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守坤的头像

陈守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15
分享

有温度的车门

我们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区政府所在地才通公路,到二十一世纪,开始乡乡通公路,之后公路桥梁事业飞速发展,现在水泥硬化的公路全覆盖到村,有的已覆盖村民小组自然寨,主干道大多是宽敞的柏油路。至于开车司机,现在就好比当年会拿锄头种地的人一样多。当年,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司机简直神了,看到女人开大车在公路上跑,那更是佩服。

五六十年代,寨子里的青壮年每年都要有人被抽调出去修铁路公路,父亲也照样出去过。因为信奉“父母在子不远游”,远方的公路铁路没能拴住父亲。记得小时父亲跟我们讲外面的经历,说起那些新鲜事,只记得有关汽车的某个细节了。我曾问过父亲:“汽车像牛?”“它也吃草吗?”直到十岁那年到区中学去读书,才第一次见到汽车。

见了汽车就想亲自去坐一坐,去尝尝那奔驰的感觉。直到初中毕业,考入了县重点高中,要进城读书,才第一次坐上汽车。从所在地到县城,不过四十华里,汽车在滚滚黄尘中颠簸了多长时间才到的县城,不记得了。只很清楚的记得是母亲亲自把我送到城里的一个亲戚家,刚好亲戚也有一个孩子上高中,就把我拜托给那位同学带我去学校报名。那就是我坐车的最初印象了。

那时开车师傅是我们区的人,据说他以前是在外地工地上开汽车的,从没出过事故,县里开通公共汽车后,把他调了回来,成了当地第一个开公共汽车的人。那时从县城通往两个连接区所在地的公路,一天就只有这一趟公共汽车。读书期间,偶尔奢侈一回,赶上它回家或返校。公路坑坑洼洼,汽车在路上左右晃荡,仿佛车要散架似的,人也被荡得骨头散架头昏脑胀,四十华里,一般要走上两个小时,不像现在,只要二三十分钟。那个司机,据说技术最过硬,开了四十年的车,从未出过事故。

难得赶上车,更多的是囊中羞涩,一个月也就回家一两次,多数时候步行走小路翻山越岭几十里回家。返校的时候,大家一般走公路,幻想着能搭上便车,哪怕是拖拉机也行。但这不是常有的事。有的司机见我们几个小孩招手,也有停下来载我们一程。但是,有时也有惊险。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我和其他村寨的三个同学相约在区所在地平略碰面后一起步行返校。我们了二十多里地,大概离挂治凉水井那个地方还有两三百米远吧,见到有一辆小汽车驶来,——比解放牌汽车小,但是又比拖拉机大,和现在的货的差不多那种,大家高兴地挥手叫搭车。车子驶过我们面前的时候,明显的慢了下来。我们见到搭着篷布的小汽车车厢是空的,以为司机会捎上我们一程。但是,司机没有停车,只是放慢了行驶速度。我们三人追出去不过四五十米,就扒到了车厢门。我们扒着车厢门之后,司机加快了速度,拖着我们三人向前行驶。车子驶到凉水井处要上一个小斜坡,速度慢了下来。一位同学支撑不住放了手。我和另外两个又被拖了几米后,也先后放手甩在公路上。小汽车加大油门奔驰而去。我们三个都还好,有惊无险,只是手掌和膝盖多处被路面的石子磕出了血,有一位同学下巴磕破了皮,三人衣裤都弄成了一身尘土。至此,我从不向路过的车子主动挥手搭车。

若干年后的一个黄昏,也是星期天,我独自一人走在锦启公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埋着头,走自己的路。远远的,有汽车驶来。大概是因我,汽车远就鸣了笛。这是一辆公共汽车。车子驶过我面前,司机拉下刹车,把车停了下来。司机探出头,问:“哥哥去哪?要不要上车?”

声音清脆甜爽,我抬起头一看,是位漂亮的女司机。从县城到乡下,在我们周围,我是第一次看到女人开车,而且是开着三十多座的中巴车。当然,现在不同了,开出租车的女士不比男人少。

我上了车,告诉她:“我是某学校的老师,到家访来,到某处下车。”

我们彼此都没在说话。

车到站点,我付了车费,下了车。那时别人的车子都有押车员,她没有,一个人既是司机,又是押车员。

我对这位女司机心生敬意。

又过了差不多二十年吧,我随在的学校并校搬迁,我就像学校的一件随行教具,一起进了县城。

从县城的家到学校上班,我要坐3路公交车。一天,我在公交车遇见了她。

“嗨,美女,你好!”我高兴地跟她招呼。

“嗨,老师,你调到某中学来了?”

“你还记得我?”

“记得呀,见到你到现在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吧,那时候我刚开车不久,一直在乡下跑。”

车上乘客少的时候,我们会聊上几句。

坐在她开的公交车上,有好几回,车子已关门启动,看到有人还在赶车,她会停下来等待,尽量不落下追赶的乘客。她的车门有温度,她的车内有真情。

老幼病弱上车,她会特别叮嘱一声,对待乘客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她把“对待老年人要关心、对待小孩要细心、对待外地人要热心、对待残疾人要有爱心、对待焦躁乘客要耐心”和“仪表美一点、微笑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语气柔一点、肚量大一点、服务周到一点”的行业要求完美地统一到自己的身上。乘坐她的车,心情特别愉快。

有的司机可不一样了,人跑到门边了,只要门关了,就不会再次为你开启,那是一道冰冷的门,我就有过这样的几回经历,也听同事有过这样抱怨。

后来,她调到了一路,不在常坐她开的车。但是,看见我在站牌上等车的时候,她总会微笑着向我点头打招呼;有时在路上碰见我,也会轻轻跟我“嘀”上一声。

直到现在,我不知道她姓甚名谁,但她在我心里是最美的公交车司机。

我们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区政府所在地才通公路,到二十一世纪,开始乡乡通公路,之后公路桥梁事业飞速发展,现在水泥硬化的公路全覆盖到村,有的已覆盖村民小组自然寨,主干道大多是宽敞的柏油路。至于开车司机,现在就好比当年会拿锄头种地的人一样多。当年,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司机简直神了,看到女人开大车在公路上跑,那更是佩服。

五六十年代,寨子里的青壮年每年都要有人被抽调出去修铁路公里,父亲也照样出去过。因为信奉“父母在子不远游”,远方的公路铁路没能拴住父亲。记得小时父亲跟我们讲外面的经历,说起那些新鲜事,只记得有关汽车的某个细节了。我曾问过父亲:“汽车像牛?”“它也吃草吗?”直到十岁那年到区中学去读书,才第一次见到汽车。

见了汽车就想亲自去坐一坐,去尝尝那奔驰的感觉。直到初中毕业,考入了县重点高中,要进城读书,才第一次坐上汽车。从所在地到县城,不过四十华里,汽车在滚滚黄尘中颠簸了多长时间才到的县城,不记得了。只很清楚的记得是母亲亲自把我送到城里的一个亲戚家,刚好亲戚也有一个孩子上高中,就把我拜托给那位同学带我去学校报名。那就是我坐车的最初印象了。

那时开车师傅是我们区的人,据说他以前是在外地工地上开汽车的,从没出过事故,县里开通公共汽车后,把他调了回来,成了当地第一个开公共汽车的人。那时从县城通往两个连接区所在地的公路,一天就只有这一趟公共汽车。读书期间,偶尔奢侈一回,赶上它回家或返校。公路坑坑洼洼,汽车在路上左右晃荡,仿佛车要散架似的,人也被荡得骨头散架头昏脑胀,四十华里,一般要走上两个小时,不像现在,只要二三十分钟。那个司机,据说技术最过硬,开了四十年的车,从未出过事故。

难得赶上车,更多的是囊中羞涩,一个月也就回家一两次,多数时候步行走小路翻山越岭几十里回家。返校的时候,大家一般走公路,幻想着能搭上便车,哪怕是拖拉机也行。但这不是常有的事。有的司机见我们几个小孩招手,也有停下来载我们一程。但是,有时也有惊险。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我和其他村寨的三个同学相约在区所在地平略碰面后一起步行返校。我们了二十多里地,大概离挂治凉水井那个地方还有两三百米远吧,见到有一辆小汽车驶来,——比解放牌汽车小,但是又比拖拉机大,和现在的货的差不多那种,大家高兴地挥手叫搭车。车子驶过我们面前的时候,明显的慢了下来。我们见到搭着篷布的小汽车车厢是空的,以为司机会捎上我们一程。但是,司机没有停车,只是放慢了行驶速度。我们三人追出去不过四五十米,就扒到了车厢门。我们扒着车厢门之后,司机加快了速度,拖着我们三人向前行驶。车子驶到凉水井处要上一个小斜坡,速度慢了下来。一位同学支撑不住放了手。我和另外两个又被拖了几米后,也先后放手甩在公路上。小汽车加大油门奔驰而去。我们三个都还好,有惊无险,只是手掌和膝盖多处被路面的石子磕出了血,有一位同学下巴磕破了皮,三人衣裤都弄成了一身尘土。至此,我从不向路过的车子主动挥手搭车。

若干年后的一个黄昏,也是星期天,我独自一人走在锦启公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埋着头,走自己的路。远远的,有汽车驶来。大概是因我,汽车远远就鸣了笛。这是一辆公共汽车。车子驶过我面前,司机拉下刹车,把车停了下来。司机探出头,问:“哥哥去哪?要不要上车?”

声音清脆甜爽,我抬起头一看,是位漂亮的女司机。从县城到乡下,在我们周围,我是第一次看到女人开车,而且是开着三十多座的中巴车。当然,现在不同了,开出租车的女士不比男人少。

我上了车,告诉她:“我是某学校的老师,到家访来,到某处下车。”

我们彼此都没在说话。

车到站点,我付了车费,下了车。那时别人的车子都有押车员,她没有,一个人既是司机,又是押车员。

我对这位女司机心生敬意。

又过了差不多二十年吧,我随在的学校并校搬迁,我就像学校的一件随行教具,一起进了县城。

从县城的家到学校上班,我要坐3路公交车。一天,我在公交车遇见了她。

“嗨,美女,你好!”我高兴地跟她招呼。

“嗨,老师,你调到某中学来了?”

“你还记得我?”

“记得呀,见到你到现在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吧,那时候我刚开车不久,一直在乡下跑。”

车上乘客少的时候,我们会聊上几句。

坐在她开的公交车上,有好几回,车子已关门启动,看到有人还在赶车,她会停下来等待,尽量不落下追赶的乘客。她的车门有温度,她的车内有真情。

老幼病弱上车,她会特别叮嘱一声,对待乘客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她把“对待老年人要关心、对待小孩要细心、对待外地人要热心、对待残疾人要有爱心、对待焦躁乘客要耐心”和“仪表美一点、微笑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语气柔一点、肚量大一点、服务周到一点”的行业要求完美地统一到自己的身上。乘坐她的车,心情特别愉快。

有的司机可不一样了,人跑到门边了,只要门关了,就不会再次为你开启,那是一道冰冷的门,我就有过这样的几回经历,也听同事有过这样抱怨。

后来,她调到了一路,不在常坐她开的车。但是,看见我在站牌上等车的时候,她总会微笑着向我点头打招呼;有时在路上碰见我,也会轻轻跟我“嘀”上一声。

直到现在,我不知道她姓甚名谁,但她在我心里是最美的公交车司机。我们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区政府所在地才通公路,到二十一世纪,开始乡乡通公路,之后公路桥梁事业飞速发展,现在水泥硬化的公路全覆盖到村,有的已覆盖村民小组自然寨,主干道大多是宽敞的柏油路。至于开车司机,现在就好比当年会拿锄头种地的人一样多。当年,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司机简直神了,看到女人开大车在公路上跑,那更是佩服。

五六十年代,寨子里的青壮年每年都要有人被抽调出去修铁路公里,父亲也照样出去过。因为信奉“父母在子不远游”,远方的公路铁路没能拴住父亲。记得小时父亲跟我们讲外面的经历,说起那些新鲜事,只记得有关汽车的某个细节了。我曾问过父亲:“汽车像牛?”“它也吃草吗?”直到十岁那年到区中学去读书,才第一次见到汽车。

见了汽车就想亲自去坐一坐,去尝尝那奔驰的感觉。直到初中毕业,考入了县重点高中,要进城读书,才第一次坐上汽车。从所在地到县城,不过四十华里,汽车在滚滚黄尘中颠簸了多长时间才到的县城,不记得了。只很清楚的记得是母亲亲自把我送到城里的一个亲戚家,刚好亲戚也有一个孩子上高中,就把我拜托给那位同学带我去学校报名。那就是我坐车的最初印象了。

那时开车师傅是我们区的人,据说他以前是在外地工地上开汽车的,从没出过事故,县里开通公共汽车后,把他调了回来,成了当地第一个开公共汽车的人。那时从县城通往两个连接区所在地的公路,一天就只有这一趟公共汽车。读书期间,偶尔奢侈一回,赶上它回家或返校。公路坑坑洼洼,汽车在路上左右晃荡,仿佛车要散架似的,人也被荡得骨头散架头昏脑胀,四十华里,一般要走上两个小时,不像现在,只要二三十分钟。那个司机,据说技术最过硬,开了四十年的车,从未出过事故。

难得赶上车,更多的是囊中羞涩,一个月也就回家一两次,多数时候步行走小路翻山越岭几十里回家。返校的时候,大家一般走公路,幻想着能搭上便车,哪怕是拖拉机也行。但这不是常有的事。有的司机见我们几个小孩招手,也有停下来载我们一程。但是,有时也有惊险。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我和其他村寨的三个同学相约在区所在地平略碰面后一起步行返校。我们了二十多里地,大概离挂治凉水井那个地方还有两三百米远吧,见到有一辆小汽车驶来,——比解放牌汽车小,但是又比拖拉机大,和现在的货的差不多那种,大家高兴地挥手叫搭车。车子驶过我们面前的时候,明显的慢了下来。我们见到搭着篷布的小汽车车厢是空的,以为司机会捎上我们一程。但是,司机没有停车,只是放慢了行驶速度。我们三人追出去不过四五十米,就扒到了车厢门。我们扒着车厢门之后,司机加快了速度,拖着我们三人向前行驶。车子驶到凉水井处要上一个小斜坡,速度慢了下来。一位同学支撑不住放了手。我和另外两个又被拖了几米后,也先后放手甩在公路上。小汽车加大油门奔驰而去。我们三个都还好,有惊无险,只是手掌和膝盖多处被路面的石子磕出了血,有一位同学下巴磕破了皮,三人衣裤都弄成了一身尘土。至此,我从不向路过的车子主动挥手搭车。

若干年后的一个黄昏,也是星期天,我独自一人走在锦启公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埋着头,走自己的路。远远的,有汽车驶来。大概是因我,汽车远就鸣了笛。这是一辆公共汽车。车子驶过我面前,司机拉下刹车,把车停了下来。司机探出头,问:“哥哥去哪?要不要上车?”

声音清脆甜爽,我抬起头一看,是位漂亮的女司机。从县城到乡下,在我们周围,我是第一次看到女人开车,而且是开着三十多座的中巴车。当然,现在不同了,开出租车的女士不比男人少。

我上了车,告诉她:“我是某学校的老师,到家访来,到某处下车。”

我们彼此都没在说话。

车到站点,我付了车费,下了车。那时别人的车子都有押车员,她没有,一个人既是司机,又是押车员。

我对这位女司机心生敬意。

又过了差不多二十年吧,我随在的学校并校搬迁,我就像学校的一件随行教具,一起进了县城。

从县城的家到学校上班,我要坐3路公交车。一天,我在公交车遇见了她。

“嗨,美女,你好!”我高兴地跟她招呼。

“嗨,老师,你调到某中学来了?”

“你还记得我?”

“记得呀,见到你到现在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吧,那时候我刚开车不久,一直在乡下跑。”

车上乘客少的时候,我们会聊上几句。

坐在她开的公交车上,有好几回,车子已关门启动,看到有人还在赶车,她会停下来等待,尽量不落下追赶的乘客。她的车门有温度,她的车内有真情。

老幼病弱上车,她会特别叮嘱一声,对待乘客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她把“对待老年人要关心、对待小孩要细心、对待外地人要热心、对待残疾人要有爱心、对待焦躁乘客要耐心”和“仪表美一点、微笑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语气柔一点、肚量大一点、服务周到一点”的行业要求完美地统一到自己的身上。乘坐她的车,心情特别愉快。

有的司机可不一样了,人跑到门边了,只要门关了,就不会再次为你开启,那是一道冰冷的门,我就有过这样的几回经历,也听同事有过这样抱怨。

后来,她调到了一路,不在常坐她开的车。但是,看见我在站牌上等车的时候,她总会微笑着向我点头打招呼;有时在路上碰见我,也会轻轻跟我“嘀”上一声。

直到现在,我不知道她姓甚名谁,但她在我心里是最美的公交车司机。我们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区政府所在地才通公路,到二十一世纪,开始乡乡通公路,之后公路桥梁事业飞速发展,现在水泥硬化的公路全覆盖到村,有的已覆盖村民小组自然寨,主干道大多是宽敞的柏油路。至于开车司机,现在就好比当年会拿锄头种地的人一样多。当年,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司机简直神了,看到女人开大车在公路上跑,那更是佩服。

五六十年代,寨子里的青壮年每年都要有人被抽调出去修铁路公里,父亲也照样出去过。因为信奉“父母在子不远游”,远方的公路铁路没能拴住父亲。记得小时父亲跟我们讲外面的经历,说起那些新鲜事,只记得有关汽车的某个细节了。我曾问过父亲:“汽车像牛?”“它也吃草吗?”直到十岁那年到区中学去读书,才第一次见到汽车。

见了汽车就想亲自去坐一坐,去尝尝那奔驰的感觉。直到初中毕业,考入了县重点高中,要进城读书,才第一次坐上汽车。从所在地到县城,不过四十华里,汽车在滚滚黄尘中颠簸了多长时间才到的县城,不记得了。只很清楚的记得是母亲亲自把我送到城里的一个亲戚家,刚好亲戚也有一个孩子上高中,就把我拜托给那位同学带我去学校报名。那就是我坐车的最初印象了。

那时开车师傅是我们区的人,据说他以前是在外地工地上开汽车的,从没出过事故,县里开通公共汽车后,把他调了回来,成了当地第一个开公共汽车的人。那时从县城通往两个连接区所在地的公路,一天就只有这一趟公共汽车。读书期间,偶尔奢侈一回,赶上它回家或返校。公路坑坑洼洼,汽车在路上左右晃荡,仿佛车要散架似的,人也被荡得骨头散架头昏脑胀,四十华里,一般要走上两个小时,不像现在,只要二三十分钟。那个司机,据说技术最过硬,开了四十年的车,从未出过事故。

难得赶上车,更多的是囊中羞涩,一个月也就回家一两次,多数时候步行走小路翻山越岭几十里回家。返校的时候,大家一般走公路,幻想着能搭上便车,哪怕是拖拉机也行。但这不是常有的事。有的司机见我们几个小孩招手,也有停下来载我们一程。但是,有时也有惊险。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我和其他村寨的三个同学相约在区所在地平略碰面后一起步行返校。我们了二十多里地,大概离挂治凉水井那个地方还有两三百米远吧,见到有一辆小汽车驶来,——比解放牌汽车小,但是又比拖拉机大,和现在的货的差不多那种,大家高兴地挥手叫搭车。车子驶过我们面前的时候,明显的慢了下来。我们见到搭着篷布的小汽车车厢是空的,以为司机会捎上我们一程。但是,司机没有停车,只是放慢了行驶速度。我们三人追出去不过四五十米,就扒到了车厢门。我们扒着车厢门之后,司机加快了速度,拖着我们三人向前行驶。车子驶到凉水井处要上一个小斜坡,速度慢了下来。一位同学支撑不住放了手。我和另外两个又被拖了几米后,也先后放手甩在公路上。小汽车加大油门奔驰而去。我们三个都还好,有惊无险,只是手掌和膝盖多处被路面的石子磕出了血,有一位同学下巴磕破了皮,三人衣裤都弄成了一身尘土。至此,我从不向路过的车子主动挥手搭车。

若干年后的一个黄昏,也是星期天,我独自一人走在锦启公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埋着头,走自己的路。远远的,有汽车驶来。大概是因我,汽车远远就鸣了笛。这是一辆公共汽车。车子驶过我面前,司机拉下刹车,把车停了下来。司机探出头,问:“哥哥去哪?要不要上车?”

声音清脆甜爽,我抬起头一看,是位漂亮的女司机。从县城到乡下,在我们周围,我是第一次看到女人开车,而且是开着三十多座的中巴车。当然,现在不同了,开出租车的女士不比男人少。

我上了车,告诉她:“我是某学校的老师,到家访来,到某处下车。”

我们彼此都没在说话。

车到站点,我付了车费,下了车。那时别人的车子都有押车员,她没有,一个人既是司机,又是押车员。

我对这位女司机心生敬意。

又过了差不多二十年吧,我随在的学校并校搬迁,我就像学校的一件随行教具,一起进了县城。

从县城的家到学校上班,我要坐3路公交车。一天,我在公交车遇见了她。

“嗨,美女,你好!”我高兴地跟她招呼。

“嗨,老师,你调到某中学来了?”

“你还记得我?”

“记得呀,见到你到现在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吧,那时候我刚开车不久,一直在乡下跑。”

车上乘客少的时候,我们会聊上几句。

坐在她开的公交车上,有好几回,车子已关门启动,看到有人还在赶车,她会停下来等待,尽量不落下追赶的乘客。她的车门有温度,她的车内有真情。

老幼病弱上车,她会特别叮嘱一声,对待乘客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她把“对待老年人要关心、对待小孩要细心、对待外地人要热心、对待残疾人要有爱心、对待焦躁乘客要耐心”和“仪表美一点、微笑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语气柔一点、肚量大一点、服务周到一点”的行业要求完美地统一到自己的身上。乘坐她的车,心情特别愉快。

有的司机可不一样了,人跑到门边了,只要门关了,就不会再次为你开启,那是一道冰冷的门,我就有过这样的几回经历,也听同事有过这样抱怨。

后来,她调到了一路,不在常坐她开的车。但是,看见我在站牌上等车的时候,她总会微笑着向我点头打招呼;有时在路上碰见我,也会轻轻跟我“嘀”上一声。

直到现在,我不知道她姓甚名谁,但她在我心里是最美的公交车司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