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响平的头像

陈响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3
分享

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人白居易的一阙《忆江南》,把我心底对江南的渴望推向高潮。在我眼里,江南是水墨,是诗意,那种素淡交替、水墨融合的黑白色调,较好地诠释了江南自然恬淡的朴素之美,我一直很想往,甚至将我的笔名也取为江南。江南那么好,何不去走走?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我曾先后多次来到水墨江南。亲眼见证了那褪尽尘世铅华的山水,寻觅了那富有诗意的风景名胜。这里,拮取几个小镜头,记录那美丽的片断。

【1】古街静巷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吟诵西湖的诗。江南的水,就如同这西湖之水,充满神奇,透明清新,空灵蜿蜒,小家碧玉。不像北方的河流,粗犷奔涌,一目了然。在这里,无论小镇,还是村落;无论山涧,还是田园。举手投足,满目是水,恬静而悠闲,水就是生活的全部。

走在江南的古街小巷,正好下起了小雨,而我感觉这雨并不是在降,而是像柔柔的蚕丝一样在空中飘浮着,浸润着我的头发,轻拂着我的脸,伴着那清新的空气进入我的胸腔,让人觉得一点点地滋润。这样的雨中,我不想打伞,只想漫步其间,感受那种江南雨的韵味,欣赏那水墨江南的景色。

绵绵雨中,踏着脚下的青石板,摸着古老的大宅院墙,我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想着,这古老的院墙里究竟曾经发生过什么?是祖先的勤劳与奋斗,是家族的兴盛与衰落,抑或只是深宅大院里那些风花雪月的往事?仰望墙院,我希望看到一个娴静的少妇,穿着素净的青花旗袍,倚窗而立,带着几许幽怨,几许哀愁,目光掠过深长的巷口;我还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撑着一把红色的油纸伞,默默地走近,又默默地走远。当然,这都是受了文学作品的影响,是一种理想化的幻觉。如今,只要是在这幽深的小巷缓缓而行,沐着和风,淋着细雨,让疲惫不堪的心灵得到放松,也是一种诗意的享受。

细观江南水,是浅浅的,蜿蜒流在窄窄的河道,流过桥洞,流过小街,流过人家。白天,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红花绿柳,色彩斑斓;晚上,沿河人家,串串灯笼,发出柔和之光,倒映水中,伴水荡漾,光影流动,仿佛是那闪烁的星河。那旧城墙,石板桥,老街角,处处都透映出一种古朴。

漫步在青石板道上,品味着古典气息,闭上眼,仿佛踏入了百年以前,那个繁花似锦的江南古镇,耳边似乎还在萦绕着当年的昆曲名谣。云淡天光,小桥流水,淡墨古道,走着走着,幽长的青石巷,牵引着我的心,溯回到那古老的幽静与平和,斑驳的院墙上,攀爬的青色古滕,如跌宕起伏的音律,嵌在粉黛砖瓦之上。江南的人家,生生世世,都住在这美好的古典诗词里,濡染着雅致的文化气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诗词里当年的愁绪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只是眼前一幅绝妙的南国风情画。

足履江南,绕一绕小河流,不时会有小小的半月形石拱桥呈现眼前。江南是有灵气的,如果说水是江南的生命,那么桥则是江南的魂儿。江南的桥,似乎骨子里就传承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魂游着一股无端的灵气。我发现这些桥大多是用青石砌成,桥栏低矮,桥面没有多余的装饰,甚至连石块之间的缝隙都露了出来,古朴自然。飞虹凌驾天堂,横桥卧波江南,比不完、说不尽,他隐在江南的每一处,需要你用心与双眼去领悟。有些桥已经有上百年的时间,却依然默默地挺立在河边,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在,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人间的冷暖。

江南人家依河而建,前门是小街,后门是小河,墙基是河岸,长年累月,已被河水冲出了道道小沟。人字形的屋顶,雕花的木窗,暗红的门面,斑驳的墙壁,记录着岁月的变迁。最喜那木制的窗棂,泛着墨色的素雅,精致的雕花诉说着幽思的漫长。古典的江南人家,每天总是这样,在河里摇撸声中苏醒,生火,买菜,上学,无论是贫者,还是富贵人家,都是一样的开始一天的生活;入夜,江南人家放下了一天的工作,吃饭,洗澡,聊天,之后又枕着潺潺的水声入梦。

在江南,不得不提它特有的园林艺术,象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这些著名的园林讲究的是意会,花,草,树,石,池塘。毫不起眼的摆放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画,从圆形的窗口看进去真的就是一幅自然的画卷。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筑对意境的追求,那园林的丰富文化底蕴,象是个有涵养的女子,含而不露,轻吟浅咏,韵味深长。那一扇扇未经开启的木板门,似乎都包裹起太多美丽,还有那重檐,飞亭、廊桥、亭台、厅堂、轩阁更是匠心独具。可是细细一想,那些几经易主的园林,先由你营造,后任人参观,何曾属于过任何人?

江南很美,美在画里,美在眼中。黛瓦白墙的印象似乎早已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画桥,流水、亭台、院落、菏塘、明月、细雨等等,能够入景的实在是太多了。多少文人墨客,喜爱这样的江南,并为此留下许多不朽的传世佳作。面对今天快速的节律步伐,江南人所面临的,一边是更加现代化的生活,一边是就要衰落的古文化,何去何从,令人沉思。

此刻,窗外烟雨正迷濛,仿佛依稀听得江南的箫声从烟雨中袅袅而来,平平仄仄,九曲回肠。从烟雨江南归来,那梦幻,古典,清新,美丽,总是映在脑海。“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总是萦绕耳边……

【2】木渎古镇

2015年9月16日,秋雨纷纷,我们到了木渎。在此之前,我从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及至到了之后,我才晓得这是乾隆六次下江南所到过的惟一的一个古镇。一下子提起了我要好好看看的兴致,猜不出那“木”到底是怎样的“渎”。

由于天正下着雨,正印了我心中的烟雨江南。一个镇,一条小巷,街巷里的人,过着一种经过时间打磨与沉淀的生活。这个秋日雨中的小镇,阳光不耀眼,反而因水雾而柔和,水气十足,却又未氤氲得失了分寸。

一边走着一边听导游的讲解。木渎,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筑宫,并增筑姑苏台,建造用的木材通过水路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口,因“积木塞渎”,于北宋年间,木渎由此正式得名。由于它地处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

我们穿越在铺满青石板的古老街巷,两边是粉墙黛瓦的古典建筑,那浓密的绿滕植物几乎遮蔽了街区小河,那些叶子交错连成一座过街“天桥”,或者一道绿色的拱门,像是一位渊博的历史学者,极有涵养地望着我们这些不请自到的游弋人。有水的城必然不缺乏绿色,我由绿色引着寻着那小桥、那流水、那人家,那满巷的绿色,绿得让人误以为这是春意盎然的春天。

顺着导游引导的路线转着,小街曲式盘行,一会向北,一会向东,一会又不知了方向,转了很多圈,不管是纷纷攘攘的街,还是车水马龙的桥,总有大片连缀的、苍翠的绿,横亘在眼前。不大工夫,愈来愈像一些老朋友在各个角落等着我们的到来,使初来乍到的我们不再急躁与焦虑,并放缓了行者欣赏古镇的步履。

木渎历史悠久,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汉族水乡文化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木渎充满了无穷魅力。这里名胜古迹遍布,汉族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都各具特色。明清时就有私家园林30多处,现已修复严家花园、虹饮山房、灵岩山馆、古松园、榜眼府第、盘隐草堂等。其中严家花园为江南名园,为台湾政要严家淦先生故居;虹饮山房是乾隆民间行宫,内有二十道清代圣旨,弥足珍贵。镇上老街纵横,山塘、下塘、下沙、中市街,历经沧桑,风貌犹存。老街古巷中深宅大院荟萃。这些古建筑体量宽大,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其深厚的文化蕴积,幽雅的园林环境,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木渎人才辈出,地灵人杰,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有:范仲淹、吴王夫差、西施、韩世忠等。不止如此,木渎还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乡。历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银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陆子冈、绣圣沈寿等名家高手,他们的作品都是国家级收藏的珍品。如今,木渎当地生产的丝绸、双面绣、红木雕件、澄泥砚、书画、石雕等工艺品同样驰誉天下,为海内外游人所青睐。

有水的城自是格外灵气的,可惜我见过的城并不都有水,满眼苍黄连一点绿色都不太见的城也是有的,看起来可能“雄壮”,却很悲凉,在那里住上几天,嗓子眼冒烟,就想逃走。有的城地上无水,地下有一些,却不充沛丰盈,老像使着小性子的姑娘,心思动辄就游移开了。眼睛总要看到,看到绿,心会静,看到水,心则活。有水的城,或城因水而生,或城中有水,水中有城,而无一例外的是要有活水才行,流动的、奔涌的、激荡的水不会禁锢一座城,也不会束缚城中的人,有了活水,城才自由,人才活泛。

江南水乡两岸便是居民,能清晰地看见房子映在水中,房子在水里的影子,人,晾晒的衣物,在水一方,栖于水岸,房基浸于水中,人在水上,饮这水。房的砖瓦因水长期的浸润而斑驳,却是牢固的。想来,水实则是一种聚集而非分散,“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我以为,水是世间最凝固与强硬之物,力大无比,经水之冲刷与洗礼而坚硬的屋子便固若磐石,其中的人也便愈来愈坚毅与顽强。

其实我早就向往过这样的生活,每日看水,望水,听水,触水,对水而文,枕水而眠。与水中的生物注视与私语,我的人我的思想会因潮湿而润泽与丰满。我看见一个和我同龄者自河中熟络地打水,然后返身去浇灌作物。每日的这样重复,对于他来说一定不觉得枯燥与乏味,因为我虽看不清他的脸,但他打水的动作与背影一点都没有传递出懒散的、疲惫的、无奈的意味,反而是一种踏实的快乐,他与水,早已是知己。偶尔的,一个窈窕的穿着黑白相间的格子裙的身影在我们眼前一闪,让对岸的生活更散发着诗意与美好。

临别站在高处,木渎的轮廓已然尽收眼底,我们坐的那个位置不偏不倚看全古镇,坐在石条椅上静静地感受此处的生活。烟雨依然,飘飘洒洒,小街小巷的绿、黄、红……用五彩斑斓来形容她是偏俗气的。河岸上的所有建筑都不再矜持固守,不冰,不冷,不生,不硬,而暖,而温和,而厚道,仿佛烟雨把它们的神连同我们的心,完全镌刻或定格于水面迷离的光影里。

正待离开,从小河的小游船上传来评弹的女声,我们当然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那吴侬软语的唱腔还是比较熟悉,顿时感觉整个木渎河岸仿佛都在聆听。

【3】文武穹窿山

2015年9月17日,天气放晴。当我来到号称苏州地区高峻挺拔的穹窿山的时候,我发现相对于我们的大别山,这只能算是个小山丘。由于地处太湖之畔,它偶尔雾巅相连,漂缈似烟,若隐若现,犹如一名羞答答的少女,美不胜收。但我此次观此山的兴趣更在于寻智。因为这座山在2500年间出了一文一武两位古代学者,让我寻访其间。

穹窿山之文,说的是汉朝名士朱买臣。我们沿着弯弯山路蜿蜒而上,一直爬到山的顶端,呼吸了山顶的新鲜空气,一览了满山秀色,来到了“朱买臣读书台”。是朱买臣尚未得志时,一边上山打柴,一边利用休息时间读书的地方,是与开封的禹王台、汉阳的古琴台、北京的瀛台、登封的观景台齐名的中国古代五大名台之一。

而“朱买臣读书台”与其他名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大自然神斧天工的杰作,是一块纯粹天然的石块。那还是在西汉时,朱买臣在那儿砍柴之余,经常坐石上读书,读一会儿,再去砍一会儿;砍一会儿,又到那块石头上读一会儿。此石高不过一人,长不过两米,宽只有一米多,石面比较平整,是他读书时或坐或躺的地方。相传那时候他就居住在山下,整天以砍柴为生,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可又酷爱读书,稍有空闲他就在这块石上展卷阅读,出口念诵,凝神沉思。即便是在走路,他也常常边走边看书,甚至是挑着一担沉重山柴的时候,他的手里还在翻着书本,口中念念有词。为此,他老婆崔氏时常讥笑和责骂他,“郎不郎,秀不秀,打柴不像打柴的”,“不务正业,没出息的东西”,“做什么都做不好,跟着你,这种日子怎么过”!不仅妻子崔氏越来越瞧不起他,后来,就连村子里的许多人也都讥笑他这个“书呆子”了。后来,崔氏无法忍受这种穿酸日子,就离婚改嫁给了一个木匠。

为了防止人们嘲笑,朱买臣在回家时就把书卷藏于这块磐石下面,这块石头又成了“藏书石”。后人为了纪念他“贫贱不移志”的苦读精神,把穹窿山脚下的村庄改名为“藏书村”,后来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古镇,那古镇就被人们称为“藏书镇”。

在苏州有一出昆曲叫做“马前泼水”,里面讲述的就是朱买臣和他妻子崔氏的故事。 当她知道朱买臣已做了一个不小的官之后,确实后悔不已。因此,当朱买臣荣归故里时,崔氏在马前把朱买臣拦了下来,想和他再续前缘。朱买臣想:以前我穷的时候你不愿意和我共患难,现在我做了官,你却要和我共享富贵,当时心有不悦。但是,他并没直接回绝他的前妻,而是做了件非常婉转的事。他命下属端来一盆水,就在马前泼了出去,然后对崔氏说:“你如果要重续婚姻,可以!不过先要答应我一件事,把这泼出去的水给我收回来。”崔氏一下子傻了眼,泼出去的水怎么能再收得回?这也就意味着夫妻缘分已尽。她羞愧万分,无可奈何地走了,据说是投河去了。“覆水难收”的成语,就出自于这个典故。

当然,以上只是人们编出来的传说,讽刺了嫌贫爱富的人,赞扬了刻苦读书的士子。真实情况是:据《汉书》记载,朱买臣任会稽太守荣归故里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参加修路的前妻崔氏和她的新任丈夫张木匠。毕竟前情难了,于是朱买臣就将她们夫妻二人带入府中供养起来,再续前缘是绝对不可能了,就只好每天都让她们夫妻二人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过着很幸福的生活。一个月后,崔氏感到自己这样活着实在无趣,只是物质上的富有,精神上极其痛苦,最终上吊自杀了,后由朱买臣出钱安葬。

朱买臣的“负薪苦读”,是与车胤的“囊荧映雪”、 匡衡的“凿壁偷光”、李密的“牛角挂书”、孙康的“雪映窗书”齐名的,这些人最终都功成名就,成了后人学习的楷模。清乾隆帝六次临山,并在望湖台留有御碑。名人李根源、章太炎、于右任等也曾来此游览、作诗,并留有多处摩崖石刻。现在每当有游客前来“朱买臣读书台”参观,阅读这儿近处室内的文字说明时,都会受到很深的教育和感染。摸摸这块磐石,敲敲这块灵石,或是在这块石头上坐一坐,躺一躺,据说多少可以沾点儿朱买臣的才气、智气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

穹窿山之武,说的是孙武,是其当年的隐居地,在此完成了其传世之作——《孙子兵法》。 据《吴县志》记载,其时吴王阖闾欲图霸业,伍子胥向吴王荐孙武,在《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中有一段“孙武子演阵斩美姬,蔡昭侯纳质乞吴师”中如此描述:吴王阖闾礼贤下士,降阶而迎,赐上坐,问以兵法。孙武将所著十三篇,次递进上。吴王令人全文朗读一遍,每终一篇,赞不绝口。吴王谓人曰:“观此《兵法》,真通天彻地之才也。但恨寡人国小兵微,如何而可?”孙武讲,他的《兵法》不仅适用于部队作战,就连妇女之流,只要听他军令,依此操练,也可成为有用之兵。在操练之中,因吴王阖闾的两姬子不听军令而被孙武斩首示众,可见孙武治军之严。于是在公元前506年,孙武与伍子胥一起以三万之兵打败了强敌楚国二十万之众,足见其军事才能。如今,这里相继建成了孙武苑,《孙子兵法》全文碑、兵圣堂、碑廊、中日友好樱花林石碑等。

孙武的《孙子兵法》旧传本十三篇,流传至今有近六千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书,比欧洲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早二千三百年,被当今世人推崇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兵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就连美国军事学院的教官也在新形势下研读它。可见其声名远播。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讲述宇宙的起源时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时空是被弯曲的。”来到穹窿山,也希望此时的时空能弯曲到足够回到孙武所处的时代,让人也去认真体味那种金戈铁马的岁月,去领悟他的智慧和谋略,不枉此行。

与山上浓郁的文化气息相呼应,山下的御湖景点、小王山景点、餐饮美食文化街区等自成一景,与穹窿山高峻之势交相辉映,成为天下第一智慧山。

【4】南宋御街

2016年的季春时节,我漫步在距今730多年的杭州城南宋御街,仿佛是走进南宋的都城。据说,当时为了铺设这条御街一共使用了一万多块石板,也有说是用香糕砖铺设。每隔三年,皇帝都会通过这条街道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祭天仪式。

《咸淳临安志》等文献记载,御街南起自皇城北门和宁门,也就是今天的万松岭和凤凰山路交叉口。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今贯桥到凤起路、武林路)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4千多米。是皇帝在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

夜幕降临,春风习习,行走街上,环顾四周,各种建筑,风格杂陈,商铺林立。街上人来人往,如同赶集。如果将这些现代人的装束转换成南宋时期的民服,你一定会认为自己就是穿越在南宋的初春时节。我走在昔日号称“十里”御街古道的时候,好象是有一种梦回南宋的感觉。

据记载,这十里街面在南宋时期划分为三个路段:第一段自万松岭到鼓楼,是临安的政治中心,毗邻皇宫,是朝廷的中枢。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武百官,集中于此。商贾大佬,看中商机,开店设铺,大多是经营珠宝等奢侈品;第二段则从鼓楼到众安桥,以百姓居多,也是商业中心,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梦梁录》载,此段街面名店、老店云集,有名可查的达100余家;最后一段则自众安桥至凤起路口结束,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段,也是都城最大的休闲娱乐中心,在南宋时期,各类杂剧、傀儡戏、杂技、影戏、说书等越剧、曲艺和杂戏,轮番上演,每天吸引成千上万市民在这里观光游乐。

现在的南宋御街历史街区,南起万松岭路,北到庆春路,因沿路一批近代建筑群保留完好,也有“杭州近代建筑历史博物馆”之称。行走在这古老的街区,我象是行走在历史的记忆里,如同观看杭州建筑历史影像展,让人回味无穷。如复泰钱庄,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西式混搭风格,主体建筑呈传统中式木质结构,沿街外立面则为西式风格,柱子上既有矩形装饰,也有石质特色图案装饰,精雕细镂,令人惊叹。浙江地方银行旧址,前身为1908年成立的浙江官银行,1915年7月,改组为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大楼整体是欧式市政厅风格,由砖木钢筋水泥混合而成,外立面则为爱奥尼克柱式装饰,外墙贴有绛红色毛片面砖,细部装饰繁复精细,与中山中路上的其他几家银行组成一道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广和顺保佑坊分号旧址是民国7年(1918)所建,建筑主立面采用阴刻、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使整个立面较为华丽,极具雕塑感。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处古典建筑,就象是一首古朴的诗,一曲凝固的音乐,总是回响在我的耳畔。

沿街行走,各种美食的香味充鼻而来,舌尖常常有种尝试的冲动。这里的小吃,与每个城市的标志小吃街一样,象武汉的户部巷,西安的回民街,成都的宽窄巷子等。南宋御街的美食也一样,品种繁多,且味道富有特色。如清河坊功德林的素食,是一家很有江南特色的餐馆,素菜做得和荤菜一样色、香、味俱全,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特别是西乐园的一家开业于清朝乾隆五十三年的羊汤饭馆,至今已有210多年的历史。当时,以供应一碗羊汤配一碗米饭而闻名杭州。传说当年清朝乾隆皇下江南到杭州时,特意御点该店“羊肉烧卖”,因皮薄肉鲜汁多而成为杭州特色小点。古色古香的店堂装饰,慕名而去尝羊肉菜肴的顾客坐满店堂。多年来价廉味鲜的羊片汤、羊杂汤、羊脑汤、羊肝汤、羊肚汤、羊肉烧卖,扎羊肉面等等几十种大众特色羊味小吃深受杭州市民欢迎!随着人们饮食口味变化,西乐园除供应羊汤饭外,还供应鲜肉面等。还有东伊顺、大宋坊、干锅居、天兴楼等,物美价廉,味道独特,也适合中档消费,让人走近就想品尝一番。

在杭州人心里,南宋御街是中山路的“精华段”。而对于象我们这样的外地游客来说,南宋御街是杭州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这里除了有被保护起来的南宋御街、元大街、明清大街的部分道路断面外,还有浙江实业银行、华德药房、翁隆盛茶庄、恒大协颜料行等民国时期的老洋房。

按杭州城人的说法,这是一条有故事、有文化、有历史的街区,据说马上要转型升级了。杭州人想通过优化现有业态,让南宋御街的每一段定位更为清晰,打造一条24小时全时段可体验消费的街区,让市民和游客边逛边体验、边体验边花钱。御街的每一段都将有自己的专属定位。

我在当地的《都市快报》上看到,未来的御街南段,将引入文化体验馆、休闲餐饮、时尚潮品店等,让市民和游客在感受南宋文化的同时能体验潮流生活;御街中段将引入各类设计原创工作室、高端定制等业态,还会加入戏剧、表演等;御街北段则主要集中展示非遗文化和老字号,还会加入当下的创意生活元素,让游客在那里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下的魅力。

惟愿这条南宋的御街,成为平民的文化之街。

【5】南海观音

2016年8月中旬,虽已入秋,然艳阳当空,烈日炎炎。在祈盼面前,我默念来路的词条,走在迷途的路上,向普陀山峰拜谒而行,心灵就此安放。

经过春夏的洗礼,佛光的沐浴,普陀的山,绿油发亮,站在山巅,俯视湛蓝的大海,尤如佛光照射,开阔了我的视野。我紧闭双目,双手紧合,一段经文就流过我的身体,那些过往尘埃,恍如隔世。

普陀山南海观音,慈颜目秀,微笑满面,伫立在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立像台座三层,总高33米,佛像顶现弥陀,右手托法轮,左手施无畏印,妙状而慈祥。据说,这样的刻画是为了体现观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

我久久地仰视那高高大大的观音佛像,只见观音菩萨在耀眼的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芒。迎着这佛光,我随众生一起膜拜。在焚香炉前,我不再用苦涩的诗行,重现前世的苦痛。我的骨骼隐隐作痛,欲进化一场诗化的涅槃,咽下脱胎换骨的疼。烛香袅袅,听那清脆的梵音。一步一步迈向观音,我的脚踩着风,登至山顶,虔诚地向观音跪拜。此时,我感觉自己太轻盈了,我的重量与我体内的爱与恨,此刻都伴随着清风而去……

说起普陀观音,还有一段很灵异的传说。据方丈回忆,那一天,准备进行南海观音铜像开光。之前几天一直刮风下雨,如果照这样的天气,客人无法如期到来,法会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就在所有人都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原本厚重的乌云竟然在一夜之间悄然退去。当天凌晨三点半,戒忍大师特意起身上殿察看天气,发现天上星光朗朗,他不禁松了一口气,看来天公作美,开光应该没有问题。

没有想到,开光之前,铺天盖地的乌云再度席卷天空,一场倾盆大雨似乎已不可避免。戒忍大师当即通知众僧准备雨衣4000件,以备法会使用。本来预定8点钟进行的开光法会,因故延迟了15分钟。 8点15分,当戒忍大师宣布:“南海观音圣像开光法会正式开始!”话音刚落,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巨手在这一瞬间拨开了乌云,一束阳光透过云层直射下来!见此奇异天象,在场的人们纷纷跪倒,虔诚地顶礼膜拜。戒忍大师抬起头来,望向空中,仿佛看到云中露出了观音菩萨像,正在空中俯视着法会上的众人。

天象奇观,出现的如此巧合,就像人工控制的一样。或许正是这种自古至今众口相传的各种灵异传说,给普陀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正如此,现在的普陀山每天总是香火鼎盛。

《华严经》第六十八卷上说:“...于此南方有山,名普陀洛珈山,彼有菩萨观自在(观世音)。”“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善财童子,渐次达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贤此菩萨。...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木蓊郁,香草柔软,观自在菩萨郁金刚石上结痂蛈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这段佛经记录的是有名的善财童子在普陀洛珈山参拜观世音菩萨的情景,是普陀山为观世音道场的佛经依据。秦始皇曾驾临宁波,远望舟山,云里雾里,疑是仙山蓬莱。所以,认定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

据传,唐懿宗咸通四年,日僧慧锷和尚从中国五台山迎观音菩萨像带回国,途经南海时船触礁受阻。慧锷和尚想,这是观音菩萨不愿去日本吧!便把观音像供奉在了普陀山上潮音洞里,建“不肯去观音院”,从而使普陀山名正言顺成了观世音的处所。唐初以前,日本人来中国一般是走北线,即过黄海,在山东蓬莱登岸。唐朝中叶由于新罗(朝鲜)的阻碍,只好改道南线,经冲绳,越东海,由普陀山到宁波上岸。从那以后,日本僧侣拜观音必登普陀山。

元《普陀洛珈山传》记载,宋朝元丰年间,朝廷曾派遣使臣出使三韩,当使船走到普陀山附近海面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非常危险。大家想到普陀山上有观音菩萨,便连忙朝着普陀山祭拜,不一会儿,海上随之风平浪静。使臣回国以后,向皇帝宋神宗报告此事。宋神宗龙颜大悦,下谕旨,赐建“宝陀观音寺”,指定普陀山专供观音菩萨。皇帝的谕旨,是普陀山成为了法定的观音菩萨的道场。

“南海观世音,庄严手挥尘。悠忽妙色相,救苦度众生。(宋.史弥远《观音像》)”在中国,观音菩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于今,我借这宽敞湛蓝的海水,穿过观音的呼吸,流经观音的寂静,向着观音说出我的过往、得失,还有那罪责,然后饮尽所有的泪水,默念,默念,再默念……

我仿佛听见观音在说,笑看花开是一种好心情,静赏花落是一种好境界。人生无尽的悲欢离合,不过是不同的心路,不同的历练,在落花的那一刹那,从心底涌出千差万别的感受。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沉静的眼,平和的心。 除此世上还有什么更可贵。

放眼身后,放生池里静静流淌的水流,莲花朵朵,那可是每一个生灵的幸运?我掸落尘风,拈几丝福报,携虔诚随众朝拜。吟诵着这样的诗句:

水光潋滟南海静,

林深松翠金身明。

观音菩萨慈颜秀,

善心惠根普众生。

此刻,风平浪静,海面如一个温婉的女子,展现眼前。微风拂面,让人沉醉。我感觉,观音就是位守护女神;大海是生命的母体;海水是生命的洗礼玉液;而面向大海,沐浴海风,感受滚滚红尘间千种风情乃人生一大乐事。

可能因为有了这观音,海,才真的是海,如同家乡大别山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深刻。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几天来,我从黄海,来到东海,看着大海,拜着这南海观音,我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了。在这种境界里,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海水涨潮了,海水中的波浪一个连着一个向岸边涌来,有的升上来,像一座座滚滚动的小山;有的撞了海边的礁石上,溅起好几米高的浪花,发出“哗......哗......”的美妙声音!就如同那妙法莲音,久久在我耳边回想,护佑着我的平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