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驻村第一书记李桂发有关的乡村故事
◎崔金鹏
我们最初有权不选择党员干部这个身份。但是,现在你既然选择了党员干部这个岗位,你就不能不为身边的老百姓尽心尽力干些事情。李桂发认真地说。
2017年3月24日,全市第二轮市派第一书记工作暨抓党建促脱贫表彰大会在市委党校大礼堂中心会场隆重召开。会上,市委副书记总结了市派第一书记两年来驻村帮扶工作,尤其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通报表彰了113名第一书记优秀代表。正是这次大会上,我深深记住了一个名字——李桂发。
李桂发,德州市科协办公室主任、市派驻禹城莒镇董屯村第一书记,市派第一书记标兵!
他是全市第一个被市委书记亲切约见,第一个驻村感人事迹登上《人民日报》地方版,又是唯一一个被驻村老百姓敲锣打鼓强烈再次留驻的“第一书记”!
01
2017年3月3日。一夜小雨,润物无声。
当东方的天空刚刚泛起鱼白,派驻禹城市莒镇董屯村的第一书记李桂发、村支书程发军便已经站在了董屯村外的田埂上。这样一个抢种季节,他们觉都睡不踏实。太阳倒是一副心情不错的样子,慢悠悠地在村东小树林那边升上来。
“老程,看来今天天气不错。昨晚一场小雨,今天是不是咱正好种土豆啊。”李桂发边走边问身后的程发军书记。
“行是行,可咱的联合土豆自动播种机不是被房寺镇茂徐村的王起奎借去吗,到现在还没给咱还回来呢,这小子,我都催他5次了……”程发军书记边说,边把吸了一半的烟恨恨地丢在地上。
“我这就给他打电话,王起奎这小子搞什么鬼?”李桂发的双眼瞪的溜圆。
“这才几点,你就打电话。你不睡觉,也不让别人睡觉啊?”
“还咋能睡的着觉,都什么时候——了——”李桂发觉得声音不对,回头一看,把刚要出口的“这小子”三个字,直接转内销了。“哈哈。老温啊,你啥时候来的,也没提前打个电话。”
“温镇长啊,你这么早来指导工作啊。”程发军笑着递上一支烟。
“还是抽我的吧。咱干部不能沾群众一针一线,你说是吧,桂发书记?”李桂发刚想伸手接烟。又被温光辉故意一缩手,闪了一下,“桂发啊,桂发同志,我不是说你,都跟你似得,工作不分时间、地点,看看表,现在才刚6点。有事不会等吃了早餐再干啊,我就是不放心你这火燎屁股的脾气。哈哈……”莒镇常务副镇长温光辉的一阵见面揶揄,让站在一旁的程发军心中暗暗好笑。他早知道这两个“好同志”都是工作狂,也多次见识了他俩见面就“互掐”的场景——这才是“革命”真感情!。
“走,上车。到镇上我请你俩吃豆腐脑、肉夹馍。”温光辉边说边把手中的一根香烟递给了李桂发。
程发军书记犹豫了一下,说:“温镇长,我就不去了吧,你和桂发书记去吧。俺家里老婆可能粘粥也快熬好了,我还是回家吃吧。”
“程书记,我不是说你,你一天见多少次老婆的面啊,你数过吗?你看咱桂发书记,都快一个月没回家见儿子了吧?哈哈,哈………”温光辉边笑边说道。
“哈哈哈。”“哈哈,哈。”两个人笑的程书记脸都红了。
“走,老程。温镇长这次请客你必须得去吃。你没看出来吗,他这是又给咱俩借题开会啊,走吧。”李桂发笑笑说。
董屯村距离莒镇政府驻地其实也就8分钟车程。这条路程书记走了几十年,温镇长也走了好多年。其实,对于李桂发来说,虽然只是走了短短的一年时间,这条左拐右拐又左拐的乡间柏油路,他却也是轻车熟路,并走出了新思路,走出了新感情。
温光辉边开车边打开了车子左侧的玻璃窗,“桂发书记,你正好说说今年流转出来的土地,还有咋个种植土豆或者蔬菜的大想法吧?”
李桂发把头转向左侧,正好一缕阳光照射在他黝黑色的脸上。他索性把胳膊伸出车窗外,用手指着路边的一大片绿油油的麦地说:“现在当务之急是先种上预留出来的这200亩土豆,种土豆最好时间要在3月5日之前,专家说了过了这个日子就会减产啊。咱设计的大地地膜加地灌方式种植,非常先进和科学,温镇长你放心,这些技术性问题我和程书记都考察学习过了……”
“我完全赞同和支持桂发书记的想法,我们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都开会研究通过了,这点我们有信心。”程发军书记接了一句。
温光辉认真地听着。他一直没有插话,只是在心里暗暗偷笑,这个李桂发有一套啊。车子在一个左拐弯处,他突然想起了什么,“桂发书记,不说点重点的有用的,你规划的科技大棚种植蓝图呢,啥时候给我看看,也好在镇党委会上给秦书记、宁镇长汇报和研究研究啊?”
“上次咱们一起考察参观回来,我就做好了方案。你忙我也忙,哈哈,你不说我都忘了该你汇报了。咱初步计划的是流转1100亩土地,建设256个科技大棚,我想让老百姓都来租赁大棚种植蔬菜,让村民变股民,一同来致富……”
“咱说干就干,只要镇党委会上一定住,我就在路边做个大大的喷绘把你李桂发的蓝图给你竖起来。”温光辉说着在路边停住了车。
李桂发还想接着往下说,突然被温光辉打断了。“桂发书记,别说了,到站了。咱先吃饭,吃完饭,咱再接着细细谈,哈哈。下车。”
“程书记,下车,吃饭。”
3月8日,董屯村的土豆播种开始了。李桂发深深地记着这个日子。
这是经过几天紧张准备之后开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当然还是有故事的。
李桂发书记站在田垄上,声音沙哑地与程发军书记交谈着。程发军书记看着他一嘴的水泡,都有些不忍心在他面前掏烟抽了。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也不怪李桂发着急上火。先是房寺镇茂徐村的王起奎借走的联合土豆自动播种机迟迟不还,温光辉、李桂发、程发军三人几乎一天三个电话的催他。“嗨,人家王起奎就是雷打不动的稳当——正在用。”李桂发生气地说。后来对方连电话都不敢接了,气的李桂发“打人”的心都有了,他专门与温光辉副镇长一起开车到房寺镇王起奎的家里去催要,当现场看到,自己带起来的土豆种植户王起奎那白花花的100亩待种田时,李桂发的心又软了。温光辉笑笑说:“桂发书记,咱先回去吧,再等几天没事。”话是如此说,但心里还是着急——他温副镇长一天三趟五趟的跑来董屯现场询问与督导种植,大家都看在眼里了!
现场。“3月8日,桂发书记、发军书记,你俩咋种植土豆还要选个妇女节了呢?”温光辉副镇长这话纯粹是为了活跃一下紧张的气氛。
李桂发的手机一直在兜里“吱吱吱”的响。程发军书记走进他提醒了一句:“桂发书记,你的电话,电话响了。”
“这个时候忙忙的,谁这么会凑巧赶热闹!”李桂发一脸很不情愿的掏出电话来。“喂。谁?啊——俊霞啊,我这正忙着呢,你有什么急事吗?”
“咱儿子轩轩突然发高烧38°、39°不退热,都好几天了,你也不回来,咋办?”妻子在电话那边焦急的说。
“医院检查出什么病了吗?”
“大夫说,是儿童手足口病。”
“那你还不赶紧先送人民医院啊。”
“送了,医生说这病很难治。”
“你和咱妈抓紧找个好大夫啊。快,快啊。”
“孩子都住院快一星期了,咱妈说尽量不打扰你……可,可孩子说想你了,非要给你打个电话。”
“爸爸,你快回来吧,我想你了……”电话那边4岁儿子的一声呼喊,让这个军人出身的铁打汉子,心一瞬间就“碎”了。李桂发强忍了又忍,两行湿乎乎的液体还是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等李桂发通话完毕收起了电话。站在一旁的程发军书记心里一惊,忙问:“桂发书记,咋了?”
李桂发摸了一把脸,笑了笑,“没事,刚才风吹的,迷了一下眼。”
温光辉副镇长一直站在他俩的身后。他在心里苦笑了一下:这潮乎乎的天,哪有一丝风啊!
董屯土豆种植现场上,李桂发的身影一直没有缺场。
一直生他气的温光辉说,“李桂发啊,李桂发,大地里是覆膜种土豆,又不是种你,少你一天两天的土豆是种不了呢,还是种下不会长啊?你回去看看你儿子,没什么事,这不是还有我和程发军书记盯着吗。”
李桂发却一直坚持说,“没事,我儿子那点小病没什么,有他妈和姥娘照顾呢。我就是不放心咱这几百亩的土豆,这可是我跟程书记及村干部们给全村老百姓们承诺下的实验田啊,那些老百姓都眼睁睁地看着咱呢,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可不是小事,关乎着下一步咱的大棚项目推行不能推行的问题呢……”
“坏爸爸”李桂发竟狠下心来,没有回家陪护一下生病的儿子。
在采访中,我看的出他也是心疼和歉疚的。“幸好,有程书记和董屯村委班子这些好同志,细心和想得周到,帮了我的大忙医治好了我儿子的病。”李桂发边说边嘿嘿笑了,“通过这事,妻子不光没有怪我,反而更支持我了,太谢谢了。”
原来,细心的程发军书记把此事告诉了村委会主任刘长江、村干部王殿祥、妇女主任季秀英。大家深夜“背”着第一书记李桂发临时召开了次党小组会议,大家这次却商量的是李桂发书记的“家事”。后来,季秀英经过多方打听,淘到了伦镇莲红村李大夫的一记祖传秘方,由王殿祥、季秀英坐车亲自把药送到了德州李桂发妻子董俊霞的手中,并还带去了全村人的问候和关心。
“不是妻子给我打电话,我还被蒙在鼓里。你别说,几副药还真就治好了俺儿子的病。董屯村的党委、村委两班子、董屯村的老百姓对俺太好了,你说俺不努力加油干点事,对得起谁啊……”每当说起此事,李桂发都激动不已。
都是真情对真情,真心换真心。我也由衷地被感动了。
02
2015年4月1日,穿一身军用迷彩服的李桂发做为派驻第一书记,到禹城市莒镇莒镇社区(村)正式报到。
我是在2017年的4月的一天,走进了莒镇社区高兴峰书记的办公室。
采访,便从李桂发书记的“进村”说起——
“崔老师,我不瞒您说,见桂发书记的第一面,我并没有多少的好感与欢迎。只是礼节性地客气了一下,心想肯定又是来了个下村‘镀金干部’而已,住几天一新鲜,再以后就几乎见不到人了。当时就想,还个人能在‘愚人节’来报到,是有意的吧,哈哈……” 高兴峰书记到是一脸的真诚。
“没想到,桂发书记竟然不一样。”我分明看到高兴峰书记两眼里明亮的光了。“桂发书记一进村就是真驻村来的。他一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家,真的是挨家挨户的走访、摸底、调查情况,全村522户,1542人,特别是我村里的17户低保、贫困户,他每次去都还自己掏钱买上一些慰问物品……桂发书记还走访老党员、村干部,甚至沿街的商户他都走到了。”我静静地听高兴峰书记的诉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他无意中的一个称呼:桂发书记。多么亲切、熟悉又温暖的一个称呼啊!
我想,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上的改变。他应多少的代表了基层乡村组织对市派第一书记的认可,更是对党组织威信的树立及对“桂发书记”个人的尊重或肯定啊。
“其实我当村委书记也是个新手,‘临危受命’也才一年多的时间。其实打心眼里我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乱摊子的。”高兴峰书记笑笑说,“我原先只是想努力做好自己的企业,个人发家致富就行了……经过和桂发书记相处的这一年来,我才改变了这种狭隘的想法,光顾着自己致富不算能耐,也不是一个好的党员干部所起的表率作用与意义。只有带领全村老百姓一起致富,让大家一起富裕了才对得起咱这个‘党员干部’的称号。对吧?老百姓选咱,是信任咱,咱不带头做点实事,干点有益全村有益老百姓的实事,咱愧对‘党’啊。习总书记不是说了吗——小康路上,咱绝不能让一个群众掉队……不瞒你说,这些多亏了桂发书记的经常性‘洗脑’和不厌其烦地传帮带咱。哈哈,哈。”高兴峰书记端起水杯,一边喝一边看的说道:“原先真的没有想这么多、这么深、这么远!”
莒镇社区辖9个行政村,更是莒镇镇政府驻地,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广袤,交通便利。高兴峰书记便借助此优势,正尝试着在莒镇村推行以土地流转形式招商引资项目。目前,引来的“第一只凤凰”是禹城市辛寨镇李楼马传宝的苗圃种植项目,首期流转农村土地500亩,已经投入种植的已经有150多亩土地。李桂发书记的到来驻村,更带来了他的派驻单位——德州市科协强有力的推力:智慧支持、技术管理、资金帮扶等一系列利好。李桂发来到莒镇除了走访村民、慰问贫困户、参加镇党委班子会议,他还积极联系并外出考察致富项目。“一个人忙的像两个人、三个人似的,真佩服桂发书记的精力,哈哈。”高兴峰一提到李桂发,都是满脸的服气和敬佩。他心里也纳过闷:当兵的人体格、精力都这么好吗?
在德州市科协的大力帮扶、推动下,在禹城市、莒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全力配合、支持下,李桂发书记先后在莒镇社区(村)发起成立了一社两协会:依托马传宝的150亩苗圃种植项目,成立了“禹城市泰正庆园林苗木合作社”;依托高兴峰的诚通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三黄鸡的养、储、售一体化生产加工),成立了“禹城市莒镇社区三黄鸡养殖协会”,通过提供科学养殖技术与优良种苗推广,现已经吸收养殖户达50余户;另一个协会是“禹城市莒镇富硒马铃薯种植协会”。这个协会的成立以及背后依托引进的实体富硒马铃薯实验基地项目,也的确煞费了李桂发书记的一番心血。
事情还得从马传宝手中流转的350亩剩余土地说起。
马传宝一直看好的苗圃种植,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项目,但是现实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苗木生长周期较长,经济效益见效较慢。“我多次劝说老马,就是希望他能够实行交叉种植,能尽快实现效益。如今市场变化又太快,大面积流转的土地不适宜种植效益期太长的东西,这样也不便于说服和带动其他老百姓的积极参与。”李桂发着急地多次上门劝说,有时他还拉上高兴峰一起去说服马传宝。
为了说服固执的马宝传调改种植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李桂发想起了市科协曾表彰过的科技带头人——临邑县的山东升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东鹏。他可是在当地出了名的马铃薯种植能手、专家。2012年4月,付东鹏作为优秀企业家代表曾参团一起跟随温家宝总理参加了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中国-中欧-波兰经济论坛”。2016年7月,付东鹏的升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临邑县升华马铃薯协会,还被国家科技部、国家财政部授予了“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李桂发几番联系终于联系好了付东鹏。他是想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开上他自己的那辆旧“桑塔纳”,拉上马传宝、高兴峰等一起去临邑实地学习考察。“学习考察很成功、很顺利,就是‘老牛车’不给力,哈哈。”一提起此事,李桂发就想笑。“破车就是不给力,关键时候掉链子。”原来,在回来的路上,李桂发的那辆旧“桑塔纳”车子变成了破“桑塔纳”,坏在了下禹城高速的路口上。“哈哈,不光害的一帮人下车推车,还害得高兴峰书记请吃了一顿工作餐……”李桂发开自己的车去考察学习,倒没有在意,却对吃了高兴峰书记的一顿饭,耿耿记在心里那么深。为此,他后来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挪用”自己的军队转业干部安家费买了辆新的“天籁”车。李桂发自从自己给自己配上了高档的“驻村专车”后,不管是走访慰问、外出考察学习、申办资金项目等等都自费自驾车出行。我在跟踪采访时做过他的“专车”,并偷偷地记下了数据—— 一年的时间他经跑了三万七千九百多公里路程。我当时就突然地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嫂子知道了,会不会跟他急!”我没敢问。
这个担心暂且不去管他。其实,李桂发书记看准的事情他就一定想办法办成并办好的,就像这种植土豆的事情一样,马传宝最终还是听取了李桂发的建议,考察回来后便把剩余的350亩全部种植成了土豆。可想而知,当年就取得了大丰收,亩产7000多斤土豆,实现了亩产增收2000多元的目标,也让全村的老百姓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李桂发书记的积极协调与争取下,德州市科协先后拨付支持“禹城市泰正庆园林苗木合作社”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拨付“禹城市莒镇社区三黄鸡养殖协会”项目扶持资金15万元……“当然,我们单位拨付支持的还不止这些资金,还要多的多,有个好的‘娘家’太给力了。哈哈。”李桂发颇有感慨地说,“其实,我一直都觉的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单位领导、乡镇村各级领导全力帮助、支持、配合所得,我只是做了我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做的一点点工作:只不过是多跑了点腿多打些电话、多开几场会议多与基层党员干部谈点心、多走访了些贫困群众多反映了些基层实况、多沟通协调些各层各级的工作、多跟老百姓接触了接触、多在农村这片大地上多待了些日子……”
也许,李桂发的成功正是这一点一点的看似平凡不起眼的工作吧。
“第一书记”的两大重点工作:一是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促进并实现基层党员干部及党支部班子的团结、高效,实干、引领,担当、有为,起到真正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带项目,做产业,大力推动农村土地科学规范化的流转,鼓励规模化、产业新型化转型,做好精准扶贫,提高新农村经济文化生活的全面提升。
“第一书记,不仅是个职务,更是一份担当,一座非常必要的桥梁。”我深信这一点,并且深信不疑。
李桂发书记,就是这样一座平凡而特殊的桥梁——
2015年,他是两条腿走路,走的是莒镇的乡间“大道”;他是两只手抓工作,一只手抓项目、带实体、促扶贫,一只手抓基层党建工作。帮助镇、村党委政府协调资金、跑规划,合力在镇幼儿园路南建起了莒镇社区办公及活动中心。
协调德州市科协资金20余万元,购进科普图书2万余册,建立图书阅览室;
协调市科协、市体育局资金10余万元,购进棋类、健身器材设备,建立老年活动中心;
协调德州市科协资金15余万元,建立莒镇幼儿园“趣味活动室”;
……
“真金白银,真投入;汗水血水,真感情。”李桂发感慨良多。他说,“这些辛苦努力所换来的,是使农村的老百姓能真正的看到党的执政利好,看到各级党的干部执政为民、良苦用心,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正气所向,民心所指……”
莒镇科普文化广场的建设,也凝聚了李桂发书记的不少心血。为此,他还和高兴峰书记“争执”了很长时间。“我本想少投点资(资金不足)建个普通的小文化广场。只是想晚上,大妈们有个跳个广场舞地方就行。结果,桂发书记就是不同意,他多次跑到到镇政府找温光辉副镇长修改效果图;他坚持说这里紧靠着莒镇中心小学、莒镇中学、莒镇幼儿园,学生多、接送孩子的家长也多,是个很好的科普、文化宣传阵地,一定要利用好……最终,我还是听了桂发书记的建议,觉得他说的很在理;你没有看到啊,不管莒镇村的大小事,他都像他自家的事情一样上心、用力,真拿他没办法。不过,我还真就佩服桂发书记的这种‘傻劲’、 “牛劲”,哈哈,哈哈哈。”高兴峰书记说着说着,自己也忍俊不住笑了起来。
莒镇社区(村)社区活动中心,2015年10份便正是投入使用了。而科普文化广场的修建完工就完了些时间,到2016年3月1日才正式对百姓开放使用。让人惊喜的是,3月7日,德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勇,市委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韩建亭就到莒镇社区便进行调研指导工作。
笔者找到了次日的《德州日报》,看到头版载有这样的文字:陈勇书记参观了莒镇社区的新建党支部办公楼、科普服务站、科普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听取了李桂发的工作汇报。他充分肯定了莒镇派驻书记工作。他指出派驻书记紧紧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等重点任务,真帮真扶真付出,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他强调,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是中央、省委和市委作出的一项重大安排部署,“第一书记”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根基层,扎实工作,不负组织重托。
……
中午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来。此时,金灿灿的光芒照射在李桂发书记与他身后庄严而鲜艳的壁画墙上,一行大字映入眼帘:永远跟党走……
03
李桂发参加完市驻村第一书记年终考核会议,走出镇政府的会议室便拨通了高兴峰书记的电话:“兴峰书记啊,我李桂发。现在告诉你个消息,今天会上根据组织安排和决定,我驻村一年期满,宣布要调走了,一会儿我就去社区二楼取我的行李被褥了,你在社区办公室吗?”
“什么?桂发书记,你说什么,说什么……”高兴峰书记在电话那端连问了三个什么,显然他是不相信李桂发刚才所说的话。
高兴峰书记堵在了社区一楼走廊的大门口。他有些情绪激动地对前来取行李的李桂发书记大声说:“桂发书记,怎么说走就走呢?我,我……你把被褥原封留在莒镇社区吧,你也别取走了,还有你那间办公室我都一直原封不动的留着它,你要真走,咱就当留个念想吧……”说话间,眼圈有些发红,这样高大的、壮实的两个汉子都动了感情。
“好吧,我的被子就留在莒镇,这永远是我住过的‘家’。”
“莒镇,随时欢迎你。”
“哈哈,这么伤感干嘛?”
“又不是不见面了,晚上我还要请你喝杯酒,送送行。哈哈哈。”
两个人,四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高兴峰从社区活动中心出来,径直走着去了莒镇政府大院。他着急着是去找镇党委秦飞龙书记的,一边走一边心里想,看看到底还有没有办法留住李桂发书记,不让他走呢?
结果,秦书记又去市里开会了。
宁传民镇长也不在办公室。
最终,他还是敲开了房若波副书记办公室的门。
“房书记,李桂发书记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组织决定,我也没有办法,你认为我愿意他走啊。再说,他走的又不远,是去咱董屯村,不还是咱莒镇吗?”
“是去董屯啊?我的个天,你们咋不早说,这个李桂发,我晚上非找他算账不可!”高兴峰一脸的如释重负,嘴里却依旧恨恨地说。
“兴峰书记,你放心吧。我都给他买好了新被褥了,除了他去住的董屯外,我已经安排给他在镇政府里也设一个办公室及住宿的房间。哈哈,说啥也不能放跑了他李桂发呀。”房若波书记笑笑说。
“哈哈哈,李桂发他也‘狡兔三窟’啊。”
“哈哈哈,哈哈。我放心了,房书记,咋个谢你?”高兴峰高兴了起来。
“做好莒镇村的工作,支持董屯村的工作,联系配合好桂发书记的工作,就是支持全镇的工作了,这就是谢我了。你们做好了,我还得代表秦书记、宁镇长好好谢谢你们呢!”
其实,李桂发离开莒镇(村)社区,留下的不仅是一套棉被,更多的是老百姓的无数“口碑”——
莒镇村的贫困户郑秀英,是一位70多岁了孤寡老人,当李桂发代表市科协把年终慰问品:米、面、油、蛋等送到她家中时,这位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激动的热泪盈眶,紧紧抓着李桂发书记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嘴里一个劲地含糊不清地说着“谢谢党、谢谢书记、谢谢好人。”
73岁的五保户姜振平老人,常年靠吃低保生活,偶尔也放三五只羊增加点收入,当李桂发书记慰问他家的时候,激动的老人非要亲手杀只羊来感谢李桂发书记。
最难忘的,还是村内76岁的五保户何忠林老人,生活拮据无依,身体几近不能自理,身居的是60年代建造的土坯房(也已经成为危房),李桂发曾多次走访他家,这次除了米、面、油、蛋等年终慰问品外,他还特意购买了一床新的保暖棉被送到老人的家里,老人老泪纵行:说这床棉被让他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
面对我的采访,李桂发常说的一句话,“我一直都觉得,不是我在帮助他们,而是他们在帮助我;不是我感动他们,是这些淳朴的老百姓时常感动了我啊……”
我被他和他们,一起感动着!
一走进莒镇敬老院,你首先就会被一个身体瘦小、热情的身影所欢迎着、吸引着——她微笑、手舞足蹈、快跑着在你的面前做出各种的肢体语言表达,她就是62岁的聋哑老人彦士英。
谈到莒镇敬老院,李桂发书记竟与他有着很深的不解之缘。
说这话的是敬老院刘强院长,他感触颇深。“连着两个年李桂发书记都是在我们敬老院与老人们一起过的,太难得了。想想他自己也有家有亲人的,大老远从德州赶来与我们一起过大年,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太了不起了……我和全院的老人们打心眼里感谢他。”
“莒镇敬老院是由始建于1986年梁庄北的梁庄敬老院发展而成,于2006年搬迁新址,建设成了现在的规模。共有服务工作人员3人,房舍30间,入院修养的老人共18人。他们多是来自周边十多个村子里的“三无”(无子女、无住房、无经济来源)与孤寡残障人员,年龄最高姜秀英老人已经91岁了,另一位李启英老人87岁,老人平均年龄70岁以上;其中有两名新入院的残疾人较为年轻一些,一个是邓家申,四肢残疾55岁;一个叫梁如伍,是个盲人46岁……”今年也刚好50岁整龄的刘强院长,一谈起敬老院的情况来如数家珍。
“2016年大年初一(春节),一大早镇办公室主任张凯就打来电话,说今天中午镇领导和驻村第一书记李桂发同志一起来和敬老院的老人们欢度春节。让我准备一下。”刘强院长笑笑说,“镇领导每年都是来慰问院里的老人们,但是今年让我有些不一样了,这次不是年底慰问,而是镇领导与敬老院的老人们要一起共度春节。哈哈,还有驻村第一书记李桂发书记也来。让我没有想到。”
“中午吃的什么饭呢?”我好奇地问了一句。
“其实,我也正发愁中午和领导们吃什么饭呢?结果,张主任告诉我中午饭院里就不用忙活了,李桂发书记早在镇上一家叫‘东旺快餐’的饭店定制好了水饺,他们煮好了12点整准时送过来,大家中午一起吃水饺、过春节。”想是,这准又让刘强院长惊讶了一番吧。
“镇领导有蔡立宝镇长、房若波主席、温光辉副镇长、老龄委徐炳海主任、民政助理张路路同志,还有就是李桂发书记啦。他们给敬老院送来了大米、猪肉、面粉等慰问礼品。对了,还要特别一提的是,人家李桂发书记自己掏钱给院里的18位孤寡残障人员,每人送了一件迷彩样式的军用棉袄,可把老人们喜欢坏了,看着他们一脸欢喜的笑容,就能想象得到衣服穿在身上,温暖在心里……”
“买的大小型号合适吗?”我随意问了一句。
“对不起,你看我这一激动忘了说了。哈哈。”刘强院长笑容里多了一丝歉疚,“其实,元月5日的时候,常务副镇长温光辉和李桂发书记专门来了一次,亲自记录下了每个人的身高、性别、特性等资料,15件男性的,3件女性的……哈哈,李书记是个细心人。”
李桂发书记的确是个细心的人。穿惯了迷彩军装的他,第一次就这样给全敬老院人员送上了迷彩棉袄,2016年让孤寡残障的老人们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2017年元旦没过几天,他和温光辉主席匆匆从潍坊考察大棚种植项目赶回来。人还没有顾得上好好休息,便马不停蹄的叫上镇政府的陈岳和服装店的老板一起赶到敬老院,忙活着为老人们量身制作过年的“新衣服”。
接下来的采访中,笔者曾问到过他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你们穿没穿过军用棉衣,的确比一般的棉衣要暖和的多。可今年我想给大家再送个惊喜,过年的‘新衣服’制作成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服饰——唐装。可是……”刚才还是一脸喜悦表情的李桂发书记,说着说着竟露出了一丝伤感。“今年只订制了16套唐装,已经有两位老人因病去世了,唉。”
2017年1月27日,也是我们传统的大年三十中午。温光辉主席、李桂发书记、镇派出所高云斌所长、老龄委徐炳海主任以及刘强院长一起慰问敬老院老人们,并一起吃年饭过新年——当全院人员都高高兴兴、整整齐齐地穿上喜庆的中国红唐装,围坐在一起幸福地吃着年饭的时候,当刘强院长燃放起噼啪炸响的爆竹的时候,当所有人举起水(酒)杯彼此祝福的时候,当彦士英老人兴高采烈的翩翩起舞的时候……刘强院长偷偷透露给我说,“我听到了李桂发书记的手机一直嗡嗡在响,他却楞没有听见……”
席间,李桂发书记走到71岁的邵绪刚老人桌前,把几盒“风湿安泰贴”送到了他的手里,“邵大爷,这个药对你那风湿性关节炎的腿有点作用,你贴一下试试,注意保暖,能够止疼。”邵绪刚老人紧紧拉着李桂发的手久久不肯松开,老人经两眼含泪地说:“李书记,我这个病你都还记得,你每到过节不光来看我们,还买好多的东西,你真是个好人,好人啊……”
87岁的李启英老人,凑到李桂发书记的耳边大声说,“李书记啊,你这红棉袄太好看了,这是啥料子做的啊?我咋觉得像老时候地主人家穿的衣服呢……”
74岁的郭传香老人举着手中的水杯非要敬镇领导和李桂发书记个“酒”,他说,“感谢党和政府,我吃得饱,穿的暖,每月还有零花钱……”
62岁的聋哑老人彦士英,特别热情好动。她在李桂发书记面前一直用手做着手语,表达着她的谢意:谢谢你,谢谢你,你们就像我的亲人,这身中国红的唐装很漂亮,我都舍不得再穿它……
“和敬老院的这些老人们一起过节,是我最幸福的事情,也是我最难忘的节日了!”李桂发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这样说。
刘强院长也许最能读懂他们的心声——这些浓浓的情意将温暖着大家、温暖着这个冬天里的最幸福的节日!
04
“说起我镇的董屯村,这么多年来他的产业种植结构一直都比较单一,农户经济收入相对也比较低,是个典型的二类村。但是,它也是我们禹城市有名的革命英雄王克寇的家乡,王克寇曾担任过禹城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近几年,禹城市委、市政府拨款筹物重修了王克寇烈士陵园纪念馆,该馆被列为全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全市数以万计的干部、群众来此缅怀悼念烈士英灵,学习和感受我们先烈们的革命丰绩与感人故事,现在也成为我市、镇重点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
这次,我采访的对象是刚刚升任不久的莒镇党委副书记房若波。
“李桂发书记是2016年4月2号去的董屯村的,我记得很清楚。”房若波副书记一说起董屯村,就似有讲不完的话和很深的感情。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提起农村工作说来话长——李桂发书记来到董屯村遇到的情况也和其他的村子一个样子。比如村两委班子年龄偏大问题;还比如村子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村内只剩下老弱病残少的问题;农民常规种植产量低、经济效益低,缺少积极性和致富技术支持问题,等等。”
“李桂发书记的确是个好党员、好干部,更是个大‘能人’,他一到董屯村,就把在莒镇社区积累的致富经验,又成功‘复制’了一份——他协助村两委班子成立两个协会:莒镇董屯杂粮种植产业协会、莒镇董屯富硒马铃薯协会……”
这两块金光闪闪的金属牌子就悬挂在董屯村口的水站房的大门上。如今这三间水站房被临时改做了第一书记李桂发的办公室兼宿舍,还兼做董屯村新成立两家协会的办公场所;还兼做董屯村全面粉石磨加工厂和花生油热轧油厂的厂区;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用途,就是董屯村规模化大棚种植总指挥部——房屋外面马路的对面,是一望无际的大片流转到协会旗下的良田,是一大片李桂发书记规划好的一副壮美蓝图……
“知道李桂发书记到董屯村办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相信很多人也不会想到——‘三顾茅庐’,留住村支书……哈哈,哈哈哈。”房若波副书记的这一番话的确让我感到吃惊!并且还是大吃一惊!
这是个怎样的传奇式故事呢?!
原来,李桂发第一天到董屯村的时候,想找村支部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一起见见面对接一下工作。可是,只有一个村干部(文书)王殿祥和妇女主任季秀英在家,其他人员都不在。并且在交谈中听说村支部书记程发军早就想辞职,只是苦于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接任,还有就是村两委班子的成员年龄比较偏大,村级工作又比较困难,所以现在几乎处在了“半休克”状态……李桂发索性把车子停在村口,自己溜达着挨家挨户的走访起了村民来,一是了解了解村子里的基本情况,二是耐着心思等程发军书记回来,他用“守株待兔”的法子说什么也要见上程书记。今年整60岁的程发军书记给我的第一印象:爱笑、爱吸烟。“说实在的,我开始就对派驻的第一书记不怎么想理睬。哈哈,哈哈哈。”程发军书记边吐着烟气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因为我也见过原先的驻村书记,一直认为人家是上面派下来‘镀金’和‘混资历’的干部,坐惯了吹空调的办公室,肯定习惯不了咱农村的生活,来到农村就是走走过场住两天新鲜一下就走人了,没想到遇上一个桂发书记却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个很接地气的好党员、好干部、非常好的驻村第一书记;还有就是,农村工作千难万苦、复杂琐碎枯燥,我这个干了几十年的老支书都不想干了,他一来没有农村经验的城里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农村光有一腔热情能干啥?哈哈哈,现在看来是我短视想错了,都是人家桂发书记帮了我,也帮了俺们董屯村……”
程发军书记顿了顿继续说:“桂发书记4月1日来我家一次,2日、3日接连3天来了3次,每次都在我家谈到深夜十一二点,终于,我这个‘老木头’还是被他打动了——”
我好奇李桂发书记的“三夜谈”,都谈了些什么?
“我给李桂发书记说现在农村的无奈现状:多年来,村集体没钱没权没威望;村两委班子成员年纪大,干劲却很小,没有什么鼓励也没有什么积极性;村子里现都剩些老弱病残孕幼的村民,青年壮劳力都出门打工谋职了,存在沟通难的一些情况;原先村领导开会传达的不是计划生育罚款,就是敛收这那名目的集资钱,老百姓说啥都产生逆反不愿听了……现在是传达、开展各项工作都是难上加难。”程发军一肚子的苦水和无奈。
“我们最初有权不选择党员干部这个身份。但是,现在你既然身处在党员干部这个岗位,你就不能不为身边的老百姓尽心尽力干些事情。俗话说的好,‘你当官不领民致富,不如回家卖红薯’、‘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好坏他们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家一人致富不算富,带领全村致富才是好干部’,等等;咱习总书记讲,党员干部事事多为老百姓想一想,……全国人民携手要一起全面奔小康,科学致富,精准扶贫,小康路上咱不能让一个农民群众掉队……”李桂发书记夜夜晓之以理,事事动之以情,三夜的促膝谈心,他用真情打动了程发军,留住了董屯村的老书记。
“全村百姓可都是咱的父老乡亲啊,祖祖辈辈生死吃住在这一方土地上。你作为全村的带头人,忍心看着他们一年一年这样贫穷下去,一代人一代人地守着大好形势和而抓不住机遇,你漠视老百姓的贫困也是一种无作为的‘罪恶’。”李桂发用两只熬得通红的眼睛盯着程发军,盯着面前这个被烟呛得流泪的农村汉子,盯着这个老实本分的村干部。他仿佛运载来一车的话语要送给面前这位董屯“带头大哥”。
再不能走“年年扶贫年年贫,年年贫又年年扶”的怪圈了;更不能让农村的年轻一代人继续走“他想变故乡”的无奈选择了;我们一定要带头想办法,在家门口创业,在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上‘淘出宝’来。要让新时代的农民乐活在自己的家乡,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建起新的幸福家园来……是真心话,是肺腑言,是百姓愿,是群众想,是两个勇敢男人的终极默契与心灵对碰啊——或许,没有人会记得曾经的那盏灯光下,有两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却照亮了那片美丽的夜空!
……程发军书记一拍大腿,说了声“李书记,就凭你这股劲、你这一点为咱老百姓做点实事的心,我同意和你一起干了!”
村委会主任刘长江把眼睛一咪,笑嘻嘻道:“书记都发话了,咱没啥说的了,我这把老年纪老体格的还能为咱董屯村干点事,我也豁出去了,跟着李书记、程书记一起干,干!”
这一干,可是真干,是大干。整个董屯村的百姓都看在了眼里——
村干部王殿祥说,李书记进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全村党员与村民代表大会。他和程发军书记、刘长江主任等全村31名党员干部一起商量好的农村土地流转,进行农业种植结构大调整的方案与想法讲给大家听,与大家讨论。李桂发书记提出,现在国家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当今广大的农村的建设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是,农村群众的这种单户种植方式已经严重滞后、落伍,这就是造成部分老百姓越种地反而越贫穷的原因,也是导致很多的青年农村人口不愿意种地,而是选择到城市打工或经营生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是造成现在十村九空现象的重要原因,很多的农村仅剩下了留守老年、儿童和病残障人的现状。广大的老百姓也明白这是事实,但是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和现状呢?现在,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起引领和带头作用了,我们这个时候必须挺身而出,否则就对不起党员这个神圣而共荣的称号、身份。我们党员干部要先积极主动起来,借助国家的有关农村农业发展的利好政策,搭上今天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抓党建、促扶贫”的专车和快车,敢于率先解放思想改变思维,带头科技致富并带领全村老百姓一起富裕。经过反复讲解、普及相关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结合镇村现状拟成的董屯村土地流转与发展计划,等等,最终大会全票表决通过,让李桂发书记在莒镇的成功经验再次在董屯村又成功落地生根:
1.筹备成立禹城市莒镇董屯村产业协会。下辖莒镇董屯杂粮种植产业协会和莒镇董屯村富硒马铃薯种植协会;
2.由村委会协调,依靠协会实体名义第一批流转土地200亩,进行特色种植;
3.第一批土地流转的60户(200余人口),主要以村第三生产队的土地为主,协会支付流转户按每亩1000元流转费;
4.流转土地归协会主导并运作,每年经营收益要以50℅协会自留,做为启动与扩大再生产发展基金;30%给村贫困户会员分红,20℅上交村集体的比例实施,以保证群众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
5.协会启动资金有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村民积极分子自筹。
6.协会成立党支部。李桂发任书记,程发军任副书记,成员有:贾青军(贾庄村支部书记)、王金香(纸坊村支部书记)、季秀英(董屯村妇女主任);主要是考虑到董屯社区内各个村之间的土地流转与统一协调的问题。
7.实现党支部引领,加协会、加会员(农户)的新经验模式,以土地流转入股形式,使户户是股东,人人做会员……
“李桂发书记一住进俺们董屯村,整个村子都被他给带活起来了,他整天闲不下来,整个人好像从不觉得累一样,他一边抓党建、带班子,一边抓经济、促扶贫,如今村子也大变了样。”老党员郭清水的话,让王长兴、景开江都有同感。
“董屯村如今不仅仅是‘活’了,还有些‘疯’了的态势。”这是房若波副书记讲的话,“李桂发书记着手抓党建,带班子,并不是死板的说教、做思想工作,而是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他让村两委班子带头成立协会,再让协会实体为村集体挣钱,他常跟我交流说,村集体只要有了钱,才有话语权,村两委只有为老百姓办实事,村干部才会有威信。党员领导干部自己没钱也不会挣钱,更不能带领全村百姓脱贫致富,老百姓凭什么拥护你,听你话,相信你啊。”这些话对房书记的刺激颇深。“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呢,身上有使不完的‘干劲’、‘疯劲’”。因为邻近的村子都知道了董屯村的程发军书记‘疯’了,是被一个驻村的李桂发书记给带‘疯’了。最早传这话给房书记的是张集镇奶牛场的老板。据说2016年的6月份,张集镇奶牛场正在为牛饲料发愁时,董屯村的程发军书记找到他说可以卖给他200亩地的青稞玉米,还是连轴带稞一起的。当那些土生土长的群众眼泪汪汪地看着,那一车又一车被拉走的是自己大地里的还没有成熟的青稞庄稼,心里难受与难舍;同样还有两个人也在眼含热泪,激动不已。一个是董屯村的支部书记程发军,他在村委会成果总结会上激动的眼含热泪地告诉大家,我们这200亩流转土地的庄稼卖青稞比成熟了收下来再卖不仅省工省时间,每亩还多赚了300元钱。接下来,还是按照李桂发书记提议的开始再种植花生、大豆……
“这花生、大豆在董屯村的种植。到了年底,竟又种出了两个加工厂——董屯村全面粉石磨加工厂和花生油热轧油厂。”这是后来,房若波副书记在采访中对我说的话,“没想到,这个李桂发书记为了董屯村的致富和发展,真是‘疯了’、‘拼’了。有时,他竟然一个月的时间都盯在村里也不回家……我,我……”房若波副书记竟在我的采访现场,在自己的表述语境里,在李桂发书记的感人故事中感动的落了泪——
一个基层乡镇党委副书记在讲述一个派驻村第一书记的事迹时被感动的落泪,这或许真的是首次吧。这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让我无法去理解或者体会,让我非常非常的惊讶啊!
我仿佛也被一种什么的力量,同时感动着!!!
被感动人不仅我。还有一个是刚刚升任莒镇人大主席的温光辉。
温光辉对我说:“自从李桂发来了,我也不知咋的经常的是自己产生自责感,哈哈。有时候,周末我回到县城的家里,感觉睡觉都不怎么的踏实,觉得人家桂发书记还驻在村子里,舍家撇业,认真工作,我咋回家了呢……晚上,也没人陪他拉个呱、说个话的,哈哈哈。”
程发军书记心里最清楚,董屯村的两个新建加工厂,温光辉功不可没。
2016年6月份,发动村干部、党员以协会名义集资3万元,建立了董屯村全面粉石磨加工厂;
2016年9月份,发动村干部、党员以协会名义集资5万元,建立了花生油热轧油厂。
原来,协会自筹来的10万元钱,大部分购买了设备,却挤占了买种子的钱款,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现状。程发军找李桂发商量,李桂发找温光辉研究。最后,竟以温光辉的名义担保在莒镇农村信用社(农商行)贷款10万元,由村协会作为主体还款并支付利息。就这样,厂子建起来了,到了10月中旬,50亩花生又来了个大丰收。
这个只有230户不足千人的小村子突然间沸腾了。在今天,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董屯村人终于开足马力干起了自己加工厂。程发军书记也突然地来了精神,带领协会一班人加班加点开始了艰辛的、欣喜的“乡村创业”。村里的小麦可是重来就不缺的原料,这使得全麦面粉石磨加工厂,每天从早上五点开工一直到晚上十一点下班歇工;花生油热轧油厂也因今年的花生大丰收,而让机器每天都不停地唱起了歌。李桂发每天都会站在院子里,欣慰地看着满院子忙忙碌碌打工的村民脸上堆满的幸福的笑容,他的心里竟有种喜滋滋的爽!
这种喜滋滋的爽还没过几天,李桂发和程发军书记的烦恼事情就来了。
仅半个月的时间,库房里就存了1万斤全麦面粉,1万斤花生油,真的是愁完生产,又开始愁销售了。不用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的难题还是落在了李桂发书记和温光辉主席的肩上——
“那段时间,真的是天天灰头土脸,帮着董屯村又推销油又推销面,忙的不亦乐乎,不亦烦乎。哈哈,找熟人走亲戚,能想的法子几乎全动用上了。”温光辉一想起那段经历就满腹的感慨与辛酸。“到处碰壁不要紧,关键的是还有人不理解我们,竟以为我们私下里做生意赚钱呢?哈哈哈,小报告不光打到镇党委书记那里,听说都传到禹城市领导耳朵里去了……”
“我和当时的温光辉副镇长可真没少费心、吵嘴、跑腿、发疯式地打电话,吃闭门羹、碰的一鼻子灰的时候是常事。说实话,心里也委屈过,想放弃过,每天回来看到村民们热情高涨、加班加点赶工的场面时,心里突然又有了力量、有了劲头。天一亮,我还是和温光辉副镇长各自开着自己的车子去推销——功夫不负有心人,正赶上年底,几家大型单位给员工发福利定了我们的货。结果,经出乎意料的把货卖脱销了,哈哈哈哈……”李桂发的那种开心,时至今天依然发自肺腑、源自内心。
当年,就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并按比例上交村集体分红30500元,使董屯村全体村民切实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
虽也没有料到,温光辉副镇长与李桂发书记的这次“促销活动”,误打误撞地成就了今后的一个“大蓝图”。这是后话。
我对他俩的行动,肃然起敬。
05
记起第一次采访李桂发书记,不曾想,就被他“晾”了场。
先前电话里定好的见面地点董屯村,后来他说要改成了莒镇镇政府会议室;说好的上午九时整点见面,结果我却在会议室里等到了中午十二点半——整整‘晾’了三个半小时!
当时好奇,非要亲自看看这个“传奇”第一书记,到底如何了得?
我注意到,4月13日的《德州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是“李桂发:被群众留任的第一书记。”
……群众的感情最朴实最真挚。感动于李桂发为村庄发展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今年1月12日,程发军和群众代表把寄托全村970名群众情谊的写有“为民解忧好书记,一枝一叶总关情”和“情系三农解民忧,政策到户办实事”的锦旗,分别送到市选派办和市科协。
两年驻村帮包期满,3月10日,市委组织部考察组到董屯村考察第一书记时,发生了感人一幕,按照要求,20多名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考察座谈,但群众闻讯后,越聚越多,来了80多名村民,把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就一个要求,让李桂发继续留在董屯村担任第一书记。“我也是一名参加‘请愿’的群众,为什么大家不愿意让李桂发书记离开?因为李书记带我们刚刚过上了好日子,村里还有好多事情让他干呢,他可不能离开。”快人快语的村民楚桂英说。
……
鉴于董屯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心声,莒镇党委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向上级请求李桂发继续留任董屯村第一书记。经市选派办研究决定,李桂发作为第三批市派第一书记继续开展驻村帮包工作。“老百姓的心声,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让李桂发留任就是希望他能把第一书记品牌擦得更亮,为帮包村做更多实事好事。”市选派办同志这样说。
……
我在董屯社区活动中心内见到了村民景涛捐赠的这一面大鼓。据说,那日村干部王殿祥就是敲响了这面大鼓,召集齐了全村老老少少的80多名村民,聚集在一起要求签名、请愿留住李桂发书记的。
这次采访的见面时间准确地说,应该是4月20日中午12点45分,我终于在莒镇政府的会议里,见到了传说中的派驻莒镇董屯村“第一书记”李桂发。
“抱歉,抱歉,我来晚了。”李桂发书记急匆匆地小跑着进了会议室,一边抹着额头的汗水一边不停地道着歉说,“是于国良书记突然的来了,而且他还是带来了陵城区糜镇的88个村支书、主任一起来我们董屯村,开了两辆大巴车声势浩大的说是来考察学习大棚种植技术了的,还又参观董屯社区活动中心、瞻仰了董屯革命英雄王克寇烈士纪念馆……哈哈哈,我不能分身啊,抱歉抱歉,让崔老师您着急了。”李桂发书记本来的安排只是上午主持召开一次董屯村党员生活会,然后赶来接受我的采访。没想到半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于国良。“好不容易送走于国良他们89位考察的书记们,接下来,我又开完了董屯村的党员生活会。抱歉,我这样想,咱党员干部说好定住的事情不能随便改动,尤其是这党员生活会儿戏不得,不能说改就改,说不开就不开了,那以后党员们谁还认真当回事啊……”
“我建议,咱还是边吃工作餐便采访吧,好不好崔老师?桂发书记忙活了一上午,肯定没少跑腿、没少说话的。让咱桂发书记先喝口水,歇歇腿、润润嘴,好接下来说话啊,哈哈哈。”一旁的房若波书记关切地说道。
此时此刻,我心里已没有了着急,或许只剩了好奇。
现实中的李桂发,却是有着另一番鲜为人知的经历:这个皮肤黝黑,身壮如牛的汉子,竟然也是属相为虎与我同龄,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的一个汉族家庭;他1989年3月入伍,在役天津27军某师8630野战部队;1992年6月入党……2007年,任德州武警支队军需助理员(副营级);2011年任德州武警支队副参谋长;2014年12月,转业到地方入职德州市科协,任办公室副主任(正科级);2015年4月1日,派驻禹城市莒镇社区(村)第一书记……
李桂发说他只在办公室坐了70多天班。这个连椅子还没有坐热的“兵哥”副主任,却在禹城农村一住就是两年多的时间,让我不得不油然心生敬意!
李桂发给我讲他第一次进驻董屯村的印象,就两个字:穷、破。
要怎样才能帮着董屯村改变现有的面貌呢?李桂发总结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支部。习总书记曾强调,要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党的事业根基还是在基层、在农村,关键在干部、在基层干部。第二句话是,要想富,先修路。落后的基础交通必将成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旦交通得到了改善,当地的资源优势就能迅速的转化成经济优势,必将能带动当地的全面发展!
李桂发进驻董屯村干的第二件大事是,修路。
董屯村原来有三条东西进村的道路:村南、村北各有一条土路,原来的生产路;中间的主干路是条渣土路,但是早已年久失修,破损不堪,坑洼不平,尤其一下雨,泥泞难行。更有村民们戏称这条路为“三蛋路”。哈哈,村民说这个“三蛋路”还真有个故事呢。据说前几年,村子里有一户程姓人家添丁生了个男孩,外村的亲戚提着一篮子鸡蛋来探“月子”,骑着车子就是走的中间这条主干道,结果一路颠簸到亲戚家后,打开篮子一看鸡蛋几乎全都碎了——还好,最后剩下了三枚“囫囵蛋”。从此,这条路便有了这么个独特又鲜明的称呼“三蛋路”。李桂发与温光辉多次打报告、写申请,积极争取协调有关部门。最终在禹城市交通局和莒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使原计划2017年修缮的这条乡村道路,提前到2016年9月份修缮完毕。喜得村民们司长安坐在他的小卖部里只唱“桂树开花香满天,桂花香飘到董庄(儿),致富大道修到家,幸福生活乐哈哈……”
其实,像司长安这样“乐哈哈”的群众现在是不在少数。可他们当时对修路拓宽路基还是多少有些怨言的。“因为,俺村多数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种了不少的树,当时刨的小树也卖不了几个钱,觉得多生长几年等树些会更值钱,思想上多少有些抵触情绪……哈哈,哈哈哈。”司长安这位退休的老教师,说起话来倒是直爽。“程发军书记、李桂发书记他们没少来我家做工作,我算了下当时刨的十几棵树只是少买了几百块钱。现在想想也太不应该了,你看看这条新马路真是太好太方便了,两边还修了下水道、放上了垃圾箱(实施了垃圾集中处理),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一到晚上大人孩子的都能走出来溜溜弯了……就连我小卖部的生意都比以前好多了,哈哈,哈哈哈哈。”看得出,村民司长安笑的很开心。
“我觉得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但是发展经济、物质脱贫,还要提升精神文明、文化脱贫,通过改善乡村综合环境,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儿’与‘幸福感’,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脱贫致富奔小康凝心聚力。”李桂发如是说。
于是,李桂发进驻董屯村又干了第三件大事,建房。
在中国北方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村委会设在村支部书记家里。人们一进村会发现村中的电线杆子上都会安装着一个高音大喇叭,遇有党员开会啦、乡镇通知啦以及计划生育、收提留等等,村支部书记坐在家里对着大喇叭一吆喝就成。
董屯村前几年也是如此。“这两年为了适应新形势,迎接乡镇检查达标不得已在村外借用了市水利站的三间水房坐办公室。哈哈哈,这不李桂发书记来了,咱村里又成立了协会、面粉厂、榨油厂等,土地流转、调改种植结构等事项、业务也不断扩大,再在一起凑合着办公确实不太方便了。”程发军书记介绍说,“桂发书记也与我们村党两委班子多次研究,并想选一个适合的场所建一处能集村委办公和全村老百姓休闲娱乐的这么个活动中心。不服气不行,人家李桂发书记想得就是周到和长远啊。”
这个合适的场所,最终选在了位于村子中间位置的一个老院子里——这是一所早已废弃不用的中学校舍。“这所学校可有是有些年头了,当时叫董屯学校,我从小就在这所学校里上的学。后来,乡镇村校合并就废弃不用了,荒在那里确实挺可惜的。”看的出来,程发军书记对这里还是挺有感情的。“感情归感情,想法是想法,可现实是修房的钱从哪里来啊,李书记?”
“咱扶贫可没有这部分钱,那只能靠咱自己想办法了。”李桂发望着一旁闷头喝茶的村主任刘长江说,“刘主任,你有啥好办法?”刘长江主任笑笑说,“我能有啥好办法,大不了,咱当小子取媳妇起房——大伙儿凑呗!”
“好,这倒是个好办法。我个人赞同,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和想法也说说?”李桂发倒是个急性子,边说边站起来从裤兜里掏钱。“为咱董屯村,我先捐1000块。”
紧挨着他坐在一旁边的程发军书记边笑边掏出香烟。“桂发书记你别急啊,你先抽支烟,咱是不是先商量和研究个捐款方案啊,比如捐款人员范围、数额多少啥的……”
那一夜,第一书记李桂发办公室的灯几乎亮到了天亮。
“其实,光为这个事我们召开了四次村委党员和全村村民代表大会,一起商量和研究具体事宜。听取李桂发书记的建议村委会党员干部一律不能插手具体工程施工和经手捐款账目。”程发军书记感慨地说,“李桂发这第一书记想得确实周到全面,要不全村的百姓夸赞他李书记好呢,哈哈,我到快成‘第二书记’了,哈哈哈,哈哈。”
程发军书记是打心眼里佩服李桂发。“我们最后形成文本意见,上报给莒镇党委备案的。具体事物交由村民代表大会选出的‘理事会’全权负责,还有经党员干部投票选出了‘监督委员会’,具体负责全程管控与监督。”
“如今的董屯社区活动中心一排的7间大瓦房,宽敞明亮、整洁有序,使用面积共208平方米,会议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一应俱全。”程发军书记介绍说,“俺村的这项工程项目仅投资9万余元,平均每平方米投资才384元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建好了,这可是俺村有史以来创造的一个奇迹了。”
这也是李桂发书记带领董屯村群众创造的奇迹。
“一项好的政策往往就是创造奇迹的动因,俺村老百姓打心眼里支持的事情,他们也会用心去做好的。”憨厚朴实的村民王希征正是这次修建村活动室的理事会三人小组成员之一。“俺们三个人(老党员程发田、金振忠)是全村群众选出来的代表,是全村老少爷们信任全咱,也是村班子和李桂发书记、程发军书记他们放心咱,天地良心,俺就心当给自家里盖房子一样尽力了——”
一根红松林的大木料檩条市场卖上80多元钱,他们想办法30元就买回来;农村盖屋启房有旧瓦新砖之说。买旧瓦时,王希征通过熟人董春山介绍找到秦庄王新的拆迁队,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买回来的瓦,运到家才0.6元∕块。因为,王希征那段时间自己买上点水果、拿上包烟没少往王新的家里跑,为此竟让村民误以为王新又多了们亲戚呢。李桂发、程发军说是不参与建设工程,可是在购买新砖的问题上也没少操心。李桂发书记开车带着王希征一行三人又是找管片书记又是找老表亲戚(八竿子打不着的远)的跑姚上村的砖窑厂。用王希征的话说买砖是省下了钱,可都费在李桂发书记开车烧的油上了。这话一点不假,就董屯村活动中心的设计原稿,李桂发书记拉上程发军、王希征等人跑将军庙村、赵堂村等多地参观、参照,取样修改。
一个多月的时间房屋建好了。而那些艰难的经过、感人的场景、让人流泪的故事却并没有就此随着工程的结束而结束,而是深深地印刻在了董屯村970余名老百姓的心田里:修建房屋之前都要打井取水,为了省工省钱理事会“三人小组”决定自己干。在专业打井人员的带领下,患有股骨头病的老党员金振忠、患有心脏病的老党员程发田和王希征亲自上阵,咕咕的水泉是伴随着夜色同时来临的,三个人你望着一身水、我望着你一身泥的瘫坐在了地上,脸上却绽放开欣慰的笑容……
董屯村的夜色,时时被拉砂石料的车鸣惊扰着,而这“轰隆隆”声常常是整个晚上——王希征就盯在现场。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先是王希征的老嫂子心肌梗死突然的去世,紧接着又是老母亲身患癌症住院。他一边跑医院一边盯工地,两边都不想耽误,两边也都不能出事啊。“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村活动室如期建设竣工了,而就在竣工前几天的晚上,村民王希征的老母亲却因病情恶化去世了。”李桂发一提起此事,都似无限地感慨。他说,“董屯村的老百姓都这样的尽心尽力做好一件事,我再干不好好带头工作,就不是光对不起自己的事了,更是对不起董屯这全村的父老乡亲,对不起这个英雄故里的村子,也对不起这个党员的身份。”
李桂发那一身橄榄绿的迷彩装,也成为了董屯村的一道风景线——
程发军书记就是经常地跟在这身橄榄绿的迷彩装身后,一起的奔波、忙碌着。此时,他站在董屯社区活动中心前的旗杆下面对我说,他一直想找块大石碑,有一天请工匠刻上这些捐款人的名字,以作后人学习:
王如森 捐5000元
齐永彬 捐4000元
王希华 捐3000元
金洪文 捐3000元
景云峰 捐2000元
金殿军 捐2000元
程发军 捐2000元
王汝刚 捐1000元
徐安然 捐1000元
其他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均捐500元
特贫户王希征 捐300元
……
“我还要大大地刻上李桂发书记的名字,他不仅自告奋勇地捐了2000元,就连他的单位新任领导蔡文晓主席来村里调研工作时听说了此事,竟也捐款1000元……我要把这些帮助过董屯村的‘恩人’们的名字永记下来,并一代一代传下去……”程发军书记站在我的对面越说越激动,他手里夹着的一截烟头,快要燃烧到了手指头都没有注意。
阳光正午。空中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正烈烈飘动着、挥舞着……
06
我曾几天几夜地跟随李桂发书记做采访。
试曾想走进他,用我的笔来真实地描写一位平凡而又特殊的第一书记形象。虽然也做到了“如影相随”, 同吃同住同工作。但我还是觉得没能完全的更好地深入进去,没有更多更细致地刻画出他的“传奇”来!
——还得说起,温光辉副镇长与李桂发书记的那次“促销活动”,误打误撞地成就了今后的一个“大蓝图”。这个“大蓝图”就是两个人在促销碰壁中的不断“打架”、“斗嘴”、“互掐”而碰撞产生的“新火花”——大规模种植大棚蔬菜园区。
2016年11月份的一天,温光辉副镇长与李桂发书记通过齐河县科协张英利主席的介绍,带着董屯村的生产的“油”和“面”去齐河美东公司做业务。“谈话中,我们知道齐河美东公司的冷链配送光在济南泉城就有100多家大型超市,很想借助这个平台推销我们董屯自己生产的花生油和全麦面。没想到,他们的董占东总经理正在推动一个美东基地绿色蔬菜进社区的工程。但是前期大市场有了,货源就又成了新的制约瓶颈,正在急需扩建25个‘方’基地(2000亩为一‘方’)……”李桂发说,机会来了——激动的他与温光辉连夜赶回莒镇做方案。
“桂发书记,咱莒镇有着大片的土地资源,并且土壤条件非常的适合种植蔬菜,但是多年来,老百姓没有习惯也没有经验种植农作物以外的特色种植,苦守着土地想致富却找不到门路……咱今天开窍了,找到了一条致富法子,咱要在土地上大大地做点文章了。哈哈,哈哈哈哈,加班咱俩赶方案和报告!”温光辉副镇长激动地在屋里直转圈。
“对,我们市科协出技术、出管理、出点子……哈哈哈。”李桂发书记边搓手边激动地打开了电脑。他要把这碰撞出的“致富火花”抓紧变成方案和汇报稿。
莒镇党委书记秦飞龙看了报告后为了稳妥起见,亲自带着温光辉、李桂发、程发军等人一行到齐河美东公司与董占东总经理洽谈。回来后,又安排温光辉与李桂发、程发军等人再到庆云县东辛店、临邑县升华马铃薯协会、河北省阜平县等多地参观、学习和调研情况,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德百集团、美东公司等20多加成熟企业,边考察边总结,最后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再次汇报给了秦飞龙书记,最后经莒镇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可以与美东公司正是签订合作协议。美东公司方面也派出了高级工程师亲自来莒镇董屯村实地考察,最后开出的条件是:一期需流转土地1100亩建设256个高科技大棚,群众参与的建棚数量比要达到80℅左右,同时要投资500万元建设一个占地20亩的集蔬菜储存、精加工、冷链配送、物资储备等综合功能的园区。美东公司可以先期无息无条件地给种棚的群众提供40℅的资金,用作启动和扶持。
“我们先后带领董屯村、纸坊村、贾庄村的党员、干部及积极种植大棚的群众100余人到外地学习、考察智能化大棚种植的经验,让群众有认知感;同时,我们以协会名义积极筹集资金50多万元,想先建4个智能化的样板大棚来让群众更真实、有效地认知和了解特色种植知识,我相信会有更多的群众加入我们的队伍,成为我们的会员,成为发家致富的能人和带头人……”李桂发书记自豪地说。
——2017年4月4日,清明节。本来接到通知回单位开会的李桂发可以散了会借机休息一天。可他不顾休班时间,还是又冒雨开车走在了赶往董屯村的路上。他边走边给程发军书记打电话,这让他最不放心是件大事——清明节村民迁坟。“清明时节雨纷纷,董屯村民忙迁坟”,这让李桂发和村两委班子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当天有白姓、景姓几家人自发地牵了流转土地里的祖坟。“村民觉悟之高,让我感动。”李桂发说着说着又有些激动了,他面对村内几个姓氏家族成员带头移风易俗,遵守承诺协议,积极把祖坟迁走的场面,竟跟着人家一起泪流满面。还有几家村民找到站在雨中的李桂发书记承诺,现在不迁坟是怕踩踏大地的麦苗,影响收成和邻里关系,等收割完了麦,按协议一起把坟迁走。
“几千年都没人敢动的‘禁区’,这次让李桂发书记一场‘移风易俗’的发动和活动,竟然给撬动了……也就是他李桂发书记想的出做得到,让我连敢想都不敢想的,并说去做了。开始我真为他捏了把汗,哈哈。”刘长江主任对笔者说。为了配合蔬菜大棚种植园区的土地规模流转,便于修建大棚和规模化特色种植需求,李桂发在党员干部生活会上提出了一项新提议:董屯村要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并且要把流转土地中的坟地全部迁出,进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安葬。
“迁坟?”“你想谁敢迁啊?”
“给谁迁?”“没人干这事!”
“这可不是小事儿,扒祖坟的事谁敢干,老百姓还不得给你豁命吗?别开玩笑了。”整个会场乱了套,大家再次被这个大胆的李桂发书记“一语惊慌”了。
“我发现,好像根本就没有能难住他李桂发的事情。”真的让程发军说对了。李桂发书记的心里无小事,他觉得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就都是大事。
李桂发真的起草了一份“移风易俗、从我做起”的承诺协议书:
1.严格遵守操办婚丧事宜“双报告”制度,做到事前报告,事后备案;
2.婚丧操办本着以从俭从省原则,不得敛财、大操大办,限制标准;
3.丧事提倡3天期,答谢本村父老为大锅菜、固定标准,不得请吹唱班子;
4.破除迷信,严格实施火化制度,提倡骨灰盒到统一规划的村公墓集中安葬;
5.村民按协议每迁移一座坟,村委会都协调协会发放360元费用做为补偿;
6.党员、干部起到积极带头作用,文明办事,自愿接受村组织、乡镇的监督;
……
听说,董屯村的村民也都积极响应并签了这份《承诺协议书》。我本来是不怎么相信的,后来经过采访李桂发书记并与本村部分村民交谈才算是得到了确认。李桂发信心满满地对我说,“全村老百姓没有一户不支持的。”
采访中,村民、退休民办教师司长安是这样说的:“其实,俺在心里暂时还不是完全能想得通的,毕竟动的可是大家的祖坟,也是千百年来的老规矩啊。可不管怎么说,想想李桂发书记肯定是对俺们和全村人好,要不然他大老远的来俺董屯村操这份心、受这份累的为啥?……为这,俺也得支持他!”
——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记者对李桂发书记进行了专访。专题报道了派驻第一书记李桂发邀请农科院专家担任董屯村产业协会的特约指导,手把手传帮教村民会员种植、养殖技术的“智”持事迹;介绍他亲带领大家学习特色种植花生、非转基因大豆以及地膜马铃薯等高附加值作物,等等;听他讲解地膜覆盖与地膜灌溉技术,示范马铃薯除虫与新发明的给水给药“输液”等科普知识……
——李桂发书记正在积极与县、市、省民政、宣传以及党史等有关部门联系沟通,为董屯村王克寇英雄烈士纪念馆申报省级财政补贴与省级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事宜而奔走着、努力着。他说,一定要把革命先烈的这种艰苦奋动、不畏牺牲、为国为家为人民奉献终身的优良传统与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人穷不能忘,等村民们都富裕了有钱了也更不能忘记。他要让这抹“红色”成为董屯村人、莒镇人乃至禹城市人民的精神动力,让后代永远铭记在心……
——李桂发书记曾不止一次的对我说起,在他的心里还惦记着董屯村子南北的那两条土路。他一直想等哪天村集体或产业协会收益好了有钱了,咱就把路硬化了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让村民出行更方便更快捷;还有就是村子中间自然形成的7个池塘,也想好好规划并利用一下,可以修建成村级公园,那样不仅能美化农村生活环境,也能为即将富裕起来的老百姓提高精神文明享受……
我祝福。我期待!
李桂发此时幸福地站在田间地埂之上。近处,是本文开篇时抢种的那200亩土地,马铃薯曼妙的身姿正在阳光与微风中争分夺秒地拔节与生长着, 秧苗也因地肥人勤苗壮,这一陇陇、一行行的“迷彩队列”长势煞是喜人;远处,是一望无垠的碧海和黑麦浪时起彼伏,那随着微风滚滚而来的是无限的憧憬和希望;李桂发那一身的橄榄绿的迷彩装在这蓝天碧野之中,融入的那么深,那么紧,那么的和谐而又不可分……我试着想像,或许不久的将来,在这片大地之上将拔地而起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智能化的特色种植大棚,在它的里面种植着董屯村人的致富希望与梦想;也就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大地之上将拔地而起的将是一座座冷链储送设施的厂房与可观光的漂亮的“希望屋”。董屯村的农民都以会员也或股东的身姿出现在这里——他们将告别舍家撇业的外出打工谋生状况,他们就在村口和家门口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和致富梦想;他们可以天天伴着老人日日陪着孩子劳作与生产,他们的脸上绽放着灿烂如花的幸福笑容……而那一抹难忘的橄榄绿的迷彩色也就深深地融化在这些幸福的笑容里面!
有人说幸福像这清新的空气一样看不到,却真的存在,它支持着我们的呼吸;幸福亦像那沁人心扉的花香一样啊,虽然也摸不到,却也真的存在,它弥漫着乡土的芬芳;幸福更像是上帝的祝福一样,听不到,依然在,它不正如这展现开来的致富蓝图一样吗,带给你我共同的分享与希冀呢!
我仿佛嗅到了风中浓浓的麦香、泥土香。不,是花香——
李桂发说,“我仿佛觉得我的面前有着无数双的眼睛看着我,充满渴望、期盼、理解和信任;我的身后又仿佛有着更多的手在推着我,不断传递力量、支持、提携、帮助和鼓励着……”他无法停下他的脚步,他满怀信心与希望,迎着朝阳继续前行……
一周的“跟踪采访”即将结束。在离开李桂发和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时,竟让我想起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着眼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这是生养我们的一方土地!这是千百年来默默耕耘并收获无限希望的土地!
阳光静好。这片土地上飘满桂花儿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