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金龙的头像

常金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27
分享

书中的先生们--诗僧苏曼殊

书中的先生们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 常金龙

一:诗僧苏曼殊

第一次听说苏曼殊,是在高二年级。

有一天我到张俊贤老师的房间,见到了一本诗歌鉴赏辞典,随手一翻,就翻到了苏曼殊的一首诗歌。那首诗歌我到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当时心里就在想,写这首诗歌的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有着怎样的际遇,才能写出这样伤感到骨子里的诗句?

当年没有网络,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有事情,问度娘,所有的知识的来源都来自于书籍。更何况一个偏离繁华都市的小县城,至今连一所像样子的图书馆也没有,当时要查询一个在中学生看来并不知名的作家,一个和尚的人生经历,简直有些不可想象。

又过了三两年,我在一家旧书店里见到了五本一套的书,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9月一版一印。每一本的封面上印刷着敦煌飞天图案,右侧用篆书竖写着五个字:苏曼殊全集。署名的编者是柳亚子。我翻看了一下,繁体横排,影印版本,质量不算是太好。但是在九十年代,那样的印刷也算是不错的了。书的前面有柳亚子的儿子柳无忌所作的序言以及柳亚子作为苏曼殊作的小传。我问老板,多少钱?老板可能感觉这套书价值不高,随口说:十二元。哈哈,我当时差点笑出来。赶紧付款,抱回家中。即使按照当时的物价,五本书十二元虽然不算白菜价,但绝对不多。

苏曼殊工诗歌,擅小说,精绘画,通英、法,日语及梵文,以诗文小说闻名于当时。他因为写出了小说《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等言情小说,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很是轰动。他每到一处,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结识他,但是他却避之唯恐不及。作为清末民初著名诗歌社团南社的诗人,他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精品很多。我有一个时期,曾想要为他的诗歌做注解,实施了几天,发现自己的学识着实粗浅,只好作罢了。直到现在,这套书的第一册上还留着当年我随手写画的文字。偶尔翻开,不觉哑然失笑。笑我当年的野心,笑我如今的落魄。竟也如同苏和尚所写的一样: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苏曼殊是中国文坛上翻译英国拜伦、雪莱诗歌和法国雨果小说《悲惨世界》的第一人。

他用严整的五言诗歌的形式来翻译英语诗歌,虽不及现在白话文的明白易解,也算是很有特色的。我们来对比一下拜伦的《哀希腊》苏曼殊的翻译和现代著名翻译家查良铮的翻译,可以这样说,各有千秋。

查良铮的翻译:

一个国王高高坐在石山顶,

了望着萨拉密挺立于海外;

千万只船舶在山下靠停,

还有多少队伍全由他统率!

他在天亮时把他们数了数,

但日落的时候他们都在何处?

苏曼殊的翻译

名王踞岩石,雄视逤逻滨。

船师列千艘,率土皆其民。

晨朝大点兵,至暮无复存。

一为亡国哀,泪下何纷纷。

相比之下,我倒是更喜欢苏曼殊这一段的翻译。简洁、典雅、合韵,有着白话诗歌所没有的特色。

苏曼殊是一个诗人,一个画家,同时又是一个和尚,他是一个和尚,同时又是一位革命家,他是一位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癫狂的疯子,他是一个疯子,同时又是一个多情善感的男子,他是一个多情善感的男子,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究竟是谁?不要说我们,恐怕就连当时的人也说不清。

他的不幸的出身,决定了他悲痛的一生。他的横溢的才华,决定了他永远不会被时光湮没。在他活着的时候,到了哪里,都有许多人想要结识他,但是他却避之唯恐不及。

苏曼殊祖籍在广州香山,父亲是一个常年在外做生意的男人,母亲是日本人。据说他是父母的私生子,他的母亲因此为苏氏家族所不容而回到了日本。这是章太炎的记录,也是现代最普遍的说法。但是他生前的好友柳亚子经过考证,说苏曼殊是纯粹的日本人。他的父亲死后,他的母亲不得已带着他嫁给了苏氏做小妾。柳亚子的说法不会是空穴来风,前一种说法自然也有它的理由。我们没有原始的一手资料,故而在此不做争论。

即便是他的僧人身份,也有不同的版本流传。有一种说法是苏曼殊在1903年为生活所迫,不得已出家,但是很快就还俗了。即便是他的做和尚的度牒都是偷别人的,法名法号之类的,当然更是假的了。也就是说,苏曼殊是个假和尚。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在民国十九年所著述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记载苏曼殊十二岁就在广州长寿寺出家为僧,法名博经,法号曼殊。三个月后,又到雷峰海云寺,具足三坛大戒,嗣受曹洞衣钵。来龙去脉很清晰。钱氏父子在做学问上,自有严谨广博的家风,钱基博敢于在文学史上这样记载,一定是做了一番比较详细的考证工作的。

真和尚也罢,假和尚也罢。苏曼殊生前不曾在乎过,死后当然更不会在乎。是不是和尚,他都要吃肉喝酒,哪里有严谨刻板的老和尚的清心寡欲的模样?他的酒量不大,但是时常喝得大醉酩酊,甚至醉卧街头而不自知。他是个和尚,但是却时常出入秦楼楚馆,招致妓女喝花酒。有一次喝花酒的经历甚至被朋友包天笑写进了小说之中。他喝花酒,却绝不沉迷肉体的淫靡,甚至有着眼中有妓,心中无妓的清醒。他生来就不是一个俗人,而是一个传奇。

他的传奇一样的出生,传奇一样的身世,传奇一样的做派,魏晋名士一样的风度,自然引起了好些人的艳羡赞叹。当时人的信件笔记之中,流传最多的都是他的这些传奇,当然也包括他的疯癫。

苏曼殊贪吃,而且经常暴饮暴食。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他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一次性要吃到腹胀腹痛,甚至为之生病住院。朋友们屡次加以劝诫,但是他至死也没有改掉这个毛病。最终因为贪吃而丧命。章太炎记载说,苏曼殊有一次吃了五六斤冰淇淋,到了晚间,昏倒在屋内不能动弹。众人都以为他死了,看了看,还有鼻息。即便如此,第二天,他照样大吃冰淇淋。苏曼殊喜欢吃糖,一天能吃摩尔登糖三袋,并给别人解释说这是茶花女最喜欢吃的。他因为喜欢吃糖,所以落了一个糖僧的绰号,也因此年纪轻轻,牙齿就几乎掉光了。柳亚子曾经送给他二十几块糕点之类,他竟然一夜都吃完了。第二天早上,肚子痛的都起不来床。

他对于金钱也是没有概念的,到手的钱,就随手花掉。身边不留存一份钱。经常因为没钱而断炊,一个人在室内挨饿但却从不向别人开口求助。有朋友救济他,给他留下钱,他也照样很快花完,花不完的,就给了街边的乞丐,下一顿他照样忍饥挨饿。鲁迅就曾经在文章中记载这位朋友的奇特脾性说: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古怪的人,一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他们二人在日本相识,曾经想合力办报当年最终没有实行。

章太炎记载这位老朋友说他不解人事,甚至不能分辨稻麦。胡韫玉记载说,有一次赴人酒食之约,路上遇见了苏曼殊,于是问道:你做什么去啊?苏曼殊回答说:赴约吃饭。胡问道:地点在哪里?苏回答说:不知道。又问:谁约你吃的饭呢?苏回答依旧是不知道。苏又问胡说:你去哪里?胡回答说去吃饭。苏曼殊便欣欣然说那肯定就是在一起了。就跟着胡韫玉大吃一顿,也不知道主人是谁,更不知道主人根本就没请他。请他吃饭的另有其人。

他骂人,往往也是明明白白地骂,不拐弯抹角。他的癫狂自有一种借以逃避甚至发泄的因素在内。所谓无端狂笑无端哭,良有以也。在当年的中国文坛,章太炎癫狂到被人称为章疯子,他的学生黄侃也被人称为黄疯子,加上和尚苏疯子,绝对是中国疯坛的三鼎足。

同他交往的朋友,都哀怜他的不幸的身世,赞赏他哀艳的诗歌文章,宣扬他的魏晋风度,喜欢他直爽如婴孩的性格,痛惜他的早逝。

苏曼殊早年曾经参加南社。南社是清末民初的诗人社团,著名的成员有柳亚子、黄宾虹、宋教仁、陈其美等。这个以诗歌结合的社团,前后存在了三十年。在民国时代,影响较大。人民文学出版社近年出版了《南社诗选》,有时间可以拿过来随意阅读,也大体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当年的风采。

但是他真正名满天下的作品,却是一本文言小说《断鸿零雁记》。这本小说有一部分苏曼殊的自传。十六岁的苏曼殊随着表哥来到日本求学,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朋友,同时也认识了自己的姨表妹静子,两个人的恋情最终以悲剧告终。苏曼殊把这段经历写进了小说,一时之间,名满文坛。假如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这篇小说未免太单薄,故事情节太单调了,完全入不了现代看惯了琼瑶、三毛、花千骨、甄嬛传大咖们的法眼。但是,在一百年以前的民国,当时的人们几时读过这样哀婉多情的言情小说啊,所以一时之间奉若经典自有他的历史渊源。而当年和后来的许多批评也未尝没有道理。

胡适博士可能很讨厌苏曼殊这个人,并曾在文章中骂过苏曼殊的小说《绛纱记》,所以在他写《中五年来中国之文学》对苏氏和他的作品一字不提。这就惹怒了很多崇拜苏曼殊的粉丝,他们大肆讨伐胡博士,批评他的不公正。郁达夫曾经在文章中说:其实苏曼殊的名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早已经是不朽的了。他评价苏曼殊:是一个奇人,然而绝不是大才。天才是有的,灵性是有的,浪漫的气质是很丰富的,可是缺少独创性,缺少雄伟气。……所以曼殊的才气,在他的译诗里,诗里,小说里,画里,以及一切杂文散记里,都在流露闪耀,可是你要求一篇浑然大成的东西,却在他集子里寻找不出。我所说的他在文学史上可以不朽的成绩,是指他的浪漫气质。继承拜伦那一个时代的浪漫气质而言,并非是指他的那一首诗,或那一篇小说。

周作人说:曼殊是一个很有天分的人,看他的绝句和小品文可以知道,又生就一副浪漫的性情,颇可以代表革命前后文艺界的风气。但是他的思想,我要说一句不敬的话,实在是不大高明。……他的诗文平心说来的确写的不错,或者可以说比一般名士遗老还要好些,还有些真气与风致。他评价说苏曼殊在鸳鸯蝴蝶派可以当得起大师的名号。

对于胡博士不肯用一个字来褒贬的苏曼殊,钱基博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竟然用了八千字来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和评价。从他的出生到他的作品,从他的文字到他的思想,甚至连他的癫狂,都做了笔记。钱基博批评他的翻译说:然拜伦豪放,师梨(雪莱)凄艳,而玄瑛(曼殊名玄瑛)字拟句放,译以五古,晦而不婉,哑而不亮,衡其气体,似伤原格。评价他的诗歌文章说:所自为诗,又不为译诗之古奥,而以七绝为最工。然亦仅足备司空表圣所云窈窕深谷,时见美人一格,而往往有故作虚神,其实无远味者。散文萧闲有致,小品弥佳。而长篇皆冗弱,无结构,无意境,无情趣,笔舌散漫,所谓隽人而非大才也。徒以抗心希古,依于炳麟,沾溉所被,所译遂称高格。而后生睹其古体,相惊汉魏,又多淫丽之词,中于所嗜,推崇过当,异议亦起。然玄瑛词旨雅令,自称隽才。

客观地说,钱基博的这些评价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不隐美,不避恶。自古文人相轻。他们之间的口舌之争或者笔墨官司往往看似风急雨骤,其实时间久了也就云淡风轻。我比较同意郁达夫对苏曼殊的小说的批评,对于他的诗歌,我更倾向于周作人的评价。他流传的诗歌不多,但是有些感情是真挚的,遣词用字还是比较讲究的。在清末民初的诗坛上,算不上大家,但是绝对有其特色。

因为一两首诗歌而对一个人产生兴趣是可以的,但是用一两首诗歌去评价一个人却是不可以的。古人说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放到现在,有几个批评家能够做得到呢?

撇开和尚的身份,诗人的身份,疯子的身份,多情种子的身份,饕餮吃货的身份,苏曼殊归根到底,还有一个身份,革命家。孙中山曾称呼他为革命和尚。不管以后的文学史是否将他抹杀,清末民初的革命是不可能将他忘却的。

他从1902年就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反抗清王朝的组织及活动,同当时的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以及许多革命前辈例如章太炎、何香凝、秋瑾、陈独秀人都有密切交往。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文人,所以不会拿枪冲锋陷阵,但照样可以以笔为枪,针砭时局,针砭时人。就在这段时间,他发表诗文来表明自己对反抗满清王朝的决心,我们征引两首以观大概。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在《呜呼广东人》一文中,他对数典忘祖的洋买办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之所以翻译《哀希腊》,并不是为希腊哭泣,而是为当时中国的沉沦放声大哭。袁世凯公然背叛革命,杀害宋教仁,苏曼殊几乎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的同时,发表了另外一篇《讨袁宣言》。

他在早年很是看不起辜鸿铭、康有为等人,鄙夷他们专心致志为满清表忠心。但是,当他的好友刘师培夫妇双双变节投入袁世凯的怀抱以后,他就公开赞扬辜鸿铭,以为像他这样专心致志忠于一朝总比朝三暮四要强很多。他为了讽刺时局,甚至在1914年给别人的信末还书写着宣统皇帝六年,洋皇帝四年的字样。

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因为肠胃疾病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终年三十五岁。临终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但念东岛老母亲。他的灵柩在上海广肇山庄寄放了六年。六年之后,在他的老友陈巢南(去病)居觉生(正)的发起下,孙中山捐款千金,为苏曼殊在浙江杭州西湖边觅得墓地。1924年,苏曼殊葬于杭州孤山,右边不远是宋代隐士林逋的坟墓,左边不远是六朝名妓苏小小的坟墓。一代才子,终于居于此处,长享山月湖光。最后,以苏曼殊的一首诗歌作为此文的终结。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