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蔡先进的头像

蔡先进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3/18
分享

中国机械领域国企改革的精神丰碑——读周闻道长篇报告文学《重装突围》

四川省著名作家、第七届冰心散文奖得主周闻道先生发来微信,称其长篇报告文学《重装突围》即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希望笔者有时间写篇评论“批评”一下,言辞恳切而谦逊。《重装突围》是周闻道长篇报告文学《国企变法录》(获“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的姊妹篇,两本书都是以国企改革为书写对象的在场写作实验文本,《国企变法录》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以及中国经济制度转型的挣扎、痛苦、揪心的历程,而《重装突围》“书写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国企改革;以国企改革的个性经验,呈现国企改革的艰难历程和波澜壮阔。”(见该书《后记》)当翻开这部沉甸厚重的书稿,笔者被周闻道先生“介入现实”的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灵活多变的文学语言,以及文本所迸发的扣人心弦、催人奋进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

作为“在场散文”写作掌舵人,周闻道深谙在场写作必须“介入现实,关注当下”。长篇报告文学《重装突围》体现了作者一贯的“介入现实”的敏锐眼光和社会担当意识。中国国机集团和中国二重集团的重组,是中国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周闻道先生凭着丰富企业改革工作经验和直觉,国机合并二重将是中国机械行业国企改革史上的重大篇章,对于推动国企体制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划时代的意义。周闻道通过长期采访,多方搜集素材,浓墨重彩地描摹了这段史无前例的体制改革的艰难历程。在笔者看来,国企改革是大背景,而塑造体制改革先锋国机董事长任洪斌这是本书的核心所在。周闻道作为“在场”写作人的敏锐犀利眼光,以及“介入现实”的主人翁责任感令人肃然起敬。

通过多元并存的互文式写作,显示作者娴熟高超的写作技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说过:“报告文学有三难;选材难,采访难,‘文学笔法’难。”(摘自《报告文学创作是桩苦差事》,见《文艺报》2015年9月18日第七版)在上面一段,笔者简要介绍了作者通过敏锐的眼光突破“选材难”的困境。而“采访难”体现在总体框架的精心布局和搜集整理提炼素材的艰辛困苦。写过短篇报告文学的人都知道,仅仅是四五千字的报告文学,从采访、搜集素材、酝酿到落笔成文,起码得花十天或半月的周期,才能完成一篇还算像样的作品。何况像《重装突围》这样一部三十万字左右的长篇作品,得耗费多少心血和汗水,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吧!

“文章要写好,腿脚要多跑。”这是关于作家创作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我认为这对报告文学创作尤为重要。因此,落笔前的采访与搜集素材这项工序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工程,它关乎剪裁细节和故事精当与否、报告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与否、文本思想深厚与否,以及作品是否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等元素。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报告文学写作前期的采访与搜集素材工作便好比寻找“下锅米”的过程,“米”质量的粗糙与精良,以及“米”的总量的多少都关乎一顿饭的丰富与舒适爽口与否。因此,要写好一部报告文学,前期的采访和素材的搜集显得相当重要。为了完成这部报告文学,作者进行了长期扎实的采访,先后采访了300余人次,一对一采访了50多人次,包括国机、二重领导任洪斌、石柯,原机械工业部几位老部长,二重分公司、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劳动模范、技术骨干、老领导、老工人和一线工人等;仅采访录音超过48小时,整理出的采访资料近30万字。为了熟悉机械领域专业知识,客观真实打造中国国企改革的“史诗”,作者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积淀。他认真阅读了国机及二重提供的近百万字的本次重组过程中的各类文件、简报、方案、会议纪要、专题汇报、工作报告和领导讲话,还有《中国二重五十年》和多本《中国二重年鉴》等。作者在完成了深入采访和搜集素材两个过程后,顺利进入到斟酌酝酿打腹稿的程序。在落笔之前,报告文学对作者驾驭文本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需要精湛而深厚的文学语言功底。

周闻道先生进行报告文学创作时所展示的文学功底让人心悦诚服。《重装突围》夹叙夹议,白描、抒情与议论交替使用,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手法兼收并蓄,通过运用排比、比拟、诗歌、民歌、歌词等手法或文体对经济概念进行了生动活泼的诗意解读,文本涵盖了古典诗词、政治学、经济和中医等行当,既开创了一种多元并存的互文写作样式,又使文本具有丰厚的思想意蕴;既充分展现了文学的摇曳多姿,又体现了多元广博的社会内涵;既让读者增长了见识,又得到愉悦身心的享受。《重装突围》素材积累充足,通过丰富多彩的细节刻画、此起彼伏的矛盾冲突与悬念设置来凸显人物形象,读来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文学感染力。

笔者认为,本书的内核是塑造了多谋善断、爱民如子、敢为人先的任洪斌这个人物形象。曾经飞黄腾达的央企骄子“二重集团”,因盲目资产投资、经营管理失控、产品质量下滑、产能过剩、传统的“工厂式”生产制造结构,政府以二重名义开办机械工业园、内部员工自开炉灶自谋生路等一系列症候,导致产品与市场严重脱节,二重集团由高峰跌至山谷,形成负债累累的、面临破产的困窘局面。正是在这种国企体制改革的宏大背景下,国资委对国机董事长任洪斌委以重任,重组二重,让二重再展雄风。

其实,当时接下“二重”这个乱摊子,任洪斌心中也没有十足的必胜把握,诚如著名报告文学家李炳银所言:“二重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既有其自身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但资源的“先天不足”是根本原因。因此,二重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发展方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产能过剩、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等。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这些问题令人担忧。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改革,系统性地深化改革。”(见《重装突围》序言)为破解“二重”这道难题,任洪斌沉着镇定,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力挽狂澜,他从破解化解难题入手,从减员增效、降本增效、债务重组、以股抵债到非公开招标采购等阶段逐步入手,重拳出击,狠抓生产质量,提高产品合格率,通过减员、减债、破产重整、债务冻结、增强造血功能,实现了二重长久而根本上的振兴。经过任洪斌和新二重人的艰苦奋斗和锐意改革,转变了思想观念,在经营模式、体制保障、经营管理和治理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二重的第二次春天: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刘明忠带队前来学习经验。二重的精神又回来了!

在任洪斌的领导下,新国机实施“一体两翼”(以工程承包为主体,以国内外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与生产为两翼)、三大主业(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和“再造国机”三大工程,二重全面实现脱困,终于重拾昨日的辉煌。新的局面打开了,国机兼并中国一拖,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与鼎盛天工集团成功重组,国机重组中国恒天集团。重装出击,瞄准长线产品,核电设备开发实现重大突破,大型模锻件重整雄风,开拓源创新新领域,进军航空和核电领地,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最佳融合。

匠心打磨成就精品。据笔者了解,为了按照把该书打造成精品的要求,书稿于2016年3月形成初稿后,分别征求了国机、二重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一些著名作家、评论家意见,并在持续征求意见过程中,不断补充采访、不断丰富完善;2017年5月,国机党群部将书稿印50余份,分别送国机和二重有关领导、部门审阅,提出了近200条修改意见。从初稿形成到目前,前后进行了11次拉通系统的大修改,二十余次局部小修改,数十次的文字技术修改。书稿修改完毕后,得到国内著名作家贾平凹、蒋子龙、阿来、李炳银和著名经济学家国世平等人的高度肯定。所以,没有经过一番刻骨铭心的打磨,没有经过浴火重生的千锤百炼,便没有眼前的这部精品力作《重装突围》。

值得褒奖的是,本书前半部分内容丰满,细节充沛,凸显出较强的文学性,后半部分采访积累的素材稍显不足,偏重于经济体制变革的“学术性”解读、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忽略了情感的抒发、意绪的张扬与主观情愫的铺展;但是,毕竟瑕不掩瑜,仍然遮掩不住整部书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艺术感染力。读完书稿,主人公任洪斌的形象逐渐变得生动鲜活、高大伟岸: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体恤民情、平易近人、多谋善断、敢为天下先。为破解二重难题,任洪斌殚思竭虑,高瞻远瞩,一次次放下身架,不遗余力陪同二重人登门拜访中石油、中石化、中广核、航天科技等集团首脑,赢得了石柯书记及新二重人的拥戴。还有三个人物值得一提,一个是国机副总经理刘敬桢,他大义凛然,灵活机智潜入聚众闹事场所了解上访人员实况,成功化解二重“5·11”群体事件;另外一个是二重总经理孙德润深明大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解答聚众二重工人的疑问,不卑不亢、镇定自若;全国劳模肖业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坚守岗位,发挥了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当然,还有成千上万对二重怀着深厚感情、永不言弃的二重人,正是他们铸就了中国机械领域国企改革的精神丰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