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金龙的头像

常金龙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5/20
分享

从琵琶行到庐山草堂

从琵琶行到庐山草堂

元和十年八月,白居易被贬谪江州。贬谪,对于唐代的官员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但是这次贬谪,对白居易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从他流传下来的三千余首诗歌,可以窥见,那个意气风发,总想着指点江山,不屑王侯的诗人不见了。那个年轻气盛,用诗歌来讥刺时事的年轻的诗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闲散安逸,一味向佛道之中逃避时事白居易。

一首《琵琶行》,叫当时以及后世多少迁客骚人为之慨然泪下,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尽了多少江湖飘零客的心酸与惆怅。

多少人在品评这首诗歌,解读这首诗歌,无一不抓着沦落二字紧紧不放。好像白居易在九江的时候,是十分落魄不幸的,是包含了很多心酸和伤悲的。这样的解读,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其实,诗人的所谓沦落,真正所指的,不是生活,不是待遇,而是政治上的,是心理上的。

不可否认,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的几年时间,虽然生活上的确是比较丰足,悠闲,但是内心时刻笼罩着深深的失意和苦闷。消沉苦闷的心灵与比较丰足的物质时时刻刻地让这位诗人陷入两相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不愿意过早的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接受来自现实的无情打击。这种矛盾的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敏感的诗人只好向着自己心灵的更深密处逃避。

他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来描述自己对这个陌生地方的感受,陌生的地理,陌生的风俗,陌生的生活方式,陌生的语言。这一切的陌生,都给诗人心灵上带来更深一层的孤独感和隔绝感。他于是更加深切地思念曾经的一切,他思念长安城中的好朋友,他思念曾经已经自以为习惯了的生活,他思念渭村里油绿满眼的榆柳,他思念那里满地茂盛的庄稼。

在这样的思念里,他甚至感觉九江的鸟叫和蝉鸣似乎都不如故乡的那样动听。他于是学会了用一种闲散的消沉的笔调来描述自己身边的一切,春天的花开,夏天的蝉鸣,秋天的叶落,冬天的白雪,他很刻意地留神自己身边气候的一切变化,似乎想要从所有的变化里找寻到自己感情最合适的落脚点,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擅长的本领之一,借千种景发一种情,借千杯酒浇一腔愁。

白居易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过分的忧愁本来对身体就没有好处,此时的白居易发现自己的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在写给朗上人的诗歌里,他表达了自己的惊恐说:我的年龄按理说也还算是强壮,但是头发已经落得只剩下了一小把,稀稀疏疏的,不成个样子,何况又逐渐变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迅速的衰老呢?大概是烦恼忧愁所导致的吧。我算彻底明白了,人生苦短,终会衰老,我没有修炼成神仙的法术,只有皈依佛门,解脱自己心中无尽的烦恼。不要说现在头发衰落苍白,就是剃掉了我也在所不惜。

正是在这种苦闷之中,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据作者自己叙述说,他是因为送客湓浦口,有感于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以及髙超的演奏技艺,联想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创作的诗歌。多年以来,一直有人怀疑作者的这种说法---也就是他写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是否真的遇见了这位技艺髙超的琵琶女。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很多描述琵琶演奏的篇章,焉知这种创作不是以前面的背景兴叹现在的感慨?这些怀疑的确有精到之处。然而,假如把这些考证暂且放下,我们仍然可以从诗歌中见感受到作者当年最深沉的伤感和叹息。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叫多少人喉间哽噎,眼角含泪,心中伤感而不能自已?

这种苦闷伤感也是人生情绪变化理所当然的阶段,时间久了,白居易就开始用一种宗教式的达观来对待人生风云变幻的一切。他开始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曾经感觉不可思议的一切。

本来是烟瘴之地的九江的一切逐渐变成了诗人眼中可堪游赏的仙境。

刚来的时候,他郁郁寡欢,现在呢,他安慰自己说,想那么多做什么,真是自寻烦恼;

刚来的时候,他感觉春天都是那样的无聊,面对美酒他也提不起精神,现在呢,他感觉这个地方还不错,盛产美酒,我的酒杯从来就没有干过,鱼又便宜,我见天地炖了吃,烤了吃;

刚来的时候,他思念家乡,现在呢,他说滋润着呢,我每天到山上的寺院,湖中的小岛上游玩,趁机还能打个秋风,酒足饭饱一醉方休,多好。何必想着回到家乡呢?我已经把这里当作家了;

刚来的时候,他感觉九江这个鬼地方,地势低洼,四月天就这么热,黄梅时节,阴雨连绵,满是有毒的瘴气,现在呢,他用诗歌这样说:四月未全热,麦凉江气秋。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

刚来的时候,他说这个地方讨厌啊,这么晚了还有知了叫,叫得人心烦,现在呢,他说,这个地方还不错,都早冬了,气候一点也不寒冷,好像长安八月的天气,真好。尤其是湓水,游玩起来的感觉简直和曲江没有什么两样啊;

刚来的时候,他怨天尤人,抱怨自己的不公平待遇,现在呢,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反而安慰人家说,我本来就不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才,过去所得到的已经比自己应该得到的超出太多,你看我现在的情况也不错,有的吃,有的穿,还这么悠闲,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再享受这些,你还替我叫屈,来,喝酒,喝酒。

他甚至在官舍内开凿了一个小池塘,又在东窗下种了一株杉树,既可以欣赏,又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情和精神。又在满院栽植樱桃,并且写诗歌说:司马一类的官职,假如按照五年一考核的制度,我最少还能看到你四次开花啊。

他在诗歌中记录了石榴花的娇艳;记录了一株蔷薇花的莫名其妙的枯萎;记录了自己想起墙东被秋天风雨摧折的夜合树的微妙的心情;记录了自己每一次的出游;记录了朋友之间相互赠送的茶叶、药物、布匹还有诗歌等等,我们似乎都可以从中看到白居易从此以后的诗风以及从此以后的多年的生活的微妙的萌芽。几年的司马生涯,几乎没有什么公务。他要么拜访陶渊明的故居,要么游玩二林寺,要么约邻家小酌几杯,要么睡睡懒觉,要么读《庄子》和谢灵运的诗歌,要么和朋友通信往还,生活闲散而舒适。虽然他时不时地总会想起自己以前的长安岁月,虽然他还会时不时关心正在进行的讨伐淮西的战争。但是,这些回想和关心除了多多少少引起他的另一番不得实现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感慨,除了搅扰他已经在努力平静的心灵,还能给他带来什么呢?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会调侃自己的不才,自我解嘲权作精神调节。

是啊,相距万里,贬谪九江,除了继续做一个山中弄泉石的不才者,他还能怎么样呢?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度过了刚来九江时的苦闷和忧愁,转而向宗教中逃避,藉以麻醉自己的感觉,藉以消除自己的苦闷。也就是这个时候,他萌生了在庐山东林寺旁边结庐而居的想法。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风景灵秀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热情歌颂赞美的对象。虽然我到现在也未曾去过庐山,但是同样知道,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曾经隐居于此,佛教的白莲宗也发起于此。秀丽的风光加上丰富的人文景观,足以让贬谪于此整天无所事事的诗人羡慕不已。

贬谪此地的白居易,自然不会放过如此绝佳的游赏之地。在元和十一年的二月,他就到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游玩,幷且顺便拜访了大诗人陶渊明的旧居。后来他屡次到此游玩,幷且结交了许多宗教界的朋友。

根据白居易文章《草堂记》中的记载,他在元和十一年的秋天游玩庐山,见风光绝佳,便生结庐而居之意。他的《祭庐山文》也有类似的一段话:居易夙闻匡卢,天下神秀。幸因佐宦,得造兹山。又闻永、远、宗、雷同居于是。道俗并处,古之遗风,而遗爱西偏,郑氏旧隐。三寺长老,招予居此。

草堂地点的选择,在香炉峰和遗爱寺之间,面向香炉峰,房屋的设计,一共三间两柱,二室四牖。最迟在元和十二年春,二月二十一日完工。二十一日,白居易作《祭匡山文》,二十五日,白居易作《祭庐山文》,祷告庐山的大小神灵,说明自己的意图,只是想在此隐居而已,并不想对这里的风光和草木动物造成任何伤害。也就是说,自己希望能够在此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白居易在文章中,颇有几分得意地记载了这个辛苦修建的草堂:大门朝北,窗户朝南。打开北门,凉风阵阵,可以防止夏天中暑,打开南窗,明亮的阳光就照进屋子,根本不用担心冬天寒冷。一句话,冬暖夏凉。白居易在诗歌中自豪的说:“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日凉”。

不仅如此,这间草堂所有的原料都是纯天然,无污染。房屋的主体就是砍伐下来的木料,没有施加油漆。墙面只是用泥草涂了一下,连白灰都没有用。台阶是石条铺就,窗户用纸糊上,竹帘,布帏。绝对的环保。他在房间里,放置了四张木榻,两张素屏风,一张漆琴,儒道佛书籍各三两卷。

草堂前有平地,广十丈。中有平台,大约有平地的一半。台南有四方的水池,面积大约有平台的两倍。水池周围长满了山竹野花,水池里养着白莲花和白鱼。

再往南走,就到了一个石涧,夹涧是高达几百呎的古松老杉,大的有十人合抱。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鸟业蔓,骈织畅澡,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

草堂北边五步,便是层崖积石,杂木异草,覆盖其上,绿荫蒙蒙,朱实离离,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其间又有飞泉和野生的茶叶,可以随意摘取,尽情享用。

草堂东边,有瀑布,飞流直下,水悬三尺,写阶隅,落石渠,晨昏如白练,声音如环佩琴筑。

草堂西边,靠近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

这里占据了庐山风景最好的地方。可以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从早到晚,应接不暇。其四彷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花谷,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记。所以,绝对是居住的好地方。

白居易在文章中深情的写道:我从来就有山水的癖好,不论走到哪里,哪怕停留很短的时间,也要垒土为山,凿池引水。没有想到因为贬谪,来到江州,却遇见了这样绝佳的地方,庐山用他美丽的风光吸引了我,江州太守用宽容的态度包容我,我才可以这样的无拘无束。等到我司马的任期满了,我的小妹妹都出嫁了,我一定带着妻子,抱着琴书,到这里来隐居。终老于此,也算是了却我喜爱山水的癖好。他在诗歌中又夸耀说:“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匡卢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

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白居易移居草堂,四月九日,他邀请二十一位好朋友参加了草堂的落成典礼,准备了一些瓜果,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茶话会。幷且写下了著名的文章《草堂记》。

文章之中他写道 “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草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曰:吁,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千年以来,白居易的这篇诗歌和他的庐山草堂一样,已经成为庐山人文遗产的象征之一,久被称颂。不用说历史家和文学家,就是地理老师,也经常拿这首诗歌来讲解所谓地理和气候。真是仁智各见,白公泉下有知,不知当何等感慨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