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双莲的头像

崔双莲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811/16
分享

波浪床的记忆


车子行驶在弯弯曲曲、坎坎坷坷的冻板道上,茂密的森林从两侧闪过。路程虽然只有31公里,可汽车却行驶了二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后,同事们便麻利的卸下车上的物品,开始了在茫茫林海中发生的一件滥砍盗伐林木的实地查证工作。   

作为负责宣传的我,更在意的是山场里的这块横倒下来的一处曾有人烟的迹地。向导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9岁,他给我讲起了工队的建点工作故事。

有这样一支支队伍,他们带着对茫茫林海的无限憧憬和对未来的渴望,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成为了开发建设的先驱者。为了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使职工安心生产,当年就在31公里处建起了3栋简易住宅,成立了建场初期第一个居民点,时称“老潮河”。

万事开头难,建厂初期是最困难的,盖房子缺少红砖,他们就自己建砖厂烧火砖。建点的前七天他们就这样早出晚归奔波于砖厂和新场址之间,进行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尽管技术不行,只是烧出了土坯样的砖块,他们仍旧清理整平了一万多平米的场地,在上面搭起帐棚,起了炉灶。住进新搭起的帐篷后,又陆继来了十几人和一台汽车,共同承担起了建点任务,为大批同志的到来做好了物质准备。他们的生活很艰苦,主食是粗粮,病号饭偶尔吃顿面条,副食主要是咸菜、海带汤,黄豆汤,脱水干菜汤。文化生活空虚、既无收音机,更无电视机,甚至连报纸也很难看到。没有电灯、就点柴油灯,他们就是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开发建设林场的,并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一干就是四十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大半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林业建设事业……”

 这就是当年开发建设者们在零下五十度地带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真实写照。创业初期茫茫林海渺无人烟,生存条件艰苦到了极点,有人曾描述出当时的条件,睡的是波浪床,喝的是三省汤,吃水用麻袋、大衣毛朝外、汽车没有火车快。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面前,老一辈创业者突破高寒禁区的艰苦创业精神,立足岗位做贡献,艰苦奋斗求发展,谱写了一曲曲创业之歌……他们自己动手用小径木在帐篷里搭床铺。冬季没有饮水,只能到外面凿些冰块放到炉子上烤化用来饮用和洗漱,没有青菜,就连土豆、萝卜也因交通极为困难而很少吃到,平时只能吃些脱水菜及海带、黄豆等,油和肉类食品更是难能见到,高梁米和苞米面成为他们无法选择的口粮。

提起这些历史,退休老工人崔老最清楚,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他到大兴安岭参加大会战时的情景。1965年崔老从内蒙古牙克石林业局调来参加了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建设大军,他先是参加了林业采运技术培训,结业后同大家一起筹建林业公司,负责育英图强的木刻楞居民主房的原木破锯工作,也就是当年的大锯匠。那时候,大兴安岭要比现在冷得很,雪也比现在大,平平常常都是没膝盖深。那时候的汽车一色的国产“解放”牌,车要在半路抛了锚,就得自己拿出工具钻到车底下修,有时候一修就是几个小时,手和脸都冻白了,抓把雪使劲搓一搓,回到家时,两只脚和袜子都已经冻在了一起。筏锯更是辛苦活儿!也是技术活儿!当年他和王师傅是林业的匠人!数九寒天大刀锯片子握在手里,筏锯需要加上水,有时候皮都粘住了。九月,正是大兴安岭五花醉山的时候,一栋栋木刻楞房子建起来了!整齐划一的矩阵似的排列在莽莽林海中间。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大兴安岭到处都是树林子,到处都是荒草,只有几栋帐篷的历史,也让这里的林业工人有了“家”。他说:“图强人40多年来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在茫茫的林海中建起了如今的新图强,建起了全国的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那是我们连想都没敢想。”

是啊,那时谁会想到呢!可如今何止只是个文明称号呢!四十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艰苦创业,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了“老一辈”破严寒、闯禁区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绘就了开发创业的壮美画卷,在不断发展着、前进着,从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逐步发展到今天这个集木材生产、加工、营林、管护、种植、养殖业多业新型城镇。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林场人民的衣食住行更是有了较大的改观。从餐桌上看变化,由原来的白菜、土豆、萝卜老三样到今天市场上各种蔬菜水果品种齐全;服装由原来冬季黄棉袄,夏季工作服,到今天色彩靓丽,款式流行的各种时装;住房由昔日的板夹泥到如今宽敞明亮冬暖夏凉的砖瓦房、大楼房,以及设备齐全的办公大楼,建起了学校、幼儿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接班人。交通也发达了起来,由自行车到摩托车乃至街上随处可见的机动三轮车、出租车、客车,古老的摇把井渐渐被水泵所取代,部分平房条件较好的家庭安上了暖气,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通讯设备不断完善,所有的家庭安上了程控电话,人人都用上了手机。

如今,建起了十个森林资源管护区,九曲十八湾国家级森林湿地公园和龙江第一湾景区,还有了国家级林业博物馆,当年的老知青们集资为家乡筹建知青广场搭建休闲舞台,开展广场文化艺术节活动。修整文化休闲广场,为老年秧歌队出资,举办歌咏演唱会,秧歌赛、书画美术赛等系列活动,丰富了人民的业余生活。经济工作也在稳步发展,随着法治中国的号角声声,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后,林区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培育森林和开发林下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林场打破了单一靠木材生产的经济模式,使往日那些伐木工人放下了斧锯,变成了育林人。他们结合本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大力扶持职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将着眼点放在了培育森林和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上,鼓励职工走依靠自营经济致富之路。

这就是林区人的今天,他们的波浪床的记忆已经陈列于林业博物馆,这片片胶片似的记忆就像一颗颗的明珠在千里林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熠熠生辉,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