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响平的头像

陈响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05
分享

一路向西

那一年,从6月至11月,我自武汉出发,沿着古老的长安、顺着河西走廊、青海湖边,直至神秘的西藏。一路向西,所见所闻,开阔了视野,见识了神奇,增长了知识,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至今回味,余音萦绕。

1.回望长安

西安,古称长安。丙申初秋,燥热尚未退却,我从古代楚国来到了曾经的大唐长安。坐在高铁厢里,满怀兴奋地用眼睛扫过那移动的风景,脑海里全是长安的过往,有诗意、有血腥,有太平、有战火,有市井、有田园,悲喜交织。

下了火车,踏上这片土地,我似乎听到“八千里江山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从这样的句子里,感受到八百里秦川大地的宽广辽阔,仿佛看到那风沙漫天,千千万万个汉子站在黄土高原上放声高唱秦腔的粗犷身影。坐在接待我们的小汽车里,音响播放的正是秦腔、信天游,好象是主人的刻意安排,这更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那浑粗的声音,萦绕耳畔,八百里秦川的景象使我象是在梦里游荡。

主人介绍,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唐朝大明宫所在地。站在宾馆窗前,眺望纵横交错的街市,回想着书中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各种描写,有情、有爱,也有恨。到达西安的当天下午,有些空余时间,我邀请同行者围绕长安古城墙转圈,自西向东,顿时就有了一种时空穿越之感,经历着秦扫六合,贞观之治,一统大唐,感受着战乱的演绎,盛唐的繁华。那每块城砖,那砖上刻印下的每一个汉字,仿佛在诉说着那浓缩的遗踪。

出古城西安就是十里铺。据说,这就是当年玄宗皇帝,专为杨贵妃修建的,进入长安城最后一道荔枝古驿道。然而,岁月流逝,时光不再,驿道上发生的故事,只能任人们揣摩与联想。倒是杜牧那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不朽诗篇,总是令人在传唱中回味。这到底是千古爱情的见证,还是荒淫误国的罪证?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爱江山爱美人,也许这就是千古帝王留给社会的遗憾。

走在街上,古巷陌路,摩肩接踵,稍有停步,后来者就挤身而入。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游客呢?同行的主人告诉我说:“看10年前的中国,当数上海、深圳;看100年前的中国,首当北京;如果要看中华上下五千年,那就非长安莫属。明白了这个,你就不会为这么多游客而感到惊奇了。”

在西安城,最能代表古韵的可能就是城墙,这是大明王朝留下的遗迹。那凝重而厚实的城墙,青砖碧瓦地屹立在现代化的车流和高楼之间,只有那磨光发亮的垛口青砖,给了人们一丝远古的遐想。古城墙,分东西南北四个门,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来命名,分为“长乐”、“永宁”、“安定”、“安远”。中国人登城楼,是从东门的长乐门开始,这象征着旭日东升,紫气东来,登上城楼便会平步青云,一生遂愿。城墙分内外墙,外墙顶设墙垛口,内墙顶设女儿墙。每个城门内各有四方形的大院,四周深严壁垒,打开城门,外敌进入,城墙上万箭齐发,敌人就会成为瓮中之鳖。站在城墙,回望长安,我仿佛看见了这座城市曾经的沧桑和盛世的繁华,仿佛看见了我的先人们正沿着那落暮的夕阳,一步一步的向我走来。

也许是我爱好书法的缘由。西安期间,我先后三次到过碑林。伫立碑前,深感中国文字之独特,深感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真不愧是国魂瑰宝。有人说,要见证中国的书法,品味书法的中国,碑林是一个必看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博览中国文字起源,可以看见中国文化的精髓。那四书五经,柳韵颜风,米章魏法,欧式诸体,《兰亭序》,《玄秘塔碑》等等,就是我大中华的文化血脉,一览无遗。即使你是个外行,如果你看了碑帖,你会从中领略中华的历史;如果你是位内行,你在欣赏着碑帖的时候,定能从中吸取天地之神韵。

到西安,不能不到大雁塔。此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也就是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行走在大雁塔新修建的广场,放眼四望,视野开阔。周边是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音乐喷泉,此起彼伏,脚踩中华大字,在悠悠的禅意之中,一切紧张的压力都消失殆尽。最使我感到神奇的是藏在寺内的《心经》,那用毛笔书写的小楷,很是令人惊叹。再了解《心经》的来龙去脉,更是让人不可思议。

心经,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核心经书,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作用。据传,玄奘大师在取经途中,路过一个庙,看到一个长了一身癞的人生病了,正在呻吟,他就把自己取经的事暂时搁下,照顾这病人。事后,病人为了感谢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大师就一路走,一路念这个经。当他走到一个河边时,正碰到“外道婆罗门”举行祭祀,就是拿一个活人扔到河里,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这个人有家眷,正与家人生离死别,极度悲伤。正在这个时候,他们突然看见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来了,就决定把这个外国人送到河里祭祀。此时的玄奘大师感到无理可喻,就说:“我们出家人要修行念经,在我死之前请让我念念经好不好?”那些人就依了他。大师拿起《心经》,念到第三遍时,天地顿时变色,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忙说,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得罪,赶快把他放了,并且给他磕头。

经过此劫,玄奘大师非常感谢那位传经的和尚。他在取经回来时,专程循原路去找,那个和尚没有了,当初那个庙也找不到了。于是他更感觉当初所遇不是世间的凡人。玄奘大师得到神僧传授本经,一路消灾免难,《心经》威力无穷。有人说,如果把《心经》后面的咒语作为持诵的功课,每天持诵至少四十九遍,多则不限,一定会有感应,一定会对我们的修行、身体、事业、家庭都有帮助。所以,自古至今有许多修行的人,专门以《心经》这个法门作为专修的课程,会写字的,用书法写《心经》来修;不会写字的,每天念诵《心经》。修的时间长了,就自自然然能达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目的。

从大雁塔返回,已是落日十分,慢步钟楼鼓楼,倾听那诗意的唐风。这里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站在钟楼和鼓楼之间的广场上,来往汽车穿梭不停,世界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夕阳西下,我手持手机,用全景方式一扫而过,一幅唐城建筑尽在眼前。在夕阳的濡染下,仿唐建筑错落有致,彷佛自己就置身于大唐王朝的心脏。我想,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长安,它已经是世界的长安了。

临别西安的那个下午,分别来自江苏、山东、湖南的三位同行者,加上我这个湖北佬一起前往陕西省博物馆参观。当时所租乘的是一辆“滴滴快车”,驾驶员正是位老西安,很健谈。得知我们来自不同省份,他打趣地说:“在古代你们分属越、齐、楚三国,都是我们统一的对象,哈哈”。我们随知应和一笑,也从中感受到他的爽朗与自信。不一会儿,他就递上自己的名片,上书“西安某某书画院”,职位是院长。我顿时想,一个书画院长还开“滴滴快车”?真是不可思议。正当我吃惊的时候,他好象看出我的心思,就说:西安是“诗书簪缨之乡”“礼乐弦歌之地”,这就是我们古长安的真实写照。这里自古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荟集之地;曾是笙歌彻夜,箫鼓声动的繁花之所;翰墨书香,满城皆是才子佳人。这里,产生了濡染整个关中平原的地方特色文化---秦腔。国乐在这里更是流香馥郁。丝竹民乐,闾间艺术,无不令举世惊艳。

当然,如今的西安好象有些失落,一切都已是风流云散,偶尔可以在街市的一角听见几声高亢粗犷的秦腔,却也很快被喧闹的汽笛声所湮灭。至于国乐,你也只能于音乐学院的乐厅里,诗词曲赋的古韵中去寻找了。但他接着又说,有很多的西安人并不自甘让其落寞,象我一样,尽管开着“滴滴快车”,还办着个小小的书画院,接收中小学生或有类似爱好的成年人,象征性地收些费用,主要目的就是想传承着这份文化血脉,不让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代人手上被遗弃。通过他一番自信的表述,我真切地感受到,西北风仍然吹拂着这块厚土,那一段融入史诗的印记不会轻易剪断,大唐情韵浸染过的土地不会消失。长眠地下的灵魂,虽然常被游龙惊梦,可能会切割大地激情,但肯定切不断历史的脉动。我从这座城市看到,历史的文化血脉依然流畅,那时尚与古典正在融合,那交辉的诗韵,正从长安辐射,覆盖全球。

在西安的一周时间,我每天傍晚就会走在街头小巷。只有在华灯初上的时候,所有的仿唐建筑才是霓虹闪烁,透过那玲珑剔透的灯光,更能感受远古长安的古风古韵,古色古香,古意情怀。在此,我想借用作者渔娘的一首诗,结束长安之行:

铁马嘶鸣

掩不住胡笳的婉转

刀光剑影与流矢

遮蔽不了你的绫罗绮裳

木屐敲过青石板

步步莲花在廖廓里回响

素手徐酌的佳酿

让驰骋的战骑酣畅

一双翦水秋瞳

呼唤我回到长安

俯仰之间就是三生

我的美人

我是你两千年后的王

你那一缕香魂

是否还留连在那旧城墙

长安回望

2.兰州印象

那天下午5点左右,走出兰州的中川机场我才知道,这里离兰州城区还有七十多公里路程。在往城区行进的途中,我留心观看了路边的景致,两边的山全是黄土垒成,好象随时都有可能滑下一样。接待我的同行告诉我:“你这时候来还好一点,山上还有绿色,如果是冬天你见到的只能是荒凉。”也许兰州人太需要绿色了,在有树的山间,埋了很多人工喷射水龙头,以此维持植树对水的渴望。

当汽车把我带入城内时,一条大河穿插而过,接待我的同行告诉我:“你看,这就是黄河。”我隔窗而望,河面很平静,没有想象中的潮水汹涌。她介绍说:“如果是冬天,河的沙滩就显示出来了,可以见到河底”。看来,黄河远不及长江大气磅礴。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黄河贯穿整个兰州境内,将兰州市区分成了两半。为了真切地感受下这条母亲河,趁着晚间散步的机会,我与同伴走近了她。站在河的水边,目睹了黄河水的黄,用手在水中轻轻地一捞,满手都是泥沙。河水的流速比长江中下游的流速急湍水,但比起武汉长江来不十分宽阔。兰州人说:“这是兰州的黄河外滩”。在滩边建了很多娱乐设施,很多人在这里打球、健身、漫不经心地散步,很是休闲的样子,一片祥和。黄河水面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游览用的只能乘几个人的小型快艇和偶尔的羊皮筏子。黄河既用来航运交通,也不用来做资源整合,这点上跟真正的外滩有着不知道多遥远的距离。黄河两岸或是灰色的房子,或是黄色高耸的大山。滨河路很宽敞也很漂亮,看得出对绿化带很下苦功。

兰州街上的小饭馆,主要就是两个品种:一是拉面,一是手抓。兰州拉面是我喜欢的,在拉面的故乡,我看到的是一家连着一家的拉面馆,据说,兰州人出外,第一个想念的就是拉面,回到兰州第一个要吃的就是拉面。我当然要去尝尝,13日的晚餐,主人在兰州据说是最贵但不一定最好的酒店吃了一大碗,14日早餐,主人又把我们带到了“兰州第一面”,也许是我刚拔牙的原因,我连续吃了两餐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味道,除了牛肉是临时加进碗里处,与我在武汉街头上吃的好象差不多。

兰州城的景点就是西固城,白塔山。可供人参与游玩的是羊皮筏子。据说羊皮筏子原始而古怪,做工粗糙而简陋,但却粗旷豪气,仿佛似乎是只能出现在这样以荒山为背景以浑浊为基本色彩的黄河上。十多个整羊的皮囊被吹起气来,呈现半透明状,用几根简陋的木棍捆住连成一体,大概有两平方米的样子。羊皮囊朝着水面,架子上就是人坐的地方。人坐上去会战战兢兢,筏子就随着黄河水开始随波悠来荡去。撑筏子的老人似乎不是汉族人,戴着白色的小帽,他说这个筏子绝不会翻,浪越大越稳,跟轿子似的。筏子确实很稳,不必担心被掀翻下河去。一个人顺着黄河水飘荡,看两岸无数风情,

时间很短,很快就要离开兰州,再回过头看看,兰州也就是有这么一条河才成为兰州的。可以这么说,黄河是兰州的整个灵气所在,兰州因了黄河而可以精彩。黄河,无论是水枯水旺,无论是在兰州这样的城市缓缓流淌还是在旷野汹涌澎湃,都是可以如父兄一样的投入深情去眷恋的。

悠悠兰州,九天揽秀——兰州街上的这句广告语使我铭记。便是我对兰州印象的标签了。

3.奔向飞天

告别兰州,我们乘坐K9661次列车连夜赶到酒泉。晚上八点五十出发,第二天早晨七点二十到达。

为什么我把题目定为“奔向飞天,而不使用酒泉的字眼?因为我觉得酒泉与“九泉”同音,很不吉利,呵呵。想必你会认为我是一迷信头子。但我觉得吧,出外远行还是图个吉利好些。再说了,酒泉就是中国的飞天城,用此名浪漫而富有诗意,不是有首歌叫做《飞天》,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际。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就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伴着列车“咣当咣当”的声音,在深遂的黑夜,仿佛行进在历史的时空。车厢内,一阵婴儿的啼哭,把我的思维又拉回到现实。待我一觉醒来时,列车还是向西行进在戈壁滩上。只见滩上散落实着刚刚泛绿的杂草朵。在我窗前的左边是红日东升,而在我的右边则是祁连山脉那白皑皑的雪山。列车行走的方向正是有名的河西走廊,也是古丝绸之路的所经之地。这真的是自然奇观啊。可谓是“东边日出南边雪,迷人风景无以言。”

早晨七点半我们到达酒泉站。接待的主人把我们带到石油宾馆,利用半个小时简单洗漱了一下,吃了当地的糊汤面小吃,就开始我们的旅行。我问酒泉的同行,这个城市的名字为什么叫酒泉。他们介绍说,有一次成吉思汗打了胜仗,为了慰问士兵们,他就将自己舍不得喝的御酒取了出来,让士兵们畅饮,可御酒毕竟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士兵都能喝到。这时,他发现附近有一口泉水井,就将御酒倒进了泉水里,士兵们痛饮了一顿。从此,酒泉就成了这个城市的名字。我们笑说,原来勾兑酒在那个时候就有了啊。现如今,酒泉又因有了卫星发射中心,又成了飞天城。

站在酒泉城的街头就可以看到祁连山上的白雪,好象就在眼前。当地同行说,望山跑死马。你看着近,实际上远着呢。不过,这雪山给酒泉带来了福气,因为有了这雪山,酒泉的夏天不热,空气也清新。的确,我们亲身感受到酒泉城的清爽与整洁,比省会城市清净卫生,空气质量好。

4.走进嘉峪关

从酒泉出发,顺着祁连山,沿着河西走廊西进20多公里,就来到了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它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在关城以内城为主,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

登上城楼,顿时感觉自己是一个守城的士兵,身负保卫国家重任。其实,当年的敌人如今已是我们的民族兄弟了!南北城墙上中间建有敌楼,两敌楼的屋顶形式并不同。敌楼不是关押战俘的地方,而是暸望或休息之处。在敌楼上观望长城,若隐若现,有如游龙。南边长城好像要延伸到远方的祁连山。祁连山雪峰起伏,如一群奔驰的白马;而城下的一片戈壁纹丝不动,似乎大敌当前,静观其变。横穿戈壁的长城实际上是一片土墙——我们都疑惑,关城虽然坚不可摧,但跨过这片“土墙”何其容易!——不过据说嘉峪关段长城建好后,此处再无战事。足见长城的威力!城楼上还建有箭楼、角楼、阁楼、闸门楼等建筑。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存一古墙砖,称为“定城砖”、传说关城建成后仅余一砖,可见工程师计算之精确!北墙脚“击石燕鸣”的传说,同样向人证实嘉峪关的雄伟壮观。

据接待我们的主人讲,这里原来有一片沼泽地,只有关前的开阔地才是一片沙漠地,如果有外来入侵,站在关口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城墙上的士兵就会发出信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的就是这里的壮志美景。我们在城内走了一圈。有将军府,井亭。也许是明代以后重建,造型、细部、结构都逊于城楼。至于东门外、文昌阁旁的关帝庙,清代建筑,绿色玻璃瓦,在整个建筑群中特别显眼!戏楼做得很别致,与整体建筑群很协调。

由于时间紧张,我们没有来得及参观嘉峪关博物馆,非常遗憾,等下一次有时间,我想与朋友自己开车来玩。

再见,嘉峪关!

5.雨中敦煌之月牙泉

从嘉峪关出来,还是顺着祁连山的河西走廊,我们上了连霍高速公路,向着那神秘的敦煌进发。一路上,我所看到的除了戈壁就是沙漠,没有流水,没有绿色,这在我这个中原客来说不可思议。

古人说:西出阳关无故人。我看哪,西出嘉峪关就没有故人。因为在那茫茫的戈壁滩上,见不着人烟,偶尔见到的绿色,听说是近几年为防风沙而人工栽种的杂树,瘦弱得难经风沙。看着这荒凉的情景,让人有种绝望。我们是坐车行进尚有这种感觉,可想那些行走在戈壁滩的行者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让人充满神奇的是,当经过三个多小时行驶,快要进入敦煌的时候,渐渐地显示出绿色的生机。汽车进了城,才知道敦煌就是沙漠的绿州。敦煌城小巧玲珑,绿树成荫,街道整洁干净,房子虽然都不高,但外观如同小家碧玉,很是好看。人说桃园是人间美景,我说,这才是世外桃园。接待的主人说:“敦煌是世界的,酒泉是中国的,兰州才是甘肃的”。此话道出了其中的寓意。

那天上午,按主人安排的原计划是游览敦煌有名的景点月牙泉。不凑巧的是,敦煌下起了雨,而且这场在我看来是小雨的雨,居然成了灾,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和青海电视台都给予了报道。主人说,这可是30年才一遇的雨啊。我想,家乡湖北正在雨涝,本想在这沙漠城中避下雨,结果还是碰着了。但说实话,这场雨要是在我们湖北只能算是小雨,但到了这里却成了中雨。只见敦煌城的人们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清理着那薄薄的积水,有的还请来消防车吸取街面的积水。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很少见着这样的雨。所当地人讲,敦煌的年降雨量只有五十毫米,可见这场雨下了他们一年的量。

这点雨是阻碍不了我们游览月牙泉的兴趣的。我们如约上车,雨一直没有停。汽车行进了大约二十分钟的样子就到了。只见在一个古朴的大门门头上写着:鸣沙山月牙泉。

走进大门,电动车把我们载到了沙漠地界,一棵很大很茂盛的绿色树木吸引了我的双眼,我说:“师傅,能否停下来让我们拍张照片”师傅表示不行。毕竟是旅游之地,我也不再坚持,只叹这么好的景只能看不能拍。

在雨中,我们走近了月牙泉。它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是一处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观。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泉边芦苇丛生,水中鱼儿自在,胡杨沙枣绿树成荫,夏秋季节梨果飘香。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这里四周都是沙漠山脉,只在那块洼地里有一片绿色,在绿色之中,有亭、台、楼、阁,鸣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在沙丘环抱之中,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据介绍,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质甘冽,清澈如镜。千百年来沙山环泉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实数罕见。泉内星草含芒、铁鱼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风光十分优美。

我兴奋地取出相机,从不同的角度一口气拍摄了10来张。让人不爽的是,景中游客太多,破坏了这美丽的风景画面。在月牙泉的北面,有一个高约50米、坡度约70度的沙山。我们同行的4人,只有我和小张愿意上去。我想,好不容易来了,如果不上那该多遗憾。

我在前边开道,小张紧随我的脚印走。上到半山腰的时候,一旁边的游客喊:“谁的钱包掉了?” 小张一摸口袋:“哎呀,是我的。”刚刚下山的一位年约六旬的男子,捡起钱包就往上送,感动得我们小张连声道谢。我是准备返回下山去捡的,见这情景走了几步就又继续往上走。这世上,好人还是多啊。

作为曾经军人的我,爬这点沙漠山当然算不了什么,经过约20分钟的行走,我就到了山顶。没想到这座沙山的山顶是个刀型,两边都是壁陡的沙山坡。如不小心会滚下去。 一旁有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上到山顶不敢再走动,他自称有恐高症。一位年约六旬的太婆自告奋勇走到他的身边说:“来,我来扶你。”这再一次证明,好人还是多这句话。

面对沙漠的美丽,我有一种沉醉。这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难以相信这自然之美丽。虽然是在雨中,但我一点沮丧的心情也没有,总是有种兴奋,总是感觉有拍摄不完的画面。只可惜我这相机太落实后了点,不能按着我的意愿来表现我想要的意境。好在境在心中,美留心底。

怀着一种难以割舍的心情,我们离开了这神秘而美丽的月牙泉。在全国各地游历了这么多地方,只有对这个地方我有再来的留念。我想再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到这里来感受一下真正的大漠风情,坐着骆驼,走遍那沙漠之洲,体会一下“寂寞沙洲冷”的意境,摄尽大漠的万种风情。

回到城里得知,由于这次意外之雨,通向莫高窟的道路被雨水冲断,我们无法前往。下午的时间只好在敦煌的街头感受一下这个沙漠绿洲小城的情调。

该返程了,我们买的是晚七点K9668次列车票。在到火车站的路上,看到公路两边的绿地成了泽国,农民们种植的棉花淹在了水底。沙漠之洲因为极少下雨,没有排水系统,没有为雨水准备贮藏间,只要一下雨这里便会成灾。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小的下雨概率居然让我赶上了。我一直难以想通。呵呵。

别了,敦煌,别了,沙漠之洲。我会再次寻访。今晚的火车,让我再次感受祁连山雪山风姿,重走古丝绸之路,体味河西走廊的神奇。

6.他乡遇故人

从敦煌我们又折返回兰州,主人热忱地将我们带到兰州有名牛肉面馆。很快用完早餐,就登车前往青海省府——西宁。约11点,我们顺利到了甘肃和青海省的交界处——红古高速收费站。青海接待我们的主人早就在收费站外等候着我们,接着向西宁进发。

汽车顺着青藏高速进入青海,我看到了路两边绿色的走廊。令人惊奇的是,虽然时令进入六月,这里却正是油菜花开,那金色的黄花给这西北高原凭添了春的气息,恍如进入了明媚的春天。

在我看来,西宁远比兰州干净、整洁、漂亮,城市虽然不大,但绿色成荫,高楼林立,很有点现代城市的味道。特别是我所住的青海宾馆,无论是服务还是宾馆硬件设施,都应算是一流的,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落后。

此前从未到过西宁,对这座遥远的高原都市的印象仅仅局限于一般了解: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惟一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全国省会城市中惟一没有简称的城市。这次去西宁前做功课时进一步得知,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必经西宁,现在的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则以西宁为起点,号称天路之端。

下午六点半时,得知我到达西宁的中学同学包小雄,电话告诉我,晚上请我吃饭。我向领队告了假,来到楼下,他从车里出来迎接。由于是发小同学,加上还有一层亲戚关系,没有更多的客套,问候了一下就坐上他的车去了一家酒店。为了陪好我,他特地带来了几位朋友,边喝着高原酒,边说着上学时的趣事,他也不时地问着家乡人的情况。不多时,我已经是不知东南西北了,他大概也看出我的不胜酒力。快结束时,服务领班小姐又用一个精致托盘托着三小杯酒,说是对尊敬的贵客敬的酒,我说你喝不?她说:“这是敬给您贵客的。”我无语,一连三杯,一饮而尽。不用多说,他乡遇故知,这一餐我喝多了。这一夜晚就伴着酒香和发小同学的情谊入了梦乡。

清晨的西宁安静淡泊,悄然地隐在群山之中,与武汉的繁华喧嚣比,有一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寥落。我穿着短袖站在宾馆窗前,六月的丝丝清冷渗着皮肤,空气清冽而滋润。抵御着高原反应带来的昏昏欲睡,我就这样开始体会这个西陲安宁的小城! 

7.感受文成公主进藏

第二天一大早,同学陪同我去体味这个西部大省的风土人情。

我们去的第一站就是日月山。她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部,属祁连山脉,古时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要冲。文成公主经日月山赴吐蕃和亲形成的唐蕃古道,则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区通往川藏一带的必经之路。据导游小姐介绍:这里本是赤地不毛。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驻驿于此,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帝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生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又想到联姻通好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甩下赤岭。宝镜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而公主的泪水则汇成了滔滔的倒淌河。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就把赤岭改名日月山。现在,日月山脚下还建有文成公主庙。

是啊,站在日月山巅,我似乎也感受到了文成公主的忧伤。一面是难舍的乡情,一面是难负的皇命。一个弱小女子,经过36个月的高原长途爬行,那种艰难险阻是现代人无法理解和体会的。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与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前往逻些完婚。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松赞干布到吐蕃东部边境亲自迎接公主。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赞蒙(藏语王后)。松赞干布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他在逻些为公主修筑了唐式宫室。松赞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聘请唐朝文士掌握与唐往来的文书。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很多取得成就,如唐高宗时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时使臣明悉猎,都是著名的汉学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导游小姐告诉我: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被载入史册。

8.大地美丽的眼睛青海湖

同行的西宁朋友说,从西宁市出发绕湖一圈近600公里路程,如果只是围绕湖面转一圈,则有380公里,相当于香港城区那么大,可见湖面之大。

青海湖古称"西海",也是青海人民心中的圣湖。青海省由此湖而得名。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当汽车载着我围湖而行的时候,我只是感觉到她的宁静圣洁、美丽的令人窒息,就象是大地美丽的眼睛注视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大概是高原的自然反映,我坐在车上总是有种犯困想睡觉的感觉,尽管如此,我总是睁大眼睛看着湖边的一切。让湖区美丽的景色来驱散我困乏的神经。只见湖区总是充满着生机,到处可见牦牛、黄牛漫步,羊群吃草,构成“风吹草低见牛羊”牧歌式的图景。

令我百思难解的是,在通向西藏的沿湖公路上,有着三三两两的藏民在公路侧面做着朝圣的动作。只见他们穿着藏服,双手伸向天空,然后五体投地,如此反复地一步一步向前走进。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他们要达到什么目的?后来在塔尔寺才了解了这一切。

青湖湖盛产湟鱼,是一个丰饶的天然鱼场。据民谚说:“石头砸一条,棍子能打俩,下钩钓一串,一网网千斤”,真是伸手可得。湖面还有5个岛屿,最富魅力的鸟岛,素有“鸟儿王国”之称。导游小姐介绍:你们现在来的还不是时候,如果想看这鸟的王国,最好是春末夏初。这时节,正逢鸟儿们一年一度建筑“鸟城”的时候,大鸟小鸟,雄鸟雌鸟,无不忙忙碌碌。每逢夏季,有十多万只珍禽俊鸟来这栖息。看那岛上密密层层的鸟窠,里里外外无处不是玉白色的、青色的、棕色斑点的鸟蛋,等觅到好的地方,雌鸟伏在窠里孵卵,雄鸟守在一旁寸步不离。 若你在岛上稍不留神惊动了鸟儿,万鸟齐鸣突飞,声扬数里,遮天蔽日,鸟粪降落如雨,饶有趣味。在冬季到来之前,留下来伴随千里冰封的大湖的只有天鹅、野鸭和百灵鸟少数几种。

行走在青海湖岸边,只见那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只可惜,这样的美景是我一人欣赏,除了导游的介绍就是我的沉思默想,景在心中存。

9.神秘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西宁郊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据说他诞生时,他的母亲剪脐带时,滴出第一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也叫菩提树)。树上开了10万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上面又长出一个佛像。

导游介绍说:你们看见门前那些信徒没有,他们为什么要以五体投地的大礼在门前大拜呢?因为他们有个信仰,他们要将那10万片叶子上的佛像个个都拜到,这样,他们一共要拜三到四个多月。寺院是不供他们吃住的。他们会在外面租个房间来完成这心中的佛拜。

我说,我在青海湖边也看到这样的祈求者,他们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导游说:他们是祈求来生的幸福,家人的平安,是对佛的信仰。

我听后,真的为这些个信徒而感动。

怪不得我们看见这里香火如此旺盛。

该寺依山就势,错落而建,以八个塔、大金瓦殿、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等最为著名。据介绍,塔尔寺诸佛殿装饰的堆绣、壁画和酥油花,被人们称为艺术“三绝”,其中尤以酥油花最为有名。

酥油花,用酥油塑制而成。有花红叶绿的百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故事等。

壁画,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

堆绣,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尔寺的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塔尔寺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灯会。届时,喇嘛们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摆到寺外广场,让成千上万的人们观赏。许多人为了一睹酥油花的丰彩,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塔尔寺参加灯会。

临行前,同行者还专门找到这里的主持为我祈福,为我披上了金黄色的哈达。从塔尔寺出来,时间就到了12点多。因为是下午4:50的飞机,我想再看看城内的两个景点:清真寺和西北王马步芳的豪宅。

走近清真寺有种异域感觉,外面看起来颇宏大。据说西宁的这个清真寺始建于公元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间,有600年历史,能容纳10000人做礼拜。而在开斋节时半条马路都满满匝匝地跪拜着穆斯林。满街白帽子。最多时有13万穆斯林来此举行尔德典礼,蔚为壮观。

它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当地回族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座南临街的大门,是引人注目的西式三门,中间为大门,左右为小门,和谐巍峨,错落有致;门顶嵌有“东关清真大寺”六个金色大宇,熠熠光辉。它的建成,凝结着青海回、汉、藏、土等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友情。

建寺以来,东关清真大寺不仅成为西宁地区广大穆斯进行宗教活动与集会的主要场所,而且以具有较完整的伊斯兰经堂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伊斯兰经学研究水平而闻名于省内外。民国以来,伊斯兰教合瓦尼教派的创始人及其继承人,以东关大寺为海乙寺(即中心寺),广收满拉,轮训阿訇,深入研究与宣讲伊斯兰教各类经典及有关该教派的教义,培养和造就了包括青、甘、陕、豫、皖、湘、鄂、川、滇、粤、沪等省市在内的一大批伊斯兰学者,为该教派以后的长足发展作出了贡献。怀着一份好奇,我在古兰经的经堂体验了一把读经的感觉。可惜,那上面的阿拉伯语我一个也不认识。

带着不解之谜,我又走进了王马步芳的豪宅,一个占地颇大的“马步芳公馆”。要了解公馆必须先了解此人。马步芳是民国史上不可消弥的重要历史人物,是民国时期中国西北本地人当中,势力最强、统治地区最广、影响最大、官阶最高的边疆大吏。马步芳年仅12岁任甘边宁海镇守使署少校参谋,未受过专门学校教育,只能粗略阅读文电,自尊心强,好大喜功,集权观念极强,独断专行,但恪守伊斯兰教规,按时礼拜。

这个公馆可以说是民脂民膏建成的。它是青海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国时的建筑,也是全国唯一一座选用玉石建造的官邸,“公馆”保留下来的院落占地近3万平方米,共有房屋298间,分别由前院、中院、南院、西一号院、西二号院、西三号院以及后花园等7个独立而又联系的院落组成,各院和重要厅宅都有暗道相通,院落设计精巧,建筑古朴典雅,整个院落透出老宅的深沉、庄严和神秘的气息。在马公馆里许多建筑的墙面镶有玉石,故人们亦称为“玉石公馆”。我不知道,他要这么多房间干什么?除了显示权威,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可能是我这个凡人所无法理解。从内心讲,我是看在马步芳曾经有过抗日的经历才写上这么几句,否则我是不会理会的,毕竟他杀人如麻。

在回程的班机上,我打开电脑,开始了这段行程的记录。

10.走近西藏

我曾经非常急切的想走近神秘的西藏。这年11月7日,当我透过舷窗遥望那八万里风云、雪白的云彩、神奇的土地的时候,一种神秘的气息,一下子把我带进了遥远的边疆。

走近她,曾是我的梦想。因为青稞美酒和洁白哈达曾赋予我的激情与神往。可当我走下舷梯,兴奋还在脑际的时候,高原反应开始侵袭,一点点地吞噬着我脆弱的好奇。接着伴随我的是失眠、头晕、耳鸣、气短,像咆哮而来的洪水猛兽,让我难以抵抗,从未使用过氧气的我,居然要在鼻孔插着氧气管,才能勉勉强强地若醒欲睡。西藏的神圣与美丽,在我心中一下子打了一个深深的折扣。然而,西藏的美景还是让我战胜了身体的不适应。

昔日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布达拉宫,就在我住宿的宾馆旁边,远眺没有想象中的高大,只是那背后的雪山,让我隔窗好好兴奋了一阵子。当我走进布达拉宫的时候,才感到了她的神奇和神圣。这是一座融宫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它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而起,从地平直达山顶。传说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 “布达拉”是藏语译音,即“普陀罗”。据说藏传佛教徒认为红山可与观世音的圣普陀罗山媲美,就把它比作第二个殊胜的普陀罗,布达拉宫由此得名。远望宫宇叠砌,巍峨耸峙,近看气势磅礴,登观俯瞰全市,傲视群山。

宫内珍藏的珠宝、文物、唐卡、经卷、古瓷等等,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整个布达拉宫以白宫和红宫两个部分组成。从它修建开始,便以外表粉饰的红白不同颜色严格加以区分,红宫的主体建筑是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布达拉宫内,共有灵塔11座。从五世达赖开始,几乎每世达赖圆寂,都要修建一座灵塔,存放在这里。其中,以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最为豪华,塔身用金皮包裹,显得辉煌眩目,塔上镶有无数珠玉玛瑙。

离开布达拉宫,直奔大昭寺。这时正是西藏的清晨,此时内地已是九点多。大昭寺却早就笼罩在一片淡淡的烟雾中,那是虔诚的信徒在煨炉里煨出的桑烟,那真金白银的双羊金顶就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给这座七世纪中叶建于拉萨闹市中心的寺庙增添了一抹凝重与神圣。大昭寺虽然不如布达拉宫那样依山而建显得更加宏伟,但是门口那些磕长头的信徒绝对会让你无比震撼。

我看到那么多男女老少,虽然他们的穿着不尽相同,动作不是整齐划一,垫在身下,手下,膝下的垫子也不一样,但那磕长头的程序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一颗同样无比虔诚的心。我在西藏的几天总是会禁不住想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如此当街下跪,磕长头?又是什么动力促使他们从青海,从他们那遥远的家乡一路磕过来?更有那些老者经受着那一路的风雪艰辛而磕拜前行?有的甚至命断恶劣天气的磕头路上,也不能改变其他信徒前行的脚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圣徒们依然磕长头,转经筒,转山,转湖,转岛,依然以这种方式来追随他们的佛祖,祈祷他们的将来。

在西藏,在所有藏传佛教经过和驻留的地方,你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这种宗教力量的强大。我虽然并不能真正理解磕长头的实际意义,但还是会禁不住为信徒的这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虔诚感动。看看他们,想想那些都市里苛刻的,计较的人们有多么可笑和不值。这样的时刻,你的心会变得更平静,因此能走得更远,触得更深。我不是宗教信仰者,但我进寺庙,有了一个虔诚的化身。我敬仰那些信仰宗教的执着者,他们对佛教充满敬意和畏惧的样子,是否源于对茫茫高山的母亲般的信仰?!

走出近郊,漫步在羊卓雍措圣湖,那流水像是滋润着我的身心。羊卓雍措位于西藏浪卡子县境内,简称羊湖,距拉萨100多公理,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景色如画,仿如置身人间仙境,羊湖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岛屿、牧场、温泉、野生动植物、寺庙等多种景观为一体的、独特的自然风景区,周围还有常年不溶的雪山冰峰,最高的达海拔7000多米。湖泊、雪峰与蓝天融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尤其是象这初冬季节,那雪山,白得耀眼,纯得无暇;那碧水,蓝得似钻,美得让我窒息、陶醉、沉浸,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真正无愧于“天堂”。这样的景致是夏天所难见到的。羊卓雍错因为什么这么美?据说主要原因是她能帮人们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就如拉姆拉错圣湖一样,羊卓雍措也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她也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水源来自周围雪山,历史上曾是外流湖,湖水经墨曲汇入雅鲁藏普江。

当地藏族人民用民歌赞美羊卓雍湖:“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牛羊。”冬天,羊湖冰封,似素衣美女横躺在喜马拉雅群峰的怀抱里。春末夏初,牧人便将牛羊运到湖中的十数座小岛上,让它们悠闲地享用牧草。夏天,湖畔水草丰富,正是牧人放牧牛羊的好季节。到了初冬,人与牲畜才重返湖岸。

一篇短文是无法记叙西藏之美的,何况我在此停留时间很短,无法仔细考量这里的神圣与神秘,我只能有短短的几句,来结束对她的赞美:

西藏的美

是雪山与圣湖的美

是苍山、叠峰与寺院的美

是大地平静、安详的美

是生命的虔诚与感悟的美

是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的美

是一方土地神圣的美

一方壮丽、高山、大川的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