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善田的头像

曹善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23
分享

渐行渐远的鲁西南茅篮子

     渐行渐远的鲁西南茅篮子

            曹善田

今天在农贸市场,看到一位老奶奶擓着一个柳条篮子卖豆角,那篮子已经失去本来的颜色,被岁月的手摩挲得光滑而斑驳,好像古董的包浆一样,涂了油般光亮照人。看着这只久违的柳条篮子,我的心一下子回到小时候的乡村,在记忆的深处打捞起关于柳编茅篮的记忆。

六七十年代的鲁西南乡村,物质极度贫困,人们不像现在有各种储柜,也没有出行携带的各种手提袋,柳条编的篮子就成了主要的物件了。

柳条篮子敞口的我们叫作篮子或箩头,带盖子的叫作茅篮或茅篮子。茅篮子编的一般比较精致,箩头编的比较粗糙。茅篮子一般用于体面的场合,放置干净好吃的东西。箩头用于一般场合,如下地割草,摘瓜采豆。

旧的茅篮,人们在下地干活时盛放从地里摘的菜。记得村子里有一户人家,老人七十多岁,有子五人,家庭贫困,他勤苦操劳也没有给儿子娶上媳妇。村中好事者编了顺口溜对其调侃:“一个老头七十多,擓着茅篮摘豆角。择吧择吧一小篮,炒吧炒吧一小锅。老大吃了两大碗,老二吃了一碗多,剩下小三没捞着,掂起棒槌要砸锅。”顺口溜,外人传唱起来流畅无比,但却包含着那家人多少辛酸与无奈啊,它承载着鲁西南乡村的贫困与窘迫。

稍新的茅篮子可以放置干粮和其他好吃的东西。那时候乡村贫穷,家里没有饭厨,更别说冰箱之类的东西了。蒸好的馍(主要是红薯或者玉米面窝头)放在茅篮子里,用盖子一盖,挂在房梁上,就能防止老鼠或者猫偷吃。过年过节,为数不多的白面馒头,炸好的丸子、酥肉也放在茅篮里,由于篮子通风,里面的东西就会风干,可以保存好长时间。小孩子玩耍累了,跑进家门,搬来凳子,爬上去就从篮子里拿快酥肉或酥鱼,美滋滋的吃起来,那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茅篮承载着孩子们的兴奋与满足。

茅篮子可以在赶集上店时盛放购买的柴米油盐等物品。茅篮提东西既轻快又方便,那时擓着茅篮子去赶集,如同今天挎着名牌包包去超市。那时人们吃的盐是大颗粒的海盐,村人把火柴叫作洋火,把机器织的布叫作洋布,把手工织的布叫土布,把点灯的煤油叫洋油。步行几里路去赶集,从供销社商店买几盒洋火、几尺洋布或者称上一两斤盐,放在茅篮子里带回家。大人有时也会给孩子买点好吃的东西,如炒花生、果子(点心)、糖果、油条之类。小孩子则会眼巴巴地在村外等候,看茅篮里父母给自己买了什么好吃的东西。茅篮里盛放过柴米油盐,也盛载着孩子们的无限诱惑。

茅篮子最风光的要数正月初二,新女婿带着媳妇给岳父母拜年的时候。鲁西南有“正月初二,新女婿认门儿”的说法。新女婿需要在正月初二这天去给岳父、岳母拜年,俗称“认门儿”。 这是很隆重的活动,也是娶新媳妇家庭的重头戏。新女婿由于是第一次给岳父母拜年,要带些好吃的东西,如白馍馍、有的还把馍馍掰开夹上几片令人垂涎欲滴的肥肉,还要带上两封或四封果子(点心),富裕人家还要带两瓶酒,把馒头放在茅篮的下面,把果子放在上面,装满篮子。

新女婿家还要找两个人陪同,一人专门擓茅篮子,一人在酒席上挡酒照顾新女婿。二人还有还专门的称呼,擓茅篮子的叫“扛茅篮子的”,挡酒照顾的叫“帮客(kei)的”。 新女婿有“帮客(kei)”的,岳父家也要找“陪客(kēi)”的,这些人都是酒量大能说会道的,越会劝酒,酒喝的越多,越热闹,岳父家就感觉越排场。

初二这一天,新娘子家便早早将院子和屋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并且请来焗将(厨师)忙活着准备酒席。虽然那时乡村不富裕,但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却很讲究,宴席桌为八仙桌,坐八个人,有八仙过海之意。菜品为双,寓意双喜临门、夫妻好合。每一轮菜为八个,四荤四素,寓意四平八稳,兴旺发达。整个宴席隆重、热烈、排场。时时处处显示娘家人对新女婿的礼遇、尊敬,也期许着新女婿一生能和妻子和睦恩爱。茅篮子见证着亲人的关爱和新婚夫妻的恩爱与成长。

茅篮子装满了鲁西南的民俗风情和苦乐年华,记录了难忘的过去,又尘封了沧桑的岁月。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实施,今天鲁西南乡村逐渐富裕起来,人们不仅有各种储具,还有了冰箱以及各种购物袋。代表农耕岁月的茅篮子也带着淡淡的惆怅渐行渐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成了人们心中难以抹去乡村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