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地处鄂东地区,当地有一个习俗:女儿出嫁,鞋样包是不可或缺的陪嫁物品之一。母亲二十三岁的时候,就有一个漂亮精致的鞋样包。因为这个鞋样包做得很别致,姨妈多次私下埋怨外婆对母亲的偏爱,因为姨妈的鞋样包再怎么看都不如母亲的那个雅致。鞋样包装着鞋底样和鞋帮样两种鞋样,鞋样分为单鞋鞋样和棉鞋鞋样两个类型。母亲的鞋样包装着大小不一、花样纷呈的鞋样,有的是报纸剪的,有的是年画剪的,鞋样包里共有十六个口袋,分门别类装着诸如猪头、老虎、蝴蝶、牡丹花等图案,看起来棱角分明、栩栩如生。
母亲用自己的鞋样做的布鞋非常精巧。有一次,母亲给父亲做了一双布鞋,父亲穿着它到公社开会,一个未出阁的姑娘钻到桌子底下看布鞋上绣的“卍”字形图案,仔细端详后,不禁啧啧称奇。还讲一个笑话。母亲娘家有个长辈生了一对龙凤胎,儿子不幸夭折,翌年又身怀六甲。这个长辈甚是喜欢母亲做的布鞋,就央求母亲给她未来的孩子做一双。母亲半认真半开玩笑说道,“如果你再生一对双胞胎,我一定给他们做两双‘抓周鞋’”——在鄂东地区,小孩过周岁,要完成一个仪式叫“抓周”,就是坐在簸箕中,选取自己喜欢的物件,预示将来孩子的理想。比如选算盘,说明将来是当老板的料;选文学书籍,很可能将来会当作家。没想到母亲一语成真,来年春天,人家真的又生了一对双胞胎。长辈发话了,金喜(母亲的名字)大姐,当初可是你亲口许诺的,这回可不要赖账啊!母亲笑逐颜开,欣然兑现了诺言。
说起母亲做鞋,还颇有些历史呢。母亲从八岁起学纳袜底,十岁开始做布鞋。母亲用自己的鞋样做的布鞋不仅合脚耐用,而且款式新颖别致。母亲讲起自己做鞋的往事,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记得我当姑娘时,每天晚上,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周而复始纳鞋底,也纳出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因为母亲勤劳贤惠,加上做布鞋的手艺远近闻名,俺舅爹把器宇轩昂的父亲介绍给她,两人一见倾心,第四年牵手步入婚姻的红地毯。自从母亲嫁到陶田村后,村子周边的小嫂子们经常来向母亲借鞋样,学做鞋。鞋样借出去后,除了叮嘱人家及时归还,母亲还要手把手地、不遗余力地传授做鞋的技艺。自母亲嫁到蔡家,爷爷、奶奶、姑姑、父亲,还有我们姐弟三人,都穿母亲做的单鞋和棉鞋,母亲做的布鞋伴我走过了近四十载春秋,为全家人带来了温暖与吉祥,儿时过年穿新布鞋的那份荣耀和显摆神情至今仍记忆犹新。母亲三十五岁时,我家举家由偏僻的乡村搬进繁华的县城,母亲的鞋样包照例深受已婚妇女的喜爱,而且还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六十四岁那年,母亲得了糖尿病,眼睛视力明显下降,有一只眼睛不得已做了激光手术,鞋样包慢慢淡出母亲的视线。幸好妻子不喜欢打牌,除了业余爱好养生美食,就是学做布鞋。这下好了,母亲的鞋样包终于后继有人了。
(原载2015年4月24日《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