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卫东
在烟花三月里,总想着赴一场扬州的约会。每临扬州,都会想起一人。
他,就是以“诗书画”三绝名闻天下,被称为“扬州八怪”之首的清代大画家郑板桥。44岁时得中进士,被外放范县、潍县,县令任上一待就是十年。
由于关心百姓疾苦,郑板桥在任上时常会轻车简从,微服私访。在潍县的头年年末,时值除夕,远处的声声爆竹让郑板桥若有所思。他取过外套,和侄子郑田悄悄出了县衙便门。穿过衙前街便是热闹的街市,街上往来的都是行色匆匆购置年货的百姓,千门万户都已贴上了簇新的春联。
郑板桥兴致勃勃,被各式的春联所吸引,边走边看来到一个街道的拐角,看见一个狭窄的门洞里,残破的门上贴着用褪色的朱红纸写就的春联:“欢欢喜喜,人吃枣瓤辞岁;我嚼莲子过年。”横批是“苍天使然”。联句墨痕未干,但浑厚苍劲,颇见功力。初看,只觉春联词意隐晦。略一思忖,他顿悟“唉,这家人家过不去年了!”以前在范县也遇到过相似的情形。
那是在范县的第二年除夕,在街市看到一户人家破旧的门上贴着春联 ,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这是一幅数字联,缺一少十。 郑板桥立时明白了其中的深义,这户人家缺衣少食。于是吩咐郑田,二人分头买来米面,几斤肉和一些衣服,然后敲开那家人的门,只见屋内一家老小衣衫褴褛,桌上没有饭菜。郑板桥把买来的衣食送去,帮助了这户人家度过了难挨的时光。
想到此,板桥便上前叩门。开门的是一位面黄肌瘦的六旬老人:“老先生,请问您找谁?”板桥指着春联对老人说:“老人家,府上既然已有莲子,我想再送点枣瓤。”
老人一愣,仓促间不知如何作答。板桥接着说到:“莲子心苦,嚼它如何过年,我们进屋聊聊吧。”说罢,径直向着两间低矮的茅草屋走了进去。
进门后只见家徒四壁,床上还躺着一位体弱多病的老妇人,屋里除了简单陈旧的生活用具,最多的也就是老旧的书了。聊天中,郑板桥见这位老人家谈吐不俗,倒也是满腹经纶。得知老人叫孔凡仁,是位老塾师,因授课对学生要求严格,反被知府家的两个浪荡公子暴打一顿,还被不明事理的知府家解雇,由此失去了生计。
郑板桥闻听,当即让老人家取来笔墨纸砚,用“六分半书”写下了“斋读”二字,并嘱咐老先生:“你把这幅字立刻送去城中富户丁家卖十两白银,少一钱也莫允。你只管去,如若丁家不买,明天你可去县衙告我个诓骗之罪,新来的县太爷会给你做主的。”
翌日清晨,衙役赶来向郑板桥回禀,说外面来了一位叫孔凡仁的老先生求见。听罢,板桥快步迎了出去。等候在县衙门房的孔凡仁踉跄着紧行几步,双膝跪地:“小人昨日有眼无珠,怠慢了老爷,罪过、罪过!今日特来谢老爷赠银救命之恩!”
原来郑板桥的“板桥体”书法在当时就已名动天下,城中富户争相求购而不得。此时看到县太爷的真迹,哪有拒绝之理。经此,郑板桥还把老先生安置到县衙听职,解了他一家生活之忧。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郑板桥的一生,无论是为官还是为民,他始终关心百姓的疾苦。晚年的他靠卖画为生,但他依然不忘接济周围的穷苦百姓。正如他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202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