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语,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对镜框和镜框背后的人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也一直对拍照留念情有独钟。到省城后,我把沾化家里的镜框也带到了济南,把那些照片都擦干净后放在了精美的相册里精心收藏着,想念他们了,我就经常一页一页翻开相册回味着,寻觅着。
——题记
一
最近热播的情感大剧《人世间》第一集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想起了农村人家里都在正屋方桌上边挂着的镜框了。这个情结就是周秉昆一家在响应国家号召,一家五口有三人要上山下乡,骨肉分离的时候,照了张像,洗了几张留存着,想念之际就拿出来好好看看,这个细节非常熟悉,也非常感人,这也是那个时代寄托亲人之间相思的最好方式。在农村人家,一般要把着些照片放到一个大镜框里,悬挂在正屋里显眼的位置,一抬头就能看到。有中堂的就在中堂的一侧,没有中堂的就在北墙方桌的上边正正当当地悬挂着。《乡村爱情》系列中,象牙山村几户人家的家里正屋都挂着这样的一个镜框,里面一张一张摆满了照片,既接地气,又具浓浓生活气息,很让人怀旧。
这些镜框里的照片是一家亲人生活工作的真实留影,是过往日子留下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每一张照片都是一种写真,每一个镜框背后都是栩栩如生的故事。逢了有走亲串门的,家里的父母都要指着镜框里的每一张照片,绘声绘色地给来客描绘那些熟悉和陌生的场景。那不是一种虚荣和显摆,在老人们心中,那是一种家里人丁兴旺的明证,是一大家子老小亲情的互动。有的亲人就在身边,老人一边解说,旁边亲历的孩子就一边插话补充;有的亲人出门在外,或者羁旅远行,没有回来,睹物思人,那解说,那对着镜框彼此的对语就成了一种遥遥的祝福、祝愿、怀旧和思念。来的客人也随着那解说和镜框里场景的变幻互换着角色,不断被感染着,熏陶着。镜框背后的故事是农村好多人家串门走亲戚的时候很重要的话题。
二
镜框深深故事浓。我老家曾有过好多这样的镜框,它们记录了过往年代我们家里的风物和人情,也默默见证了改变的力量在每一年的春夏秋冬刻下的印痕。我对这些镜框一直怀了深深的情感,一直想有机会把镜框背后的那些难忘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讲给大家听。
我老家的宅子最早是在我们村西头,我在之前关于故乡的散文《故乡的老屋》《姐姐》《四哥走了》中不止一次地写到我鲁北的老家。在我已经长满苔痕的记忆里,村子还是那个五百多人的小村子,村北是水湾和绿树、麦田,村南是从西到东四个小队的场院。我家隔着一条水沟的西边是我奶奶和三叔的院子,后面就是我常常提及的西崖、浅水湾和村后的树林了。树林被一圈圩子墙围着,长满了榆树、杨树、槐树和枣树。榆钱、杨穗、槐花、红枣,一年四季至少三季我们都有可以采摘的花和果。树林的边上就是那片水湾,不大,也不深,年少的日子我们有的是时间采花摘果的同时,在树林里套哨钱(蝉),掏鸟窝,做游戏,看云彩,玩够了就扑通跳进那一汪碧水中,在水中扎着猛,嬉闹着,等着傍晚的炊烟升起,在娘的召唤中回到温暖的家。这些场景后来都被村里照相的茂福给我们拍了下来,洗出来每家给了一张,后来还把底片也给了家家户户,倘若照片丢了或者旧了都可以拿着底片到县城的照相馆给冲洗。
那时我小,我们一大家都住在老宅院里,那个院子三间北屋,两间东屋,西边是饭屋(厨房)。父母和小的哥姐还有我住在北屋的大炕上。二哥结婚的时候是在东屋结的。二哥当过兵,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二哥结婚的时候还是穿着在部队里的草绿色军装,和二嫂的结婚照也是穿着军服拍的。我家的门楼上每年都要悬挂县里发的“光荣人家”牌子。那个牌子和北屋的镜框一样,成了一家人的荣光。我记得北屋进门就是一张老式的方桌,两边是两张枣红的椅子,桌子的上面并排的两个大镜框,一个镜框里摆满了二哥在外面当兵拍的照和二嫂相亲、拉呱、在田里干活和他们结婚的照片。二哥当兵的照片,有的背后是绿色的草原,有的是茫茫的林海,有的是二哥扛着枪正在站岗放哨,意气风发。二哥当兵的故事到老了讲起来都如数家珍。当兵期间,二哥入了党,成了我们家里最早的党员。我和女儿后来在学校入党,也是受到了二哥的影响。另一个镜框里是爹娘和几位哥姐的照片。爹娘生活传统,从内心深处不愿意照相,偶有的几张照片都是哥姐撺掇着照的,那时的爹娘虽然年轻,但是生活的操劳早已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斑驳和沧桑,我记得爹娘拍的照片衣着朴素,脸色清瘦,两人一次是坐在院里的梧桐树下,牵着彼此的手,微笑着,表情还有些不自然,好像是挺不好意思,有一张在北屋的方桌两边,一人坐在一把椅子上,神色端庄,那张照片始终放在镜框的中间位置,哥和姐的照片分散在镜框的四周。
三
哥姐那个年代正是长大成人的时候,既有朝气,又特别爱好,所以留的照片也多,那时也正是火红的年代,那些照片背景也就充满了六七十年代的元素。三哥四哥有的照片是在公社大门前边拍的,大门两边的宣传栏里喷涂着红色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八个大字。有的是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起在村头的大钟下边拍的,大钟挂在一棵歪脖的老槐树上,据村里老人讲,那棵歪脖槐树有些年岁了,队里上工的时候,队长就拉那个大钟的钟绳,钟“噹噹”一响,人们就从家里出来了,平时那棵槐树和钟的下边也聚着不少的社员,四哥的一张照片就是在那钟下面拍的。姐有一张照片是和村里的几位同龄姐姐在一片麦田的地头拍的,几个年轻人坐在地头的高坎上,远处是金黄的麦浪,姐面带笑容,脖子上搭着一条深红色的围巾和擦脸的毛巾,三娘家里的一个姐坐在旁边,手里托着一个搪瓷杯子,杯子上是“农业学大寨”的图案。这几张照片和父母的照片很长时间就放在那个镜框里,默默地叙说着岁月的光辉和似水的流年。
后来,三哥和四哥成家后都分家过了,在他们各自家里正屋的北墙上都挂着一两个镜框,每个镜框都摆着爹娘的照片。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镜框里更多就有了他们全家奋斗、工作、生活的影像记录。姐也嫁到了邻村,也和我家里一样,在正屋里悬挂了一个大大的镜框。生活的光景和农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那些镜框里的人还是那些人,但是背景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三哥三嫂在蔬菜大棚摘菜的,有三哥在集市上卖菜的,有四哥在建筑工地上砌墙的,有姐姐和姐夫盖屋上梁那天鸡鸭鱼肉招待乡亲的,照片里的他(她)们穿着也都光鲜了,年景一年比一年好,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
1987年后,老屋经历了那么多年风雨和修补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村里又在村子中间给家里批了块宅基地,后面是街,南边是二队的场院,地面也很敞亮平坦,家里提前准备了砖瓦石块,又有四邻八舍帮忙,前后半个月的时间,新房子就改好了,院子里和院子的四周还种上了梧桐和速生杨,这些树都长得快,一年一个样,几年就参天蓊郁了。那两个在老宅的镜框也跟着到了新家,在北屋的正墙上方悬挂着。那时,父亲已经过世了,我也在县城上了学。从那以后再没有几天完整时间在家里陪伴白发苍苍的母亲,原来的镜框也放不了那么多的照片了,我就又给娘买了一个镜框,和那两个镜框并排挂在一起。
四
爹娘的照片一直在那里,娘有时间了就在镜框前望着镜框里那一张张的笑脸,“孩子们都拉扯大成人成家了,自己也该到了好好歇歇的年龄了。”娘有时在镜框前对着镜框里她和爹牵手的照片自语着,内心一定是波涛翻滚,想来肯定是不平静的。镜框里多了我在外面上学的照片,有在县城骑车飞奔的,有在烟台海滨观海听涛的,有在三元湖畔书香伴读的,有坐在学校西门的“孺子牛”畔望云卷云舒的。娘不识字,那几年,这些照片就成了我和娘交流、对话的最好载体。每次回到家,娘都在那小院里,絮絮叨叨地问我那些照片里的故事,“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想来,当时娘的那些絮叨都是满满的思念和牵挂。
星移斗转,光阴荏苒。1995年,我在鲁北的沾化公安局参加了工作,几年后女儿出生,娘跟着我在沾化度过了人生一段难忘的时光。我知道镜框和照片在她老人家心中的分量,所以有时间就把她和女儿,我与妻子在一起生活的场景通过胶片记录下来,每张冲洗两份,一份放在我沾化家里的镜框里,一份放在娘在老家屋里的镜框里。这样不管是在沾化,还是在老家,娘抬头就能看到和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欢乐场景,那份念想也总能在那守候和凝望中找到心安的归途。在那镜框里,有一张是娘怀里揽着女儿,姐和妻子分站在两边,娘一脸的恬静和慈祥,有一张是幼小的女儿抄了手站在小院里,旁边是接她上学放学的自行车,闺女甜甜的笑着,一脸童年的可爱和稚气,这些照片我还都珍藏着,和那些不曾逝去的亲情一样,深藏在我的心底。
五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语,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对镜框和镜框背后的人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也一直对拍照留念情有独钟。到省城后,我把沾化家里的镜框也带到了济南,把那些照片都擦干净后放在了精美的相册里精心收藏着,想念他们了,我就经常一页一页翻开相册回味着,寻觅着。现在照相存储的手段和介质也多了,每到一处,我都会用手机把最美的鲜花、青草、绿树、人物、风景和自己所在的场景拍下来,兴致上来录一段视频,女儿手巧,再帮我剪辑一下,选一个清浅怀旧的背景,配上一曲《沸腾的生活》的音乐,分类放好了,找也好找,有时一看就能回到那个年代和那个场景,耳畔和心里就萦绕着欢歌笑语的氛围,想想真是难忘。
花草娇艳,山水明媚,莫负了这一春的好时光。写到这里,我又特别想照相了。最近去了趵突泉和泉城公园,用手机拍下了美丽鲜艳的迎春和梅花,拍下了护城河的一河春水,还参与了泉城公园红歌歌唱团的互动,也是唱到“骏马奔驰保边疆”的时候热血澎湃。这两天惠风和畅,天气晴好,再到大明湖和百花洲去,在曲水流觞的曲水亭街角,就有两家复古怀旧的照相馆,一家的镜框摆满了老济南的山和水,一家外面的墙上挂满了老济南的街街巷巷,无数南来北往的客,都在那里把自己最美的容颜留下来,带回去。我也赶去凑个热闹,手机拍了录了,再找专业的给选个好背景,拍个好形象,留份好心情,多冲洗几份,一份给家里的姐姐哥哥,一份给在外工作的女儿,一份放到家里的相册里,给逐渐年长的自己和已经老去的哥哥姐姐们留个深深的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