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 崔邵子
春暖花开,南湖泛起涟漪。
受舅舅之邀,我到他们打工的南方小城做客。他们的小食店,位于学校附近,两间房屋,摆十来张长条桌,整洁有序。店里有个帮手,四十多岁,白白净净,干净利索。见来了客,她笑着站起来,两只手在围裙上来回搓了搓,要进后厨躲一下。
“没事,这是外甥,不外,你忙你的。”舅妈阻止她。她笑笑,打个招呼忙碌去了。
“舅舅,这还是原来的那个店吧?怎么和朋友圈发的不一样。”
“对对,就是多出了旁边的那间,又重新装修一下。”
“记得你说过有同行挤兑,你们不是搬离学校门口了吗?”听了这话,舅舅和舅妈同时向我挤眼。我知趣地不再言语。
第二天,去舅舅家的小店吃早餐。人很多,从小店一直排到学校门口。舅舅忙着擀面、切条、下锅,舅妈负责翻转,然后把榨好的黄灿灿的油条捞起,放在铁篮里控油。中年服务员端豆浆,送油条,抹桌子洗碗。
见他们忙,我找个位坐下,看小店人来人往。和我坐一起的男人,五十来岁。知道我是舅舅家的客人,主动攀谈起来。
“哦,老板是你舅舅?大好人咧!”边说边冲我竖起大拇指。
“我是学校保安,在这十多年了,对你舅舅一家可了解呢。这几年,别人家的油条都涨价了,他家的始终是一块钱一根,豆浆也是一块,两三块钱就能在他这儿吃饱吃好,而且你看,店面还干净卫生。用的油和面,都好,现做现卖,能坚持这么多年,天天这样真不容易!我都是在他这儿吃,从不去别家。”
“戴口罩的那两年,他们两口子当起志愿者,坚持每天给工作人员送早餐,之后再换上红马甲,为居家隔离人员运生活物资,电视台还对他们作了报道哩。经过记者挖掘,我们才知道,他们已经为对面那家光荣院的老人们免费送了五六年的爱心油条。”说着,保安指了指对面的光荣院。
“那里可是百十口子人,每次光油条成本都要不少钱,两口子凌晨一两点就开始忙活,很辛苦。这都是我亲眼看到的,了不起!一坚持就是五六年,何况他们家也不富裕,对吧?真不容易。看,他们两口又高又瘦,像极了油条,我们都叫他们‘油条夫妻’,去年还被评为‘中国好人’呢!”
顺着保安的目光,我望向舅舅和舅妈,他们贴得很近,在橘黄色灯光的照射下,满身金黄金黄的,确实像极了刚出锅的油条。
“看到没?店里的那个服务员,以前挤兑过他们。后来因为手艺不精,加上老公癌症去世,生意干不下去。你舅可怜她,把她的店面盘了下来,就是旁边多出的那间,又留她当服务员,给她留了一条生路。”
不知何时,我张大了嘴巴。真不知道,舅舅和舅妈在外的这么多年,竟“瞒着”我们干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
那一刻,我心里就像南湖水一样泛起涟漪,真想冲上去抱住舅舅欢呼。
“来,看镜头,说‘茄子’!”离开舅舅家前,我和手捧“中国好人”纪念证书的舅舅和舅妈一起合影。看着红艳艳的证书,瞬间,我感觉舅舅家六十多平方的房子无比敞亮。
发表于《番禺日报》202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