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27 日,山阳中学迎来了一群京城大报记者。随着摄像机镜头的转动,全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奖学金获得者徐世华的漫漫求学路将被搬上北京电视台,走进国际互连网。
“这娃真厉害”——校长如是说
时光倒回到1996年6月14日,这天是山阳中学初中部面向全县招生的日子。考场静得出奇,只有沙沙地写字声。突然监考教师注意到坐在窗边第三位的小男孩。只见他着一件暗花衬衫,面黄肌瘦,欲言又止,多次反复,足有三分钟。终于,他涨红了脸,举起右手,结结巴巴地说:“报告老师,这道题出错了。”
山阳中学乃山阳县最高学府,每年数以百计地从全县各地招收学生,从未有人敢对考题发出质疑,如此幼童,好大口气。
监考教师迅速看了看题。原来这是一道求水桶能装多少水的几何题,也就是求圆柱体的容积,题目要求答案精确到个位数。
这个男孩有条有理地解释道:“水桶少装点水还可以,要是多装就溢了。因此,求容积的题答案宜舍不宜入,本题答案我有把握是0.6升,若按题目要求精确到个位数,那麽本题答案就是0升了,如果一个水桶只能装零升水,那这题还有啥意思呢?”
监考教师是多年教高中的数学教师。言之有理,火速报告陈校长。经考务会紧急讨论,决定:立即纠正这道题,改为须保留一位小数。
以严谨务实著称的陈校长亲自去考场看了这个男孩,他的试卷姓名栏赫然写着“徐世华”。这位惜才的老校长如伯乐遇到了千里马,逢人便夸“这娃真厉害”。
“这娃太苦了”——众人如是说
徐世华,生于1984年,家住山阳县漫川关镇前店子村李家湾组。自幼家境贫寒,只有多病的母亲撑着瘦弱的身子春播秋收,以维持兄弟三人生活。
也就是这1996年,他生平第一次走出漫川关进入县城就引起山阳中学一次小小的轰动;也就是这一年,他12 岁,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山阳中学;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家境本来就贫困的徐世华离开家乡走进县中上学,犹如雪上加霜,家里经济负担如滚雪球式的一天天加重着。
从姨家借来的200元钱报过名后所剩无几。放学后,别人的孩子吃饱饭拿着零食津津有味地嚼着,而此刻的徐世华还要合计着怎样节省几块钱能多吃几顿饭。
东瞅瞅,西望望,别的学生都走了,小贩快收摊了,他怯怯地试探着问面条多少钱一碗,小贩见也没有人再来买了,索性只收5角钱,满满给他盛一碗。
夏季他穿一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暗花衬衫,春秋再罩一件半新不旧黄的确良制服,冬季再加一件毛衣。
没过多久,就连每顿一碗面也成问题了。班主任李老师号召同学捐了182.5元给了他,解决了漫长的一个学期的生活之所需;县中教物理的彭老师看不过了,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收拾了一包:“世华,拿去穿吧。”带英语的崔老师心软了,掏出50元钱:“世华,拿去吃顿饭吧”。
一片片真情,捧出了一颗颗爱心,更是在徐世华的心里播下了一粒粒奋发的种子。
山阳中学见过徐世华的人,无论老师、职工、同学还是小贩,都怜惜地说:“这娃太苦了”。
“这娃就是行”———老师如是说
贫穷能动摇懦夫早就飘摇不定之志,但压不垮强者早已刚强的肩。
他的学习从未放松过,历来名列前茅。上课他神情专注,平时他塌实认真。他人缘好,班上同学都争着想与他同桌。
1997年,经学校推荐,经考试合格,徐世华获得全国青少基金会奖学金;1999年春,他荣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同年夏,由于品学兼优,他被保送上本校高中部;同年冬,他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2000年春,他又荣获全国数理化素质竞赛二等奖。
凡是给徐世华带过课的老师都说:“这娃就是行”。
“我想上清华”——徐世华如是说
学校知道他的情况后,每学期都免了他的学费。虽然从初二起,他就享受每学期400元的奖学金,但穷人的娃子早懂事,他还抽出部分钱接济在本校上高二的哥哥。
常年营养不良,使他时常感到疲倦头昏,但这位苦难少年挺起胸膛与命运抗争。他每天六点起床,雷打不动,坚持长跑,风雨无阻。经过两年锻炼,奇迹出现了,瘦弱的徐世华居然在2000年元旦越野赛中,取得全校高中男子组第七名的好成绩,使高二、高三那些健壮的男生都望尘莫及。
他现在担任高一(2)班团支部书记,班级每期板报都有他的文章。开学时,他写“做好计划,搞好学习”;运动会前,他写“抖擞精神,我为班级添光彩”;临考前,他写“复习五法”;考试后,他与同学们热烈交流学习经验。今年“五四”,他被山阳中学评为“优秀团干部”。
当北京电视台记者镜头对准他,问他有何理想时,这位寒门苦子脱口而出:“我想上清华大学,学成后报效社会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