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原仁的头像

陶原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01
分享

久别重登太姥山

临退休前,居然有了个上太姥山的机会,当然格外珍惜。这座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山,虽然去过不少次,却总不乏每次去前的期待与激动。

曾经记忆

记得初识太姥山是在1985年。那时在宁德二中任教,学校难得利用“五一”假期,组织教职员工外出观光旅游。因为太姥山名闻遐迩,于是成为众人心目中的首选!

太姥山旧称“才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峰丛石蛋地貌,以“石奇、洞趣、峰险、雾幻”为四绝而著称,并有54峰、108洞、360处象形石景和佛、道、儒、摩尼四教胜迹及摩崖石刻、白茶祖地等人文景观。其融山海大观、地质画廊于一体,既可登山、观海、看石、探洞,体验泛溪、寻古之乐趣,又能感受云雾之变幻、日出云海之壮美,有人因而夸赞:“任你五岳归来客,一游太姥也称奇”。大儒朱熹,据说也曾在此注释《中庸》。

相传尧时古越人始母种蓝山中,用白茶为百姓治病,后得道成仙,封太母娘娘,为闽地第一位女神,故改称为“太母山”。汉武帝时被册封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改“母”为“姥”,此后定名“太姥山”。它雄峙于东海之滨,刚柔相济,傲岸秀拔,气势恢宏,被誉为“山海大观”“中国海边最美的山”。传说东海诸仙常聚会于此,故有“海上仙都”之美称。现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等多项金字招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宁德的霍童到福鼎的太姥山,不仅路途遥远,而且道路曲折。为确保朝发夕至,记得那天黎明前就坐上一部班车出发,经八都取道湄洋岭,走104国道到罗江,接着连人带车乘渡船到彼岸赛岐,而后再翻山越岭,经霞浦并午餐后,取道砂石路面的沙吕线,一路颠簸,直到下午三点多,方才到达太姥山下的秦屿镇(今改称“太姥山镇”)。因那时的秦屿并无公路通往景区,一条狭小而又弯曲的山道是唯一的选择,所以众人只得不顾旅途劳顿,一鼓作气地徒步一个多小时。到景区时,已然夕阳西下。由于那时既无旅行社对接,又不便通讯联系,不可能有事先预案,所以据同行者回忆,当晚女教工及少数男教工借宿寺庙(估计是景区内今称“玉湖寺”的“玉湖庵”,因为有女同事记得当晚与尼姑同榻,而留宿庵中的男教工则在堂殿席地而卧),身强力壮的男教工不得不打着手电,连夜返回秦屿镇区投宿。将近四十年前的经历,即便同行的绝大多数人,也都将具体的过程与细节遗忘殆尽。而笔者除了那时冒险以大约一个半时长,钻过据说刚开发不久的某个洞穴外(模糊印象为“将军洞”,但现有“将军洞”仅几百米,不可能耗时如此之长,很可能那时的“将军洞”与“葫芦洞”系一体),所记亦仅大概。而之所以牢记那个洞穴,是因为自己有生以来首次体验如此潮湿、狭窄、阴暗,且其中多有令人进退两难之处的地下通道。后来听说此洞神秘莫测,仅开发了冰山一角,危险的岔口都已封闭,否则可以直通东海。笔者问过两位同行者对此行的印象,其中一位铭记着花期正盛的杜鹃,说是从未见过杜鹃如此漫山遍野,如此花团锦簇。触景之际,脑海中顿时涌现出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动人画面,并不由得亨起影片插曲《映山红》,耳边仿佛都是那深情的歌声;另一位则仅记得身材肥胖的印刷工阿姨费劲挤过一线天“卡脖子”路段之情景,听他至今提及仍然忍俊不禁似的,不难想象当时那情形一定十分滑稽。但他们所说的这些,早都被我丢到爪哇国去了!不过太姥山上的确很多杜鹃,那个“卡脖子”处确实也难住了很多大个子。好在无论多大的个子,据说没有一个不能通过的。正因为这些“野趣”,既活跃了旅途气氛,也留下了岁月回味。

九十年代初改行政府部门后,由于工作上的缘故,又间或前往太姥山,可惜次次都受公务或兴趣之限而心不在焉,而走马观花。每每只缘身在此山中,却不识此山真面目,肤浅的认识依然停留于“夫妻峰”“一线天”“金龟爬壁”“九鲤朝天”“金猫扑鼠”“龟蛇相会”“仙人锯板”等象形与传说上。此外就是觉得上太姥山的条件越来越好。先是秦屿上去有了公路,尽管起初路小弯多,但显然大大好过徒步之苦。景区内几家宾馆建成后,我也不是没有住过,甚至不乏一住两三日之例,却不曾有过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述,以致一再空对灵山秀色,空对历朝历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想来能不惭愧得很?

文史寻迹

得窥太姥山历史文化之一斑,则受益于四百年来为文史界念念不忘的一段古老足迹,以及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尤其竟有本族先贤名列其中,好奇之下便认真看个究竟。

万历三十七年(1609)二月十九日,通往杨家溪的路途中,已被连日淫雨困于福宁州城(今霞浦县城)十多天的三位中年男士,正以急切的心情跋山涉水。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太姥山。三人中,一位是长乐人谢肇淛,一位是莆田人周千秋(字乔卿),另一位即本族先贤——宁德人崔世召。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明代文学家、科学家,博学多才,官至广西右布政使。崔世召(1567—1639),字征仲,号霍霞,万历三十七年举人,才华卓著,风骨峭峻,官至广东连州知州。尽管谢公此时已入仕途十七八年,而崔、周当时还仅一介秀才,但他们显然并不在意彼此身份高低,而是互以亲密的诗友相待。尤其谢、崔二公不仅同年同月生,而且志趣相投,一见如故,谢公曾在《崔征仲像赞》中坦言二人有“知音之赏”。他们次日行至三佛塔稍作小憩时,又有福宁州人张世烈(字宪周)紧赶而至。四人结伴而行,一路不仅欢声笑语,更是诗兴大发。尤其谢公一扫多日受阻的郁闷心情,途中即咏《游太姥道中作》以抒怀:“新晴山气转氤氲,野鸟钩辀处处闻。溪女赏花当午道,畲人烧草过春分。数行岩瀑千层雪,一线天梯半岭云。迢递前村何处宿,竹篱茅舍日初曛。”一幅春意盎然的山村景致,以及流云飞瀑的优美画面跃然纸上。

或因心情急切,或因春色撩人,他们从福宁州城到太姥山,虽不免路途坎坷而多有跋涉,却也仅宿杨家溪一夜,次日黄昏前便登临玉湖庵,接着还马不停蹄去了国兴寺。那时的玉湖庵虽“逼侧就圮”,狭小而残破,但周边却“桧柏参天,日月蔽亏,竹木幽翳,石涧潺潺”,且“四面群峰千遭百匝”,极为清幽静谧,本不失为悠闲好去处。让他们痛心的是,庵前原有之湖,竟然被僧人填塞为禾畦菜陇,以致“玉湖”失却湖光,千年胜迹亦不复存在,谢公为此“意甚恨之”。崔公感慨之余,便以庵名为题,各赋五律与七绝一首。五律“石磴曲通寺,山云巧到门。慧猴缘树狎,静鸟抱沙喧。古木青攒汉,新茶翠点园。俗僧煞风景,藓合玉池痕。”既生动展现玉湖庵猴跃鸟鸣的初春景象,又叹山僧俗不可耐而焚琴煮鹤之举。七绝《玉湖庵》则描绘:“百叠青峰过雨痕,蒙茸草树出云根。山前不见湖光绕,惟有溪流咽寺门。”既绘美好山色,又叹失湖之憾。其落笔之巧妙、措辞之韵味,可谓不同凡响。在毁于宋祥符年间的国兴寺废墟前,谢、崔二公不禁百感交集。谢公以《国兴废寺作》叹息古寺“老僧犹自忆乾符”“残灯空剩石龟蚨”之凄凉破败与万般无奈。崔公则以(《国兴寺》)“寺门荒莽杂樵路,樵子能说前朝谱。绣幢宝册金银宫,昔日繁华今尘土。”“国兴赐名本唐代,此寺才兴国旋改。青山阅尽往来人,几度桑田变成海。”既嗟叹其繁华不再,又借喻世事无常,并期盼“何日黄金重布地,莲台依旧蘸春花”而再现雄姿。

诗人与诗人相会于初春的名山胜景,诗情无疑胜似草木般勃发。何况谢、崔二公,一个堪称“闽中诗坛领袖”,一个无愧“闽东诗坛翘楚”,太姥山上的一枝一叶,仿佛都能让文思敏捷的他们触景生情,出口成章。谢公除《国兴寺废作》《岩洞庵赠庆和尚》《大龙井》《摩霄绝顶》《宿摩霄庵》《望仙桥》《圆潭庵》《叠石庵》《金峰庵》等诗篇外,还作《岩洞庵置香灯田碑记》一文,详尽记述太姥山寺庵“得田以饭僧”,并“以供游客”之起因与经过,且刻碑文于岩洞庵前。崔公则也尽情酬倡,下笔如神。更有趣的是,他们似乎心有灵犀,都作了《一线天》《由坠星洞入竹园》《小岩洞》《太姥墓》《白箬庵》等同题诗作,把各自所见所感抒发得美妙绝伦,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比如“巨石塞道周,径草多荆刺”乃谢公《由坠星洞达竹园作》之白描,简约却不失意韵;而“怪石穿云一径通,洞门长日午阴浓”则为崔公《由坠星洞入竹园》之勾勒,犹如一幅景观别致的水墨画映入眼帘。两位诗坛高手纵情山水间,信手拈来皆成诗。《一线天》在谢公眼里是“地应疑斧劈,天已得阶升”“夹道排屏障,当空耸剑棱。绝无飞鸟渡,只有宿烟凝。”而崔公笔下的“一线天”则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巨灵劈石自何年,绝扇平分小有天。遥指一痕空外影,好峰片片洞门前。”都把这一巧夺天工的神奇景象与惊心动魄的独特风光,描绘得既十分生动又非常形象。原名“午所庵”,后因庵顶易瓦以白箬而改称的“白箬庵”,二公各以“峰围庵向背,路逐涧东西”与“涧绕层云路,春深白箬房”表现其景观之奇特与环境之清幽。崔公接着更以“归途风冉冉,一带玉兰香”,使人仿佛有身临其境而沐风闻香之感。在《小岩洞》中,谢公以“穿莽浥竹露,窥洞探石髓”言其荒芜与艰险;崔公则以“洞因岁古冲岚入,路忽云迷傍险寻”更唱迭和,笔法虽有不同,意境却无差异。两位名贤的神来之笔,令人如饮甘醴,如品佳肴,回味无穷,堪称千古绝唱,无疑为太姥山增色不少。

此行他们“达玉湖庵”“走国兴寺”,过太姥墓、穿观音洞、下坠星洞,而后“过石天门、滴水洞、一线天”,入摩霄庵、拜摩尼宫,再而“过望仙桥”,经天源庵、圆潭庵到白箬庵,历小观音洞、罗汉洞,复返至金峰庵、叠石庵,终“取道蒋洋归焉”。山中短短三日,行程紧凑却收获颇丰。尤其谢、崔二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不仅细述全程经历,写下诸多诗作,而且谢公还成就《太姥山志》,并由崔公跋之。这些杰作流传至今,不仅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大餐,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

重登小记

从遥远的时空中穿越回来,虽然山还是那座山,但她已然华丽转身,仿如曾经的村姑,如今长成了少妇,无论梳妆打扮亦或内涵修养,都更加靓丽,更具风韵,更为迷人。若要亲近她,也早已不必徒步跋山涉水。不管选择谢公一行曾经取道的杨家溪,还是笔者任教之行时途经的秦屿,都有宽敞的大道直抵。且景区内的基础设施、人工景致、夜景工程,乃至周边配套景观等,都已日臻完善和丰富。其便捷与可观,已远非昔日可比。笔者曾设想,如此之情境,要是在谢、崔二公笔下,一定更加精彩纷呈。

笔者既不才,又因此次重登属于集体活动,行程都是统一安排的,所以只能随着大流、听着导游,再次大致领略太姥山的旧貌新颜罢了!

大凡名山,都有其独具的特色。太姥山与众不同之处,当然离不开天造地设的峰林石洞、星罗棋布的幽岩秘壑。任凭旅游开发中怎样的人工润色,也无非着力渲染和点缀而已。太姥山之所以神奇并格外引人注目,就正如民国时期福鼎县长陈廷桢诗中所道:“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不仅每块岩石都奇妙无比,并且任凭浮想联翩而妙趣横生。那么这些不俗之石从何而来呢?据地质学家考证,这些距今约一亿年,源自地质史中生代白垩纪的花岗岩,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呈东西、南北与近水平三组互相垂直的方向节理发育,并风化而成的。由此构成或肖人或肖物之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除上文列举之外,还有“二佛谈经”“二仙拜月”“玉兔听潮”“金鸡报晓”等等,不胜枚举。岩石间亦多有裂隙或垒迭式岩洞,据说达一百多个。这些岩洞或往下延伸,或向上蜿蜒,纵横交错,曲折幽深,宛如地下迷宫。洞内怪石嶙峋、形态多变、忽明忽暗、奇妙无比。穿行其中,迂回盘旋,窄处难以容身,宽处豁然开朗,必须手脚并用,顺势而为,随机应变,时俯时卧、时蹲时趴、时仰时伏,方可闯关避险,脱身而出。

奇峰层叠且川海相依、云蒸雾绕、底蕴深厚的太姥山,给了旅游开发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不仅其周边各具特色的溪瀑、列岛、翠湖如众星拱月,更有一些独具匠心的设计项目平增野趣,使这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加令人赏心悦目,难以忘怀。

葫芦洞外围险峻的崖壁上,错落有致地镶嵌着由钢筋抓手、横梯、脚踏、钢缆等构建的径道,笔者由此认识了一个崭新的名祠“飞拉达”。原来这是近百年来流行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户外探险运动,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为让其军队能快速抄山路到达目的地而产生的。战后,这种沿着铁索攀爬山脊和岩壁的运动方式,受到攀岩爱好者认可和热捧。旅游开发者于近年将它洋为中用,嫁接于“云横断壁千层险”的太姥山上,让普通游客也能借以“飞岩走壁”、悬崖登顶,可谓别出心裁。笔者虽然未能尝试一番,体验其中的惊险刺激,但崖壁上悬空的身影与不时传来的尖叫呐喊,都极具视觉冲击力与诱惑力。放眼望去,既为峭壁上的勇气而羡慕,更为景区与时俱进的魅力而赞叹。

太姥山另一个新增景观当数观海栈道。它横空悬挂于葫芦洞东侧的绝壁上,成为游客不可或缺的观光路径。据悉栈道全长820米,位处平均海拔600米高度。行走其上,仿佛漫步在无限风光之画廊,不仅清风徐徐,顿觉一路攀登而大汗淋漓后的心旷神怡,更有奇观异景尽收眼底,海天山色一览无余,或峰回路转,或曲径通幽,都让人飘然欲仙,超凡脱俗。

景观之外,太姥山最著名的当属茶叶。传说古时有一年山下麻疹流行,太姥娘娘受南极仙翁梦示,于太姥山鸿雪洞顶寻得一株名为“绿雪芽”的茶树,并以其叶治病救人,因而功德圆满。如今那株“绿雪芽”理所当然成为福鼎白茶的母树,并被列为太姥山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虽然“绿雪芽”之来由极具传说色彩,但相关记载却早已有之。据《中国名茶志》考证,至少在明代,太姥“绿雪芽”就被视为茶中珍品。

毋庸置疑太姥山种茶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无论志书还是名人诗文,触及这一话题者,不计其数。还记得崔公《玉湖庵》“古木青攒汉,新茶翠点园”之吟不?其实谢公亦有“采茶人去猿初下,乞食僧归鹤未归”(《玉湖庵感怀》)“借问僧何处,采茶犹未还”(《天源庵》)“野猿竞采初春果,稚子能收未雨茶”(《太姥山中作》)之咏,同行的周公千秋也有“几处茶园分别墅,数家茅屋自成春”(《游太姥山道中作》)之句。谢公《太姥山志》更详细记载曰:“太姥洋在太姥山下,西接长蛇岭,居民数十家,皆以种茶樵苏为生。白箬庵前后百亩皆茶园。”他在《长溪琐语》中亦写道:“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白丁僧俗半衣食焉。”可见茶业收入那时就已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如今随着福鼎白茶产业的振兴,“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已广为人知。据悉其品牌价值高达52.22亿元,并居“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五位。成立于2017年的大荒(福建)茶业有限公司利用太姥山南麓优越的气候地质条件及独特的茶林共生模式,将其打造成“森林荒野老树白茶基地”,现有树龄三五十年乃至数百年不等的白茶老树及后期补充茶树20多万株。企业借此立体经营,不仅推出康养度假基地,而且推行“茶树认养”模式,让对此感兴趣者“选一株森林老树”。认养费每年两千元,可以参与采茶、制茶体验,也可以委托采摘并加工成品。每株普通茶树大约可获取二两成品茶,以此作为认养的回报。笔者见到茶树上悬挂的认养人中,最著名的当属某女子10米移动靶世界冠军。此次参观该企业打造的“林茶共生露营地”,万绿丛中的玻璃房内,既聆听抒情的轻音乐声,又观赏一身传统装扮的茶艺小姐举止优雅、动作娴熟的茶艺演示,而后啜饮靓女端来的汤色透明、清香飘逸之白茶,顿觉神清气爽!而站在玻璃房外的观景台,清风拂面,视野辽阔,层峦绵延起伏,满眼郁郁葱葱,炎热时节的如此胜境,能不因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

集体游览山岳景观及穿越葫芦洞时,不能不提及年逾六旬的陈姓导游。他虽身材瘦小,却精神矍铄,性格开朗,能说会道,一路兴致勃勃,诙谐风趣,时而说笑,时而高歌,令人印象深刻。据说他15岁就在太姥山林场做工,林场体制改革后,经营照相馆。二十多年前见照相业日渐式微,便考取导游资格,并一直在太姥山从业至今。我见他一把年纪,依然热情似火,不知疲倦,内心不禁肃然起敬。他把工作当成快乐的源泉,把生活当做一首歌,虽然有时不免走调,甚至将歌词张冠李戴,引来捧腹大笑,但那种乐观的态度、敬业的精神、不懈的追求,确实难能可贵!导游不比一般职业,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更要广博的见识,还得千方百计激发游客兴趣。每天对着一方山水走个不停、说个不停,实属不易!或因于太姥山魅力之所在,或出于乡土情怀,陈姓导游不仅始终口若悬河,并且健步如飞而不知疲倦,把如常的日子过得与太姥山初恋似的,竟连言辞举止也充满自豪感,引得众人都称羡不已、称道不停!

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七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