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原仁的头像

陶原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5
分享

龟山峻岭

纵贯于鹫峰山脉东南、蕉城区北部的赤溪龟山,高大巍峨,雄伟磅礴。其南北绵延十多公里、东西横亘六七公里,呈椭圆形矗立。康熙年间,曾有福宁府城(今霞浦松城)人、泉州守备金凯出巡途经此地时,称之“千峰崒嵂层层险,一路崎岖步步悭。”山上方圆几十公里,虽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岩壑幽深,却植被茂密,风景旖旎,气候宜人。自古即便交通阻隔,而聚居者仍众,早有“龟山三十六村”之说。由此可见其地土肥水美、资源不乏、物产丰饶、环境宜居。尤其高耸入云的南屏峰、曾名冠“宁川五大禅林”之首的龟山寺(始建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即公元837年),更以其壮观、神奇而名闻遐迩。据学者考证,南宋大儒朱熹确曾在龟山设堂讲学,不仅有诗一首,且尚存遗迹可寻。诗即五言古风《白云亭》(载于乾隆《宁德县志》),曰:“亭挹小南屏,遥联御经阁。四时发清兴,还尔林泉乐。”虽然其在龟山讲学时长仅月余,《白云亭》也未见诸朱子诗文集,但得如此大儒过化,无疑既为龟山之幸,也为地方文史书写了可贵的一笔。革命战争时期,龟山英雄辈出,仅跟随叶飞北上抗日者就为数众多,其中尤以沙家浜36个伤病员之一的王加锡,及其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俗称“老六团”)数十名战友最具代表,他们为抗击日寇和夺取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事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龟山平均海拔六七百米,最高的南屏峰达1100多米。数十座山峰弧状排列,环抱出一个山间盆地。因属母亲故乡及相关特殊缘故,笔者从小便与之结下不解之缘。虽然基于亲缘的魅力,每次动身前心情总不免激动,但动身时面对云蒸雾绕的巍巍雄峰,则不能不望而生畏。尤其每次往返,双腿总要胀痛数日,有时甚至痛得难以着地,能不心有余悸?

知情者对龟山及其峻岭有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说龟山犹如一张椭圆桌,其西北面的尖山岭、西面的何厝岭,与东南面的贝头岭、东面的大岭,就像四条桌腿,分布其四侧。四条岭中除大岭外的三条岭,笔者或多或少都走过,但因攀登时往往只顾埋头赶路,所以曾经的见闻大都淡出记忆。尤其本世纪初陆续修讫尖山、湄洋及贝头岭方向通村公路后,几条山岭先后荒弃,渐渐湮没于岁月深处。随着往事渐渐远去,笔者本已极少想起,更无意着笔。无奈承蒙原区政协郑贻雄副主席谬爱,难以推辞,便先后拜访笔者前辈黄田相叔公(原区粮食局党委书记)夫妇及何秋月姑婆(原区儿童学园园长)。他们长期生活在龟山留洋村,如今虽已年届耄耋,但对旧日时光却都铭心刻骨,为笔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还向几位亲朋好友咨询请教、索取史料,勉成拙作以交差。

如今104国道“湄洋岔”下,旧时有条“湄洋岭”。湄洋岭往龟山方向,延伸至漈坪段以“叉溪”分道,左为“大岭”,通抵洋尾(今称“洋林”)村;右称“漈坪岭”,直达宣洋、斑竹。笔者虽然从未走过“湄洋岭”,却对其早有耳闻,但“大岭”与“漈坪岭”则向来闻所未闻。由于宣洋、斑竹被排除于“龟山”范畴,故而姑且不论“漈坪岭”。大岭直抵洋林村后,左通龟山禅寺所在的院前村,右则穿过墩头(俗称“洋头”)村,便对接“尖山岭”,是龟山乃至赤溪平原诸村通往福安甘棠的主要通道。虽然自洋林村算起,与甘棠之间相距不下10公里之遥,但大岭阶长不足3公里,沿途散落着三三两两民居。传说古时某日龟象相遇,相约爬山比赛。大象以庞然之躯,不把乌龟放在眼里。乌龟也深知其实力难匹大象,故而不能硬拼,只可智取,于是便趁大象洋洋自得之际,悄悄隐身路人的货担里。好一会儿后,大象回头仍不见乌龟,以为乌龟被甩老远了,便若无其事般,在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躺下休息。大象左等右等不见乌龟,待到发觉事有蹊跷,慌忙起身赶路时,发现乌龟已然等候在山头,乌龟因而得到了这座山的冠名权。大象虽然认赌服输,却悔之不及,想到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至今大岭上还留下大象眼泪砸出的坑迹。大象躺过的位置,因其起身过急,而被整出一个大坑,人称“象溷(大象躺后形成的凹地)”。坑内积水成潭,无论多么干旱都不枯干。大象落败后,一路向东,最终止步于金钟山下赛江之滨,是为如今盛产巨峰葡萄的“象环”。这个有关“龟山”来由之说,神话色彩浓厚,听来津津有味,但显然不足为信。另有言其山形如龟而得名者,诸如乾隆《宁德县志》等史书之记,似可引以为证。且看其载:“龟山,在十都。旧传唐太和中,有蔡柳二禅师携铁钵铜瓶遍寻幽胜,受法旨于其师曰:逢龟则止。及至龟山,喜曰:吾居在此矣!”民间至今也仍有龟山象形之描述,比如既有将尖山岭、何厝岭、贝头岭、大岭比作四条桌腿者,亦有将其比作龟腿者,不乏生动、形象之趣。

贝头岭位于闽坑村西侧,因岭上多有野梅子树,又别称“櫏冈岭”。据说系闽坑村财主修建,是龟山诸村通往八都方向的要道,也是闽坑村联系龟山的唯一通道。穿过古朴的闽坑街巷,跨越静静流淌的前中溪,便步入缓缓的山坡,迈向绿树成荫、流水淙淙的清幽深处。“贝头”之称,据说因于其间大块农田缺水,便引山泉灌溉而有。缓步约两公里后,就开始攀爬险峻的石岭,直通留洋村外一个叫“牛孔”的山头。虽说岭长不过三千多级,却极为陡峭。尤其接近岭头之段,不仅石阶几近峭立,且古老的阶石久经踩踏后,既倾斜又光滑。上山还好,大不了俯身前行。下山稍有不慎,难免摔得鼻青脸肿,甚至滚下山去。不常经历者,往往不得不坐下身子,以臀部及双手支撑,方可移步。但这条道上颇多景观与特产。比如山头上不时有飞机过境,千米高空近在头顶,机身仿佛触手可及,无疑令人好奇。而放眼望去,不远处104国道犹如巨龙蜿蜒于山间,各式货车往来穿梭,仿佛山外世界就在眼前。山下既有闽坑村外始建于乾隆年间,重建于光绪六年(1880)的“岚翠桥”,又有别处十分罕见的“桫椤”(又称“树蕨”,别名蛇木)。“岚翠桥”以其桥上有屋的独特造型,足以令从小少见多怪的笔者大开眼界。尤其自上而下时,一路辛劳,便对它早有期盼,巴不得加快脚步,停歇于桥屋,既观山青水绿,又享习习凉风与谈笑风生,所以每次路过,都要驻足良久。而享有“蕨类植物之王”盛誉和“活化石”之美称的桫椤,更令人啧啧称奇,居然乃迄今发现的唯一木本蕨类濒危植物,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只叹笔者寡见少闻,当时只觉得桫椤长得独特,却不知其如此珍稀。此外,或许正因为山高林密涧幽,岭上有被称为“石冻坑”者,顾名思义多产“石冻(石蛙)”。因此物颇有滋补等特殊功效,特别适宜小孩食用,故而颇为珍贵。每逢盛夏时节,有经验的当地人常常趁着黑夜,打手电冒险前往捕捉。

何厝岭蟠伏于赤溪镇夏村后山,因起于村中何厝里而称之。全长4公里多,终于龟山东岭村,据说系夏村何姓大地主修建。由于整条岭沿着山脊铺就,为避免行人暴晒,沿途以松树为主,大量种植树木。置身其间,只见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即便盛夏季节,亦不乏清风徐徐之感。它连接山上山下,成为旧时人们日常交往与满足生活需求的重要通道。这条岭让笔者印象至深的,是有一年陪同家母去探望外婆。母亲说她年轻时常由此上下,一天两个来回,挑柴片下山、换货物上山如同家常便饭。但或因后来多年不走,或因某个路段荒芜、变道之故,我们居然“误入歧途”,上了林间小径。那天偏逢大雨,山洪瞬间暴发,我们母子只得一边牵手、一边攥紧牢靠草木,逆着泥流而上。原本半天的路程,抵达时已是晚饭时分。外婆看着浑身脏湿、狼狈不堪的我们,好一会儿认不出来。据说这条岭上还曾有猛虎出没。此说不仅仅传说,还有夏村老辈人的不容置疑之说,说得活灵活现。传说清朝末年,夏村何姓某财主请知名风水先生为其先人择地安葬。先生踏遍千山万水,终于在留洋村外“牛孔”寻得猛虎上山形局,而真穴则结于虎口。先生再三交待,此穴非同一般。入葬仪式后,自穴地起,沿途必须每百步放一只生猪,直至家宅门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不知何故,财主遵嘱放了两只猪后,便改用公鸡应付。结果返程队伍还没到何厝岭头,便有两人葬身虎口。财主见此情景,惊恐万分,为避免更大问题,便急忙命人移柩弃穴。而当人们打开穴孔时,只见棺椁瞬间腾起,紧贴穴顶,众人皆大为惊异。据说此迹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尖山岭位于赤溪镇区右后侧,显然以其与尖山村相邻而得名。尖山村距镇区1.5公里,据说因村旁有尖山故名。相较其它几条峻岭,虽然尖山岭阶级最长(约五公里),但因位置特殊且通行便利,所以来往者最多。笔者小时候上山走亲戚,最常走的也是这条岭。从赤溪镇区起步,道路平缓。自尖山村下上台阶,止于墩头村外岔口。由此既可通往龟山各村,又对接大岭和湄洋岭而直达福安甘棠。在交通靠走的年代,它既是龟山各村连接镇区的重要纽带,也是地处内陆的赤溪盆地对外联系的关键通道。那时,赤溪民众所需鱼货,南则来自八都,北则来自福安甘棠和赛岐。记得打击投机倒把时期,商品流通受到极大限制。贫穷的赤溪百姓为了餐桌上的“咸味”,常常半夜三更结伴由此前往甘棠,购买小鱼烂虾熬煮的咸“虾苗”及咸带鱼等低价咸鱼配饭。曾经在赤溪就学的亲友回忆说,他们周末回家心切,不到两个小时便可翻越山岭,但笔者走走停停,每次上行都要三四个小时。岭上有一木亭子,虽然通称“半岭亭”,但它其实与尖山村海拔相仿。以赤溪到岭头而言,它大致居于半途,但以石阶计算,大概仅居于三分一处,所以与其称之“半岭亭”,还不如称之“半途亭”准确。过了此亭,石阶渐趋弯曲陡峭,山地亦愈显阴翳静谧,各种野果也随季节交替而层见叠出。据说其中居然有一棵野荔枝树,学童们知其所在,每当成熟时节都能过过嘴瘾。由于笔者并非岭上常客,当然不知如此秘闻。但若逢深秋时节,无论哪条岭上,随处可见乌黑发亮的乌饭子(俗称“南烛菰”或“染菽菰”),且都颗粒丰硕、甘甜多汁,倒足以大饱口福。此外,散落于尖山村附近山涧的大小几个龙潭,也颇为引人瞩目。这一方面因于“龙”的神秘,以此为题只要顺理成章,随意怎么编故事,都能让人听得入神。何况密林岩壁中,流水飞瀑,既不乏气势,又不失美感,无疑为亮丽景观。在众多传说中,有说一龙由此而入,随身在崖壁摆动三下,便留下三个大坑,此即上龙井、中龙井、下龙井。随后,便直奔东海。其实很多民间故事,多用作生动的教材,或表达美好的愿望。龙潭传说的版本虽然很多,但都离不开善良、勤奋、勇敢、自信等美德理想,此外宣扬的无非因果报应之类。而直通东海之说,则充分体现内地人对大海的羡慕与神往。

以上四岭之外,通往龟山的其实还有九都贵村附近的“罗汉坑岭”与“佛座岭”。“罗汉坑岭”起于罗汉里的罗汉坑,通往“龟山禅寺”,因系溪南、邑坂等村来往龟山之捷径,据说往来者甚众。“佛座岭”则起于贵村村外,对接留洋村。据说此岭虽不太长,但因路面乱石纷纷,所以特别难走,来往者于是也少。笔者仅记得曾经走过其中一条岭,而具体印象却早已模糊不清。

往事悠悠。曾经的岁月与经历已然一去不返,那些古道也因通途的取代而成为荒山野岭。从前沉寂的龟山,如今沧桑巨变。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特色物产,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避暑和观光旅游胜地。深为遗憾的是,家母、外婆以及许多老一辈人刚走出困境,就远离了幸福时光,那些峻岭的前世今生似乎也无从考证。但愿苦尽甘来时,这些人和事不被历史忘却,在岁月的回首中,常常有人记起并怀念!

——2022年5月2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