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庆军的头像

陈庆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01
分享

龙山行

虽是深秋,但身上却没有感受到多少凉意。太阳似乎仍和夏日一样,无休止的向大地倾注她的那份热情.今年的天气真是有些特别,深秋季世,却没有出现往年令人伤感的秋雨菲菲,也没有出现往年令人伤感的秋风瑟瑟,就连多愁善感的诗人,也可能无法捕捉到一丝丝秋意。树木得意中忘了时令,仍是枝繁叶茂.人们看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仍是炎热的夏天,但睛空南飞的大雁,还有振翅中呼朋唤友地鸣叫,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这个时令确是真真实实的深秋了.

就在这时,龙山脚下的钟山中学(很多年前了,学校也早已撤并)承担了全县第五届教学研究周的任务。我们县教研室一行五人乘车一早就来到了钟山中学.

我是第一次来此学校,下车后,就在学校内转了一圈,发现学校的规模不大,只有三栋楼房,但都是三层,最大的一栋是教学楼,两栋小一点的,一栋是办公楼,另一栋是实验楼.学校依山而建,环境清幽,花草树木,排列有序.整个学校,因准备得当,秩序井然,道路整洁。

时间不长,已有外地的老师陆续来了,我是负责签到的,就匆匆前往签到处,登记、发放资料,然后指定他们到哪个地方集中。到了八点半,登记工作就结束了。

这是开放周的第一天,根据安排,这一天为中学数学、语文研究日。而我们三位教研员(英语、物理、化学),在做完了准备工作后,就觉得无所事事,显得无聊起来。挨到了十点,英语教研员实在忍不住了。于是,他提议:我们三个去登龙山吧。

龙山就在学校的后面,历史上是一座名山。县志、府志,以及历史书中都有记载。我也是对这座山向往已久,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这次,英语教研员提议去龙山,我是百分百的赞成。

说走就走,我们三人是从学校的后门上山的。走过一段不长的菜地,就来到了山脚下,但这里的景观,已被开山取石搞得面目全非。这时,我心中犯起了疑惑,难道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龙山?难道这就是晋朝大将军桓温携名士游玩,做诗、做赋的龙山?难道这就是李白流连忘返,死后也要葬在此地的龙山?

我不敢相信,可史书上确明明白白记载了——就在此处。

李白墓就在此山的不远处,你不得不信。

我的两位同事,一位知识广博,被称之了“博士”。另一位知识深厚,被称之了“教授”。他俩也顿感失望。回去吧,心中还略有不甘,正在犹豫之时,“教授”发话了,既来之,还是登上山顶再说吧。

我们登山的地方在山的背面,这里没有通往山顶的路。山坡上杂草丛生,布满荆棘,山坡也甚是陡峭。“博士”是江北人,又出生在山区,甚是敏捷,就担当了开路先锋的重任。胖胖的“教授”紧随其后,我则落在最后面。

刚开始登山时,可能是心情激动,感觉非常轻松,即使手上被荆棘拉出了条条血印,也浑然不觉。渐渐体力不支了,登山变成了爬山。爬着,爬着,也不行了,被山腰处的一个陡坑挡住了——爬不上去了。我气喘嘘嘘,仿佛肺都要炸了。“博士”试了几下,然后一口气窜过了这个陡坑。“教授”和我就困难了,两人都试了好几次,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没有爬过这个陡坑。看着在高处向我俩招手的博士,我俩只得另辟蹊径,费力地绕过了这个陡坑。然体力基本耗尽,只能坐下来喘口气,不然就爬不到山顶。

山上的风甚是凉爽,很快就吹干了身上的汗渍。不久,身上就感到了凉意。 不能再吹了,不然就要感冒。于是,我们站起身来,艰难地爬上了山顶。

山顶上有两座相距很近的八角形亭子,在山下就远远地看到了,也非常期待早一点能到达那里。可是,等我们狼狈不堪的到达那里时,心里的失望就别提了。亭子早已衰败不堪,坐人的地方灰尘很厚,处处显得又凌乱又腌脏。这说明这个景点已经废弃多年,无人打理,也无人来此游玩。但我们现在已顾不了感慨,捡一处稍稍干净的地方,用随身带的纸擦了擦,就赶紧坐了下来。稍事休息后,学问深厚的“教授”就开了口。

“你们知不知道,这个山上发生过一个典故。”

“不知。”“博士”和我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教授”没有卖关子,出于对先人的崇敬,他神色凝重地说:“据陶渊明记载:大将军桓温曾于重阳日携幕僚登龙山游宴,陶渊明的岳丈孟嘉也在其中,有风吹孟嘉帽坠落,孟嘉浑然不知,桓温示左右勿言。良久,孟嘉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同时,命谘议参军孙盛作文嘲之。孟嘉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让四座叹服。‘孟嘉落帽而不知’千百年来传颂不已,成为千古佳话。”

“教授”的记忆力怎就这么好,一口气就能将这么长的一段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我记得李白有首《九月龙山吟》的诗,就用到了‘落帽’这个典故。原来‘落帽’这个典故,就发生这座山头上。

“九月龙山吟,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我低声吟出了这首诗。

“博士”听了后说,此山并不高,周围的景致也不是很好,李白为什么会留恋此处呢?我实在有点搞不懂。

“我来试着解释一下。”我抢着说。

据县志记载,我们这里原有一条大湖,叫丹阳湖,面积大得惊人,烟波浩淼,龙山和不远的青山都孤悬在湖中,青山如黛,碧水如玉,犹如仙境。对于穷困潦倒而又不负权贵的李白来说,这里就是人间仙境。他常和友人一道荡着小舟,穿梭在青山绿水之中,作《姑孰溪》,又作《丹阳湖》……遗憾的是,到了宋代,在这里开始大面积围湖造田,结果丹阳湖越来越小,到了解放后,军垦农场的建立,丹阳湖彻底消失了。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灵气,景致也就不复存在了。

站在山头上,极目远望,裸露着的大地显得荒凉、丑陋,退缩成一条小河的丹阳湖,也就是我们目力所及的那条青山河,不多的河水不紧不慢地缓缓流淌着,也已失去了春天的丰彩。但距河岸不远又连成一片的白墙红瓦的农舍,给了人一点生机。山头的西边,烟雾朦朦,钢铁厂烟囱里冒出滚滚浓烟,遮天蔽日。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经济增长模式,不知何日能休(现在已整改),久违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也不知何日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浮想联翩的我,却被一阵舒缓地音乐声打断了。原来“博士”的手机响了,学校里有事,催促我们赶紧下山。本想再盘恒一会的我,也只好随“博士”一道下山了。

我们三人只得草草而又遗憾地结束了这次龙山之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