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原仁的头像

陶原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1
分享

感人至深的情怀

在常人眼里,“族情”也许只是个概念,可远可近,可深可浅,甚至可有可无。但这个普通的词语,却根植于崔野教授心中,分量很重,以致于笔者与他的每一次接触,都要受到浓浓的感染与极大的震撼。

2021年清明前夕的3月23日,教授借参加泉州学术活动之机,拨冗莅临宁德。行程的首项安排,就是再次拜谒沉眠于城区西山四百多年的宁川崔氏先贤世召公。受疫情防控限制,这是他时隔两年多后第四次宁川之行和第三次拜谒这位颇著名声的历史人物。当日早餐后,教授坐在车上,一路念叨着“清明在即,要备香烛纸钱祭拜!”考虑到当日行程颇紧,且沿途并无此类用品售卖,笔者慰之以“心诚已灵,意到即可!”方才作罢。车至山脚时,他见一条新修不久的石板路直通墓区,便开眉展眼,颇为赞许。再看墓区新置石翁仲等构件安放有序,整体面貌大为改观,更见满脸欣然。由于2018年首次陪同教授拜谒世召公墓时,其五体投地之拜出乎笔者意料,不及留下那感人至深的一幕,所以笔者这次早早备好手机。果然不出所料,教授虔诚凝视墓体刹那,便又双膝下跪,双手和额头着地,接连叩首。教授之拜,是笔者至今在世召公墓前所见最感人肺腑之拜。其情其景将定格于天地之间,成为崇德敬贤的标杆与风范。

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画坛顶级大师徐悲鸿之再传弟子,并曾受教于刘海粟等。其性格豪爽,为人谦和,注重情义,乐于助人,无论在朋友圈还是中华崔氏族群都极具口碑。宁川崔氏与之结缘不算久,但他留给知情者的美好印象却不胜枚举。从首次莅宁祭拜世召公,到多次应邀亲临指导族务,到日常联系中表现出的关切之情,乃至以画作为世召公墓区修复筹集资金,每一善举,无不出人意料,留下了诸多足以穿越时空的佳话。

教授籍属安徽宿州。虽然中华崔氏一脉相承,但若论渊源,宁川崔氏与之至少要追溯到千年之外,方可寻得源头。八杆子都打不着的关系,教授却把它看得很重,并以发自骨子里之诚相待。也许有德之士皆可同声相应吧,他与世召公虽远隔数百年,却声气相通。不足三年前,他见刚从覆土中挖出即被列为县级文物的世召公墓区疮痍满目,当即表示要鼎力相助。并先后馈赠多幅画作,变现资金十多万元,促成了墓区的初步修复及遗失构件的仿制,他也因此而成为宁川崔氏公益事业筹款最巨者之一。

教授最爱以榕树为题材,其实是取榕树“落地生根、坚忍不拔、独木成林、抱团发展”,寄喻和寄望于中华崔氏族群。本次宁德之行,他特意前往闻名遐迩的霞浦杨家溪,观赏其心仪许久的“中国沿海最北榕树群”。置身景观古朴、绿意浓郁、草长莺飞、空气清新的榕枫公园,面对那成排枝繁叶茂、根须遒劲的古榕,教授喜不自禁。或不停拍照,或凝神静思。古稀之龄的他,似乎早已忘却了一路劳顿。他与那些古榕,仿佛是神交已久的老友。古榕也似喜逢久违的知己,列成整齐划一的队伍,张怀迎接来自远方的嘉宾。教授见榕无数,但眼前榕树的别样韵致,显然异乎寻常。叹为观止后,他拉着笔者在浓荫下小坐,并畅叙榕树的品质及其与中华崔氏之相似处。他谈及族事,仿如说起家事,亲切而自然。满怀真诚,毫不矫饰,笔者内心不禁肃然。相信过后不久,教授定然以其神奇画笔,既化实为虚,又化虚为实,将别具一格、寓意深刻的杨家溪古榕雄姿展现于世人面前。

教授每次宁德之行,话题总不离崔氏家族,不离世召公。那天他环视世召公墓区,若有所思地提起:“要是塑一尊世召公像,置放何处最佳?”教授之念,忽然让笔者想起他2020年11月14日下午两点多的来电。当时笔者与明瑞、立勇二位宗亲正从福州联系新谱印刷事宜回宁德路上,教授告知他正与杭州美院(即中国美术学院)某著名雕塑家交流雕塑艺术,拟为世召公设计一尊塑像,问笔者意下如何?因为手机通话不够清晰,且教授之美意突如其来,笔者一时不知所可,便支吾以对。殊不知中国美院乃当今国内造型艺术领域之翘楚,所需费用一定不菲。教授虽表示可以免费为之,但我们又怎么好意思呢?将此事向族中通报,众人既感激又不安,都不知道说什么好,此事便暂时搁置而待从长计议了。但被我们暂时放下之事,教授却牵萦于心,并嘱我提供世召公形神资料以供参考。笔者见教授如此认真,不忍拂意,即奉之以世召公之《自嘲》文,并向深谙本族历史文化的宁德著名文史学者陈仕玲通报与请教。仕玲君对此亦大为感动,当即信手拈来,发给诸多图文资料外,还提供不少宝贵建议,其兴奋之情亦溢于言表。回想他们对世召公之情怀与执念,笔者不禁无比感慨:人之相惜惜于品,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敬敬于德,岂无凭乎?

2021年3月26日初稿,2024年1月30日修改!

注:世召公,即崔世召(1567—1639),字征仲,号霍霞,宁德一都(今蕉城区城关下井堂)人。为政清廉、才华横溢,曾任江西崇仁、湖南桂东知县,浙江盐运副使、广东连州知州,并著诗文集多部,被称为“文学政事两擅其优”“劲节正气,照耀寰中”。其事迹与文采广见志书、引录与遗迹,晚年归隐宁德城区西山秋谷别业。其墓葬坐落在宁德城区西门外黄土岭,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该墓规模较大,有精美石雕装饰,文字题刻丰富多样,并置石马、石虎、石羊及六角形石望柱等。因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艺术价值,于2016年9月被蕉城区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