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响平的头像

陈响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11
分享

满塘荷香

清晨,行走在荷塘湖畔,荷花成片盛开。清风徐来,晶莹剔透的露珠在荷叶上晃动,酷似珍珠,透亮欲滴。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或浮于湖面,或婷立碧波,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令人赏心悦目。


【1】荷之趣

久居城里,时时忆起乡下荷塘。因工作生活劳碌,关于那片似碧如火的绿色梦园,只有闲时在书中寻觅。书中最喜读古诗,古诗之中我尤其喜欢赏荷,别具情趣。

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吟荷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历来脍炙人口:“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短短两句使人好像置于浩瀚的莲叶与水天相接的荷塘边,看那无边无际的碧绿,赏那千朵万朵娇艳的映日荷。杨万里笔下的荷花,壮美艳丽,气势磅礴,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之美。

与杨万里迥异,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笔下的荷花,则别具一种恬淡、朴实的美。他在《芙蓉》一诗中写道: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小桥边的竹篱茅舍旁,莲花在水中映出几道淡淡的红痕。红莲对影自叹又自怜:美得就像住在苎萝山村的西施。这是一幅天然的图画,轻描淡写,风韵自成。在画意、诗情之中,还含有深刻的哲理:真正的美孕育于自然之中,而这又往往不易为人所赏识。

在古诗人所描写的采莲场景中,往往会使人在怡情中陶醉。唐代诗人王昌龄在《采莲曲》中写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荷叶与罗裙,碧绿似天成;人面与红莲,相谐似辉映。在碧绿的荷莲丛中,你很难分出哪是莲花,哪是采莲姑娘。只有听到采莲姑娘那美妙的歌声,你才感觉到有人的存在。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天然自成的采莲图?!

明代诗人沈野的《采莲曲》,亦写得俏丽风趣:解道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偏看侬!此诗向人们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少女听恋人说莲花比她漂亮,便赌气和他一道到江上去采莲,好看过究竟。可是,男的到了那里却并不去欣赏荷花,却一个劲地盯着姑娘瞧,姑娘故作娇态地责问:“你这个人真讨厌,为何不观漂亮的荷花,却总是朝我看?”此诗写出了热恋中的情人间,如痴如醉的情感与娇态,诙谐生动,富有情趣。

宋代女诗人王氏在《荷花》一诗中则道出了另一番凄美景象: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此诗以秋风秋雨中的莲花自喻,充满了一种美人迟暮之感。相传诗人赵德麟读到此诗时,倍感作者才华横溢,遂与之结为连理。这首诗也是人们所传的“二十八字媒”的典故,堪称自古以来的诗坛佳话。

诗中赏荷亦陶然。尽管如此,毕竟还是隔着玻璃观花,似真似幻,感觉并不确切。如有闲时,我还是要回到那绿色荷塘,去亲眼看看旭日朝霞下荷花的娇艳,去亲身体验一下那绿色荷叶的恬淡,去亲身感受一下身居荷画中的美意。


【2】荷之洁

连日高温使人烦燥难耐。然而,当我静坐书房,品赏古人那绿荷带翠的诗句时,有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心境也仿佛清静了许多。

“荷叶珠盘净,莲花宝盖新”。阎朝隐的《三日曲水侍宴应制》,把荷叶比如象只洁净、翠绿的珠盘,晶莹的露珠,如透亮的珍珠在上面滚动;莲花新开,其色美艳,展开的花朵,如同君王仪仗队中鲜艳的宝盖。体物细微,清丽飘逸,遣字命意,精纯纤巧。

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之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诗意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李白则在《渌水曲》中写道:“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把一女子在秋日荡舟时忆念意中人的情思写得淋漓尽致。你看那湖中的荷花开得鲜艳无比,如娇滴滴美丽的女子,要开口与人讲话;荡舟的人儿面似荷花一般艳丽,然而她却愁肠百结,原来她是在想念自己的意中人。以荷花之美艳托出采蘋女之美艳,其愁亦含妒荷之意。措词婉曲空灵,殊见匠心。

读着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句,仿佛是置身于晚夏夜间的清凉闲适,体会那晚风轻吹,送来阵阵荷花香气的韵味;听那竹叶滴下点点露珠,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细品香可嗅,静闻滴水音,别无声息,幽静无比。荷以“气”,竹以“响”,境界清绝,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晚唐诗人皮日休在《皮子文薮》中评曰:“谢脁之诗句,精者‘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目送老友远去的背影,天色已晚,只见友人背着斗笠,踏着夕阳,朝青山那面独自归去。一笠斜阳,青山独往,有超然出世之致。两句诗可谓诗中有画。“荷枯雨滴闻”更是体现孟浩然深秋雨夜的凄寒——秋雨下个不停,滴滴洒落大地。雨打枯荷之声,声声闻于耳际。情景交融,更显旅人途中之凄切、寒冷、寂寞。面对此情此景热从何来?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在《齐安郡中偶题二首》中则以拟人化手法不仅写出了风翻荷叶的动态,而且还表现了它们的精神境界。你看那池塘里众多的荷叶,经西风一吹,翻卷起来,好像在怨恨西风无情,她们互相依偎着,回过头去背向着西风。诗人从傲风回首的绿荷形象中,融进了自己的影像,即遭到挫折仍岸然兀立,不肯苟合求容。这种精神不是更令今人寻味的么?!


【3】荷之美

伴随盛夏来临,如有“游湖,赏荷”的雅兴,涉足于荷池,观荷景,闻荷香,湖上那千叶映衬,风送荷香,定会令你赏心悦目,正如苏东坡诗称:“幽得结湘紫,来自孤峰阴。骨香不知自,色浅意殊深”。然则,因种种原因,恭深池塘毕竟少数,象我辈无缘荷池,但在诗中赏荷,也别有情味。

古人常把荷花比作光彩照人的美女,称之:“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把荷花称为浓装淡抹的美女,的确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不过颂咏“荷花”最脍炙人口的诗词,却要算是宋代杨万里的那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动人的诗句,真可谓咏荷诗中的千古绝唱了!杨万里笔下荷花,不仅壮美艳丽,气势磅礴,还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陆游的咏荷诗,具有一种高尚的品格美。他在《梦行荷花万顷中》一诗里写道:“无风无际路茫茫,老作月王风露郎。只把千樽为月俸,为嫌铜臭杂花香。”这是陆游临终前的诗作之一。他在梦中见到自己到天上当了管理莲花的月王和风露郎官,借花述怀,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赋予荷花一种“清高自洁,秀雅脱俗,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有品性。恰似旧时学士刚正不阿,自命清高的人品,因而荷花又被称作“花中君子”。昔时江南乡下,青年男女还有互赠荷花表示对于爱情的纯洁真诚。

在荷花塘中采莲的场景,也是十分迷人的。唐代诗人王昌龄在《采莲曲》中写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荷叶与罗裙,一色碧绿;人面红莲,相互辉映。荷莲丛中,分不出哪是莲花,哪是采莲姑娘。明代诗人沈野的《采莲曲》,亦写得俏丽风趣:“解道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偏看侬!”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少女听恋人说莲花比自己漂亮,便赌气和他一道到江上去采莲,好看个究竟。可是男的到了那里并不去欣赏莲花,却一个劲地对着姑娘瞧。姑娘故作娇态地责问:“你这个人真讨厌,为什么不观赏漂亮的莲花,却一个劲地看着我?”此诗写出了热恋中男女的痴情与娇态,诙谐生动。

荷花色泽艳丽,完美高洁的形象,常为古人推崇,视作圣物。旧时农耕社会的江南,理想中的女神,通常是手持莲花,立于莲花荷叶之上,表示圣洁和至高无上。杭州灵隐寺中的观音塑像,就是手持莲花、净水,立于荷莲上的菩萨,接受世人的顶礼膜拜。

仲夏,在清风荷香的诗中读着颂荷的诗句怎么不令人心旷神怡、通达顺畅,诗中荷消夏,真是别有情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