古道说的五代十国时的吴越,比战国时代差了很多年。

当地的同学只是说这个山很难攀爬,到达山顶需三个小时,他还是很多年前爬过。听到这里,我打起了退堂鼓,三个小时,我的膝盖一定吃不消。有同学婉言相劝,上山是那条路,下山还是那条路,你若爬不上去,爬到哪算哪,毕竟同学间见面的机会不多。

于是,我勉为其难的答应和同学们一道去爬山。没有一个同学,说起过吴越古道的历史,他们可能要的就是个探险的过程。

第二天一早,三辆小轿车,载着十二个人,从宁国市出发,约一小时,到达了宁国万山乡,吴越古道就位于万山乡境内。一路山道弯弯,溪水淙淙,林木茂盛,空气很好。

今天来此游玩的人还真不少,男男女女都有,年龄的跨度也很大,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很小的孩童。一进入吴越古道,迎面有“吴越古道”四个大字立在路旁,字体苍劲。没走多远,一座看起来有些年代的古庙,映入了眼帘。深山见古庙,他乡遇故知,都会引起人心灵的震颤。古庙增添了古道的神秘,预示着古道的久远。

山道全是有不规则的麻石铺成,路面凹凸不平,最宽处超不过一米,可最窄处仅能一人通过。山路上还是原始的风貌,很少有现代人翻修的痕迹。真要说有,就是路边陡峭处不多的几根小石柱,可能是怕游人出危险而设的。山路曲曲弯弯,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溪水一路相伴。看着这清澈的溪水从石缝中泻出,或撞击岩石飞起的水花,你的心立马会柔和起来,不由得会蹲下来,捧上几捧。路的两旁,高大的金钱松,摇曳的翠竹,不时闪现的摩崖巨石,众多的瀑布,还有那溪水和瀑布的奏鸣声,无不让你心广神怡,感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古代人类的伟大。

山道好多处大拐处,修起了六角飞檐的亭子,以供爬山者劳累后的歇脚之所。道上还有二家很小的农家乐,以供游客的生活之需。沿途有很多介绍山道景点和典故的牌子,我就是看了这些牌子的介绍,才搞清了这吴越古道,不是战国时的吴、越,而是五代十国期间,由钱镠在临安建立的吴越国。

附会在济公身上的典故最多,什么跪孝石,济公床、讲经台等等,这可能是济公的名头大,又是个家喻户晓的好和尚。加之,济公在临安的灵隐寺修行,离此地不远,用他来宣扬这条山道,到也说的过去。疯疯颠颠的神僧,漂或不定的行踪,给山道罩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山里的春天来的迟,山外已是百花其放,可山中还是一派萧杀的景象,路旁除了山棕叶醒过来了,只有为数不多的树刚刚冒出了新芽。我有好几次坐下休息时,观察起远处的山头,只有零星的几株野梨花努力的开放着。要不是有几株梨花在开放,你可能还以为置身在冬天。很多山上的半山腰,有巨大的石块卧着,有的看上去,仿佛要滚下来的感觉。其实你大可以不必惊慌,这些巨石也许已卧在这里达数千年,任凭那风吹雨打,仍是岿然不动。

穿行在山道间,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耳边仿佛有金戈铁马之声,徽商脚步的匆匆声,山下留守女人的怨恨声,山民的号子声,凿石声以及铺路时石头和石头的撞击声。眼前幻现出穿着破烂僧袍的济公若隐若现的身影,还有那奇丑无比的吴越国王钱镠幽灵般的身影。到了千顷关,这种感觉就益发突出了。

千顷关,又名塘岭关,和千秋关、昱岭关,并称浙西三大关。这里地势显要,“关门”为两块巨大而光滑的花岗岩,居高临下的挡在山道之上,真所谓“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从立在这里的资料上看,这里是吴越国和南唐国的国界线,两国曾在此发生过大战。后来两国通过联姻方式,两国才得已平息了战争。关的两侧,有碎石垒起的“长城”,约半米高,逶迤着向两侧的山头伸去。可想而知,在那冷兵器时代,居高临下,即使用石头,也能击退当面进犯之敌。

从千顷关往上攀爬不久,就到了浙江和安徽的分界线。不经意间,往南方一看,一泓碧绿的湖水就映入了你的眼帘。这时,你爬山时所有经受的苦难,都烟消云散了。你会欣喜的,欢快的奔向那一泓碧水。这就是著名的浙西天池,号称江南第一池,位于海拔一千一百米的千顷山巅,故又称千顷塘湖泊。这里湖水清洌,幽蓝,水天一色,周围的山峦缓伏,视野极好。湖中有小岛,湖的周围,远远的看去,有点像海边的沙滩,充满着浪漫的情调。可往前细一看,不是细沙,而是石砾。这里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的主要栖息地,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古人用“神池浩渺,天境浮空”来描写这里,一点也不过分。

绝大多数人,来到了这里,都会虔诚的在湖中捧上几捧水,然后退回到缓坡上小憩一会,吃一点自带的食物,或是去农家乐买点食物充饥。再也没有了兴致,向终点——主峰癞痢山进发,而是选择了从这里回头。

我就是从这里回头的,而且是独自一个人回来的。背着手,操在后面,似闲庭信步般下山的。然走在这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山道上,仿佛置身在历史画卷中,脑子一刻也停不下来。吴越古道位于宁国境内,当时属南唐,为什么不叫南唐古道,而要称为吴越古道?

历史上,吴越国是由钱镠开创的,经历了三代五主,历经八十余年,后举旗归宋,纳土国除。相传钱镠出生时突现红光,且相貌奇丑,父认为不祥,欲弃于屋后井中,但因祖母怜惜,方得保留性命,于是取乳名婆留。平民出生的钱镠,靠贩盐起家后,投身军中,在平定战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由将军进而被封为吴越王。但吴越国并不大,只拥有江浙、闵十三州。但钱镠采用“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吴越国成为当时富甲天下的经济强国。钱镠活到了八十多岁,死后被人们称之为海龙王。

我揣测,这可能是后人将此道起名为吴越古道的缘由。

古道不可能是南唐国修建的,开始可能是军士上山行军时踏出的一条便道,经后人不断的踩踏,在漫水的路上不断的填石,成了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的石头路。只是到了近代,徽商兴起时,由于这条路是通往杭州的捷径,走的人多了,累积的结果,路上的石头越来越多。到了这时,可能有一个徽商或几个徽商,联合了官方,发动民工,才将这条山路铺满了石头。这是个相当浩大的工程,十几公里的山道,都是人力所为。走在山道上的人,难道不应该对这自然和悠久的历史肃然起敬吗?

我敢断定,这条山道最终形成的时间,只有几百年的时间。之所以称之谓吴越古道,而不称之谓南唐古道,这是由商人的特点决定的。这个时候,我几乎敢肯定这条古道的起名一定与钱镠有关。钱镠是盐贩出身,后做了国王,成了财富和高贵的象征。这个飞黄腾达的钱镠,不正是徵商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吗!

在山道上来回走了五个小时,不觉得很累,并且膝盖居然没有疼,这可是穿着皮鞋走的。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个奇迹!然吴越古道的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是自然和人类创造的真正奇迹,将作为宝贵财富,永远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后来我知道, 上吴越古道可以从云山村子上,也可以从西泉村去,当然也可从浙江临安的昌化去。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昌化在南坡,从那边上山,轻松多了,但风景是破碎的,缺少了情趣。从北坡上去,充满了艰辛,但要领略名山大川,要的恐怕就是这个味。

我们一行十二人,就是从云山村的大塔上去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