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洪国的头像

崔洪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05
分享

战场泊——寻找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题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如今,这些集体的记忆已经融入新时代“英雄气质、浪漫情怀、开放精神、精致品味”的海阳精神,被千千万万海阳人守望,敬畏,信仰,力行,赓续着。

海阳有个战场泊,据史料记载,明朝成化年间有王姓住户迁居于此建村。后来明将在此摆阵打了胜仗,故命村名“战胜泊”。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海阳县后,刻有“战胜泊”的石碑上,“胜”字被毁坏,遂改名“战场泊”村。“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就建于该村。今年,战场泊村还被省文旅厅命名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并入选全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名单。我在海阳徐家店工作的时候,曾慕名到战场泊去过。就在最近几天,我又一次到了战场泊,接受党性教育的同时,还有了在那里住宿体验的机会,并深入走进了战场泊。

和我一样,好多人到战场泊,不是纯粹的民俗体验,是寻找,是想从那些元素和符号中寻找一种风骨和精神,寻找一个民族集体的记忆。老槐树、抗日街、胜利广场、石碾、小四合院、忆苦思甜大食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团结起来去争取更大胜利”、“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些具有浓浓历史烙印的元素和符号在战场泊的民宿街巷无处不在。每一个元素和符号都是那段历史影像的生动再现,都是一部厚重的书,都是一个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是民族集体记忆的栩栩再生。这些元素表征的胶东人民豪爽仗义,无畏强暴,坚韧不屈,信仰坚定,追求正义的风骨和精神万古长青。一入住,放下行李,我就迫不及待在战场泊的每条民俗街巷慢慢找寻着那些历史的印记。

那天下午,我和同行的同事一起瞻仰了许世友将军纪念馆,和大家一起认真听了纪念馆讲解员关于将军事迹的动情讲述。将军在海阳家喻户晓,战场泊村,乃至整个海阳都把许世友将军当做他们的亲人,走在街上,每一位村民说起将军在胶东戎马倥偬的故事都如数家珍,言语之间溢满了自豪。

1941年,天降大任,将军受命于危难之时来到胶东,在营以上干部会上,他决绝地说:“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我来胶东就是要打仗的。”在胶东这片热土上,他与胶东人民面对顽敌同仇敌忾,敢打敢冲,指挥作战9年,曾在这里先后指挥了榆山大会战、发城围歼战、长沙堡伏击战、收复栖霞城等大小战役,“在胶东打出了一片天。”在纪念馆的浮雕上,我驻足凝望着那首慷慨激昂的诗“四十春秋数捷报,百万弟子唱大风。伏枥老冀戎心在,匣中宝剑紫气凝”,如今,许世友将军已经成为海阳的一个文化符号和精神坐标,已经成为民族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乡村的夜岑寂,天空朗镜高悬。晚上,我漫步在村子里继续为我内心的求索寻找着注解和答案。在村子入口处的一座桥上,我停下来,让身心沉浸在浓浓夜色的笼罩中。桥下不远处是一座人工的水库蓄满了水,越过水库堤坝,在桥下漫漶着,流淌着。桥的另一侧是连绵起伏的山峦,黑魆魆地伸向远方。山上排列的是风力发电的风机,在浓黑的夜里一明一灭闪烁着红色的光。遥远的天空云层很薄,那轮半圆的月亮在云层中间出入着,离她最近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月光,星光,风机发出的红光和不远处村里的灯火交相辉映着,构成斑斓宁静的山村独有的夜景。不少农户家里都养了狗,偶尔汪汪叫着,在寂静的夜里传得清远刺耳。回到住处,屋内也是一地清凉的月光。这样的夜里最适合阅读,我开了幽暗的灯,在床头上展开随身带的一本高维生主编的《大散文》,回味着那些“极富质感,渐行渐远,却让人无比怀恋的乡村图景”,在阅读中修炼着自己的精神,把目光投向那些“原始风景”、“原生态”的元素和符号的关注中,继续求索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一夜无语,早上早早就起来了。清晨的风已经带了深秋的凉意。脚下是明汪汪的一泓绿水,绿水边上是长长的步行走廊,有廊桥伸出,探向水面一侧。水面另一侧凸起的护栏上悬挂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字幅。前面就是一脉青山,满山的果树一望无际,挂满了红通通的苹果。一轮火红的太阳正从东方冉冉升起,映红了周围的云霞如灿烂的织锦在天空和山野徐徐展开着。一棵果树,挂满了红红的垂实,随了秋风在旭日的映照中舞着,绚丽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很快太阳升高了,再直视就有些耀眼了。

金光万道,正好是早起耕耘收获的好时光。有两位上了年岁的乡亲早早起来,开了手扶拖拉机,拉着苹果筐,正向自己丰收的田园行驶着,在我不远处,拖拉机停了下来,两人下了车,一人手里提着两个筐,放在了自己的田间地头。我紧赶几步,帮他们提了一下,和他们攀谈了几句。“今年的苹果丰收了,就你们俩忙啊!”“是啊,两个孩子一个在烟台,一个在青岛,都工作了,帮不上忙,这天打起来了,我们自己收也快。”“这苹果很甜的,你摘着吃就行,不要钱”,说罢,不由分说,就把刚摘下的一个又红又大又圆的苹果塞到了我手里,我不好推拒这份盛情,就收下了,心中充满了满满的甜意。

山不高,山顶是一座廊亭,登山累了的人们可以在此歇歇脚。一面鲜艳的国旗在亭子不远的旗杆上猎猎地飘扬着。无数艳丽的小花绽放盛开着,在清晨的霞光里更加多彩多姿。远处的群山错落参差,一座山连着一座山,太阳升起的那座山氤氲在霞光中如披了一层淡淡的岚烟。一棵挂满果子的果树顶端筑了一个大大的鸟巢。看到我的到来,那些鸟立在枝头叽叽喳喳欢叫着。人在忙碌,果在成熟,花在绽放,鸟在欢叫,万物之源的太阳在升起,我想到了这样几个字“自然,和谐”,这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

顺着台阶归去的时候,回望天空湛蓝如洗,漫山遍野的红花绿树,满山的垂实溢满了果香。眼前的村庄宁静恬淡祥和。“归去来兮”,那些欢快的鸟儿追逐,伴随着我。一位60多岁的老太,推着一筐热气腾腾的馍馍,一边走,一边叫卖着,“馍馍”,声音在清秋的街巷里传递着。“早啊,给我来六个”,有不少的人家就出来打个招呼,买了馍馍,很熟练地刷了微信支付。那些馍馍都是刚磨不久的老面做的,蓬蓬松松,每一个都如没有加色的桃李面包,嚼在口里,口感松软,麦香沁人心脾,再加一点葱丝萝卜咸菜,余味缭绕,绵延不绝。

上午,我们去了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那里已经是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红色基因代代传教育基地,山东省共识教育现场教学点,还是海阳的青年文明号。场馆气势恢宏庄严,场景布设考究,展示内容丰富,每一处都给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和心灵洗礼。我从战场泊带着的那些元素和符号在纪念馆都以影像、视频、原物等多元多样的方式得到了充分展示。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纪念馆的年轻女讲解员,端庄秀丽,着装严正,经过了专业的训练,每一处场景每一段历史都熟稔在心,讲解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充满了感情和激情,饱含深情,字句动情。当她打起主板讲起“五虎村”摆地雷阵的传奇,赢得阵阵掌声。当她深情地讲起英雄母亲徐永彩送子参军的事迹“三个儿子,一个儿媳的牺牲,并没能阻挡住徐永彩送子当兵的意愿,因为在这个普通农妇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国家胜利了,我们才能有饭吃”,许多人眼里含着泪,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在地雷战纪念馆,所有的元素和场景都活了。在那里,我记住了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这些到现在都闪耀着光辉的英雄名字;我记住了刘忠益在狱中立下的豪言壮志“莫须冤狱莫须惊,无比雄心无比忠。纵然碎骨风波亭,铁血犹能化长虹。”我记住了这样一组数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海阳有23800名青年踊跃参军,8000名青壮年挺身参加子弟兵团,南征北战,驰骋疆场,战功赫赫,15.4万名民工长途跋涉,支援前线,有6593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名垂青史。“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如今,这些集体的记忆已经融入新时代“英雄气质、浪漫情怀、开放精神、精致品味”的海阳精神,被千千万万海阳人守望,敬畏,信仰,力行,赓续着。

“海阳苹果好,经‘尝’忘不了”,回的路上,路边无处不在的推介海阳苹果的清新广告把我的思绪从历史烟云中拉回到了现实。我们去了局里孙东海同志在海阳发城驻点帮扶的栾家村,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山村。一泓碧绿的山水在一处河坝汇成一道瀑布流淌着,下游吹过的风倒卷着,在波平的水面上绘出一条五颜六色的彩虹,同行的女同志指着彩虹兴高采烈地交谈着。县林业局和村里的负责人动情的向大家讲述了东海同志一行驻村期间给村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大家一起分享了他在驻点期间和村民一起改造的蜜桃品种“金秋红蜜”和“王良苹果”。“金秋红蜜”口感脆甜,果肉渗着一层淡淡的汁水,轻轻咬一口,桃香浓郁诱人。“王良苹果”果面绿黄,点缀着浅浅的红晕,果皮光滑,口感清脆,甜香细腻绵软,入口难忘。

绿水含羞,青山带笑。战场泊,当所有的那些元素和符号汇成一种民族的集体记忆在我的脑海和胸中如波涛和巨澜翻涌沸腾着,我的心中更加温暖和感动。我深知,这种集体记忆在海阳这方热土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信仰和外在的行动力量,这种力量也已经深植在我对海阳的思念和向往中。在归途的列车上,我又和大家分享了一篇关于海阳的散文《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并深情祝福美丽的海阳“面海朝阳,山清水秀,人海和谐,物阜民丰”—这早已不是一种愿景,而是一种共同富裕的利好为人们共享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