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局廷先后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版发表《墙》(见2006年第八期)、《国家投资》(见2009年一期)、《弯道超越》(见2010年第一期)和《上楼》(见2011年第二期)等四个中短篇小说,形成他的官场小说体系。郑局廷的中短篇属于好看小说类,虽然通俗,却不庸俗,即具有鲜明的思想性。郑局廷擅于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挖掘特殊时期的干群矛盾、展示基层干部的心理困惑,通过新颖鲜活的语言和生动逼真的“在场”感应赢得读者的青睐。他的小说既鞭挞了基层干部的假丑恶,亦热忱讴歌了在改革开放时期勤政爱民、勇挑重担、励精图治的国家干部,形成了悲壮的风格,创造出痛快淋漓的艺术效果,达到了悲喜交集的文学境界。可以这么说,郑局廷的系列官场小说可以当作基层官员的生存哲学来读。有感如斯,现将郑局廷系列小说作如下简约解析,以飨读者。
首先,郑局廷的系列官场小说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表现在新颖鲜活的语言上:
“知名教授王品轩博士。那也是一位典型的中年版淑女,真正做到笑不露齿怒不蹙眉衣不露臂裙不露踝。夏天,一件白绸衬衣配一袭没地黑裙,连领口也扣得严严实实;冬天,则是一件淡乳色风衣配黑色长裤。导师戴一副眼镜,走的是细碎步,那身装束配上那份优雅比修女还修女,已经定格成为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见中篇小说《弯道超越》)
第二,郑局廷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表现在俏皮话、顺口溜、俗语的引用:“看菩萨点颜料。”(见《弯道超越》)“鸭棚的老板睡懒觉,不(捡蛋)简单啦!”(见《国家投资》)
第三,郑局廷的小说对官员乱搞“假大空”政绩工程进行了毫不留情地鞭挞和活灵活现地描绘。譬如他刻画“廖常委”的形式主义:“把煤气罐放进池里,接上气阀。有人参观的时候,老百姓打开开关,火烧得旺旺旺,灯点得亮亮亮,老百姓心里汪汪汪,参观的人齐说好好好。但老百姓却在背地里骂道,真是劳民伤财,扎扎实实搞形式,热热闹闹挣面子。”(见中篇小说《弯道超越》)在这里,匀称的排比句式读起来颇有节奏感,让人觉着赏心悦目。
身在官场,郑局廷也感受着官场的尔虞我诈、虚情假意:“混迹官场,修炼多年,所看到的是台面上你恭我敬,台面下你争我斗,台面上虚情假意,台面下互相攻击,听不到真话看不到真相,但是和她在一起可以感受到世间百态,听到诤言挚语。”(见中篇小说《国家投资》)
通过颇具质感的形象思维来展示人物心理,是郑局廷中短篇小说的第四个显著特征。在《上楼》里,曹军祥赶赴省里接夏继承回家的那番对峙颇有代表性:“曹军祥双手叉腰站在车旁,活像一座上过冰凌的铁塔,黑红的脸膛上眉头紧皱,好比一株开得旺盛的铜钱菊,冷峻的目光像两柄利剑直刺远方。他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了夏继承一眼,心里火得发烫,吼骂的话语聚在嘴边,他强忍住没骂出口……//面对曹军祥寒光凛凛的目光,夏继承赶紧躲开,他小声嗫嚅道,村民们本不想来省里的,谁愿意舟车劳顿兴师动众呢?但他们认为在办事处也好在曹主任那儿也好,根本听不到实话讨不到实信,所以只能到省里来求得真实信息。//虽然是低声细语,但曹军祥却感到雷霆万钧。夏继承的话像钢针刺着他的心,让他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疼痛,更有一种无法遏制的悲怆。”
第五,郑局廷小说写出了人的“原生态”体验:交通局长景正中对红颜知己周雨菲的情感欲望展示,合情合理,非常有“在场”感,既可以说是真实地再现人的本性,也可以说是创造了文学的真实。还有大量细节都很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例如曹军祥在夏继承坐了飞机回来报销发票,愤然撕掉票据,从口袋搜出一把钞票,痛心疾首地骂了自己一通。邹信访对曹军祥佩服得五体投地,表示明天就从信访经费中还钱给他。毕竟几千块钱对于普通国家干部,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个细节表明了作者忠于生活忠于读者的创作态度。
第六,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小说的灵魂或骨架。郑局廷的中短篇小说便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例如置群众利益于脑后,全然不考虑老百姓感受,启动强行拆迁预案,遇到紧急状况溜之大吉的、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王副县长。(见《上楼》)还有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国家干部范晓斌,他因举报了省厅厅长,间接导致桃都江汉大桥停工、市政府背着巨额债务;带着这个愧疚,对他家因被石头砸破窗玻璃导致阳痿也没有任何怨言;他把自己和妻子周雨菲积攒了多年的三万元积蓄全部捐给了汶川灾区,甚至以牺牲了自己脾脏的代价换回固守大桥的民工撤退,使大桥后续工程得以继续。但他的正义之举却与城市建设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范晓斌以一个公民的良知和果敢举报贪腐,合情合理合法,却被当成了桃都的罪人,遭到桃都人的嫌弃和唾骂。”(见《国家投资》)
在中篇小说《上楼》中,作者也着力刻画了办事处主任曹军祥的内心的痛苦挣扎。这是郑局廷小说的第七个艺术特征。曹军祥廉洁正直、富有正义感,他的妻子身患重病住院,急需换肾保住性命。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发生了冲突,该如何取舍?为了保持勤政为民的公仆形象,曹军祥自始至终扼守着自己的精神底线。如果当初将南城大道下水设施工程交一部分给妻弟玉清做,妻子换肾的费用就有了保障;如果答应在工程投标上为妻弟的朋友打声招呼,妻子立马可以换肾、恢复健康的身体。但是曹军祥偏偏没有这样做(这样做对于他而言,简直是易如反掌)。于是,他不仅遭到妻弟的责难,还受到朋友的嘲弄。曹军祥心里矛盾重重,他何尝不知道妻子是他的安家之撑?为了顺利完成县里拆迁上楼的任务,曹军祥只得答应夏继承提出的赔偿条件:用自己招商引资的一百万奖金支付给夏继承。山穷水尽、万般无奈之下,曹军祥破釜沉舟,将自己的一只肾献给了妻子,他的悲壮举动赢得上级领导的褒奖和父老乡亲的拥戴,尤其是“夏继承”们的感激涕零,营造了一种悲壮的美。
另外,还有好不容易跳出龙门的信访干事“老郑“,他因农民“汤半转”上访造成不良影响,而被组织上解除公职、解甲归田,最后刁民“汤半转”的行为激起民愤,成群结队的村民顷刻之间摧毁了“汤半转”违章占道、装饰一新的屋宅。当老郑听到这个消息,顿觉五味陈杂,小说到此戛然而止,回味绵长。(见小说《墙》)比起《墙》,新作《上楼》对农民的看法变得客观、不再偏激,农民的上访案情变得复杂起来,更入情入理、符合逻辑推理。
由是观之,郑局廷的小说具备较强的悲壮色彩,或者说是达到了悲喜交集的艺术境界。这是郑局廷小说的第八个艺术特征,也是郑局廷小说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彰显着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
在描绘党政领导的困惑的同时,郑局廷的小说还穿插了老百姓对国家干部的偏见与不满:“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当官的都贪,都有钱。”(见《上楼》)从这个角度讲,郑局廷“对当前中国现实有着深入的观察与理解,它不仅让我们注意到了各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农民价值观的崩溃。”(摘自评论家李云雷《在今天,如何做一个好人?》)
郑局廷小说的第九个特征,是运用借景喻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推进小说情节发展。譬如在写王副县长强行拆迁的情节中,街道全体机关干部跟着王副县长乘着几辆大巴开往夏家坮,作者这样写道:“天上浓云密布,像一口黑锅罩着,天色暗如黄昏,压抑得让人有一种窒息之感。坐在王副县长的小车里,他(曹军祥)有一种无以言状的恐惧,愈接近猪场,那种恐惧愈发强烈。”(见《上楼》)
郑局廷善于通过设置一系列悬念,借助跌宕起伏的情节来集中展示矛盾冲突,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这是郑局廷中短篇小说的第十个艺术特征。
郑局廷当过教师和乡镇干部,曾经在组织部门和计委工作过,现在是仙桃市计生办负责人,他对基层官场、农村现状、农民心理的了然于心,以及丰厚广博的阅历为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扎实的生活基础,从而历练了其小说的新颖鲜活的语言特征。我暗中思忖,领导的身份造就了郑局廷宽阔的胸襟和壮志凌云的胆魄,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性情孕育了他的悲悯情怀。郑局廷作为小说家,他熟知并精通小说套路,深谙读者的喜好,他的中短篇小说切入了农村的热点难点,剖析了特殊时期基层干部的心理困惑,他热切关注农村现实的忧思情怀值得广大小说家学习。值得提醒的是,郑局廷的小说过于注重于感官的体验,小说语言的节奏过快,需要运用散文笔法或者抒情笔调来舒缓节奏,在愉悦身心方面还须作深入探索,提高人文含量、增强审美意蕴,这样他的小说将会达到新一轮的高峰。
2011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