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看着、想着,一个人在独步孤行中有种特别的意趣,还有许多想象的空间与时间。
我常步行的路线有四条,一条是武昌的江滩,一条是武昌的小巷深处,一条是黄州的遗爱湖畔,还有一条是黄州的长江边。
这几条线路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与水相关,即使是武昌小巷深处与长江也是近在咫尺。滚滚的长江之水会让我激情,碧波荡漾的湖水则会让我心如平镜,古城的小巷深处会让我宁静,而路旁的绿树环绕、飞鸟飘过,则令人心情舒畅。
1
慢步武昌江滩,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他们穿着都很随意,宽衣大杉,神情轻松,在这里感受不到职场上的那种严肃与紧张。他们或成双入对,或三五成群。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可以看的出来,他们或是家人、或是朋友,边走边聊,有说有笑。尽管我是一个人,他们那种祥和的气氛常常感染着我,让我的神经也轻松了许多。
我踩着行人步行过的脚印一直往前走,不知不觉就随波逐流,有时候甚至丢失了自己原来的方向。有时不得不停下想一想,还是按着自己心中的路线前行。
武昌江滩是近年来新建的步行路。与对面的汉口江滩相比,秀气、靓丽,装饰也相对平实,体育设施器材也相对简朴。从新生路到中山路,至大成路,再到紫阳路,4万平方米葱郁的绿带,给四季的江面带来许多生气。
江滩有“梭子景灯”、“纺车雕塑”、“武昌古城门”等景观,令这个用新型材质铺装而成的休闲游园有了文气。“芳草青青树成荫,小径绵绵曲折行,江风阵阵送凉意,隔岸万家灯火明。”汉口江滩重在休闲,武昌江滩重在观景。
江滩步行道上,有许多古城传说,石刻诗词,步行在江滩之畔,给我以一种历史穿越之感。站在江滩瞭望对岸的高入云端的电视塔,鳞次节比的高楼大厦,我想,不知道李白、孟浩然他们面对这样的景致会吟出怎样的诗篇?
这浩翰的长江之水,总是一波接着一波向前涌动,注视得久了,我不得不沉思幻想。这可是一条古老的江,长江源,即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2
行走在武昌小巷深处,比较静谧,穿行其间的大多是老人、小孩,一些收旧货的货郎,忙碌的快递小哥,还有外地来此打卡的旅者,偶尔也会有小车在逼窄的巷道中穿行。
我从黄州迁至武昌古城,有近二十年。每当我静下心来,便会走出家门,慢步至附近的花园山山顶,遥望相隔不远的黄鹤楼,俯视那一片民国风情的老城区,脑海里便会呈现出一圈一圈的岁月纹路。穿透历史时空,仿佛能看见那遥远时空的人和事,发现和体味属于这个城市的独一无二风土人情。漫漫岁月间,时间和故事在一座座老去的建筑里厮磨,一帧一帧地显现出这座城池的斑斑印迹,以及那些厚重的往事。古城深处有许多有趣的街道名称,让你一听起来就有种想探寻缘由,有种想追踪、记录的冲动。
的确,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古城那些被岁月湮没的辉煌故事,这座古城不以伟大自衿,但其伟大却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街巷拐角,每一片砖瓦。慢步其间,我总是感觉有一种隐秘而伟大的城市基因的涌动,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独一无二,弥足珍贵。我常常用手摩沙着那快要消失的城墙,走近那深藏在街巷的豪宅公馆……,这里可是无数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名人居住地,我仿佛与他们一道在这里来来往往。
六百多年前元代施行行省制度后,武昌即为湖广行省首府,清代的武昌成为洋务运动策源地。这一带以古代官署衙门命名的诸多街道,像司门口、粮道街、都府堤、候补街、阅马场,都很有来头。特别是到了清朝,总督、巡抚和藩台都集中在这一块。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这里创办文化书院,是湖北最早的教会学校;1890年,张之洞在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创建两湖书院,是晚清时期湖北省的最高学府;这里诞生过中国最早的幼儿园、现代小学、中学、大学,这里曾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轻工业、文化与科教中心。
春日午后,周遭的树木,古城墙的角落,飞鸟若翩鸿,在小巷深处的天空自由飞翔。一截宽不过两米的墙体,嵌在灰砖修砌成的新墙体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正如熔注在水泥墙壁里的半截树桩,在春日依旧发出了新枝。这些历史的根须,也正在长出新芽,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
小巷深处的古建筑群落,见过武汉的春夏秋冬,有的跌宕百年,那一盏灯,一扇门,都是历史的注脚。我沿着那一圈又一圈的岁月纹路,可以遇见遥远时空的那些人与事,我所听到的故事,也都是这个城市的独一无二。独特声音,赋有特色的建筑,已经融入城市,隐秘在寻常巷陌,这一砖一瓦,让我体会到城市的灵魂。时间是个谜面,它分岔出无数小径,通向了遥远的现在,历史的根须,正在悄然蓄力。
3
走在黄州遗爱湖里,感觉是行走在江南水乡,光是听一听景点名字就知道该有多么的诗意。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江柳摇村、幽兰芳径、水韵荷香、大洲竹影、霜叶松风、平湖归雁。据说,景点的命名均集自苏东坡诗、词、赋之佳句,采遗爱湖形、景、物之灵气,蕴含春夏秋冬之美、风花雪月之妙、松竹梅兰之韵。漫步其中,美不胜收。
在遗爱湖众多景点中,我尤其喜欢遗爱湖的黄昏时分。我常常或骑车、或步行,沿着湖景慢行,等候着那湖畔的落日。
每至黄昏时分,只见一轮白炽的小球,卷着一天的火云,闪闪烁烁,颤颤巍巍,向地平线慢慢地坠下来。西天燃烧了一片大火,在回光返照下,群厦耀金,湖水溢彩,湖周流丹,湖舍披红,大自然越发显得鲜亮。渐渐地,火云隐去,太阳的光泽在晦明的转化中,不再那么耀目灼眼了,它又变成了一只鲜红的圆球,外圈发射出橙红色的光柱,看上去比原来大了许多倍。它浮在云海上面,几乎感不到它的降落。人们只是靠了形状和色彩的变化,才觉得它的运动。转瞬间,光柱化成了烂熳的云霞,像是太阳张开的翅膀,笼罩在澄蓝的湖面上,映出一片玫瑰紫的亮色,真是美丽极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太阳快要落下去的时候,湖水被染得通红,湖面上架起了一道金桥。粼粼波光,似一群红鱼跳跃,让人想起“半湖瑟瑟半湖红”、“落日水熔金”等古诗名句。然而,凭我的笔力,对湖中落日,我至今很难准确把它描摹。它不是经验中的那种美,找不到合适的比喻,或者现成的诗句。
也许湖是城中之湖,景是城中之景,多了一种别样的现代之感。黄昏中的遗爱湖掩映在一片高楼大厦的汪洋之中,显得格外的秀美与宁静,有点现代人的率真,也有现代城市的古意。
一湖春水、十里风光,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景区湖边的景观灯,桥、亭、阁、台一同开启,遗爱湖变成了灯的世界,光的海洋,五颜六色,绚丽多姿,美丽动人。那灯光的色彩映在乌蓝的湖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倒映在桥、亭、阁、楼、台的湖面,此时,遗爱湖夜色就是一幅中国山水画,向人们展示着黄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4
慢步在黄州的长江边,能感受到苏东坡笔下《赤壁赋》之美。记得是一个初冬傍晚的时分,与友人走在黄州长江边上看月亮,感觉有月色的江晚真是很美。
江堤之上。一阵阵滤过水雾的风吹过,给人们带来丝丝凉爽。江之波充满柔情地抚摸着江堤,此时,月亮像一个温柔的少妇,以她美丽的圆眼睛凝视着江之水、江堤上之人,柔柔的。宁静的月光下,慢慢地踱步,脚步在江堤水泥路上轻移,脚步轻轻,话语轻轻,惟恐打破这份恬静。夜色中,柳树细柔的枝条伸入水中,在水里摇曳着,彷佛是月亮垂下的长发。远处,城里万家灯火五彩缤纷,再远些,城中高大建筑被写意成一个剪影,象是抛锚的帆船,安详而温柔。星星眨着和善而又顽皮的眼睛,穿透夜幕,天地间构成立体的星座。黄庭坚“车弛马逐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写得大概就是这种情景吧。
走在这如银的月色里,你可以去幻想、去回忆、去向往,你可以用你那敏锐的思绪之角,去触动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或景色,让心潮的波澜与万物相溶,相拥,并与之相互递传着各自的那种爱的信息。在这样的夜色里,世界就让这银色的月光濡染得如此的和善和友好,美丽而安逸。就像一幅珍藏了千年的价值连城的字画,惹得人们去景仰,去爱怜,并以此作为一种心中的美神或图腾,而小心翼翼地珍藏在那跳动的心房中……
此时,我彷佛进入了一个无比静谧的童话世界,又彷佛进入了一幅神奇的画卷,在这里,能感到一种宏大的美与宁静。这时,天地间的精灵最活跃,时而,有江涛的浪头抚过,宁静的江边响起一声愉快的“哗啦”,使夜色有了几分灵性。
我曾久久地立于江堤上,凝视滚滚江水东去。那时,江阔天远,胸襟随之一振,产生出无限慨叹。而此时,俯身于江边跳桥上,凝视着一片安宁的江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人也极平和地与自然融为一体,只有这片温柔的江水,白日里的那些浮躁、功利都不自觉地淡去了,剩下的是心与自然的交流。于是,人最能放下阳光下的威严与面具,甚至会忘却了自己的存在,成了江的朋友,鱼的伙伴,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此时,人什么都可以不想,很容易就感受到那种发自心底的轻松,感到一种舒畅,一种温暖,很容易就满足了。
江之月是婉约的诗篇,是一种“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撩拨心头情愫,可以感觉却不可言状的莫名的美。她使生命充满了诗的遐想。看着江边对对恋人穿着单衣薄杉,似不觉得冷,我想,也许因为有恋人的相依,虽是寒冷季节,心中却充满春天的暖意,难怪江边成双入对的恋人总是那么亲和。也许更因为江之月善解人意,总是用她充满诗情的辉光抚慰着心灵,总是让相爱的男女在诗情的氛围中畅开各自的心灵,成为不设防的城市。两情相悦,让你的心走进她的心,让她的心走进你的心。望着流泻的月辉和自己的身影,品味着痴男怨女古典的纯情,才感到生命和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的美好。
我爱这江边的月色,我爱这朗月下的静夜。因为她像我的心中人一样,是那样的细腻、顽皮、可人、娇媚和圣洁,美妙绝伦!以至于在这乳润银抹的夜色里,每一个点或面上都有难以计量的浪漫和激情,悄悄地向着人间流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