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知道李四光先生。这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国科学发展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是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为我国的地质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3年10月14日,我到黄冈团风县回龙山镇凌家大塆拜访战友凌东民。午休后,东民说:“李四光的家就在我家对面,有没有兴趣去看一看?”我一听,非常感兴趣,这么杰出的人物,早就应去拜谒一下。我老家但店镇与李四光先生所在回龙山镇虽然同属一个县,但因两镇相距有20多公里,从没有到其故居瞻仰。今天正好可以了却心愿。
李四光先生故居位于回龙山镇沙畈村香炉山。我们沿着106国道,步行约半个小时,就见公路左侧竖立着一个路牌“香炉山”。继续步行约200米,有一个10来户人家的张家塆,拐进去就可见门前广场的一座雕像,底座正面有七个金色大字“科学巨匠李四光”;底座的背面则是对李四光的简要介绍。雕像的后面就是李四光的祖屋,门楣上书“李四光故居”。
据一位老人介绍,这个小山村当年有30来户人家,十分偏僻而贫瘠。多年以前李四光故居周围还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因几经扩建,如今已不复存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故居门前有一个停车场,一口用水泥砌成的小水塘,几棵香樟树,背靠一座不大的小山,与前面、右侧的两座小山丘相辉映,形成三角鼎立之势,宛如一只大香炉,香炉山也是由此得名。小村人家,家家户户围绕池塘而建,据说这在风水学中是文脉之地,都想沾沾光。
我们来时,正值秋粮的收获季节,在李四光故居宽大的门前,晾晒着几大片刚打下的金黄稻谷。从外面看,这是一栋三进三重的鄂东民居建筑。屋顶盖的是黑瓦,中间镶嵌着透明的明瓦。因故居大门已经上锁,我只好围着破损的窗户往屋里面看了看,其历史陈设都是鄂东民居二三十年代日常桌、椅、板櫈。每间房屋都有高高的红漆木门槛,房中间有一个四方天井,是透光和承接雨水用的,天井上面的屋顶没有盖瓦,阳光透过明瓦的光柱,呈直线投射在屋子里,随着时间的移动而移动,光柱划过一道弧线。天井下面是石条砌成约一米深的方形枯井,没有水,有暗沟将雨水接到外面。可以望到天空的天井及周边的青苔,古典雕花的春台、方桌、椅子和床等家具,还有水车、纺车、织布机等生产工具,都在向游客展示着李四光少年和父母生活的历史。
在书房的角落,还摆放着李四光进行地质勘探时用过的各种工具,如锤子、凿子、放大镜等,仿佛还能感受到李四光当年使用它们时的情景。书桌上还摆放着他曾经用过的文房四宝,墙壁上挂着他的画像和介绍其生平的文字和黑白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李四光五官轮廓分明,目光清澈有神而又深邃,神态安详。这些照片展示了李四光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成长历程。墙上李四光的一句话非常闪亮:“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沙畈村村长任先生告诉我们说,为了弘扬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团风县委县政府准备对李四光故居重新修复,打造成一个小型地质公园,尽可以多地收集李四光的科研文物,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李四光的科学成果,弘扬其科学和爱国精神。
从村长那里我们了解到:李四光出生于1889年,原名叫李仲揆,其家族是一个乡村教师的书香之家。他父亲是私塾先生,李四光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父亲除了教李四光这个学生之外,还教过中共党史上著名的“林氏三兄弟”,即林育英(张浩)、林育南、林彪(林育容)。李四光就是在这一方山水成长为一名翩翩少年。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使得幼年的李四光就萌怀了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祖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
1902年,听说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办了几个官费小学堂,他便说服家人前去报考。在填写《报名表》时,他把年龄误写到了姓名一栏,但他不愿把不多的盘缠浪费在再买一张《报名表》上,于是灵机一动,把十四加了几笔改成李四,可是,又觉得这个名字太普通,这时他抬头看到学堂中央挂着的“光被四表”牌匾,豁然开朗,就从中取了一个“光”字,李仲揆就此成了李四光。从此,李四光在省城武汉就读西路高等小学堂。
由于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学习未满两年,尚未毕业的李四光,于1904年7月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李四光抵达东京,入宏文书院学习日语。也是在那个时候,李四光认识了宋教仁和马君武,后经这两位先生引荐,又认识了孙中山。本来他留学是想要学习造船技术,以此实现强国梦想的,但到了日本接触了这些革命者以后,发现中国的问题不仅是工业的极度落后,更主要的是社会的极度腐败。要想让中国变成一个强国,不仅要学工业、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所以他更加积极地靠近在日本的进步学生。1905年8月20日,宋教仁带他到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会场。成立当天,全体与会人员来到旁边的一间小屋子里面宣誓,李四光是由孙中山带领的。待宣誓完毕,孙中山见他长得比较小,于是问:“你今年多大了?”他说:“我今年16了。”孙中山非常高兴地说:“湖北李四光16岁就向往革命,非常的好。”还送给他八个大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从此以后,李四光用他这一生来实践了这八个字。1910年,李四光在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以后回到了湖北,在一个中学做老师。清政府一贯不承认国外的学位,所有留洋学生都要到北京去参加一个考试。于是次年6月,李四光接到清政府通知,到北京参加考试。考试成绩公布以后,他被授予了工科进士的称号,也是宣统皇帝统治期间最后一批进士之一。不久,李四光在北京听到了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立刻赶回武汉,组织人力车夫、码头工人为起义军搬运弹药,运送伤员。起义成功之后,李四光先生被推选为湖北省实业司司长。
1913年,李四光又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一年后,他认为采矿离不开勘探,便决定改学地质学。同时,选学了物理学、数学等课程,为日后的科学拓展储备了多学科知识。“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这样更有意义。”
带着报效国家的决心,1920年,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开始了在中国地质科学领域的探索和攀登。后来成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中国近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事迹有许多,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的意义有着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在李四光故居门前,有几位同村的老人正在大树下底下聊天,我们就地而坐,与他们聊起了李四光。老人们谈起李四光,个个感觉非常自豪和荣耀。从他们谈话中我了解到,李四光的确是个伟大的人,他性格上有着坚定不移的爱国之心,在新中国成立之时,他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但在回国时被伦敦的朋友告知,不准去中国任职,否则被扣留。但在熊熊的爱国之心的驱动下,毅然只身回国,秘密返华。于1950年到达北京。其间,历经国外华人的阻挠和挫折,他都挺住了,终于回到国内为我国科研和教学作出不朽的贡献。而直到生命的最后,这位老人心里装的还是祖国。李四光因查出动脉瘤而住入医院。他住在医院里,心里却想着为祖国贡献点什么,他真想完成地震的预测,总觉得还有很多的工作等着自己去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形容李四光的晚年最合适不过了。
据李四光先生外甥女邹宗平女士回忆:“在探索地质科学过程中,李四光尤其注重野外实践。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养病期间,一个山头、一条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从不放过,可见其治学之严谨。1921年至1936年,李四光在北大任教,其中20多个学生,后来都成为了新中国地质学的院士。1952年8月,新中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又责无旁贷出任首任部长。
而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时,就写下《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给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面对“洋权威”,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的领导下,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20世纪20年代初,世界地质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倔强的李四光不信,开始对我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行遍太行、云贵、鄂西、湘西、桂北等,经过多年的实地勘察,找到了中国存在冰川的证据,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无论是创立地质力学,还是确立中国存在“第四世纪冰川”,推进地震预报工作……勇于挑战权威,坚持自主探索,是李四光的精神实质所在。邹宗平说,“新中国成立之时,从事地质学研究的只有290多人;到现在,已有将近1000万人,但还远远不够。作为李四光的后人,如今我们最关心的事,便是地质科学研究的传承和延续。”
走出李四光旧居,为更进一步了解李四光先生,我一个人专程前往设在黄冈市黄州区龙王山上的“李四光纪念馆”。追随先生的足迹,领略李四光先生惊涛拍岸、斑斓多姿的一生。这座纪念馆的每一寸展版,都写满了他当年的思考。可以说,李四光一生的探索,最终凝炼成爱国、创新、奉献的李四光精神。他如同一道闪亮的光,同千千万万道光一起,前赴后继,穿透了漆黑的地层,照亮了中华大地的山川土石。
移步馆内,李四光的衣物和手稿,在海外留学时的成绩册、毕业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藏品,还原了李四光先生当年辗转各国求学的场景。参观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展厅墙上有一张李四光一家人的全家福。除李四光是地质学院士之外,其独生女李林是物理学院士,女婿邹承鲁是生物化学院士,“一门三院士”传为佳话。
李四光先生说过:“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这句话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发言中。有人说,科学的突破本质上是思想的突破,而任何伟大的突破都源于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当前,这句话的内涵已不仅限于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成为各个行业蓬勃发展弥足珍贵的宝藏。
2008年,李四光故居遗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评价他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群星中最为明亮的一颗”。一个月后,10月4日,一颗遨游在浩瀚苍穹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李四光星”。
当我踏出纪念馆,秋日的阳光直射过来,依然炽热。如同一束强烈的光芒,温暖着这座蓝瓦灰墙的纪念馆。这里浓缩了李四光先生人生的精华,它给我的不仅仅是触动,更是深思和启迪。这场与大师的隔空对话,对我而言,是一次生动的教育,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2023年10月15日(星期日)写于武昌昙华林陋室