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响平的头像

陈响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7/13
分享

千年文脉韵黄州

苏东坡在黄州四年多时间,黄州优美山水给了先生无穷创作源泉。在黄州,苏东坡达到了一生艺术创作的巅峰。创作的各类作品多达753篇,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文学上的代表作“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寒食帖》都作于黄州。这些诗篇佳作遗爱滋润千年。一位学者说:东坡、雪堂、赤壁,是苏轼在黄州的三个精神象征。东坡代表苏轼自耕自给的务实精神,雪堂代表苏轼勤奋著述的思想境界,而赤壁则代表他超逸洒脱的文学风采。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在黄州写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 1 】一座文化名城

宋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苏轼一家离开京城,来到了被贬地——黄冈黄州。他的被贬是因为他的诗隐刺了皇帝,惹得龙颜震怒,先是把苏轼打入监狱,幸得开国皇帝赵匡胤时期制定了不杀大臣的国策才保其住一命。

到了黄州后,由于薪资不够用,生活极期困难,在朋友的帮助下,东坡向官府申请了一块城中的废地,开垦耕种,主人还美其名“东坡”,别号“东坡居士”,这也便是东坡的来历。据说这是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步东坡》一诗:朝上东坡路,夕上东坡路,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此诗的本意是希望自己能象白居易一样旷达从容,“诗酒乐天真”。为了防寒,东坡先生还在“东坡”岗的高处搭建了几间茅草房,题名为“雪堂”,自此,他就边种地收粮,边吟诗作画。

此时的苏东坡四十有五,人至中年。虽然苏轼此时跌入人生低谷,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但大志不坠,诗心不改,浪漫依旧,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苏轼是在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的心境凄凉。

但苏东坡没有沉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得其乐,这在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就有体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中突出表现了一种摆脱痛苦、化解悲愁、对抗挫折、迎战命运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的大胸怀更是体现在黄州时所作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样的一首词,诗人借抒发对逝去英雄的追怀景仰之情,表现自己政治失意时的苦闷,虽遭贬谪,但仍压不住建功立业的雄心,在对昔日英雄的回顾中,突然转到最终的“人生如梦”。内心始终关心着大宋安危。

陆游在《入蜀记》记载:“赤壁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南宋诗人范成大《吴船录》也写到:“庚寅,发三江口;辰时,过赤壁,泊黄州临皋亭下。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辞赋微夸焉。”从这两段文字来看,以及我经常去参观的真实情况看,黄州赤壁山就是小土岗罢了。为什么苏先生在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中将赤壁描写得那样气势恢弘、波澜壮阔呢?我想,可能在苏轼时代,赤壁的确是悬涯,只是随着长江改道起了变化,到了南宋,赤壁再无昔日风采;也有可能苏先生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赤壁”只是作为他抒发感情的载体,景为情所用。但不管怎样,如果没有苏轼的诗文,赤壁就不会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流传至今,黄州也不会有今天的这么大的名气。

苏轼曾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总结:“心如槁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是苏轼思想苦闷时期,又是他文学创作丰收之时。可以说东坡居士得名于黄州,黄州也得益于苏东坡。在黄州这方土地上,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文学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还有我国第三大行书的代表作《寒食帖》都作于黄州。此前,虽有杜牧和王禹偁写过关于黄州的诗文,但直到苏轼来黄州写下上述著名的“一词两赋”之后,黄州才逐步进入人文视野,成为一座文化名城,而名扬四海。

【2】一座遗爱湖泊

一次带同事出差黄州,就住在遗爱湖边的黄冈宾馆,听着这么诗意浪漫的名字,同事问起遗爱湖的来由。

我告诉他,这是缘于千年前,苏东坡贬谪黄州期间三首诗词都提到的“遗爱”一词。这三首诗词分别是1081年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1082年的《醉蓬莱·重九上君猷》和1083年的《遗爱亭记》。

朱寿昌是与黄州一江之隔的鄂州太守,元丰三年在苏东坡倡议下,一起共同制止黄州、鄂州溺女婴恶习,且任鄂州太守颇有善政。为了怀念朱寿昌,苏东坡作《满江红·江汉西来》,诗中就称朱昌寿“君是南山遗爱守”。后来,有个名叫徐君猷的黄州太守,善政廉明,为人称道,与苏东坡甚是相厚,常与苏东坡一起游宴。元丰五年九月,苏东坡与徐太守游栖霞楼后作《醉蓬莱·重九上君猷》,词中期望再次出现遗爱之乐:“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元丰六年四月,徐君猷离黄州去湖南,苏东坡与来访之同乡巢元修和安国寺和尚继莲在安国寺竹间亭宴请徐君猷。为了颂扬徐太守之业绩,感谢他给黄州人民的厚爱,应继莲和尚之请,苏东坡将此亭命名为“遗爱亭”。徐太守请巢元修作文纪念。由于巢不善文,只得苏东坡代劳,苏遂作《遗爱亭记》。在这篇《记》中写道:“何武所至,无赫之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意思是:何以一个人足迹所到处,无有显著名声,而一旦离去,人们又思念起他,这可称之谓给后人留下仁爱。从此可以看出,“遗爱”二字虽非歌颂苏东坡,但谁又能说不包含苏东坡!

“遗爱湖”弘扬的是“遗爱”精神。既有对往者善政廉明官员的思念,也有对后来为政官员的期待。“遗爱”二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年的遗爱亭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黄州人为了让后代永远记住这种“遗爱”精神,就把当年散落在城郊、于今处城中的东湖、西湖、菱角湖并成一体,叫做遗爱湖。

我在黄冈工作的时候,办公大楼就座落在遗爱湖畔。但那个时候的遗爱湖并没有现在的这个湖好看。也许是因为十年前的黄州城小,遗爱湖生在荒郊野外,尽管落入凡尘,倘无污染倒也落得清纯,如乡村女子一般纯得美丽。而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遗爱湖渐渐成了城中的污水湖。那个时候,沿湖大小企业一千多家,每天有五百多立方米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遗爱湖,使水质不断恶化。除大量工业废水外,还接纳黄州城区二十多万人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造成湖水富营养化严重,水面严重污染,昔日清纯秀美的乡村女子一度变得蓬头垢面,不堪目睹。所以给人的感觉总是脏乱差,常常发出股股薰人的鱼腥味。那个时候我总是想,如果有人把这个湖开发出来,把遗爱湖好好梳洗打扮一下,遗爱湖要比杭州西湖还要美丽。

为了苏先生彰显的“遗爱”精神光大,黄州人意识觉醒了。他们从黄州湖泊入手,重新找回水乡失落的灵性和光泽,对湖水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将城乡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进行连片收集,集中治理,净化了水环境。

经过治理,历史的厚遇赋予黄州浓厚的文化积淀,罕见的城市原始生态使之更加神奇。登山远眺,遗爱湖及古城风景奔来眼底,可谓山与城相连、城与湖相接,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湖畔种植的垂柳,伴着粼粼波光,一如丝绸般飘逸,褶皱处满含诗情,流线里不乏温柔。绿水拥着青山,青山环着绿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疑仙女嬉戏于此,将衣带遗落于这山水之间。

在遗爱湖中,有一条长达数百米的杨柳湖心路穿湖而过。沿湖设有12个景点,分别是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幽兰芳径、江柳摇村、水韵荷香、大洲竹影、霜叶松风、平湖归雁。一听这些名字就会让你心生留念。这些以山、水、竹、树、路、桥、亭、滩、民居为组合的遗爱湖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如同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

经过连心桥,漫步湖心路,顿生“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的感觉。夜幕降落,华灯初上,黄州城的居民都集中在这里伴歌而舞,游玩休闲。在霓虹灯和装饰灯光的闪烁下,垂柳显得越发的青翠,山影如黛,湖面上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彩灯倒影随风晃动,水波荡漾,流光溢彩,似乎让人们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溶溶月色下的遗爱湖,展露出“三分明月倒映,湖水波光粼粼”的意境。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爱好游玩的人们来说,到遗爱湖一游,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如今的遗爱湖,正以她那博大之爱,润泽着这片曾经是失落之士的土地,传承着古城黄州人的仁爱。祈愿这种情爱,如她的名字一样,遗爱千秋。

【3】一条劝告良言

苏东坡自黄州走后,已经有千年历史,留下了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供游人凭吊;留下了诗词文赋供后人欣赏,这些诗意的字画都是那么令人愉悦、向往。然而,他有些不那么动听的言辞、铭文却不被人留意,甚至遗忘。

是什么呢?这就是苏东坡在所居住的雪堂墙壁和门板上写下的32个字:“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这32个字尤其需要我们银行工作人员牢记。

苏东坡所刻的这32个字,出自汉·枚乘《七发》,原铭大意:总是以车代步,足不踏地,久而久之,下肢的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故称“出舆入辇”是瘫痪的征兆;老住在幽室深宫,不见阳光,不经清风,易于感寒受热,故称“洞房清宫”是寒热之媒介;贪恋娇娃美女,好色无度,身体大受亏损,故称“皓齿娥帽”是伤人性命的斧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虽可令人饱享口福,但食之过量,必然伤害肠胃,故称“甘脆肥脓”为腐肠的毒药。以上四个方面都是富贵人常做之事,也是他们常得之病,他们自以为这种生活是享福,殊不知正是戕害自己的生命。作者或用夸张,或用比喻指明其危害,发人深省。这几句本是作者用以警醒当时的楚贵族的,可化用以告诫那些图安逸、好享受的人。银行工作人员天天与钱打交道,稍有不慎就会中了“腐肠之药”,近来年的银行职员贪污受贿、违法放贷、侵害银行资产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足可以说明这一切。

按说,苏东坡当时在黄州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这一点仅凭他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中“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就可以看的出来。那么,他为什么会用这段“座右铭”式的警示语来告诫自己呢?我想恐怕也是他不断调整心情和生活目标的一种心境,是对世情深入洞达的心得体会。它的观念来源应该和“东坡居士”的名号一样,与他的佛教思想密切相关。这种把生活中的香车、美人、佳肴当作戕害身体之物的观念,已经远远超出他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的范围了。在这里,似乎既能体察到他“不思量,自难忘”的心情;也能读出他那超然物外、“羽化登仙”“青山之明月”的高人境界。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今天,我更是从中读出了这32个字的新意蕴。它是符合养生和健康要求的,更具有廉政警策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今天,意义更是非同一般。他警示我们,在生活条件日趋改善的今天,更是要防止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它所倡导的俭朴生活,比当今欧美流行的“简单生活”时尚早了几百年,完全有资格成为“绿色生活”的先驱。现代很多人具备了享用香车、佳肴条件,但为了健康,很多绿色环保人士开始少用“舆”“辇”取而代之的是骑车、步行;为了降低血糖、血脂、体重,很多人不再是“甘脆肥浓”,尽量食用粗粮、疏菜等。惟独难以割舍的是“皓齿娥眉”,很多有权人恰恰也是在这方面经不住考验而出了问题。他们为了应付“皓齿娥眉”,不得不进行权色、钱色交易,拼命贪污受贿、疯狂敛财,最终落得个不仅“伐性”,甚至伐命的结局。苏学士的预言不幸在许许多多的人身上应验,例证至今层出不穷。他的感觉和教诲真是太深刻、太超前了!

然而,可能是由于这几句话有些逆耳,不大受听,不像他的诗文富于美感,因而后人就有意无意把这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道德遗产给忘了,一如那如今淹没在山坡丛林人踪罕至的雪堂小屋,独守尘灰蛛网、一任雨打风吹。我想,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都需要谨记东坡的这段雪堂“座右铭”。

【4】一段爱的佳话

在谪居黄州4年左右的时间里,苏轼生活虽然清贫,日子却不孤独。因为他没有古代很多大文人的傲气,眼睛总是向下看,堪称“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被贬黄州之初,因为是政治犯,人家不敢跟他玩,苏轼就独自到长江边上,泛舟江上感清风;深入到街坊郊外,寻友遍访觅知音。碰到农夫村妇,请人家讲故事;遇到什么不平事,仗义直言。就这样交了好多朋友。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虽任虚职,生活艰辛,但他正直为人、爱管闲事的本性没变,做了不少好事。有一天,有位黄州的老乡告诉他说,黄州民间有一个恶习,遇到天灾人祸、家庭不堪重负的时候,有些人家会溺杀初生婴儿,尤以女婴为多,状不忍睹:“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向,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

心地善良的苏东坡“闻之辛酸,为食不下”,于是,想要解救这些不幸婴儿。如何解救呢?他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多方奔走呼号,筹组起了一个慈善团体,取名为“救儿会”,挽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兼掌管钱物,又请安国寺僧首继莲和尚当会计,主管帐目。

苏东坡还拟定章程,救儿会向富人募捐,请求他们每年捐给善款,用来买米、买布、买被褥。同时派人深入黄州民间,特别是比较穷的地方,查看贫苦的孕妇,如答应养育婴儿的,则赠以金钱,食物,衣裳;凡捐款者、养育婴儿者,均记载功德簿,公告于众,以资弘扬,使垂范后世。

他还身体力行,将俸禄中的大部贡献给“救儿会”,自己不惜挨冻受饿。消息传出,百姓感动之余争相解囊,到救儿会捐献善款者络绎不绝。为求治本,东坡写了《上鄂州太守朱康叔(寿昌)书》,呈请是朋友的朱太守下令禁绝淹杀婴儿。

信中,他首先道出了黄州地域“多鳏夫”的原因,在于“尤讳养女,故以民间少女”。继而恳切进言:“准律故杀子孙,徒二年。愿公明以告诸邑令佐,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使归转以相语,录条粉壁晓示。”又建议明令设立举报之制,奖励举报人,举报淹杀婴儿者及隐瞒不报的乡官。

苏东坡对朱太守寄于厚望又是敦促:只要依律惩处数个敢于以身试法者,此风便革,“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苏东坡视救儿会为无量功德事,称每救一婴,实为心头一大喜事。

不仅如此,苏轼还疏财仗义,晚年他从海南到江苏宜兴定居,准备用仅有的积蓄买一所房子。钱付了,“合同”也签了,正准备搬家,在街上碰到一位老太太哭得很伤心,就上前询问是怎么回事。老太太说她不争气的儿子把祖传的房子给卖了,再一问,正是苏轼买下的那栋房子。苏轼立马把房契退还,钱也不要了,其疏财仗义和同情心可见一斑。

全才诗人苏轼很懂生活。对医学、饮食、天文、地理皆通,诗词书画全能,堪称全才。他曾说自己平生只有三件事不如人:饮酒、唱曲和下棋,其他样样都行。事实上,他特别有情趣,热爱人生、热爱生活,也很会生活。比如说,他擅长烹调,是位美食家,炖出了著名的“东坡肉”。直到今天,还是黄州人餐桌上的家常菜。他曾经写过一首《食猪肉》的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除了“东坡肉”,当时流行的还有“东坡饼”、“东坡酒”、“东坡帽”,存续至今的“东坡肉”、“东坡饼”在鄂东一带仍然很是流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